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含答案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
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B 解析: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现了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民族文化的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故选B项;“焚书坑儒”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A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C项;“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据统计,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余人,秦二世时有博士诸生三十余人。秦朝博士官有姓名可考者十二人。十二名中,儒家占50%,而在可知学派的八名博士中,儒家占75%。由此可知,秦朝(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B.注重缓和与士人矛盾
C.儒学居于主流的地位D.利用仁德以优化统治
D 解析:秦朝博士们的职能是为皇帝提供咨询,而儒生占绝对比例,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德优化统治,故选D项;中央集权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博士主要承担咨询职能,统治者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儒学是否占统治地位,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3.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造成了各国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观念,秦统一后也并未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因此与秦距离最远、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的南方楚地反秦最激烈,秦直接统治下的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故选A项;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无法解释材料中东方六国的参差不齐的反秦表现,排除B项;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同样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有差异,排除C项;据所学郡县制的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并未激化社会矛盾,排除D项。
4.(2020·威海一模)秦汉史学家李开元认为:“汉初之政治结构,可以理解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而宫廷皇权实际上直到惠帝死后吕后当政时才真正形成……。”作者在此主要强调汉初( )
A.社会局势动荡不安B.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C.官僚政治发展缓慢D.王国势力十分强大
B 解析:据材料“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可知,汉初诸侯王国和相权对皇权造成威胁,说明皇权受到一定限制,故选B项;材料的主体是宫廷皇权,A项与材料主体不符,排除;除了丞相,材料并未提及其他官员的情况,无法体现强调官僚政治发展缓慢,排除C项;诸侯王国在材料中虽有所提及,但并非材料强调的主体,排除D项。
5.下面两幅图片(图1、图2)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
图中各类侯国数量的变化说明( )
A.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说明匈奴问题已经解决
B.功臣侯国大量减少,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恩泽侯国数量增加,说明郡国并行基本结束
D.外戚侯国大量增多,说明西汉政治趋于腐败
B 解析:汉高祖立国之初,分封的功臣侯具有很大的地方独立性,威胁中央集权,根据图片材料的对比,汉景帝晚期到汉武帝晚期,功臣侯国大量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和汉武帝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削弱诸侯,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汉武帝时期击败了匈奴,但并未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匈奴依然对汉朝构成威胁,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基本结束是在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之后,排除C项;根据两幅图片的对比可知,外戚侯国并未大量增加,且外戚侯国的增加不能说明西汉政治趋于腐败,排除D项。
6.(2020·山东模考)汉武帝时出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情形。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控制加强增加了政府收入
B.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了贸易发展
C.王国问题解决稳定了经济秩序
D.疆域开拓扩大了税收来源
A 解析:“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等政策,增加了财政收入,A项正确;当时丝绸之路开辟对于汉政府增加收入影响不大,排除B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与经济秩序没有必然关联,排除C项;疆域开拓需要更多军费,只会增加农民负担,因此排除D项。
7.(2021·宜宾模拟)汉武帝多次组织、发动大规模的迁徙平民充实边疆,并将罪犯全族发配到边疆。为了增加徙民的力度,他甚至将许多获罪的贵族、高官及其家族也编配到徙民的行列里。“徙民”举措(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扩大了疆域面积
B 解析:汉武帝多次组织、发动大规模的迁徙平民充实边疆,促进了内地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B项;徙民举措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君主专制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迁徙平民充实边疆,并不能扩大疆域面积,排除D项。
8.东汉时期,有些地方的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从事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活动。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 )
A.导致小农经济基本破产
B.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
C.使中央政府对豪强地主的控制加强
D.庄园先进的生产方式吸引了广大农民
B 解析:东汉时期,地方上很多农民脱离政府管理,依附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豪强,地方势力的发展很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从而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中央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故选B项,排除C项;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小农经济破产,排除A项;农民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是为了躲避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而不是庄园里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吸引,排除D项。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 )
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
B.融合了道家和佛教的思想
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
D.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
C 解析:“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指的是西汉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等思想,新儒学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故选C项;汉代学者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并不否定王位世袭制或皇位世袭制,排除A项;B项是宋明理学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仁政是儒学的重要内容,汉代儒学并未否定仁政而是弘扬了仁政思想,排除D项。
10.(2021·济南模拟)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
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
D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粮食价格较低,但是牛的价格过高。依据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可知,汉代采取铁犁牛耕的方式,但农民收入不足以买到牛,使得先进的生产方式的推广受到了阻碍,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田庄经济对粮食增产的推动,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粮食的价格,不能证明当时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受到了阻碍,“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初进行了大量的分封,被分封的诸侯国各占一方,并掌握着重要的特权,如制定法律、制造货币等。这些特权使诸侯国越来越强大,同时也使朝廷与地方的离心力越来越大。他们擅为法令,对抗中央,甚至谋反叛乱……西汉继用秦朝的相制,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许多大权都由丞相直接掌握着,这样就扩大了相权,发生了相权与皇权之争。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许多措施。
--杨正朝《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材料二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在秦王朝开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中央君主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推行中央集权的财经政策和官府垄断重要工商业的专制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了世界封建社会制度中具有中国独特专制主义制度特色的制度模式--一体化专制制度。
--摘编自张跃《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
专制制度的全面确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上述措施的主要影响。
答案:(1)政治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诸侯势力;实行刺史制;建立中朝预政(或让身边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察举制,建立人才选拔制度。经济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
(2)影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
12.国家结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特定时期的国家结构与该时期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首先,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也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再次,统一的社会基础还不牢固,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
材料二 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变通的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郡县制国家观念受到的挑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国家结构发展为例,就“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解析:(1)根据材料一“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也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等概括回答。 (2)首先,从“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双向关系得出论点;然后,分析材料,从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重新实行郡县制等角度论证。
答案:(1)挑战:旧国家观念;保守势力;六国残余势力;文化地域性差异。
(2)示例
论点
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
论据
秦朝郡县制
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发展
忽视了战国以来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仍存在巨大差异的客观现实,易激化社会矛盾
汉初郡国并行制
适应了汉初的社会状况,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政权巩固
后来,封国力量壮大,与中央矛盾尖锐,阻碍了社会发展
汉武帝时期郡县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力上升,国家逐步取消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成为主体,为大一统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推动国家发展,社会繁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6页。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Word版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专题0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层平台上各有2个吹奏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