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15、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与平面镜成像原理一致的是( )
A.
手影 B.水中倒影 C.
钢笔“错位” D.
彩虹
2.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mm
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dm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3.如图所示的是测量圆筒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其中能表示海波熔化过程的图象是( )
A. B. C. D.
5.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 )
A.3:1 B.3:4 C.5:3 D.4:3
6.2009年10月1日60周年国庆大阅兵时,我国自行设计的空中加油机在天安门上空同时向两架受油机加油,说明了我国航空持续作战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加油机在表演加油过程中相对下列哪个物体是静止的( )
A.天安门 B.地面 C.受油机 D.民族团结柱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8.一凸透镜的焦距是8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2cm处,则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虚像
9.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
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
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 D.
寒冬,草叶上冰挂剔透
10.如图,有一种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它相当于一架( )
A.幻灯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照相机
11.小明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但没有破裂,对于球内的气体,没有变化的物理量是( )
A.形状 B.体积 C.质量 D.密度
12.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并在容器底形成一光斑,这时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则光斑的位置将( )
A.慢慢向右移动 B.慢慢向左移动
C.慢慢向上移动 D.仍在原来位置不动
1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反射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14.一个瓶子最多能装下500 g水,这个瓶子能装下500 g的下列哪种物质( )
A.汽油 B.酒精 C.煤油 D.水银
15.以下选项中质量最接近50g的是( )
A.一个乒乓球 B.一只母鸡 C.一只鸡蛋 D.一张课桌
二.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6.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 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17.浏阳腐乳以其口感细腻、味道纯正而远近闻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现测得一块腐乳质量约为10g,体积约8cm3,则其密度为 g/cm3.若吃掉一半,剩余部分密度将 .
18.如图用刻度尺测量小球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所测小球的直径为 .
19.小明在火车站坐火车时,感觉自己坐的火车开始向北行驶,他看看站台,发现原来是对面的火车在向南行驶,而自己坐的火车并没有开动.“小明感觉自己坐的火车开始向北行驶”是以 为参照物,“自己坐的火车并没有开动”是以 为参照物.
20.用久了的电灯泡会变黑,是因为钨丝受热产生 现象,然后钨蒸气又在灯泡壁上 的缘故.
21.验钞机能检验人民币的真伪,它的原理是利用了 使银光物质发光,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
22.位于我市凤凰公园的小西湖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湖畔垂柳成萌,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光的 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 形成的.
23.小红家有一焦距为50mm的照相机,她利用该相机做了如下实验:
(1)取下镜头,让太阳光正对镜头,可将太阳光会聚成一点,说明镜头相当于 .
(2)用该照相机镜头当作放大镜来观察地上的蚂蚁时,发现蚂蚁被放大了.此时镜头距蚂蚁的距离 (填“大于”、“等于”、“小于”)50mm.
24.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共存的温度是 ℃,如果冰化成水,其体积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盐水、水、酒精的相同容器液面如图所示,已知ρ盐水>ρ水>ρ酒精,则甲是 ,乙液体是 .
三.作图、实验题(共4分)
26.(1)作出图(a)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请在图(b)中画出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4分+8分+5分+8分+6分,共31分)
27.在学习演奏二胡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 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 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如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来源:学科网ZXXK]
规格[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尼龙
55
1
B
尼龙
55
0.5
C
尼龙
80
1
D
镍合金
①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 、 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所缺数据 .
(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28.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示数为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 (选填“快“或“慢“).
(4)图象中DE段是 过程.
(5)把试管中的固体换成水,使用以上装置做水沸腾实验,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原因是 .
2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 cm,确定出焦距f= (填“5cm”或“10cm”).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处后,再移动光屏,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的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 (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3)如果将光源移至7cm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 (填“虚像”或“实像”).
30.如图所示,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支等长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并如图那样观察,当蜡烛B移到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时,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象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31.小明的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了一瓶色拉油,正好小明学习了密度的有关知识,他和小军一起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色拉油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移动游码至零刻度处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或“右”)调,使横梁平衡.
