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章第2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章第2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危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含义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❶
2.主要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3.影响因素 ❷
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量和技术水平。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体健康
(1)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3.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1)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❶环境问题是发展方式不当造成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❷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河流等。
(2)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
(3)人口增长过快是根本原因。
考点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019·海南卷)近年来,随着攀登珠穆朗玛峰人数增多,产生的废弃物增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人关注。我国登山管理部门相继提出控制登山人数、成立高山环保基金会、制定登山管理办法等措施,以减少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环境的不利影响。
分析珠穆朗玛峰地区废弃物增多易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
【获取信息】
①地点:珠穆朗玛峰。
②环境问题:因攀登人数增多,产生废弃物增多引发环境问题。
解析: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废弃物自然分解难,所以长时间积累,清理难度大;珠穆朗玛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恢复。
【尝试解答】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高,废弃物难以分解,清理废弃物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易退化,难恢复。
归纳环境问题的特点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实质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其中,人口问题是根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直接原因,发展问题是本质,具体如下所示:
1.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的方法
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掌握环境问题成因分析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1)根据环境问题的类别和性质进行分析
不同的环境问题其成因不同,必须针对不同进行具体分析。就污染来说,是因为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对生态破坏来说,是因为人们获取资源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供应能力。
(2)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环境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如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的污染以及垃圾、噪声等污染;不同的污染方式具体成因各不相同,又如生态破坏包括土地沙化、盐碱化、森林破坏、草场退化等。对于这些不同的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原因。
2.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2.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多,增长快
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工业化快速发展
1.B 2.A 解析:第1题,图示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只有选项B符合。第2题,四个选项均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多,增长快。
【备选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污水来源多,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身净化能力不足。第(2)题,针对问题提出措施,要点要全面,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完成。
答案:(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考点二 环境问题的危害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渍化 D.地面沉降
(2)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获取信息】
①河流位置:我国。
②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径流量大的时期与降水量多的时期一致。
③径流量大,含沙量也大。
【尝试解答】(1)B (2)C 解析:第(1)题,该河流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径流量大,河流输沙量很大,说明该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第(2)题,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输沙量大,会导致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严重,会增加洪涝灾害的威胁,河流易决堤泛滥。河道淤积,不利于内河航运。
全球变暖、酸雨及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
(1)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2)水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加剧洪涝灾害。
(3)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
水体污染的危害
(1)导致水资源危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2)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使鱼虾和其他水生生物减少,诱发赤潮等。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如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增长、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2.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产生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3.关于喇叭泉林场开始的林带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防风效能显著,风速明显降低 ②虽没有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 ③使得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 ④使林场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C 2.D 3.D 解析:第1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人口增长、经济规模扩大,引水过多,使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树木死亡。第2题,树木大量死亡,使林场的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扩大,区域土壤肥力下降。第3题,在外围和内部进行林带建设,使林场防风效能增强,风速明显降低;林带的建设使农田蒸发量减少,树木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在枸杞和沙棘(白榆)之间耕作低秆农作物,促使林地间土壤熟化速度加快,促进沙棘和枸杞的生长,提高了林业经济效益。
【备选题】
下图是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森林破坏严重”“河流污染严重”“酸雨”“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五大环境问题中,图中A地区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
(2)简述图中A地区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3)图中B地区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
解析:本图中A地区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分析。B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环境问题主要是过度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其造成的危害需从整个长江流域进行考虑。
答案:(1)土地荒漠化
(2)自然原因: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脆弱;人为原因: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和垦荒。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
(3)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生态环境恶化。
[课标内容要求]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联系人地关系,区分环境问题的类型,学会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学会从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方面分析环境问题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图]
供给服务功能下降
使人类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调节服务功能失常
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文化服务功能降低
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特点
表现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
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规模的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类型
危害
全球变暖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并加剧风暴潮的威胁
②海水倒灌导致水质变坏和土壤盐渍化
③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酸雨
①土壤酸化、危害树木,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
②腐蚀建筑物
③使湖泊、河流水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生存
④危害人体健康
臭氧层
破坏
①危害人体健康:增加皮肤癌,主要是黑色素癌;损害眼睛,白内障患者增加
②危害野生动物及海洋生物生长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危害,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导学案,共9页。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第2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危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