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鲁科版(2019)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课时学案
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1节第2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课时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1节第2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课时学案,共22页。
第2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移动
考试评价解读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达成
变化观念
与
平衡思想
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证据推理
与
模型认知
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模型。通过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化学平衡状态
[以练带忆]
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
A.Z为0.3 mol·L-1 B.Y2为0.4 mol·L-1
C.X2为0.2 mol·L-1 D.Z为0.4 mol·L-1
A 解析: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小,Z的浓度最大,假定完全反应,则:
X2(g)+Y2(g)2Z(g)
初始浓度/(mol·L-1): 0.1 0.3 0.2
变化浓度/(mol·L-1): 0.1 0.1 0.2
平衡浓度/(mol·L-1): 0 0.2 0.4
若反应向逆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大,Z的浓度最小,假定完全反应,则:
X2(g)+Y2(g)2Z(g)
初始浓度/(mol·L-1): 0.1 0.3 0.2
变化浓度/(mol·L-1): 0.1 0.1 0.2
平衡浓度/(mol·L-1): 0.2 0.4 0
因为是可逆反应,物质不能完全转化,所以平衡时浓度范围为0<c(X2)<0.2 mol·L-1,0.2 mol·L-1<c(Y2)<0.4mol·L-1,0<c(Z)<0.4 mol·L-1,所以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2.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反应产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3v正(N2)=v正(H2)
B.v正(N2)=v逆(NH3)
C.v正(N2)=3v逆(H2)
D.2v正(H2)=3v逆(NH3)
D 解析:3v正(N2)=v正(H2),都是正反应,故A错误;v正(N2)=v逆(NH3),反应速率之比不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系数之比,故B错误;v正(N2)=3v逆(H2),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系数之比不等,故C错误;2v正(H2)=3v逆(NH3),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系数之比,故v正=v逆,故D正确。
3.用Cl2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生成副产物HCl,利用下列反应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4HCl(g)+O2(g)2Cl2(g)+2H2O(g) ΔH=-115.6 kJ·mol-1。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反应物发生上述反应,能充分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气体的质量不再改变
B.氯化氢的转化率不再改变
C.断开4 mol H—Cl键的同时生成4 mol H—O键
D.n(HCl)∶n(O2)∶n(Cl2)∶n(H2O)=4∶1∶2∶2
B 解析:反应物和反应产物均为气体,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不变,A错误;反应正向进行时,HCl的转化率升高;反应逆向进行时,HCl的转化率降低,当HCl的转化率不再改变时,可以说明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断开4 mol H—Cl键和生成4 mol H—O键均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据此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但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等于对应的系数之比,不能据此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
[练后梳理]
1.可逆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建立:在一定条件下,把某一可逆反应的反应物加入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如下:
以上过程可用如图表示:
(3)平衡特点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两种方法
(1)动态标志:v正=v逆≠0
①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②不同物质:必须标明是“异向”的反应速率关系。如aA+bBcC+dD,=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静态标志:各种“量”不变
①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或浓度不变。
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等)不变。
③温度、压强(化学方程式两边气体体积不相等)或颜色(某组分有颜色)不变。
总之,若物理量由变量变成了不变量,则表明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若物理量为“不变量”,则不能作为平衡标志。
(3)综合分析
举例
mA(g)+nB(g)pC(g)+qD(g)
状态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平衡
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
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
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一定
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生成m mol A,即v正=v逆
平衡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同时生成p mol C
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
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 B,同时消耗了q mol D
不一定平衡
压强
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
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r)
r一定,当m+n≠p+q时
平衡
r一定,当m+n=p+q时
不一定平衡
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系温度一定
平衡
密度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
颜色
含有有色物质的体系颜色不再变化
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判断需“三关注”
(1)关注反应条件,是恒温恒容,恒温恒压,还是绝热恒容容器。
(2)关注反应特点,是等体积反应,还是非等体积反应。
(3)关注特殊情况,是否有固体参加或生成,或固体的分解反应。
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
[以练带忆]
1.在某定容密闭容器中建立下列平衡:3A(g)+B(g)2C(g)+D(g),在上述反应中如果加入B的量后体系颜色加深,则有颜色的物质不可能为( )
A.A B.B C.C D.D
A 解析:平衡中加入B,平衡右移,C、D浓度增大,A的浓度减小,体系颜色加深,则有色气体不可能为A。加入B时,虽平衡右移,但B的浓度增大,因此有色气体可能为B。