(2)天平平衡后,他们开始测量,进行了以下步骤:
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
B.将待测色拉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色拉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倒出的这部分油的体积;
请你根据以上步骤,写出正确的操作顺序: (填字母代号).
(3)又在步骤B中测得烧杯中的色拉油的总质量为55.8g,其余步骤数据如图所示,则该色拉油的密度是 g/cm3.
六、综合计算题(4分+5分+6分,15分)
32.一艘船上的声呐装置对着海底发出超声波,4秒后接受到回波,求该处海水的深度.海水中的声速取为1500m/s)
33.每节油罐车的容积为50m3,从油罐中取出20cm3的油,质量为17克,一满罐的油的质量是多少吨?
34.一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瓶口,求:
(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
(2)石块的密度.
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与平面镜成像原理一致的是( )
A.
手影 B.水中倒影 C.
钢笔“错位” D.
彩虹
【考点】光的反射.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根据四幅图中形成的原理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并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解答】解:A、手影,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钢笔“错位”是光线通过玻璃进入空气发生两次折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彩虹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2.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mm
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dm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长度的估测.
【专题】估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解答本题我们需要掌握估测法: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解答】解:
A、人步行的速度为1.1m/s左右.故A符合实际;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不是18mm.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约1.65m=16.5dm,故C不符合实际;
D、一张试卷的厚度远远小于1m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需要凭借生活经验、需要简单的计算;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
3.如图所示的是测量圆筒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A、圆筒左侧与刻度尺的5.0cm对齐,两只直角三角板直角边相互平行,两者之间的距离等于圆筒直径.此选项正确;
B、0刻度线没有与圆筒左侧对齐,刻度尺的刻线没有靠近直径位置.此选项错误;
C、0刻度线没有与圆筒下端对齐.此选项错误;
D、0刻度线没有与圆筒下端对齐,直角三角板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对齐.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我们可以把图中展示的特殊测量方法称之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直尺等),可用在不能用刻度尺直接准确测量的一些几何体的高度、直径等物理量的测量中.
4.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其中能表示海波熔化过程的图象是( )
A. B. C. D.
【考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分析】(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2)晶体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晶体凝固的特点:晶体凝固过程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A、温度上升、不变、上升,是晶体的熔化图象.符合题意.
B、温度不断下降,属于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
C、温度不断上升,属于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D、温度下降、不变、下降,是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5.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 )
A.3:1 B.3:4 C.5:3 D.4:3
【考点】速度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已知通过的路程之比和运动时间之比,根据公式V=可求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
【解答】解: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本题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6.2009年10月1日60周年国庆大阅兵时,我国自行设计的空中加油机在天安门上空同时向两架受油机加油,说明了我国航空持续作战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加油机在表演加油过程中相对下列哪个物体是静止的( )
A.天安门 B.地面 C.受油机 D.民族团结柱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参照思想.
【分析】选择参照物的问题,首先判断被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如果物体是运动的,一定选择和被研究的物体位置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果物体是静止的,一定选择和被研究的物体位置发生位置没有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解答】解:加油机是静止的,加油机和受油机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加油机和天安门、地面、民族团结柱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以天安门、地面、民族团结柱,加油机是运动的.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考点】音色;频率及音调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
【专题】声现象.
【分析】A、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
B、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C、不让噪声发出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D、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因此可以利用超声波粉碎体内的结石.
【解答】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说的是听到声音就可以知道是哪个人,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色,不同人的音色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音色可以辨别是哪位熟人.
B、敲锣时用力越大,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锣声响度越大,与音调无关;
C、“禁鸣喇叭”不让汽车放出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D、声波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发声体振动快,可以清除体内的结石.
故选:D.
【点评】这是一道声学综合题,考查了声音的三要素、减弱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
8.一凸透镜的焦距是8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2cm处,则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虚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比较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可以顺利解题.
【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是8cm,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2cm处,
则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
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
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 D.
