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第1页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第2页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内容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从整体性的角度去认知相关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综合思维:结合动植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从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地协调观:通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明确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知识体系导图]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2意义: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人类活动对某一要素的改变可能会使自然地理环境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生态环境恶化;二是生态环境改善。因此人类活动对某一要素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但不一定是恶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可用六个字来理解记忆关联性”“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要素的独特功能以外还具有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 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 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获取信息】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示为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图中显示长江口附近海域西部的浮游植物密度较东部小。【尝试解答】(1)D (2)C (3)A 解析:(1)由信息③④可知长江口附近海域的8月浮游植物密度是自西向东增大的。第(2)由信息①②可知不同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结合信息③④可推知夏季长江入海径流量大水体含沙量大泥沙中营养物质丰富随径流入海及海水的顶托影响长江口附近水体中含沙量与营养物质自西向东增加因此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增大。第(3)由信息可知营养盐、光照、水温是影响海水浮游植物数量的正相关因素。冬季时水温降低游植物数量会减少此季节入海径流减少泥沙含量减少营养盐类物质减少密度高值区会向陆地方向移动。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推动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面图表所示: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生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许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2020·济宁模拟)约一万年前北冰洋被完整的冰原覆盖形成气候性陆地有的学者称之为北极洲。北极洲的冰层上面覆盖着黄土层进而演化成为一片辽阔的草原生活着身披厚密长毛的猛犸象等大型食草动物。随着环境巨变这些史前动物逐渐灭绝。据此完成121北极洲的黄土层形成于(  )A洋底泥沙上涌固结B当地岩石的风化物C草原腐殖质的堆积D风力的搬运和沉积2北极洲草原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  )A暖季雨水 B积雪融水C冰层融水 D上涌的海水1D 2C 解析:1由材料可知北极洲的黄土层覆盖在冰层之上因此不可能来自冰层下部的洋底或岩石因此AB错误;草原是在黄土层出现后演化形成的因此C错误;黄土层是在冰层形成后由风力从外部搬运至此并沉积形成的因此D正确。第2北极洲所处纬度高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因此草原所需的水分不可能主要来自大气降水AB错误;海水盐度高不利于植被生长D错误;黄土层下的冰层在气候变暖时融化为植被根系提供水分C项正确。(2020·绵阳模拟)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35题。林地类型孔隙度(%)有机质含量(%)饱和持水量(/公顷)总孔隙非毛管孔毛管孔针阔混交林5917454.62503常绿阔叶林6316473.18648楠竹林5212402.08312灌木林7317567.791 8333.最不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 D灌木林4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 D灌木林5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A地表径流大 B植物种类多C枯枝落叶多 D年均温较高3C 4D 5A 解析:3从材料中得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楠竹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小且单位饱和持水量也是最小容易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是最不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第4灌木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大且单位的饱和持水量也是最大对应的产生径流的时间也是最长的。5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说明土壤肥沃。植物种类多说明土壤中养分多而活跃有机质多B正确;枯枝落叶可以增加土壤的腐殖层增加有机质C正确;年均温较高有利于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进有机质的积累D正确。土壤有机质与地表径流水量大小的关系不大A错误。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意义(2020·全国卷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获取信息】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但近年趋于稳定。【尝试解答】(1)A (2)C (3)D 解析:(1)由信息可知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才生长出来的新树所以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第(2)由信息①③可知岳桦结实线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由信息可知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第(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继续缓慢升高而降水稳定则会导致长白山北坡林线继续上升A错误;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是影响林线变化的原因BC错误;岳桦结实线稳定即岳桦林种子分布的海拔上限稳定使得岳桦林很难不断向上生长因而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所以选D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独特的荒漠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一个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其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解析:(1)这些特征的变化都是山脉隆起导致的因此要抓住山脉隆起分析对里海的影响。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隔断了里海与地中海使里海变为湖泊;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隆起使流域面积减小水量较少无法与地中海进行水体交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山脉阻挡西风使得处于背风坡的里海降水减少变得更加干旱。第(2)材料提示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这句话说明了里海形成湖泊的必要条件为两大板块的北移。由此推断如果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推动更多山脉隆起加剧地中海萎缩可能会促使黑海和地中海与里海一样演化为湖泊。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水库的修建改变了河流径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同时也使河流的含沙量发生变化对水库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探究思路】[探究思路一] 修建水库(大坝)对下游地区水文特征的影响顿河是俄罗斯境内著名的河流之一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为使顿河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1949年至今俄罗斯先后在顿河流域兴建通航运河、水利枢纽和多座水库。下图为顿河流域示意图。 [问题]齐姆良斯克水库的建成对下游河段水文特征有哪些影响?(区域认知)提示:库区蓄洪补枯调节径流量使下游流量趋于稳定(或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在库区水流速度缓慢泥沙沉积下游河段含沙量减小。[探究思路二] 修建水库(大坝)对下游地区地形、土壤的影响下图为尼罗河部分流域图1971年阿斯旺大坝(图示大坝)建成大坝以上形成库容达1 640亿立方米的纳赛尔水库。[问题]1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尼罗河三角洲的海岸线有何影响?为什么?(综合思维)提示:海岸线向陆地倒退。大坝建设致使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导致河口处泥沙淤积量减少加之受海水侵蚀的影响海岸线倒退。2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壤有哪些影响?(人地协调观)提示: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使得下游丧失了大量富有养料的泥沙土壤肥力下降;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壤盐渍化加重。【研究结论】1修建水库对下游水文的影响:调节了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河流的含沙量下降。2修建水库对下游土壤的影响:河流带来的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河口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3修建水库对下游地形的影响:河口地形泥沙沉积减少三角洲面积增速减缓甚至萎缩。【案例应用】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历史上永定河流域多洪涝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了官厅水库等一系列中小型水库。下图为永定河水系示意图。简述水库修建对永定河中下游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解析:水库修建对永定河中下游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水库蓄水拦沙下游河流水量减少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入海径流和泥沙减少导致海水倒灌水质下降海岸线受到侵蚀。答案:水坝蓄水拦沙下游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入海径流减少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加重水质下降;阻碍鱼类洄游影响生物多样性。 

    相关学案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1章第2节中国地理分区学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1章第2节中国地理分区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四大区域地理特征,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1章第1节中国地理概况学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1章第1节中国地理概况学案,共2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经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章第2节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章第2节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