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实录1

    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实录1第1页
    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实录1第2页
    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实录1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
    你们知道什么是蒹葭吗?
    生 :芦苇。
    师:长在水边 ,有诗意的植物,特别是秋天,芦苇在水中闪耀着光泽,带着诗意的美,有人说这首诗是最美的一首诗,选自诗经秦风,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是秦风?
    学生:看注释 ,各地的民歌,秦风就是秦国的民歌。
    师:这里他解释了两个字,风是民谣,秦师秦地方,在哪呢 ?陕西 、甘肃。
    秦风的意思就是在秦地收集的民歌,在诗经里面,《秦风》一共收集了十首民歌。有九首都是表现西风紧,战士雄的尚武精神,只有一首和其他9不同,你们猜是哪首?
    学生:蒹葭。
    你们可以开始自由朗读。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有没有同学对某个词句是不理解的,可以问举手问老师。
    生:道阻且右的右是“向右迂曲”,右的意思。
    我们理解为弯曲,道路险阻,艰难。
    宛在水中坻的坻。
    教师:那“坻”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水中的小块的陆地,我们今天早读的时候,也布置了大家熟读成诵,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背的怎么样。
    生背诵全诗。
    这首诗好背吗?为什么
    1:这首诗每章的句式差不多。
    他只是在每章的同样位置换了词,这样我们就很好背了,这种形式在诗经是十分常见的,是什么?对,重章叠句,我们在哪里可以看到这种形式?
    歌曲。
    我们的校歌也是这种。
    诗经是三千多年的歌谣,也是这种形式,为什么从古到今的歌谣都采取这种形式呢?
    生2:你们思考一下。
    章叠句一般用来主旨句,表达中心思想和情感。
    你说是易于抒发情感,一遍不够来两遍,两遍不够来三遍。
    3:因为重复,体现情感的悠长,虽然没有提到伊人,却体现了追寻者的情感。
    教师:你是从情感的角度分析的,
    我刚刚的问题是“从古到今的歌谣为什么都喜欢用重章叠句?”
    生:循环往复的感觉,富有音韵美。
    教师:她的思考一下就很准确,说到音韵美。
    刚刚我们总结了使用这种方式一是易于抒情,二是有助于音韵美。还有同学说说吗?
    生沉默。
    没关系,我们来看清代的文学家方玉润的评价(我们读一下)
    方玉润: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 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师:这里面他说,三章其实是一个意思,只是换了韵脚而已,首章已经成为绝唱。
    三章其实是一个韵脚,知识换了韵而已。所谓“一唱三叹”,我们去形容美的曲子用“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所以重章叠句第一个是因为易于抒情,第二个呢就是循环往复,第三个就是一咏三叹,有余音绕梁之美。这里是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我们阅读诗歌更重要的是对语言文字产生敏感,我们就要沉浸到字词里对文字产生细读,捕捉诗歌中细微的地方。
    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考一考你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屏显:
    三章中重章叠句仅仅是换了字吗?
    我们来说说有几处语言文字产生变化?
    1、苍苍 萋萋 采采
    2、 为霜 未晞 未已
    3、水一方 水之湄 水之涘
    4、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5、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沚
    老师用不同字体标注出来了,在这五处,他们除了换了字词,有什么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分享你的精彩发现。
    学生分享
    1:我们发现白露那个地方,首先我们从时间来看,霜说明是比较早
    s:比较早,清冷,所以是凝结的固态。
    1:后来经过时间的变化状态改变。
    白露未已:快干了。 教师:太阳身升高温度变化。
    我们通过诗歌的“为霜”“白露未已”发生了温度的变化。
    其他同学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好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且跻,且右,他的意思是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长,险阻,有非常弯曲。是程度上的递进。
    s:第一个是道路险阻并非常漫长,第二个是又高又陡,第三个是同样的艰险又弯曲。那么诗歌的主人公在干嘛?
    2:他在追求。
    追寻伊人,而且难度在增加。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之湄 水之涘 。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水中央、水那边的对岸,在水中陆地,他追寻伊人是越来越近的。
    教师:你们同意这种解读吗?