寒冬,草叶上冰挂剔透
【考点】水的三态变化.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解答】解:
A、河流中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变成了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符合题意;
B、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C、固态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D、草叶上的冰挂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是凝华过程,需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熔化、液化、凝华几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吸热和放热情况是解决此题的基础.
10.如图,有一种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它相当于一架( )
A.幻灯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照相机
【考点】望远镜;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幻灯机就是利用凸透镜当物体距透镜的距离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
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使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就会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是使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会在凸透镜的同一侧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而照相机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解答】解: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成像原理,及幻灯机、投影仪、放大镜、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1.小明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但没有破裂,对于球内的气体,没有变化的物理量是( )
A.形状 B.体积 C.质量 D.密度
【考点】质量及其特性.
【专题】应用题;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由球被踩瘪,我们首先可以判断出乒乓球的体积减小了,即球内气体体积减小了;然后根据没有破裂和质量的定义判断出球内气体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最后根据质量不变、体积减小判断出球内气体密度变化情况.
【解答】解:A、当球被踩瘪时,球内气体的形状与球的形状一起发生变化,故A错误;
B、当球被踩瘪时,球的体积减小,所以球内气体的体积也减小了,故B错误;
C、质量是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当球被踩瘪时,虽然球内的气体体积减小,但由于球没有破裂,球内气体的分子数量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所以球内气体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故C正确;
D、当球被踩瘪时,球内气体质量不变,但由于气体体积减小,所以球内气体的密度会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时,可以先从比较容易判断的选项去分析,当我们分析出这个选项中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去进一步分析其它选项中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做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我们可从最简单的、最有把握的选项去分析.
12.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并在容器底形成一光斑,这时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则光斑的位置将( )
A.慢慢向右移动 B.慢慢向左移动
C.慢慢向上移动 D.仍在原来位置不动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解答此题应掌握:光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光线会靠近法线.
【解答】解:当向容器中加水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会靠近法线,因此光传播到容器底时会向左移动.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对于光折射时的特点应当理解并掌握,能解释一些常见的光学现象,属于基础题.
1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反射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A、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故本选项错误.
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所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是30°,故本选项错误.
C、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故本选项正确.
D、当入射角增大5°,变为60°+5°=65°,所以反射角也变为65°,则反射角也增大5°,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同时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且要会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进行有关的计算.
14.一个瓶子最多能装下500 g水,这个瓶子能装下500 g的下列哪种物质( )
A.汽油 B.酒精 C.煤油 D.水银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能够装500g水的瓶子,还能装下500g什么物质;容积一定,由m=ρV可知,可以装下密度比水大的其它物质.
【解答】解:
瓶子的容积一定,最多能装500g的水,
由密度公式ρ=知道,和同样质量的其它液体比较,密度大的液体体积比水的体积小,能装下;密度小的液体体积比水的体积大,装不下;题中只有水银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一定能装下500g水银.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知道瓶子的容积一定是本题的突破口,灵活运用密度公式是关键.
15.以下选项中质量最接近50g的是( )
A.一个乒乓球 B.一只母鸡 C.一只鸡蛋 D.一张课桌
【考点】质量的估测.
【专题】应用题;估算法.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我们可以将质量单位换算成我们熟悉的单位.
【解答】解:一斤是500g,一两就是50g;
一个乒乓球的质量大约8mg;一只母鸡的质量大约5斤=2.5kg;一张课桌的质量大约50斤=25kg;一个鸡蛋大约就是一两即50g;
故选C.
【点评】此题的难点在于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这是易错的地方,这要求我们对于生活中的物体要多观察,多思考.
二.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6.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 空气 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的.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
【专题】应用题;实验探究题;转换法.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解答】解: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学生耳中的.
当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音叉的振动使水面溅起水花,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水面溅起水花的现象.这是用物理学中常用的“转换法”来研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故答案为:空气,振动.
【点评】此题就是用转换法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初中物理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应当掌握.
