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内容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从整体性的角度去认知相关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综合思维:结合动植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从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人地协调观:通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明确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知识体系导图]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❶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❷(2)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❸2.意义: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❶人类活动对某一要素的改变可能会使自然地理环境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生态环境恶化;二是生态环境改善。因此,人类活动对某一要素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但不一定是“恶化”。❷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可用六个字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制约性”。❸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要素的独特功能以外,还具有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 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 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获取信息】①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②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③图示为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④图中显示长江口附近海域西部的浮游植物密度较东部小。【尝试解答】(1)D (2)C (3)A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③④可知,长江口附近海域的8月浮游植物密度是自西向东增大的。第(2)题,由信息①②可知,不同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结合信息③④可推知,夏季长江入海径流量大,水体含沙量大,泥沙中营养物质丰富,随径流入海及海水的顶托影响,长江口附近水体中含沙量与营养物质自西向东增加,因此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增大。第(3)题,由信息①可知,营养盐、光照、水温是影响海水浮游植物数量的正相关因素。冬季时水温降低,浮游植物数量会减少,此季节入海径流减少,泥沙含量减少,营养盐类物质减少,密度高值区会向陆地方向移动。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推动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面图表所示: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生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许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2020·济宁模拟)约一万年前,北冰洋被完整的冰原覆盖,形成“气候性陆地”,有的学者称之为北极洲。北极洲的冰层上面覆盖着黄土层,进而演化成为一片辽阔的草原,生活着身披厚密长毛的猛犸象等大型食草动物。随着环境巨变,这些史前动物逐渐灭绝。据此完成1、2题。1.北极洲的黄土层形成于( )A.洋底泥沙上涌固结B.当地岩石的风化物C.草原腐殖质的堆积D.风力的搬运和沉积2.北极洲草原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 )A.暖季雨水 B.积雪融水C.冰层融水 D.上涌的海水1.D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北极洲的黄土层覆盖在冰层之上,因此不可能来自冰层下部的洋底或岩石,因此A、B错误;草原是在黄土层出现后演化形成的,因此C错误;黄土层是在冰层形成后,由风力从外部搬运至此并沉积形成的,因此D正确。第2题,北极洲所处纬度高,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因此草原所需的水分不可能主要来自大气降水,A、B错误;海水盐度高,不利于植被生长,D错误;黄土层下的冰层在气候变暖时融化,为植被根系提供水分,C项正确。(2020·绵阳模拟)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3~5题。林地类型孔隙度(%)有机质含量(%)饱和持水量(吨/公顷)总孔隙非毛管孔毛管孔针阔混交林5917454.62503常绿阔叶林6316473.18648楠竹林5212402.08312灌木林7317567.791 8333.最不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 D.灌木林4.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 D.灌木林5.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A.地表径流大 B.植物种类多C.枯枝落叶多 D.年均温较高3.C 4.D 5.A 解析:第3题,从材料中得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楠竹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小,且单位饱和持水量也是最小,容易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是最不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第4题,灌木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大,且单位的饱和持水量也是最大,对应的产生径流的时间也是最长的。第5题,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说明土壤肥沃。植物种类多,说明土壤中养分多而活跃,有机质多,B正确;枯枝落叶可以增加土壤的腐殖层,增加有机质,C正确;年均温较高有利于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进有机质的积累,D正确。土壤有机质与地表径流水量大小的关系不大,A错误。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意义(2020·全国卷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获取信息】①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②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尝试解答】(1)A (2)C (3)D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③可知,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才生长出来的新树,所以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第(2)题,由信息①③可知岳桦结实线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由信息③可知,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第(3)题,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继续缓慢升高而降水稳定,则会导致长白山北坡林线继续上升,A错误;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是影响林线变化的原因,B、C错误;岳桦结实线稳定,即岳桦林种子分布的海拔上限稳定,使得岳桦林很难不断向上生长,因而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所以选D。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独特的荒漠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一个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其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解析:第(1)题,这些特征的变化都是“山脉隆起”导致的,因此要抓住“山脉隆起”分析对里海的影响。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隔断了里海与地中海,使里海变为湖泊;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隆起使流域面积减小,水量较少,无法与地中海进行水体交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山脉阻挡西风,使得处于背风坡的里海降水减少,变得更加干旱。第(2)题,材料提示“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这句话说明了里海形成湖泊的必要条件为两大板块的北移。由此推断,如果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推动更多山脉隆起,加剧地中海萎缩,可能会促使黑海和地中海与里海一样,演化为湖泊。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水库的修建改变了河流径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同时也使河流的含沙量发生变化,对水库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探究思路】[探究思路一] 修建水库(大坝)对下游地区水文特征的影响顿河是俄罗斯境内著名的河流之一,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为使顿河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1949年至今俄罗斯先后在顿河流域兴建通航运河、水利枢纽和多座水库。下图为顿河流域示意图。 [问题]齐姆良斯克水库的建成对下游河段水文特征有哪些影响?(区域认知)提示:库区蓄洪补枯调节径流量,使下游流量趋于稳定(或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在库区水流速度缓慢,泥沙沉积,下游河段含沙量减小。[探究思路二] 修建水库(大坝)对下游地区地形、土壤的影响下图为尼罗河部分流域图,1971年阿斯旺大坝(图示大坝)建成,大坝以上形成库容达1 640亿立方米的纳赛尔水库。[问题]1.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尼罗河三角洲的海岸线有何影响?为什么?(综合思维)提示:海岸线向陆地倒退。大坝建设,致使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导致河口处泥沙淤积量减少,加之受海水侵蚀的影响,海岸线倒退。2.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壤有哪些影响?(人地协调观)提示: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使得下游丧失了大量富有养料的泥沙,土壤肥力下降;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壤盐渍化加重。【研究结论】1.修建水库对下游水文的影响:调节了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河流的含沙量下降。2.修建水库对下游土壤的影响:河流带来的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河口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3.修建水库对下游地形的影响:河口地形泥沙沉积减少,三角洲面积增速减缓甚至萎缩。【案例应用】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历史上永定河流域多洪涝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了官厅水库等一系列中小型水库。下图为永定河水系示意图。简述水库修建对永定河中下游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解析:水库修建对永定河中下游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水库蓄水拦沙,下游河流水量减少,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入海径流和泥沙减少,导致海水倒灌,水质下降,海岸线受到侵蚀。答案:水坝蓄水拦沙,下游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入海径流减少,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加重,水质下降;阻碍鱼类洄游,影响生物多样性。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1章第2节中国地理分区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四大区域地理特征,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1章第1节中国地理概况学案,共2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经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章第2节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