    无人回答。
    这里的“湄”“涘”都是水边的意思,在河的对岸的水边吗?这个伊人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吗?我们读出了这个伊人飘忽不定的感觉。
    还有其他组的发现吗?
    “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几句有什么变化?
    这几个叠词的意思是茂盛的样子。
    4:时间的推移,光线在变化,光泽在变化
    教师:随着光线的变化,越来越鲜明。
    最后一组。
    5: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水中央、水中的小舟,水中的陆地,位置的变化,我觉得也是写到伊人的飘忽。
    s:我们来看看水中央是什么样的画面?
    比较大。
    水中坻,水中沚,都在变化。
    你们在早读的时候有没有在关注这些?
    我记得二十世纪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的一句最著名的话
    “如果你拍的不够好,说明你离得不够近”,所以我们看看,……读语文要学会沉浸在文本中才能读出精彩的发现。
    中国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那伊人到底在哪呢?伊人长什么样子?看到了吗?伊人也还是不可及的,对于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追她的难度在增加,主人公有没有放弃。
    “溯游从之、溯洄从之”坚定,主人公有没有发生变化,除了汉字的变化以外,我们来读一读第一段和第二段,看看声音有没有变化。
    生读。
    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
    生:韵脚不同。苍苍压“ang”的韵,感觉比较长比较空灵。
    苍 、霜、方 、长、央。
    第二章i韵,萋 晞 跻 坻, 你们同桌互相发一下ang韵和i韵,看看你们口腔的变化。
    学生:口型长大。
    教师:从音韵来说,嘴巴长大的是开口呼,i是齐齿呼,汉字的声音是和情感的表达相关联的。
    我们的沁园春雪,是a韵,你们来读一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慷慨激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我们读出了凄凉的感觉,你要表达豪放开心的,选字尽量开口呼的字,凄冷的选齐齿呼的字,你觉得第一章用了开口呼,第二章用齐齿呼,你觉得有关系吗?
    生:第一段是雄浑之美,信心满满去寻找伊人。
    教师:那是什么情感?
    心花怒放。
    生:后面说伊人飘忽不定使他信心减弱,追不到有点着急和落寞。但是没有放弃。那他的情感呢?
    “绝望,也不是绝望”
    教师:一切的无奈日益变得沉重,那我们来思考“伊人”到底代表什么?
    生:所爱之人。
    师:朱熹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蒹葭》”
    那么除了爱人还可以指什么?
    生:具象化的指代,应该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总合。
    s:你为什么这样觉得?
    他对美好的追求是此生最大的目标。
    你理解的对美好的追求是在远方,不是真真切切的,但是我们能够追寻,为了远方去追寻。
    生:我觉得追寻伊人可以指代值得追寻的所有东西,伊人、物质、目标,有时候水有时候不是指代河水,代表你和这个目标的距离,有时候你想不到你想要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有时候你想象不到你想要追求的东西在哪?我觉得这非常符合《蒹葭》的主题。
    教师: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距离,甚至我们不明确要追求的是什么,我不管难度怎么样,在哪里,但是我们有追求的信念。
    诗中没有写五官、眼睛,她是很神秘的,没法看清容颜,很珍贵、很美好。所以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去追寻她,的确是美好的依据,成为了我们中国文学的意象,这种追求可以概括成为八个字,“遇合无期,追寻不已。”
    我们对追寻的事物、美好是无期的,但追寻的过程是无与伦比的美丽。妙在可解和不可解之处。
    我们今天对蒹葭的解读就到这里,一首诗歌如果读了一眼望穿……那好的诗歌应该有三个特征:朦胧、模糊、多意,比如“伊人是谁?在哪里?”这首诗歌表达的是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老师告诉你们在十首秦风里面只有《蒹葭》与众不同,再激烈勇猛的地方也是有柔情和诗意的,希望在你们的脑海中也能留一处白露苍茫,秋水临江的地方。不管我们的生命多么苍老沧桑,只要生命中有一个理想国,就值得我们追寻不已。

    相关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走出课文,探究主旨,设计作业,巩固所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下册蒹葭教案: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蒹葭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蒹葭》,说《蒹葭》,析《蒹葭》,悟《蒹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蒹葭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蒹葭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语设计,初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听读,想象诗歌的画面美,再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结束语,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