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2022-2023学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度检测试卷
历史学科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 B.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C.实为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 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2.西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了“均输平准”。均输官将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贼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旨在( )
A.抑制民间商业发展 B.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
C.助力对外边疆开拓 D.降低民众的生活成本
3.辽在上京设国子监,普遍设立府州县学,“勒石能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者不在少数;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幸辅者接踵”。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实践( )
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
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
4.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可观”。这表明当时( )
A.人口与土地间矛盾日益突出 B.三省交界处工商业市镇出现
C.高产作物推动农副业商品化 D.区域差异造成集市贸易兴盛
5.“自成丰以前,将相要职,汉人从无居之者。及洪杨之发难也,赛尚阿、琦善皆以大学士为钦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远征,迁延失机,令敌坐大,至是始知旗兵之不可用,而委任汉人之机,乃发于是矣。”材料旨在说明晚清时期( )
A.八旗精兵腐朽不堪 B.政府权力结构变动
C.农民起义蓬勃发展 D.满汉民族隔阂消失
6.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割裂旧文化。但有学者指出,仅凭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批判就断言割裂,实在是低估了旧文化的生命力。这一学者的观点( )
A.过于强调了新旧文化的对立关系 B.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竭力推崇
C.深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 D.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7.1925年3月21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设立“孙中山特刊”,发表翟秋白《孙中山辛亥革命后之第二功绩》、《孙中山之死与孙中山之敌》和陈独秀《评中山先生死后之各方面》等三篇文章,号召革命分子传扬孙中山的革命意志、主义及理想。此举主要目的是(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推动国民大革命运动
C.缅怀孙中山革命贡献 D.揭露国民党反共阴谋
8.1948年8月到12月,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响应中共中央的“五一口号”,分批从香港北上,奔赴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等55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这说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 D.民主人士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下面是不同时期全国劳模代表与劳模评选情况的简介
时期 | 突出代表与评选情况简介 |
新中国成立之初 | 时传祥(掏粪工人)、王进喜(石油工人)、张秉贵(售货员) |
改革开放初期 | 陈景润(数学家)、罗健夫(工程师)、彭加木(科考队长) |
2005年 | 出现私营企业家30多人。控制企业负责人和县处级干部比例 |
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劳模都是体力劳动者 B.改革开放初期评选体现市场经济导向
C.私营企业家当选体现对私营经济的肯定 D.21世纪后劳模评选逐渐淡化官方色彩
10.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 )
A.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C.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
11.11世纪初,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每当提名新主教时,首先接受这位主教的臣服与效忠,然后授予其象征宗教权力的权戒与权杖,再使其正式就职。这反映出在英格兰( )
A.天主教会变相控制世俗力量 B.王权对教会的控制有所加强
C.宗教权力已经失去实际意义 D.王权与教权的矛盾逐渐消除
12.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委内瑞拉后来将这节日重新命名为“印第安抵抗日”。这一变化是基于新航路开辟( )
A.推动了南美的民族解放运动 B.提升了美洲族群的混合程度
C.开启了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 D.给美洲带来非常严重的灾祸
13.在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数理世界里,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理性规律和法则。万有引力定律给当时的知识界以深刻的印象,他们相信不仅在物质世界有如此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这表明( )
A.科学进步推动理性主义的发展 B.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相互作用
C.经典力学促进了近代科学兴起 D.启蒙运动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
14.巴黎公社革命期间,来自欧洲、北美的外国革命者纷纷参加保卫公社的战斗。侨居巴黎的波兰人、意大利人、比利时人还组成了侨民兵团,成建制地加入国民自卫军。这一画面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于( )
A.国际工人运动逐步走向联合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C.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趋于成熟 D.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15.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直至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于这一局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东欧战火标志着二战达到全球规模 B.西方国家吸取了《慕尼黑协定》的教训
C.反法西斯同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D.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
16.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西方世界的人们通常在接受两方物质文化的同时,会用自己的“本土价值观”对其进行精神文化的过滤。牛仔裤、麦当劳一旦为非西方世界的人们所接受,它们似乎也就与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失去了联系,该现象表明( )
A.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 B.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D.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华商加强在东南亚的贸易后,每年数次雇用信使将资金运送到中国。在移民的早期阶段,这种汇款方式或多或少是随着机会的出现而发展的。这些信使大都是第一代移民,与汇款人有亲属或地缘关系。明清时期的“禁海令”意味着充当移民都是死罪,航行途中也会遇到许多危险,从汇款到收到回执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两三年的时间。这些汇款及附带的书信是海外华人连接家庭与侨乡的重要纽带。这种联系既体现在人员、商品的跨境流动,也体现在对“华人身份认同”的保持上。
