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3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3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标内容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对比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分析其差异的表现及成因。区域认知:通过选取典型区域,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明确区域差异。地理实践力:结合图像、影视资料,体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体系导图]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1.差异性:地球表面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区域。2.自然带 ❶二、地域分异规律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及整体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2.分类 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典型地区纬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更替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更为明显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❷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有规律更替受水分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明显垂直地带性自然带沿着海拔高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更替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的变化高山地区,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越丰富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4.实践意义: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布局。❶自然带相关知识(1)分布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且有规律地分布在地球表层;(2)带间界线:自然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总是由这一地带逐渐转变为另一地带;(3)带的命名:自然带多以植被类型命名。(4)自然带与气候类型不是一一对应的。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都对应温带大陆性气候。❷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广阔,海陆差异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水分差异大,所以自然地带分异表现得很明显。考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019·全国卷Ⅱ)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冲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1)、(2)题。(1)该公路位于( )A.吉林 B.内蒙古C.西藏 D.新疆(2)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获取信息】①由材料可知,该公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②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 m,为山前冲积平原上的绿洲。③该公路北端海拔约为750 m。【尝试解答】(1)D (2)D 解析:第(1)题,该公路沿线有冰川,南端海拔1 070 m,有绿洲,由此确定经过的地区为天山山脉。第(2)题,由信息③推断,北端位于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其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纬度地带性的分析思路2.陆地干湿度地带性(2020·浙江7月选考)下图为美国本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图中序号所在区域自然带相同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 解析:①②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属于地中海气候,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④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考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2020·山东等级考)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1)、(2)题。(1)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A.垂直分布高差大 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 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2)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A.山体陡峭 B.水分充足C.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获取信息】①读太行山区图,针叶林在海拔1 000米以下并没有分布,最高分布在2 600米~2 800米;面积占比最大处在2 200米~2 400米。②读黔桂喀斯特山区图,针叶林在0~2 800米均有分布;面积占比最大处在海拔600米~800米;且总分布面积占比较大。③读材料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尝试解答】(1)B (2)A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①②可知,太行山区针叶林垂直分布高差小,总分布面积占比小于黔桂喀斯特山区,海拔1 000米以下没有分布,面积占比最大处在2 200米~2 400米;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在0~2 800米均有分布;面积占比最大处在海拔600米~800米;所以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高。第(2)题,由信息③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山体陡峭,坡面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其较低海拔陡峭的山体处,地表水分不充足,土壤较贫瘠,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针叶林较其他树种耐旱、耐瘠薄,适应性更强,所以在此处成为优势植被。 山地垂直自然带及其影响因素1.影响山地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没有。(3)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2.影响山地垂直带某一自然带海拔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3.垂直地带性的分析方法4.雪线及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要素影响温度(热量或纬度)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5.影响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要素影响纬度纬度越低(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少),热量越充足(缺乏),山地林线分布越高(低)坡向一般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阴坡的山地林线分布较低海陆位置同纬度相比,沿海地区山区林线高度高于内陆地区大气环流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风、土壤一般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区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形成原因南美大陆西岸3°S~30°S自北向南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呈狭长带状分布安第斯山脉限制荒漠向内陆延伸(东西窄);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南北长)南美大陆南部、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东岸为离岸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纬度较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南半球中高纬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南半球相应纬度几乎全为海洋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温带荒漠带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2021·河北模考)某科研小组对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土地覆被的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下图示意跨越珠峰的10千米宽矩形样带的土地覆被类型及其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2题。1.南北两坡土地覆被的垂直分异特点是( )A.相同覆被类型下限的海拔南坡低于北坡B.两坡农田出现的最低海拔差近2 000米C.北坡比南坡少三种土地覆被类型D.两坡草地分布的海拔相同2.下列南坡覆被组合符合垂直分异规律的是( )A.农田—森林—灌丛—冰川雪被 B.森林—草地—湿地—冰川雪被C.农田—灌丛—裸地—冰川雪被 D.森林—灌丛—草地—冰川雪被1.A 2.D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直接得出,相同覆被类型下限南坡低于北坡,A正确;两坡农田出现的最低海拔差近4 000米,B错误;北坡比南坡少森林和灌丛两种覆被类型,C错误;两坡的草地分布,南坡较北坡上限更高,下限更低,D错误。第2题,由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随海拔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热量减少,降水发生变化,土地的覆被分异规律为森林—灌丛—草地—冰川雪被,D正确,A、B、C错误。【判读技巧】(1)根据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如上图中垂直带谱数量多,其所处的纬度低。(2)根据山地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山地基带,即山地山麓地区的自然带。山地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如上图中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3)根据自然带的数量和分布高度判断南、北半球同一山地,阳坡的热量好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可能较多;阴坡与之相反。(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如上图中,南坡积雪冰川带的海拔低于北坡,因而南部为迎风坡。(5)可根据不同山坡垂直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①东西走向的山——同一垂直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垂直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垂直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垂直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故背风坡的垂直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案例应用】(2020·江苏高考)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两山地属于( )A.昆仑山脉 B.秦岭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2.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1.D 2.C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经度都位于100°E附近,而且甲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横断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都处于温带地区,秦岭处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秦岭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第2题,由于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乙山地的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烈,所以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2020·邵阳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分布。据此完成3~5题。3.该山地可能位于( )A.西南地区 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4.影响东西两坡垂直带谱数目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海拔C.坡度 D.相对高度5.导致东西坡高山针叶林带上界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东坡光照充足 B.西坡热量条件较好C.东坡地势较低 D.西坡降水较多3.A 4.D 5.B 解析:第3题,该山地底部存在常绿阔叶林带,应该位于亚热带地区,B、C错误。该山地海拔接近7 500米,最低海拔500米,东南沿海地区海拔较低,D错误。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干热河谷现象较为常见,A正确。第4题,东西两坡垂直带谱数目东坡多,西坡少。据图可以看出西坡相对高度小,东坡相对高度大、垂直带谱数目多。第5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山脉基本为南北走向,海拔3 000 m以上东西两坡均为高山针叶林,但东坡针叶林分布下限较低,表明东坡“较凉”;根据东西两坡基带海拔高低和植被差异(东坡海拔低,基带为干热河谷灌丛带;西坡海拔高,基带为高山针叶林带)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且最可能位于横断山区。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3 000 m以上降水较多。东坡较凉、较湿,西坡热量条件较好,光照充足。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方法总结,针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2讲 课时38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含解析),共15页。
这是一份鲁教版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精品学案,文件包含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章末专题复习学案docx、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案docx、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等3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