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1章第3节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668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1章第3节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学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668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1章第3节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学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6682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1章第3节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学案
展开第三节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内容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说明城市内外部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交通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知道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主要运输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 [知识体系导图] |
一、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
1.交通运输
(1)概念:利用运输工具将货物或旅客送达目的地,使其空间位置发生转移。
(2)主要方式:目前运营成熟的现代化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
(3)发展现状
①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得到很大发展。
②城市地下铁路和轻轨铁路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
实现运输合理化,兼顾生态效益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❶
(1)自然因素:地质、地形、气候、河流等。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城市分布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❷
1.提高区域通达性,增强区域竞争力。
2.促进资源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3.扩大市场范围。
4.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决定着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
2.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
❶自然因素是交通运输布局的条件,主要影响到其选线(址);社会经济因素是交通运输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其为交通布局的目的。
❷发展交通运输的意义
(1)经济意义
①加强区际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③合理布局,激活全国交通运输网;
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社会意义
①扩大就业;
②加强地区间文化交流;
③加强民族团结;
④巩固国防;
⑤加快贫困地区脱贫。
考点一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1)~(3)题。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3)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获取信息】
①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北某地。
②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③图中显示了区域位置,河流与铁路走向基本一致。
【尝试解答】(1)B (2)A (3)D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③可知,图中的铁路选线位于河谷地带,走向与河谷走向基本一致。第(2)题,由信息①②可知,图示区域位于东北,修建年代较早,结合我国东北的资源状况,可知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原木。第(3)题,由信息①②可知,该区域铁路的修建是为了运输原木,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森林采伐量大幅减少,因此原木的运输需求减少。
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 影响分析 | |
地形 | 平原 |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
山地 |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避开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 |
水文 |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 |
地质 |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 |
气候 |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 影响分析 |
经济因素 |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
社会因素 |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
技术因素 |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
(2020·郑州模拟)作为川藏铁路的一段,拉(萨)林(芝)铁路最先开始建设,是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全长433 km,共设置34个车站,是全国车站单位密度最大的铁路。拉林铁路共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下图为拉萨至林芝交通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拉林铁路没有沿拉林高等级公路(川藏线北线一段)修建,而是沿雅鲁藏布江延伸,其主要考虑的是( )
A.沿途地形平坦 B.平衡交通需求
C.沿途无冻土层 D.沿江电力充足
2.拉林铁路沿线车站密度居全国之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良好
B.人口分布密集
C.建站平地多
D.方便居民出行
3.沿拉林铁路自西向东,两侧山地( )
A.海拔升高 B.雪线上升
C.林线上升 D.树种减少
1.B 2.D 3.C 解析:第1题,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人口、城镇大多分布于河谷地带,北部有拉林高等级公路,而南部缺乏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因此为平衡地区交通需求而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延伸,B正确。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虽然地形较平坦,但是其地质条件、河流水文特征都比较复杂,A错误。尽管河谷地带海拔稍低,但仍可达3 000多米,因此存在多年冻土层,C错误。电力依靠电线输送,拉林高等级公路沿线完全可架设输电线路,解决电力供应问题,D错误。第2题,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修建的车站越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大,A错误。西藏人口少,分布并不密集,B错误。平地多并不是车站多的原因,C错误。由于青藏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为便于居民出行,故设置较多车站,D正确。第3题,根据图示铁路的走向,无法判断山地海拔是否升高,A错误。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通过雅鲁藏布江谷地深入,因此越向西降水越少,东部降水多,雪线低,B错误。由于越向东部,水热条件越好,因此林线是上升的,C正确。由于向东水热条件更好,因此气候的垂直差异更显著,树种类型更丰富,D错误。
考点二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0·天津等级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伊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近年来,中伊两国合作领域日益广泛。
交通运输业在伊朗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国计划在现有铁路网络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建设和改造。
说明伊朗铁路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对促进该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获取信息】
①阅读伊朗交通图,获取城市、交通等信息,了解已建、在建和规划的铁路。
②读文字材料,明确伊朗交通运输业的现状。
解析:由①②可知,伊朗铁路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对促进该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从对外联系、提高运力和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据材料可知,伊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伊朗铁路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可以加强对外运输联系;伊朗铁路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可以完善本国的交通网络,促进本国客货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等。
【尝试解答】加强对外运输联系;完善本国交通网络,提高运力(促进本国客货运输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的变化
