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学案
展开[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科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通过灾害实例的分析,学会分析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探寻如何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趋利避害。 | [知识体系导图] |
一、自然灾害概述
1.概念: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❶
2.条件
(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❷
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 ❸
(1)形成原因
→→
(2)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特点: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4)危害
①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
②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
③引起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和场地破坏等。
④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
2.滑坡
(1)形成原因: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❹
(2)分布特点: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破碎,地势起伏大的地区。
(3)危害
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表植被等。 ❺
三、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旱灾 ❻
(1)概念:指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危害。
(2)我国的干旱灾害 ❼
①特点: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之一。
②时空分布
空间:四个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时间: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明显。
2.台风
(1)概念:指在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2)危害 ❽
(3)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3.洪涝灾害 ❾
(1)概念
①洪灾:指大雨或融雪引发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②涝灾:指因降水过多而淹没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灾害。
(2)形成因素:大雨、融雪、凌汛、海啸和风暴潮等。
(3)特点:危害范围广、损失严重等。
(4)分布影响因素
①气候因素: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②地形因素:多发生在江河两岸,特别是河流中下游和地势低洼地区。
四、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1)形成原因: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浪。
(2)危害
①冲击和摧毁沿海堤岸、码头等,常伴随着风暴潮,导致沿岸船只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沉没。
②水产养殖受损,农作物被淹和土地大面积盐渍化。
2.风暴潮
(1)形成原因: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
(2)分类:热带气旋风暴潮、温带气旋风暴潮。
(3)我国的风暴潮
①台风风暴潮:多集中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②温带气旋风暴潮
五、生物灾害
1.分类:包括虫害和鼠害。
2.虫害的危害:粮棉减产,危害森林。
3.鼠害的危害: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场的破坏,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传播疾病,危害健康。
六、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1.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1)自然灾害的监测
①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
②灾害监测系统:灾前预警、灾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2)自然灾害的防御
①灾害防御: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②工程性防御措施: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等。
③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
2.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1)救灾准备:救灾物资是救助灾害的物质基础;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了救灾物资的到达时间。
(2)灾中救援
①措施: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抢修。
②目的: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灾后恢复
①目的: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尽量降低;增强抵抗未来灾害的能力。
②救助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3.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自然灾害 | 避防措施与方法 |
地震 | (1)灾前 ①基本方针:“预防为主” ②家庭预防:准备一个应急包和一张应急卡片 (2)灾中 ①室内 跑:在门口或平房窗口附近,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区 避:蹲坐在较结实、能掩体的家具旁边,或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②室外:迅速向开阔的地方转移;山区注意山崩、滚石、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3)被掩埋:保持呼吸畅通,稳定和扩大生存空间;尽量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
滑坡 | (1)跑: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 (2)躲:躲在坚实的障碍物下 (3)抱:抱住树木等稳固物体 (4)救:利用衣物保护好头部 |
旱灾 | (1)扩大抗旱作物的种植面积,旱后及时改种或补种 (2)选育抗旱作物,选择早熟品种,避开干旱 (3)采用覆盖物,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
台风 | (1)台风到达前;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2)台风来临时:不到海滩游泳;不要驾船出海;海上船只尽快靠岸 (3)台风来袭时 出门在外:尽快回到住处;身居室内:切勿靠近窗户 |
洪涝 | (1)防洪准备 ①基础设施建设:把房屋建在高处;修建防护堤;疏通水道 ②自身准备:关注天气预报;注意自身技能的培训;熟悉逃生线路,储备逃生物资 (2)洪水中的自救:尽快撤离到较高的地方;抓紧能在水中漂浮的物体;警惕被毒蛇、害虫咬伤,防触电和被电线缠住 (3)洪水中的互救 ①抛救生圈、救生衣或划船、游泳等把落水人员抢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②对溺水人员采用正确控水和人工呼吸等救助方法 |