17.浏阳腐乳以其口感细腻、味道纯正而远近闻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现测得一块腐乳质量约为10g,体积约8cm3,则其密度为 1.25 g/cm3.若吃掉一半,剩余部分密度将 不变 .
【考点】密度的计算;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知道腐乳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其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解答】已知:m=10g,V=8cm3
求:腐乳的密度和吃掉一半后剩余部分的密度变化
解:腐乳的密度:
ρ===1.25g/cm3,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若吃掉一半,剩余部分密度将不变.
故答案为:1.25;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和密度的特性,是一道基础题目.
18.如图用刻度尺测量小球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所测小球的直径为 1.10cm .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分度值是刻线上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2)物体的长度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刻度尺读数时要注意它的分度值、物体与刻度尺对齐的位置,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刻度尺上最小格表示的长度是:1mm,所以其分度值是:1mm;
(2)小球的左端对准的刻度是2.00cm,右端对准的刻度是3.10cm,所以小球的直径=3.10cm﹣2.00cm=1.10cm.
故答案为:1mm;1.10cm.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属于基本操作技能,应当掌握.注意在读数时,要进行估读.
19.小明在火车站坐火车时,感觉自己坐的火车开始向北行驶,他看看站台,发现原来是对面的火车在向南行驶,而自己坐的火车并没有开动.“小明感觉自己坐的火车开始向北行驶”是以 对面向南行驶的火车 为参照物,“自己坐的火车并没有开动”是以 站台 为参照物.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小明以对面向南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对面向南行驶的火车是静止的,他与对面向南行驶的火车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所以感觉自己坐的火车开始向北行驶;
小明以站台为参照物,他与站台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所以,自己坐的火车并没有开动”.
故答案为:对面向南行驶的火车;站台.
【点评】此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出解释,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20.用久了的电灯泡会变黑,是因为钨丝受热产生 升华 现象,然后钨蒸气又在灯泡壁上 凝华 的缘故.
【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升华是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是指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解答】解:钨丝受热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产生了钨的蒸气,是升华现象;钨的蒸气在灯泡壁上遇冷凝华为钨,附着在灯泡壁上.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
【点评】该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21.验钞机能检验人民币的真伪,它的原理是利用了 紫外线 使银光物质发光,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音色 不同.
【考点】紫外线;音色.
【专题】声现象;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①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制成消毒灯;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体温计等;根据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制成电视、空调遥控器等.
②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①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
②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音色判断乐器的种类;
故答案为:紫外线,音色.
【点评】分清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乐音的三大特征,分别进行对比记忆比较好.
22.位于我市凤凰公园的小西湖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湖畔垂柳成萌,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 反射 形成的.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以及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②平面镜成像是应用光的反射原理.
【解答】解:1、从物理学角度“垂柳成荫”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柳树叶子是不透明的,无法使光线穿过,因此其下较暗,形成阴凉;
2、“倒影如镜”是由于光的反射.
水类似于物理上的平面镜,入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因为感觉上是直线传播,所以会在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点处形成一虚像.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光直线传播的特性,光的反射原理,对光的相关知识都要掌握.
23.小红家有一焦距为50mm的照相机,她利用该相机做了如下实验:
(1)取下镜头,让太阳光正对镜头,可将太阳光会聚成一点,说明镜头相当于 凸透镜 .
(2)用该照相机镜头当作放大镜来观察地上的蚂蚁时,发现蚂蚁被放大了.此时镜头距蚂蚁的距离 小于 (填“大于”、“等于”、“小于”)50mm.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同时要掌握凸透镜的作用.
(2)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1)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让太阳光正对镜头,可将太阳光会聚成一点,这一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此凸透镜的焦距.
故答案为:凸透镜.
(2)要将凸透镜做为放大镜使用,需使物体在1倍焦距之内,并且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故答案为:小于.
【点评】此题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中不同物距下的情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光学的一道基础题.
24.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共存的温度是 0 ℃,如果冰化成水,其体积将 变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密度与温度.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摄氏单位是这样规定的: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2)冰熔化成水后其质量不变;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再根据V=可知体积变化情况.