2.水路交通发展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巨大
3.交通线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和发展速度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影响对象 | 具体影响 |
对城市 的影响 | 沿重要的交通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交通线交会处往往可以形成新的城市,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
对商业 的影响 |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都布局在重要交通线沿线 |
对旅游业 的影响 | 交通通达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新的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
对自然环 境的影响 | 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对农业 的影响 | 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
对工业 的影响 | 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一般都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
对人口分 布和迁移 的影响 | 一般来说,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分布的密度就要大些。例如我国东部人口分布的密度比西部大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部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减少了人口迁移的各种阻碍,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
(2020·武汉模拟)比雷埃夫斯自古就是雅典的港口,港口山环岛屏。2005 年希腊经济陷入困局,工人罢工致港口吞吐量极速减少,严重亏损。2010年中远海运集团接管港口部分码头,此后在其经营下,港口运营快速扭亏为盈。以港口为枢纽的“中欧陆海快线”,覆盖9个国家7 100万人口。据此完成1~3题。
1.比雷埃夫斯港口形成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优越 B.海河联运
C.城市依托 D.地形平坦
2.中远海运集团使港口运营快速扭亏为盈的原因是( )
A.雄厚的科技力量 B.充分的行业竞争
C.先进的管理经验 D.充足的资金支持
3.“中欧陆海快线”对港口的影响是( )
A.推进港口工业升级
B.扩大港口经济腹地
C.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D.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1.A 2.C 3.B 解析:第1题,根据信息“港口山环岛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处为亚平宁半岛最南端,并不具有海河联运和地形平坦的优势,城市形成之初能够提供的客货源有限。图中可以看出,港口位于亚欧非三洲的交界地区,是地中海内距离亚洲和非洲都很近的港口,位置优势突出。故A正确。第2题,根据题目信息“2010年中远海运集团接管港口部分码头,此后在其经营下,港口运营快速扭亏为盈”可知,港口区位优势明显,只要完善管理,就会恢复货物运输量并扭亏为盈。故C正确。第3题,图中“中欧陆海快线”可以使到达港口的客货通过陆上铁路快速到达中欧地区,直接扩大了港口的经济腹地,B正确。若没有推进港口工业升级,不可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通过其他欧洲港口和陆地运输到达中欧地区,货物应经过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作用不大;A、C、D错误。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可见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下的高铁时代,高铁安全、舒适、快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高铁展现出的优势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因此,新高铁线路的建设进度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一] 高铁建设背景
1964年,全球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在日本开通,列车运行时速达220km,自此全球进入商业运营高铁时代。当时,中国铁路正面临行驶速度低、运输能力弱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1991年,广深铁路启动电气化改造提速扩能试验工程。
[问题]
为解决早期铁路面临的困境,说明我国不“兴建高速新线”而选择“改造提速旧线”的理由。
提示:国家发展较慢,资金不足;高铁工程实施难度大,我国技术积累不够;当时经济水平较低,高铁的消费需求小;改造提速旧线更符合当时国情的需要。
[探究思路二] 我国高铁建设历程
2004年我国引进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和法国阿尔斯通四家铁路车辆企业的高铁动车组技术,并积极吸收、融入自主创新成果,研发出6个系列的和谐号动车组。如今,我国京沪高铁(下左图)运行时速达350 km,而日本运行时速最快线路东北新干线(下右图)为320 km。至2019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3.5万千米,居世界第一。
[问题]
1.解释我国高铁发展走“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必要性。
提示:节约高铁发展过渡期的时间和成本,利用后发优势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外资企业技术保护,出口机车系统并非最先进,需要我国继续研发创新;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国外高铁技术适应能力有限。
2.与我国京沪高铁运行时速相比,分析日本东北新干线运营时速较低的原因。
提示:地形起伏大,限制车速;平原少,城市密集分布沿海平原,停靠站点多,启停次数多;城市群面积大,经过城区线路长,需减速降噪。
[探究思路三] 中国高铁的影响
随着近年来多条高铁陆续投入营运,不仅方便旅客出行,而且缓解南京和川湘、滇黔、两广、福建等方向长期以来运量与运能的矛盾。(中国新闻网 评)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铁经历了从少到多、从追赶到领跑、从走得了变成走得好的转变。(新华社 评)
高铁建设是中国正在开展新工业革命的标志,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中国人的勤劳创新使得中国高铁技术得以迅速应用,并引领世界。(英国广播公司 评)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圈竞争力、创造生活新时空、加快制造业升级转型。(《经济日报》 评)
中国高铁正进入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实现高铁移动设备、基础设施,以及内外部环境之间信息全面感知、广泛互联、融合处理、主动学习和科学决策的智能高铁发展新阶段。(《上海科技报》 评)
2019年7月8日,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营业里程总和,票价最低,建设成本约为其他国家建设成本的三分之二。中国高铁跑出中国速度,更创造了中国奇迹。(人民网 评)
[问题]
从绿色发展角度,推测我国高铁未来发展方向。
提示:高铁建造节地、节材:高铁运行节能、降噪。
【研究结论】
(1)我国高铁线路总体分布特点是东密西疏,这与东部经济发达,人口、城市较西部密集有关,也与自然条件有关。
(2)一般高铁的建设投资大,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影响线路的选择(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3)高铁建设的意义:带动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缩短了往来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和通货能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分流了相邻铁路线的客货流,缓解了相邻铁路线的客货运压力;促进高铁沿线地区的经济联系等。
【案例应用】
2020年12月1日6时整,G8881次复兴号列车从北京市清河站出发,26分钟后抵达京张高铁延庆站,标志着京张高铁延庆线正式通车,延庆支线将与已通车的京张高铁构成北京市区往返2022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高效便捷通道。结合材料,完成1、2题。
1.八达岭长城站建在地下主要考虑的是( )
A.保护八达岭长城世界文化遗产
B.地面建设用地少
C.技术水平高,能攻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D.资金雄厚,能支持大规模工程建设
2.京张高铁西北部站点少的原因是( )
A.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B.地形崎岖,修建站点困难
C.经济较落后,资金薄弱
D.人口密度小,市场需求少
1.A 2.D 解析:第1题,八达岭长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站建在地下,可以减少对当地生态及景观的破坏,A正确。地面建设用地、技术水平、资金等不是主要因素,B、C、D错误。第2题,京张高铁西北部位于张家口境内,这里为温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多雨,故A错误。我国高铁修建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能够克服地形因素带来的不利条件,故B错误。京张高铁是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千米的智能化高铁,由国家投资建设,不由地方政府出资,故C错误。张家口地处坝上地区,人口密度小,市场需求少,所以不需要设立较多站点,故D正确。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32讲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32讲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含解析),共2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0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0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