2.COCl2(g)CO(g)+Cl2(g) 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①升温 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 ③增加CO浓度 ④减压 ⑤加催化剂 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B 解析: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所以升温和减压均可以促使反应正向移动。恒压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恒容通入惰性气体与加催化剂均对平衡无影响。增加CO的浓度,将导致平衡逆向移动。
3.将等物质的量的N2、H2充入某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N2(g)+3H2(g)2NH3(g) ΔH<0。当改变某个条件并维持新条件直至达到新的平衡时,下表中关于新平衡与原平衡的比较正确的是( )
选项
改变条件
新平衡与原平衡的比较
A
增大压强
N2的浓度一定减小
B
升高温度
N2的转化率减小
C
充入一定量H2
H2的转化率不变,
N2的转化率增大
D
使用适当催化剂
NH3的体积分数增大
B 解析:A项,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氮气的浓度仍然比原平衡大,不正确;B项,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氮气的转化率减小,正确;C项,充入一定量的氢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氮气的转化率增大,而氢气的转化率减小,不正确;D项,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平衡状态,不正确。
[练后梳理]
1.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
改变的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反应产物浓度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反应产物浓度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
增大压强
向气体分子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
向气体分子总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改变压强
平衡不移动
温度
升高温度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
同等程度改变v正、v逆,平衡不移动
(2)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等效于减压)
(1)由“化学平衡”可知,勒·夏特列原理的适用对象是可逆过程。
(2)由“减弱”可知,只能减弱改变,而不能消除改变。
考点1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抓本质·悟考法]
一定温度下,反应N2O4(g)2NO2(g)的焓变为ΔH。现将1 mol 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题关键点】 (1)反应N2O4(g)2NO2(g)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可逆反应。
(2)反应在恒压密闭容器中进行。
(3)四个图像展示了气体密度、ΔH、正反应速率、N2O4转化率的变化趋势。
【易错失分点】 本题易错误判断③中图像,随着反应的进行消耗的N2O4逐渐增多,生成的NO2逐渐增多直到平衡,但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直到平衡时不再变化。而且无法确定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自主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解析:反应N2O4(g)2NO2(g)在恒压密闭容器中进行,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加,则容器容积增大,由于气体质量不变,则气体密度减小,直到平衡时不再发生变化,①正确。在相同温度下,ΔH是恒量,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状态的标志,②错误。该反应充入1 mol N2O4,正反应速率应是逐渐减小直至不变,③错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消耗的N2O4增多,因此N2O4转化率增大,平衡时N2O4转化率不再变化,④正确。
[多角度·突破练]
⊳角度1 可逆反应的特征与平衡状态的建立
1.合成氨是工业上的重要反应:N2(g)+3H2(g) 2NH3(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达平衡状态后,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停止
B.反应达平衡状态后,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N2的同时消耗3 mol H2
C.在上述条件下,N2不可能100%转化为NH3
D.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A 解析: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仍在进行,故A错误。
2.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08 mol·L-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1∶c2=3∶1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0.5 mol·L-1,说明在消耗X,即平衡正向移动,A错误;缩小体积,即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方向气体体积减小,故Y必为气体,B错误;平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方向气体体积减小,m+n>2m,即n>m,C正确;平衡正向移动,生成了Z,故Z的体积分数增大,D错误。
2.在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30 mL CO和 20 mL 水蒸气,使其反应,当反应CO(g)+H2O(g)CO2(g)+H2(g)达到平衡时,水蒸气的体积分数与H2的体积分数相等,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平衡后CO的体积分数为40%
B.平衡后CO的转化率为25%
C.平衡后水的转化率为50%
D.平衡后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4
B 解析:CO(g)+H2O(g)CO2(g)+H2(g)
初始/mL 30 20 0 0
转化/mL x x x x
平衡/mL 30-x 20-x x x
由题意知:20-x=x,故x=10,故平衡后总体积为(30-10) mL+(20-10) mL+10 mL+10 mL=50 mL,CO的体积分数为×100%=40%,A正确;CO的转化率为×100%≈33.3%,B错误;H2O(g)的转化率为×100%=50%,C正确;平衡后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仍为=24,D正确。
3.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反应产物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 ②反应产物的产量一定增加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④反应物浓度一定降低 ⑤逆反应速率一定降低 ⑥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A.②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⑥
A 解析:①若总物质的量不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产物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若反应产物总物质的量的增大值小于混合物总物质的量的增大值,反应产物的体积分数可能降低,错误;②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产物的物质的量一定增加,正确;③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自身转化率降低,错误;④如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浓度比改变条件前大,错误;⑤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但逆反应速率可能比原来的大,如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时,错误;⑥加入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地增大,平衡不移动,错误。
