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85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85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85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导学案全册
-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求恩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语文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检查预习,自主探究,课堂达标,检查复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掌握生字新词。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精读百草园段落,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学习过程:【检查预习】1.走进作者(填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2.给加点字注音 逃窜(cuàn) 菜畦(qí) 确凿(záo) 轻捷(jié) 啄食(zhuó) 云霄(xiāo)脑髓(suǐ) 倘若(tǎng) 跪地(guì) 拗断(ǎo) 觅食(mì) 鉴赏(jiàn)倜傥(tì) 和蔼(ǎi) 恭敬(gōng) 渊博(yuān) 淋漓(lí) 盔甲(kuī)绅士(shēn) 斑蝥(máo) 蝉蜕(tuì) 博学(bó) 人迹罕至(hǎn) 人声鼎沸(dǐng)3.把握词语确凿:确实。长吟:长声鸣叫。轻捷:轻快敏捷。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人迹罕至:少有人来。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自主探究】(一)整体感知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答案: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答案: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四层)
一层(1):总体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
(二)深层探究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答案: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通过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承上启下的过渡,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2.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答案:示例: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作者却由此开始生发出联想。“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先由百草园的草联想到草中的赤练蛇,再由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故事。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以多年以后“我”还清楚的记得。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的心目中世界奇特的色彩,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3.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1)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2)课文的第1段写了百草园的什么情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3)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答案: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4)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答案: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5)作者在写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答案: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6)“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答案:“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作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4.阅读课文第7、8段,思考:(1)这两段写了什么?
答案: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2)默读课文第7段,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答案: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3)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答案: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课堂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觅食(mì) 确凿(zuó) 桑葚(shèn)竹筛(shāi)B.秕谷(bǐ)绣像(xìu)鼎沸(fèi) 蝉蜕(tuì)C.菜畦(qí) 书塾(shú) 脑髓(suí) 锡箔(bó)D.博学(bó) 宿儒(sù) 缠络(luò) 渊博(yuān)导析:D A项“凿”应读záo;B项“绣”应读xiù;C项“髓”应读suǐ。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班蝥 绅士 盔甲 喉咙
B.陆续 签赏 秕谷 罕见
C.消释 臃肿 觅食 恭敬
D.质朴 绣象 和蔼 蚂蚁导析:C A项“班”应为“斑”; B项“签”应为“鉴”; D项“象”应为“像”。
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迹罕至(稀少) 敛进(收拢)B.人声鼎沸(翻滚) 攒成(凑在一块儿)C.狗窦大开(孔穴、洞) 觅食(寻找) D.拗过去(弯曲,弯转) 宿儒(长久从事某种工作)导析:B “人声鼎沸”的“沸”意思为“水开”。4.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的远。(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 )答案:(1)拟人(2)比喻、对比(3)排比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乐趣。学习过程:【检查复习】1.听写生字词:2. 默写第2段:3.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自主探究】(一)阅读第9段,思考: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答案: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2.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答案: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二)阅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问题。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答案: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么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2.“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答案:“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3.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答案: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4.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答案: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5.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答案: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括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课堂达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蚕 儿 陈忠实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文有删改)1.请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情节老师自报姓名老师为“我”治伤老师了解养蚕的事师生养蚕网丝③“我”的心理感受新奇①高兴②难过答案:①温暖 ②喜悦 ③老师被调走2.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深刻含义。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答案:情丝,一方面是实指“我”和学生网出的第一张丝片;另一方面“丝”与“思”谐音,因此,这里还指“我”对蒋老师的思念之情、“我”与学生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大意相同即可)3.本文以“蚕儿”为题,试体会其妙处。答案:(1)结构上:“蚕儿”贯穿全文,是写作的线索;(2)内容上:本文写的是老师,以蚕儿喻老师,意味深长;(3)情感上:作者借蚕儿表达对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的赞美,同时表达了“我”对“怎样做老师”的思考。(大意相同即可)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陈忠实《蚕儿》)(2)“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上面两个选段来看,蒋玉生老师与三味书屋的先生,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不同?答案:蒋老师热情开朗,与学生们平等相处。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好像朋友一样,没有一点先生的架势。三味书屋的先生迂腐刻板,讲究师道尊严。他只许学生攻读经书,对其他学问不许过问,别的问题不予回答,没有一点生活情趣。(大意相同即可)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资与建议,学习过程,当堂检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前展示,导学导练,当堂检测,课后作业,合作探究,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知识链接,知识梳理,核心图解,课后反思,课后作业,核心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