【解答】解:(1)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分别用0℃和100℃表示;
(2)冰熔化为水,状态变了,但质量是不变的.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由V=可知体积将变小.
故答案为:0;变小.
【点评】本题考查了摄氏温度的规定和密度公式的灵活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25.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盐水、水、酒精的相同容器液面如图所示,已知ρ盐水>ρ水>ρ酒精,则甲是 盐水 ,乙液体是 酒精 .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由密度公式ρ=可知,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它们的体积与密度成反比,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题知,水、盐水、酒精的质量相同,
已知ρ盐水>ρ水>ρ酒精,由ρ=可得,V盐水<V水<V酒精,即甲液体是盐水,乙液体是酒精,丙液体是水.
故答案为:盐水;酒精.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属于基础题目.
三.作图、实验题(共4分)
26.(1)作出图(a)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请在图(b)中画出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2)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1)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图所示:
【点评】(1)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2)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四.实验探究题(4分+8分+5分+8分+6分,共31分)
27.在学习演奏二胡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 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 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如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规格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尼龙
55
1
B
尼龙
55
0.5
C
尼龙
80
1
D
镍合金
①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 A 、 B 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所缺数据 55 .
(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专题】声现象.
【分析】(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3)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解答】解:(1)为验证猜想一,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进行研究.
(2)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B、D进行探究,则表格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55.
(3)音调的高度与琴弦的材料、长度以及横截面积有关,当探究音调高度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需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因此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故答案为:(1)A;B;(2)55;(4)控制变量法.
【点评】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实验中经常用到,一定要掌握.
28.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B (选填“A”、“B”或“C”),示数为 38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 固液共存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50 ℃,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 慢 (选填“快“或“慢“).
(4)图象中DE段是 该液态物质沸腾 过程.
(5)把试管中的固体换成水,使用以上装置做水沸腾实验,试管中的水 不会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原因是 当水达到沸点后,无法再从烧杯的水中吸热 .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读数时视线要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温度计的读数: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向大数字读.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2)熔化是吸热过程.
(3)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态,可以根据相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来判断温度变化的快慢;
(4)物质全部熔化之后,温度再升高,不断吸热,液体的温度升高,到达沸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完成沸腾过程.
(5)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解:(1)A是俯视会使读数偏大,C是仰视会使读数偏小,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38℃.
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物质是晶体.
(2)物质熔化时,把试管取出,物质停止熔化,放回烧杯物质继续熔化,可见物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3)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物质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50℃.
物质是固态时,吸热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30℃.物质是液态时,吸热2min,物质温度升高了40℃.所以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慢.
(4)如图,BC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DE段是物质的沸腾过程.
(5)在小试管中装上水,水要从大烧杯中吸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在到沸点不再长高,试管中的水也达到沸点,但无法从烧杯的水中再吸热,故不能沸腾.
故答案为:(1)B; 38;晶体;
(2)吸收;
(3)固液共存;50;慢;
(4)该液态物质沸腾;
(5)不会;当水达到沸点后,无法再从烧杯的水中吸热.
【点评】本题考查了晶体升温、熔化、升温、沸腾四个过程,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点、沸腾、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读数等,该题综合性很强,有一定的难度.
2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亮点 (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 cm,确定出焦距f= 10cm (填“5cm”或“10cm”).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处后,再移动光屏,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的 缩小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 左 (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3)如果将光源移至7cm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 虚像 (填“虚像”或“实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掌握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2)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并且成实像时,物距越大,成的像越小,像距也越小.
(3)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首先要找到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便为焦点.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所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2)由(1)知,f=10cm,所以2f=20cm.
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处,所以此时物距u=30cm>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若将光源远离凸透镜,则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得,像距要减小.所以光屏要靠近凸透镜即向左移动.