4.对于可逆反应2A(s)+3B(g)C(g)+2D(g) ΔHv(逆)
⑤加入催化剂,B的转化率提高
A.①② B.④ C.③ D.④⑤
B 解析:①A是固体,其量的变化对平衡无影响,错误;②升高温度,v(正)、v(逆)均增大,但v(逆)增大的程度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错误;③此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故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v(正)、v(逆)都增大,错误;④增大B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正确;⑤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B的转化率不变,错误。
化学平衡移动中的易错点
(1)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实质是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但正、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平衡不一定移动。例如:使用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是增大后的正、逆反应速率仍然相等,所以平衡不发生移动。
(2)不要把v(正)增大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等同起来,只有v(正)>v(逆)时,平衡才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不要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原料转化率的提高等同起来,当反应物总量不变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当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只会使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
⊳角度2 应用“等效平衡”判断平衡移动结果
5.已知H2(g)+I2(g)2HI(g) ΔH<0。有相同容积的恒容密闭容器甲和乙,甲中加入H2和I2各0.1 mol,乙中加入HI 0.2 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达到平衡。现欲使甲中HI平衡时的百分含量大于乙中HI平衡时的百分含量,则应采取的措施是( )
A.甲、乙提高相同温度
B.甲中加入0.1 mol He,乙中不变
C.甲降低温度,乙增大压强
D.甲增加0.1 mol H2,乙增加0.1 mol I2
C 解析:相同温度下,相同容积的恒容密闭容器甲和乙,甲中加入H2和I2各0.1 mol,乙中加入HI 0.2 mol,此时二者建立的平衡是等效的。甲、乙提高相同温度,平衡均逆向移动,HI的平衡浓度均减小,故A错误;甲中加入0.1 mol He,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平衡不会移动,故B错误;甲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甲中HI的平衡浓度增大,乙增大压强平衡不变,HI平衡时的百分含量不变,故C正确;甲中增加0.1 mol H2,乙增加0.1 mol I2,结果还是等效的,故D错误。
6.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 L A和2 L B发生如下反应3A(g)+2B(g)xC(g)+yD(g),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为 m%。若维持温度不变,将0.6 L A、0.4 L B、4 L C、0.8 L D作为初始物质充入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仍为m %。则x、y的值分别为( )
A.x=3、y=1 B.x=4、y=1
C.x=5、y=1 D.x=2、y=3
C 解析:由题意可知恒温恒压下,向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
状态Ⅰ: 3A(g)+2B(g)xC(g)+yD(g)
初始体积/L 3 2
状态Ⅱ: 3A(g)+2B(g)xC(g)+yD(g)
初始体积/L 0.6 0.4 4 0.8
两种状态下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C的体积分数均为m%,则二者为等效平衡状态,利用极限转化为起始量时,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所以状态Ⅱ:
3A(g) + 2B(g)xC(g)+yD(g)
初始体积/L 0.6+×4 0.4+×0.8
则(0.6+)∶(0.4+)=3∶2,解得x∶y=5∶1,显然只有C中x=5、y=1符合。
7.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2(g)+H2(g)CO(g)+H2O(g)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
CO2
H2
CO
H2O
甲
a mol
a mol
0 mol
0 mol
乙
2a mol
a mol
0 mol
0 mol
丙
0 mol
0 mol
a mol
a mol
丁
a mol
0 mol
a mol
a mol
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n(CO)的大小顺序是( )
A.乙=丁>甲=丙
B.甲>乙>丙>丁
C.乙=甲>丁=丙
D.丁>丙>乙>甲
A 解析:四种情况均“一边倒”为反应物,进行比较:
CO2
H2
CO
H2O
甲
a mol
a mol
0 mol
0 mol
乙
2a mol
a mol
0 mol
0 mol
丙
a mol
a mol
0 mol
0 mol
丁
2a mol
a mol
0 mol
0 mol
所以乙和丁中相当于增大了反应物(CO2)的初始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相对于甲和丙中n(CO)增大,故有乙=丁>甲=丙。
虚拟“中间态”法构建等效平衡
(1)构建恒温恒容平衡思维模式
新平衡状态可认为是两个原平衡状态简单的叠加并压缩而成,相当于增大压强。
(2)构建恒温恒压平衡思维模式(以气体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为例,见图示)
新平衡状态可以认为是两个原平衡状态简单的叠加,压强不变,平衡不移动。
1.(命题情境:汽车尾气处理与化学平衡问题)汽车尾气系统中的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尾气中的CO、NO和NO2等向大气的排放。在催化转化器的前半部分发生的反应为2CO(g)+2NO(g)2CO2(g)+N2(g)。一定条件下,下列说法能充分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正、逆反应速率都等于零
B.CO、NO、CO2、N2的浓度相等
C.CO、NO、CO2、N2在容器中共存
D.CO、NO、CO2、N2的浓度均不再变化
D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且不等于零,或反应物的浓度与反应产物的浓度不再改变即为平衡状态,故A错误;CO、NO、CO2、N2的浓度相等,并不能说明各物质的浓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故B错误;可逆反应中的反应物和反应产物都会同时存在于一个容器中,CO、NO、CO2、N2在容器中共存不能说明为平衡状态,故C错误;CO、NO、CO2、N2的浓度均不再变化,能够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2.氢能是发展中的新能源,它的利用包括氢的制备、储存和应用三个环节。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某储氢反应:MHx(s)+yH2(g)MHx+2y(s) ΔHv(吸氢)
A 解析:MHx(s)+yH2(g)MHx+2y(s) ΔH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第2讲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 学案(含高考真题和课后作业)(教师版 ),共30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8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节第1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和平衡移动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8章第2节第1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和平衡移动课时学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