风暴潮 | (1)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 (2)低洼地区、海边的人员及时安全撤离 (3)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 (4)航行船舶遭遇风暴潮要及时联系岸上有关部门,将船驶入避风港 |
虫灾 | (1)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2)人工防治: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生物天敌 (4)化学防治:喷洒农药等 |
❶我国将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七大类。
❷如果某种灾变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没有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则不能称为自然灾害。
❸震级与烈度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
(2)烈度的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❹滑坡多发生在山体表面,泥石流多发生于沟谷且伴有大量水流。
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如乱砍滥伐,山坡失去植被保护,会诱发滑坡、泥石流;弃土、弃渣的堆放,也会造成泥石流的发生。
❻干旱与旱灾的关系:只有出现干旱后才会形成旱灾;干旱地区的旱灾并不一定严重。
❼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同时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一旦降水不足,出现干旱,势必会造成旱灾灾情。
❽台风也会带来一些有利影响,如可以带来丰富的降水,缓解干旱;同时可起到降温消暑的作用。
❾洪涝是洪水和涝渍的统称,洪水是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的现象。
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洪水侵袭。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害评估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作用。
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通过改变自然灾害系统,以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地震中救助的重点在于自救,因为地震的发生是瞬间的,只有先救己才能救别人;而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应急包
是用于应对地震的一种组合工具与应急物资的集合体,主要物品有:
(1)防灾救灾类:如防灾应急高频哨等;
(2)防灾照明类:如应急手电等;
(3)防灾防护类:如防滑手套等;
(4)防灾生活类:如保温应急毯等;
(5)防灾急救类:如创可贴等。
图解滑坡逃生路线
图解洪水救助措施
考点一 自然灾害的成因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1)引起该次地震的是哪两大板块?地震烈度甲村大于乙村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2)分析影响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自然条件。
【获取信息】
①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
②由图可知,与乙村相比,甲村离震中近。
③甲村所在区域海拔小于1 000 m,且地处洼地,居民点密集;乙村所在区域海拔在3 000 m~4 000 m,居民点少。
④该震区有两大断裂带。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①可知,地震地点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且由信息②③可知,甲离震中近,所以受地震影响大,甲附近居民点多,所以受灾人口和财产损失大,故烈度大。第(2)题,由信息①可知,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为缺氧环境;由信息③④可知,地处洼地且落差大,又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易诱发次生灾害。
【尝试解答】 (1)青藏高原位于印度洋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碰撞运动,地壳运动活跃。
理由:甲村震中距较小;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
(2)气候: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地形地势:地处洼地,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
土壤:地势落差大,地震易引发滑坡。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1.时间分布规律
2.空间分布规律
气象灾害的相关性
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成因
1.主要自然因素
因素 | 影响 | ||
流域状况 | 降水 |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 |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
地面坡度 | 地面坡度大 | ||
土壤含水率 | 土壤含水率高 | ||
植被 | 植被覆盖率低 | ||
水系状况 | 支流数量 |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
河道曲直 | 河道弯曲 | ||
河谷坡度 | 纵向坡度小 | ||
入海口 | 入海口狭窄 |
2.主要人为因素
因素 | 影响 |
破坏植被 |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
围湖造田 |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 |
占用河道 | 发生洪水时,排泄不畅 |
占用分洪区 |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
雨涝指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的灾害现象。读我国雨涝灾害集中分布区图,完成1、2题。
1.图中我国雨涝灾害区面积较大的省份是( )
A.河北、山西、河南
B.辽宁、河南、江苏
C.湖北、浙江、安徽
D.安徽、河南、江苏
2.关于图示雨涝灾害空间分布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 ②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暴雨集中 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较重 ④甲地6月份易产生雨涝,乙地7、8月份易产生雨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D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雨涝灾害区面积较大的有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和湖北等省份。第2题,读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雨涝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大,夏季降水集中;东部平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严重。甲地位于华北平原,7、8月份降水多,易产生雨涝;乙地位于江淮地区,6月份降水多,易产生雨涝。
考点二 自然灾害的防避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获取信息】
