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909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909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909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共9页。
【分层单元卷】部编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3单元·A基础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6分)1.(本题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斑蝥(máo) 确凿(záo) 桑椹(shèn) 谥号(yì)B.感慨(kǎi) 收敛(liǎn) 逾矩(jǔ) 拗(ǎo)口C.惭愧(kuì) 曲肱(gōng) 私塾(shū) 笃(dǔ)信D.教诲(huì) 反省(xǐng) 倜傥(tǎng) 秕(bǐ)谷2.(本题2分)下面词语书写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A.悔恨 神秘 人声顶沸 混水摸鱼 B.严励 蜈蚣 川流不息 甘败下风C.博学 鸣蝉 小心意意 不求胜解 D.蟋蟀 脑髓 兴高彩烈 油然而生3.(本题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严格落实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积极推动2022年北京冬奥会各项筹办工作稳步向前。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C.通过这次失败,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粗心原来就是自己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D.他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五十多岁的有经验的语文教师。4.(本题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不是动词的一项是( )A.在老师的引导下,她逐渐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中。B.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C.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D.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是一首写不完的诗。5.(本题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 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 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本题2分)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③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⑤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A.⑤①③④② B.⑤①④②③ C.④③②⑤① D.④③⑤②①7.(本题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B.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C.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D.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8.(本题2分)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段经历记录在《范爱农》。B.《风筝》是《朝花夕拾》中重要的一篇,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C.鲁迅在《无常》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D.《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作者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表达了作者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2分)9.(本题6分)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语段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①(趴 伏 停)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xiāo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语段二: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②(喜悦高兴愉快),qĭ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菜畦( )云xiāo( )花团锦簇( )qĭ( )盼(2)结合语境,为语段①②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不是动词的一项是( )A.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B.从草间直窜向云霄C.就有无限趣味D.独自躺在床上(4)语段二中的画线句使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当时_____________的心情。10.(本题6分)阅读语段,回答问题。百草园虽然是一个人的足迹很少到达的荒园,里面确凿( )长了不少野草。然而,此地的风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相宜的。碧绿的菜哇,紫红的桑shèn( ),yōng( )肿的何首乌根,攒( )成珊瑚珠似的覆盆子,地下的蝉蜕( ),轻倢的云雀,长吟的蟋shuài( )……种种景致怎能不让孩子喜欢呢?(1)请在语段中的括号内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3)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来代替语段中画横线的部分:________________。(4)请解释语段中“相宜”一词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共15分)(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1.(3分)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断4处)知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者,好 之 者 不 如 乐 之 者。1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B.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C.可以为师矣(可以:能够) D.博学而笃志(志:志向)13.(3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4.(3分)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学”和“习”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就是要多学习。B.孔子认为巩固知识很重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C.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认为能够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D.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15.(3分)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四、现代文阅读(共27分)(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⑴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⑵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héǎi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⑶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⑷“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⑸“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⑹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⑺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⑻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⑼“人都到那里去了?!”⑽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⑾“读书!”⑿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⒁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⒂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16.(3分)根据拼音写汉字:hé ǎi( )17.(3分)第(2)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18.(3分)结合加点字词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19.(3分)第⑵段中形容先生“博学”和第⑸段先生回答“不知道”是否矛盾?为什么?20.(3分)以下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⑸段的“似乎”一词用得非常恰当,把儿童提问后对先生表情的观察、心理的揣测表现得极为准确。B.第⑿段引用朗读的原文,意在强调所读内容的陈腐、枯燥,以及脱离生活实际。C.第⒂段“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对往事的深情追忆,语气中透露出对三味书屋那段生活的怀念。D.第⒂段曲线句反应出“我”对艺术的兴趣,也反应出私塾教育给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是宽广的。 (本题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②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③“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④“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⑤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⑥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⑦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⑧“人都到那里去了?”⑨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⑩“读书!”⑪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⑫“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⑭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21.(3分)请问以上片段中,记叙了我在三味书屋生活的哪几件事?22.(3分)鲁迅先生一直高举“反封建”的大旗,有人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先生非常的痛恨,他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典型代表,极大的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对此你有何看法,并结合选文叙述依据。23.(3分)文中师生读书一段写得对比鲜明,非常有趣。老师一个人在大声朗读,而同学们却在偷偷玩耍。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的描写我画画的事情?这对表现先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4.(3分)请你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五、作文(共50分)25.(本题50分)作文。题目:家有____________要求:①把题目补写完整;②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1.D 2.D 3.A 4.C 5.D 6.A 7.D 8.B9. qí 霄 cù 企 伏 喜悦 C 反问 喜悦、幸福10. (1)záo 椹 臃 cuán tuì 蟀 (2)哇— 畦; 倢— 捷 (3)人迹罕至 (4)合适,符合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2.C 13.①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去学习就会疑惑。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4.A 15.“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需要讲求“忠”和“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16.和蔼 17. 肖像 表现了老先生的博学、质朴,体现了我对他的恭敬、敬佩。 18.两个“但”表示先生极少处罚我们,“总不过”表示最多,体现了先生严而不厉、思想开明。 19.不矛盾。“博学”指的是先生的知识面广;而先生说“不知道”是因为我问的问题与书本上的知识无关,含蓄地批评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成长的制约。 20.D21.提问怪哉;读书写字;后园玩耍;师生读书;游戏画画。(写出其中四点) 22.不同意。鲁迅先生痛恨的是封建教育制度,不是文中的先生,文中的先生在当时封建教育制度下,还是比较开明的,“两个不常用”、“溜到花园去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能太多、太久”、“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先生“和蔼”且“极方正,质朴,博学”、“ 我对他很恭敬”。(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分析) 23.同学们在课上偷偷画画是为了表现孩子们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死板的教学方法很反感;同时从侧面突出老师对知识的热爱以及他知识的渊博。 24.这些加点的词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准确生动描写出先生读书时候的专注认真与全身心投入的沉醉状态,让人忍俊不禁。25.略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