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53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532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 交代目标,学习过程,教师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出示杭州西湖视频
师:这就是杭州西湖,很美。我们一起来背背西湖的诗句:我说上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光潋滟晴方好)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
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 交代目标
我们学习文言,就是要通过朗读,理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还要多加积累(板书:朗读、理解、积累、品味)
三、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上节课,同学们从字词句篇进行全面自主学习。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下面检查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成果。
1、朗读生字、练会(片1)
2、朗读课文。(个别读 齐读)
3、理解
①质疑:翻译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②重点词语解释(片2)
③重点句子(片3)
④齐读译文(片4)(课后整理在书上并背下来。这是今晚必做题)
4、作者介绍:这是张岱的一篇写景小品,记叙了赏雪的经过。对于张岱,同学们怎么说?(片)
(二)走进作品走进作者
1、生说。
2、(片5)他有部书叫《陶庵梦忆》,这个人把自己的前半生当做梦来回忆。我国当代有个著名学者对张岱有个评价:(片6)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陶庵梦忆》篇篇都是好文章,每次读《陶庵梦忆》,总是其乐融融。《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中最美的文章,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美文、走进张岱。
3、齐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一个字对张岱的真性情做了概括?
4、痴(板书7)组个词:痴迷
5、张岱不是一般人,是个痴人,(板书)他的痴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痴行。“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nu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提示: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Hayun777主要表现在两个字:独、绝字表现痴。痴迷于山水。人鸟声俱绝,不仅人和鸟都没了,连声音都没了,真是万籁俱寂。(世人游西湖多是春秋或是七八月,而张岱却选择了冬天,选择了晚上,一独一绝,让我们感到了张岱的痴迷、独特、与众不同。柳宗元的《江雪》哪些句子和这段话意境相似?(片8)读。(千山鸟飞绝——湖中人鸟声拒绝;独钓寒江雪——独往湖心亭看雪)
陶渊明独爱菊,刘禹锡独爱莲。这一绝一独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清高孤傲的张岱。
齐读,感受这独的心境、绝的意境。
6、痴人痴行,他眼中的景色肯定与众不同,那么张岱眼中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启发预设:
①引导:给人什么感觉?(气势浩大)
②我想请男生读读这一句。男生,请想想,为什么请你们读这句?因为这句显得有气势,男生就很有气势。
③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男生读,不够大气。)
④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⑤读好“上下一白”。
⑥三个“与”也要重读。男生再读一遍。
⑦这次读得真好。不过,老师为什么说三个与也要重读啊?或者,这句话你发现问题没有? (片9:“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⑧我认为“与”字不能去掉。“与”字把这些景物连成了一片。
⑨ “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老师:去掉呢?
⑩去掉试试?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11)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
(12)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13)老师: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可我记得小时候,你们做量词填空题:一()人,如果你填成一(粒)人,老师会怎么样?(学生笑。)
(14)你写一粒人,是绝对不行的。老师不解啊,文中的量词怎么这么奇怪啊?那张岱这样用到底妥不妥呢?
(片10:“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中量词的使用妥当不妥当?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15)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景物的渺小。
(16)这些量词都缩小了,作者可能是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
(17)我认为这不是错用,而是妙笔。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似乎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之感叹。
(18)这样的美景,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张岱自己呢?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19)老师: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就把勾画景物勾画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
学生11:(片11白描。 )
师:这类似于浓妆淡抹中的淡描。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天地之中,景啊,人啊,不过是沧海一粟罢啦,算什么呢?就让这天人合一吧。真是很美
(品读张岱)
师:读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张岱了吗?(爱雪,一心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痴迷雪景。
7、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万没想到此时此刻会有一奇遇。
(1)齐读
(2)他们这一相遇,会怎么说?假如同桌俩,一个是张岱,一个是金陵人,你们见面会怎么说?
他们的对话,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3)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4)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5)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
(6)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师:心中,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片)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他的志向。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读出了一个痴人的痴行、痴景(板书)触摸到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如欧阳修、陶渊明、韩愈、李白、苏轼。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张岱,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
(齐读)
三、心灵放飞
现在我们已初步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成为了他的好朋友。下面就让我们放飞自己的心灵,从老师所给材料中任选一题谈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片)
学生写,全班交流。
四、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张岱以恬淡的笔触融入了这篇山水小品。感慨处、得意处相互交融、文情荡漾、余味无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岱这位痴人的痴行、他眼中的痴景永远有我们读不懂的地方,深杳朦胧,清高拔俗;他的痴心也永远有我们不曾企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最后让我们再齐读全文,感悟一下张岱的痴心吧!
学生齐读全文。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3* 湖心亭看雪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四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引入新课,初读课文,理清字词,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课文,感受意境,细读课文,体会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整体感知,拓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