(3)如果将光源移至7cm处,此时物距u=7cm<f.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1)亮点;10cm;(2)缩小;左;(3)虚像.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关键是掌握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同时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熟记其内容,并搞清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30.如图所示,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支等长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并如图那样观察,当蜡烛B移到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时,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象是 虚 (选填“实像”或“虚像”).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实验题;比较思想;实验分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2)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3)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到.
【解答】解:
(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
(2)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说明是虚像.
故答案为:
(1)确定像的位置;(2)2;(3)不能;虚像.
【点评】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
31.小明的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了一瓶色拉油,正好小明学习了密度的有关知识,他和小军一起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色拉油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移动游码至零刻度处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左”或“右”)调,使横梁平衡.
(2)天平平衡后,他们开始测量,进行了以下步骤:
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
B.将待测色拉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色拉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倒出的这部分油的体积;
请你根据以上步骤,写出正确的操作顺序: BCA (填字母代号).
(3)又在步骤B中测得烧杯中的色拉油的总质量为55.8g,其余步骤数据如图所示,则该色拉油的密度是 0.92 g/cm3.
【考点】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天平的使用.
【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用天平称量物质前要通过调节横梁两端的螺母使横梁平衡.天平调平衡时遵循的原则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先快后慢.
(2)先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再将烧杯中的色拉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倒出的这部分油的体积,最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
(3)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液面的凹面底部平行;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在增减砝码不能平衡时,应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ρ=,就能求出密度.
【解答】解:(1)天平的调节法则是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先快后慢.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实验步骤为:
①将待测色拉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的色拉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倒出的这部分油的体积;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
故正确的顺序为BCA;
(3)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液面的凹面底部平行,读出体积V=20ml=20cm3;
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在增减砝码不能平衡时,应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游码的刻度每克5个刻度,每刻度0.2g,所以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质量m2=20g+10g+5g+2.4g=37.4g;
量筒色拉油的质量m=m1﹣m2=55.8g﹣37.4g=18.4g;
色拉油的密度ρ===0.92g/cm3.
故答案为:(1)左;
(2)BCA;
(3)0.92.
【点评】此题是测量色拉油的密度,考查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及读数,同时考查了有关密度的计算,是一道比较典型的实验题,要熟练掌握.
六、综合计算题(4分+5分+6分,15分)
32.一艘船上的声呐装置对着海底发出超声波,4秒后接受到回波,求该处海水的深度.海水中的声速取为1500m/s)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声现象.
【分析】知道声音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解答】解: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4s=2s,
根据v=可得该处海水的深度:
h=vt=1500m/s×2s=3000m.
答:该处海水的深度为3000.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求出声音走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是本题的关键.
33.每节油罐车的容积为50m3,从油罐中取出20cm3的油,质量为17克,一满罐的油的质量是多少吨?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的计算;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
【分析】已知样品的体积和质量,根据密度公式可求油的密度,再利用公式m=ρV求出一满罐的油的质量.
【解答】解:样品的密度ρ===0.85g/cm3=0.85×103kg/m3,
所以一满罐的油的质量是m总=ρV总=0.85×103kg/m3×50m3=42.5×103kg=42.5t.
答:一满罐的油的质量是42.5t.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和质量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34.一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瓶口,求:
(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
(2)石块的密度.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25块石子的体积等于瓶子容积减去0.2kg水的体积;
(2)求出石块的总质量,利用密度公式ρ=求石子的密度.
【解答】解:
(1)0.2kg水的体积:
V水===2×10﹣4m3;
石子总体积:
V石=V瓶﹣V水=3×10﹣4m3﹣2×10﹣4m3=1×10﹣4m3;
(2)石块密度:
ρ石===2.5×103kg/m3;
答:(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为1×10﹣4m3;
(2)石块的密度为2.5×103kg/m3.
【点评】本题考查体积、密度等的计算,关键是想到石块总体积加0.2kg水的体积等于瓶子容积,算石块的密度还可用一块石子的质量除以一块石子的体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并说明理由,填空题,作图题,实际应用,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7、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简答与计算题,探究题,选择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3、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来源,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