材料二 1860年《北京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加剧了中国移民的增长速度,经营侨汇的批局业务得到了发展。批局利用邮船或内河轮船上的网络,几乎可以到达中国所有的城市和县城,还以多种方式从他们与银行的关系中获益,从而确保汇款的安全。19世纪,大量的侨汇被用于重建厦门、汕头等东南侨乡城市,促成了东南部资本主义的诞生。到了20世纪,特别在电信开始后,侨汇时间缩短至一周到十天。日本全面侵华初期,华侨通过侨汇渠道把来自海外的大量捐款和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国内,在他们的信封上印上了呼吁联合抵制日本的口号。1949年后,汇款继续在中国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班国瑞、刘宏《亲爱的中国——移民书信与侨汇(1820-1980)》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华侨汇款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侨汇业务发展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简述侨汇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6分)
1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近代工厂制度的影响
观点一 | 18世纪晚期,(英国)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所有的棉布都已经在工厂中生产。生产的集中使规模空前的工人在一起从事专业化的工作。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成产业工人 |
观点二 | 工厂制度导致了有产者阶层的产生,有产者阶层付出资本购买工人买不起的机器设备。而产业工人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微薄的薪金,依靠他们的雇主生活 |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生产资本,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只能有两种形式:工场手工业或大工业。在前一种情况下,占统治地位的是分工;在后一种情况下,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力的结合(具有相同的劳动方式)和科学力量的应用。在这里,劳动力的结合和所谓劳动的共同精神都转移到机器等上面去了。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侧重点,并就近代工厂制度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近代工厂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4分)
2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
冷战阶段分期 | 重要史实 |
第一阶段 冷战的开始(1945-1949) | 雅尔塔体系确立、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杜鲁门主义、新中国诞生 |
第二阶段 冷战的扩展(1950-1962) | 华约组织建立、中苏友好合作、朝鲜战争 |
第三阶段 冷战中的缓和(1963-1979) | 西欧和日本的发展、中美关系的解冻与正常化 |
第四阶 段冷战再现(1980-1984) | 中国对外开放并采取独立自主外交、美苏进入新一轮军备竞赛 |
第五阶段 冷战的结束(1985-1991) | 核裁军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依据刘金质《冷战史》整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给材料的整体或局部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2023学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度检测试卷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C | B | D | C | B | D | B | C | C | D | B | D | A | B | D | D |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5分)
(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2分)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2分)
(3)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4分)
18(1)特点:根植于血缘和地域;(1分)汇款方式相当随机;(1分)缺乏专业机构;(1分)风险大,周期长。(2分)
(2)原因:华工出国合法化,华侨数量剧增;(1分)蒸汽航运和电信加快了汇款速度;(1分)现代金融机构助力批局开展业务:(1分)全民族抗战的推动。(2分)
(3)积极作用:加快侨乡经济发展;(1分)促进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2分)弘扬了爱乡爱国的家国情怀;(2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认同感。(1分)
19(1)侧重点:观点一侧重于工厂制度对生产力的影响;观点二则侧重于工厂制度对阶级关系的影响。(2分)
看法: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1分)积极影响:工厂制度推动专业化生产;为工人提供就业机会。消极影响:工人被残酷剥削,成为只能依附于资产阶级的存在(3分)
(2)意义:工厂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变革方面的体现;工厂制度的建立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促进了人口从农村集中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的进程,客观上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4分)
20(1)评分标准:
提取信息 | 三条及以上得3分 |
主题正确 | 2分 |
从整体上看:冷战的发生发展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或冷战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美苏冷战的特征是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并存(缓和与紧张并存)。 从局部上看:新中国外交在冷战过程中逐渐成熟(维护国家利益);或多极化趋势在冷战后期逐渐出现。 | |
阐释 | 每个信息点阐释其时代背景和影响,各2分,共6分 |
结论 | 根据主题,总结相关阐释,得出启示。2分 |
(2)参考示例
示例1:冷战从开始到结束反映了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的历程。(2分)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加剧,逐渐从盟友变为对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随后,北约、华约建立,正式形成两极格局。两极格局下,全面冷战、局部热战,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3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发展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世界形势的变动,促使冷战出现一定程度的缓和,中美两国逐步实现正常化。这大大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利于世界和平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3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也随之结束。伴随着局势的缓和,核裁军谈判取也得重大进展。这有利于制止军备竞赛,缓和核战争的恐怖阴影,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也使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3分)
冷战的历程说明,和平与发展才时代的主题。我们应据弃冷战思维,放弃集团对抗,秉持共建、共商、共享、共赢的理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2分)
示例2: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不断调整外交政策。(2分)
在美苏冷战、两大阵营激烈对峙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宣告成立。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三大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与十七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3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发展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中国适时调整外交政策,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促成了中美、中日关系的缓和,一举打破了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3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已开始改革开放。同时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中国外交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3分)
综上,外交政策应以国家利益为中心,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2分)
2023届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