①由材料可知,里下河地区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
②由图可知,里下河上游有湖泊,距离远,该地河网稠密。
解析:由信息①可知,里下河低于周边地区,所以排水不畅,应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疏通河道,加快排水速度;结合信息②可知,应退耕还湖,修建水库,加强湖泊对湖水的调节功能;一些非工程措施,如加强监测预报。
【尝试解答】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地震灾害的防避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2.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1)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2)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
(3)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4)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5)加强国际合作等。
洪涝灾害的防避
1.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相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做好防洪准备,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2.洪涝灾害的防治
结合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对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针对降低“汇水”数量与速度,增大“容水”数量和加快“排水”而制定,采取如下措施:
(1)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2)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
(3)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4)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防洪减灾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非工程性防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工程”是“软件”还是“硬件”。
(2)联系
2020年入汛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多地发生较重洪涝灾害。截至6月22日,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全国16个省份198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多于常年同期;重庆綦江上游干流及四川大渡河支流小金川更是发生了超历史洪水。下图为中国某时期洪水频度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1、2题。
1.有关中国洪水频度空间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中下游频度低 B.北方较南方频度高
C.东部较西部频度高 D.平原较山区频度低
2.为减轻洪灾造成的损失,可采取的工程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B.植树种草
C.修筑梯田 D.平整土地
1.C 2.A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中国洪水频度河流中下游频度高,东部较西部频度高,南方较北方频度高,平原较山区频度高。第2题,修建水库,可调节滞蓄洪水,有效防止洪灾;植树种草不是工程措施;修筑梯田、平整土地,不能有效地应对洪灾。
3.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冷冻灾害主要对农业及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产生影响,造成农业减产。P区域周围山岭环绕,北面开口,冷空气不断堆积导致冷冻灾害发生频次较周围高;且P区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冻害严重。第(2)题,农业中冷冻灾害的防治措施应主要从加强监测和预报出发,同时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发展农业科技,培育一些耐寒的农作物新品种。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在此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堰塞湖指山崩、泥石流或熔岩堵塞河谷或河床,储水到一定程度形成的湖泊。堰塞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一] 地震对堰塞湖形成的影响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造成牛栏江发生山体塌方形成堰塞湖,距离下游的鲁甸县龙头山镇仅8.2千米。下图为牛栏江堰塞湖图。
[问题]
为什么地震发生后该地区形成了堰塞湖?(综合思维)
提示:该地区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诱发山体塌方、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探究思路二]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对堰塞湖形成的影响
雅鲁藏布江流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易贡湖流域局部地区地形图。
[问题]
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说明,历史上易贡湖多次形成和多次消失的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提示:多次形成:易贡河两岸山体陡峭;地质活动频繁,地表岩石破碎,碎屑物质多;降水丰富,暴雨多;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滑坡体和泥石流堵塞河道拦水形成易贡湖。
多次消失:堰塞坝阻挡来水(或下一次滑坡和泥石流产生大量堆积物进入湖区),导致湖水不断上涨满溢,从而引发溃坝;溃坝后,湖水外泄导致易贡湖消失。
【研究结论】
1.地震多发区,地震常诱发山体塌方、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2.山高谷深,降水丰富,河流众多的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导致江河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案例应用】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境内因连续降水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到12日上午,堰塞湖蓄水量超过5亿立方米,给金沙江沿线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下图为金沙江堰塞湖示意图。
简述此次金沙江超大堰塞湖的形成过程。
解析:此次金沙江堰塞湖的形成主要与连续降水导致的山体滑坡有关,堰塞湖面积超大主要与滑坡形成的堰塞体体积大、金沙江上游来水多有关。
答案:连续的降水致使坡面物质不稳定;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滑坡体进入河道并淤塞河道;阻止河水下泄,致使河道水位迅速上升;滑坡形成的堰塞体体积大、厚度大,金沙江上游来水多且急,堰塞湖水位迅速上涨,因而形成超大堰塞湖。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台风的避防措施,旱灾的避防措施,滑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学案设计,共6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导学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