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531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531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整体感知,拓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导入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
——《西湖梦寻》序·(明)张岱
同学们,我们来看这样两行文字,它出自张岱的《西湖梦寻》。可见作者对西湖魂牵梦萦,感情深厚。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张岱看看他与西湖的故事。
根据课前同学们预习所遇问题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1.初读: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品读:赏析优美词句,学习白描手法。
3.悟读: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介绍作者
想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那就从认识作者开始。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学生说完然后ppt补充。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张岱是一个爱好广泛并多才多艺的人,但他也有与其他文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不贪恋官场,一生未曾入仕做官。
二、整体感知
(一)诵雅文
阅读是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方式。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注意: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畅,音韵铿锵
学生初读感受 生1:清冷,因为时间晚,天气寒,景物茫。
生2:孤独,作者极简出行独步西湖,无人相伴。
找一生带着初读感受朗读一遍。
(二)述故事
大雪倾城,万物皆白。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假如你是张岱,请结合课下注释,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讲述雪夜游西湖的故事。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连飘三日,湖中一片静寂……
(三)析内容
初步把握了文章内容,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慢慢读,细细品。
预设:
1.崇祯……看雪。作者是孤高自赏的。“大雪三日”突出寒;“人鸟声俱绝”突出静;“是日更定”突出晚。偏是这样的夜作者撑舟出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只挑这份安逸,他不欲见人也不欲与人相见,他是这样的清高,这样的孤傲,这样的孤高自赏。(寒意或许可以阻挡俗人的脚步,却反而激起作者赏雪热情) 板书:孤高自赏
2.雾凇……而已。作者醉心于山水。从雾凇沆砀这句话展现出湖山雪景的洁净、迷蒙、银装素裹的风姿神韵。天、云、山、水本是不同的空间,一个“与”字把天地融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营造了一个廓大空灵的空间。而“长堤一痕”这句话中“长堤”本是一座,而用“痕”则透出长堤隐隐绰绰、迷迷蒙蒙的景象,恰如其分地点染出雪夜西湖的长堤之影。(雪掩长堤,白茫茫地延伸至远方,在“上下一白”的西湖中只能是淡淡的一“痕”。)接下来“湖心亭一点”,作者极目望去雅致的亭子不过轻轻一点,犹如在洁白的宣纸上随意挥洒的小墨点,洁净而素雅,景致柔和与茫茫天地相映衬。
提问:最后一个“与”字巧妙转换视角,作者由观世界到观自己,写道“余舟一芥”和“舟中人两三粒”。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还写小船和船中人。
一个“芥”字何其微小,可以理解为此刻的船如一叶小草一样,漂浮在无边雪海无处可去,无边可靠。而“舟中人两三粒”之“粒”更是微乎其微,人之渺小如黍与“上下一白”的大自然相比是何等微不足道。“痕”“点”“芥”“粒”本是名词,这里用作量词修饰“长堤”“湖心亭”“舟”“人”既有名词的形象感,丰富意境,又反衬出天地之浩渺,人烟之稀绝。
天、云、山、水皆为白色,为一大幕布,长堤、湖心亭、小舟、人都是墨色,这种中国水墨画式的描绘在文学上称为白描。这是一个完全和世俗所不同的世界,这种超然物外,更是文人内心中和自然“冥合”的一种美学境界。
指导朗读:此处景物如此清新淡雅,它兼有文的画意和诗的气质,请试着把它当作一首诗来读,请同学们把这段划分4个层次再试着读一读。 板书:醉心山水
3.见余大喜……别。作者是惊异/惊喜的。大是非常的意思,更则体现出幸逢知己的惊喜与可贵。
指导读:用自己的话表现出大喜:没想到湖中还有像我一样情趣高雅之人。随之提问那作者是喜是悲?学生开始犯迷糊了。适时出示资料。
明确:看雪而人不见其看雪之态,亦不作意看雪者。作者不认为两个金陵人是单纯赏景的,有可能只是想寻一僻静之处喝酒谈天罢了,所以不把他们视为知己,因此痛饮三杯离开。如此热闹场景却更显作者的落寞孤寂与此刻温馨场面格格不入。
图片
4.问其……人。作者是哀愁的/消极遁世的,(补充背景资料,金陵原是南京,明朝灭亡,清朝建立;顺治元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这对于前朝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场浩劫。)这里写明朝国都金陵与前面明朝纪年相照应,体现出他对故国的思念。紧接着客此:金陵人在杭州为客,张岱在杭州亦为客,一个明朝人在清朝更是一个“客”。一个客字将张岱被遗弃的绝世孤独展现的淋漓尽致。此时的张岱立于这白皑皑的世界中,他的内心也像这雪一样洁白、凄冷、迷茫。此时的他显得如此渺小而无力。山水之乐看来并不能排遣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悲。(如果孤独有颜色,那一定是白色)
往昔风月繁华,今日过眼皆空。正是他这般痴情,只有他自己才能品尽这份避世愁苦、隐世哀伤沾染过的山水奇景。这也是前面写“看”雪而不是“赏”雪的原因了。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独立于天地间遗世独立的茫然与孤独。 板书:茫然孤寂
那同学们读完之后有没有新的感受?
生:初读时的感受有作者的喜悦,有景物的清冷,有作者的痴傻,而现在再读更觉得是沉重,是沧桑,是落寞,是国破家亡的悲痛,在如此阔大的天地间自己显得是那么的茫然无助。
总结:张岱游西湖,不在暖春,不在月下。张岱看西湖,不看朝烟,不看夕岚。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夜晚,张岱独游西湖,正映照了朱子对他的评价,痴。是痴,更是孤独之中的坚守。板书:痴
三、拓展探究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中压弯了腰。于是,他们开始寄情山水,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皈依和心智的独立。因此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你们还能想起吗?
柳宗元的《江雪》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如果张岱再次游西湖,他会邀请和谁一起呢?请说明理由。
生1:我认为他会邀请陶渊明一起去。因为陶渊明和张岱同为隐士,爱好山水,追求自由,不慕功名。张岱喜爱陶渊明并受他影响,其诗灵隽清奇情感内容和风格特点都和陶很相似,另外他们性格忠贞坚毅,不屈于权贵,属同道中人。
生2:张岱和苏轼一生落拓不羁,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们同为有趣之人,如果说苏轼的有趣是香醇的美酒,回味悠长;那么张岱的有趣则是清洌的山泉,淳厚明净。我想如果再游西湖,张岱定会邀请苏轼同去赏月。
结语:
往事,如梦,并不如烟。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张岱这样的古代文人!
雪是其节,冰是其志,凌寒独立是其人格,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幸好,还有文字,承载着他们的灵魂。
一衣一炉一扁舟,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厢偶遇一樽酒,
一人痴对一湖愁。
下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 交代目标,学习过程,教师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3* 湖心亭看雪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四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引入新课,初读课文,理清字词,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课文,感受意境,细读课文,体会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