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3、孔子与老子4、百家争鸣
重点:1、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格局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难点:1、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作用及分析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的认识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评价
虢太子元徒戈,春秋时期产物,1957年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1052号墓,国家博物馆藏
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伴随着王室的衰微,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对诸侯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诸侯国开始不再尊崇王室,列国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1 列国纷争-春秋五霸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个时代,天子共存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1-2 列国纷争-战国七雄
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韩、燕、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以分封制、宗法制主要内容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感。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表现: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有的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①耕作方式: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②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变化
私田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得到各国统治者的认可,取代公田,阶级关系的变动,井田逐步瓦解,私田越来越多;中国的奴隶制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到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形成期。
铁犁牛耕王室衰微兼并战争
地主出租土地收取地租佃农、自耕农多为血缘关系下的庶民
土地国有、集体耕作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确立,土地私有、以户为单位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思考:阅读材料,并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作用: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主张:
老子即老聃,道家学派创始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其著作《道德经》是由其门人追记老子遗说,由楚人环渊整理编纂而成。老子思想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核心观念: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治国理念: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4-1 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社会环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阶级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统治需求的推动: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而士人的活动推动了学术文化繁荣。
影响: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春秋战国时期,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的目的是( B )A.讨伐不向周天子进贡的诸侯国B.争夺土地和人口,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C.为新型地主阶级取得政权D.促进奴隶制的瓦解
2、世人对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D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
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D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列国纷争背景与影响、华夏认同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的表现与变化及影响3、孔子与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影响4、百家争鸣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飞跃;井田制度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县制,中央集权的雏形出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军事方面:各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变法运动的必然性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变化。②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出现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途径。③频繁的战争也令各国有了变法革新的需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我主动,避免失败或称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富国强兵,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变法改革。④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式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各国变法的历史启示:①最高领导层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团结一致,具备振兴国家和改革的决心。②广泛吸纳人才,使国家拥有改革图强的动力。③重视吏治、严肃法纪、强化行政功能。④善于结合本国国情,找出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使新政取得社会信誉,不易轻易逆转或取代。⑤使百姓切实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好日子,做到取信于民。⑥对外关系上使用灵活的策略,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战争中,争取相对和平,为变法改革提供充裕的时间。
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相似性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意图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差异性①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导价主张”无为而治“。②在人性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③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④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命观“。⑤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获奖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获奖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x、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精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图片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学习任务一,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学习任务二,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学习任务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授课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难点,-3列国纷争,-4华夏认同,-1经济发展,开拓私田不治公田,-2变法运动,孔子与老子,-1孔子,-2老子,百家争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