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637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637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637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6371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6371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6371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6371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6371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备课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孟母三迁,文化常识,📚关于《孟子》,了解孟子思想,孟子语录,🐎历史背景,文题解读,📚文本研读,诵读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1.了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轶事: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内交(nà) 要誉(yā) 羞恶(wù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划分层次。
问题: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明确:“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重点字词:(1)斯:才。(2)运:运转,转动。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重点字词:(1)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怜悯的心理。(2)内交:结交。内,通“纳”。(3)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4)恶:厌恶。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重点字词:(1)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2)辞让:谦逊推让。(3)端:萌芽,发端。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重点字词:(1)四体:四肢。(2)贼:伤害。(3)然:通“燃”。(3)达:流通,指泉水涌出。(4)保:安定。
问题: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端”的意义。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孟子怎样的哲学思想?
本文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害人,也不能见他人受害的本心。这是孟子“性善论”哲学思想的体现。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以性善为前提推导政治,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心,推导出他施行仁政的根源。然后以“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作为例证,说明普通人也有“不忍人之心”,在此基础上得出“没有‘四心’就不是人”的推断。接下来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得出“人贵在懂得扩充‘四端’”的结论。
问题: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问题: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是如何进行说理的?
明确: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孺子入井、“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呢?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的潜能。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目标,孟子及背景介绍,“亚圣”,“仁政”“王道”,价值观,人性观,研读文本,文题解读,扩而充之,论证思路与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示范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三篇章,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孟子“性善论”的内涵,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第四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孟子名言,民贵君轻,孟子其人,《孟子》其书,分析开篇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