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第1页
    2021-2022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第2页
    2021-2022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2019年7月31日,一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刊文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现在距离我们31光年的地方,很可能存在一个“超级地球”——GJ357d。它的质量至少是地球的6.1倍,围绕一颗比太阳小得多的恒星运行,每55.7天运行一周,平衡温度(指不考虑大气暖化效应情况下的温度)大约为-53℃.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超级地球”属于(  )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若“超级地球”有生命存在,至少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有(  )
    A.有固体表面
    B.与其主恒星的距离与日地距离相近
    C.有较丰富液态水
    D.大气中有丰富氧气和二氧化碳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下图为中华龙鸟化石及其生态复原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火山灰”来源于地球的(  )
    A.地壳 B.软流层 C.下地幔 D.地核
    4.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
    A.冰川广布的高寒山区 B.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C.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D.火山多发的高原山地
    探空气球是充入氨气等密度较小气体的特制气球,可以把无线电探空仪携带到30-40千米的高空,探测温度、压力等气象要素。2021年11月某日,百色天气晴朗,气象员小明释放了探空气球对大气进行观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先递增后递减 B.一直递减
    C.先递减后递增再递减 D.先递减后递增
    6.气球在上升过程中(  )
    A.测定的空气密度不变, B.体积不断膨胀
    C.测定的紫外线强度减小 D.测定的水汽含量增多
    下图为“地理课堂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8.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什么,该类地理现象提供主要动力的是(  )
    A.温室效应 太阳辐射 B.水循环 太阳活动
    C.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 D.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活动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水温和压力。读海水温度、海水盐度、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①海水盐度②表层海水密度③海水温度
    B.①表层海水密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温度
    C.①海水温度②表层海水密度③海水盐度
    D.①海水温度②海水盐度③表层海水密度
    10.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增
    B.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面
    D.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无关
    位于浙江省温岭市乐清湾北端江厦港的潮汐发电站是我国第一座双向潮汐发电站,涨潮落潮都能发电。某学校地理社团前去研学之后画出了该发电站的平面图和水库水位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影响潮汐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水盐度 C.天体引力 D.大气热量
    12.关于四个时段水闸开关的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A.①时段关闸增加水库流出水量 B.②时段开闸减缓海水流入水库
    C.③时段关闸减少水库流出水量 D.④时段开闸加快海水流入水库
    13.人类利用潮汐的方式有(  )
    ①海上冲浪②候潮进港③潮汐发电④滩涂养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下面四幅地貌景观图片是某旅游爱好者在世界不同地点拍摄的。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4.丁地貌(  )
    ①为新月形沙丘②迎风坡缓,背风坡陡③为海岸沙坝④迎风坡陡,背风坡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下列有关四幅图片拍摄地的推测,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拍摄于新疆 B.乙可能拍摄于内蒙古
    C.丙可能拍摄于青藏高原 D.丁可能拍摄于海南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华北某地进行研学。该地正在打造“太阳山”工程——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下图示意该地等高线分布(单位:米)。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研学小组发现大面积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主要分布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17.学生通过研学得知(  )
    A.目测山峰海拔约915米 B.甲地坡面径流流向东南
    C.在甲地可观测到丁地植被 D.桥梁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地点
    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列题。

    18.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19.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A.植被稠密 B.根系发达
    C.群落结构简单 D.叶面细小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21.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②b——岩石风化崩解③c——土壤分层形成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当地时间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发生地震,随后引发1.5米至2米高的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防御自然灾害,减少损失,很多地方均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2.为应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
    ①建立海啸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海啸应急逃生演练
    ③围海造陆增高海岸堤防
    ④将人们迁至内陆居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布设在(  )
    A.城镇的住宅区内 B.乡村的空旷地带
    C.城镇的商业街中 D.城镇的空旷地带
    2020年3月28日19时30分,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经多方努力,火灾于4月6日基本得到控制。此次火灾过火面积大,给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要快速获取木里火灾波及的范围,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RS C.GPS D.GNSS
    25.植被是森林火灾发生的重要基础。从植被角度猜测该地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
    A.树种单一,松树为主且多油脂 B.树木多为落叶种,多枯叶
    C.树种多样,树木之间间距较大 D.树木根系不发达,易倾倒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鸟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踆(cūn)鸟”。
    材料二:甲为“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乙为“太阳系示意图”。

    (1)材料一画中的“乌鸦”其实是   ,它发生在图甲中的   层(填字母),“日中有踆(cūn)乌”现象爆发的周期一般为   年。
    (2)图乙中字母   表示地球,它与图中其他行星一起围绕太阳公转,它们的公转方向为   ,轨道形状具有   ,且大体在同一平面上运动。
    (3)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几个条件中,图乙能够反映出来的是   和    。
    (4)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
    纳凉效果。图1为“四川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材料二: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材料三: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穿堂风”形成的地理原理是   ,图中“林草地面”和“石子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2)比较图1中“穿堂风”气流的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T入、T出)、气压(P入、P出)差异   ,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图2中的   (填数字)。
    (3)与低碳生活密切相关的是图2中的   (填数字)环节,低碳生活可以使这一环节   (增强或减弱)。
    (4)结合图2回答,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   ,大气温度升高,同时   增强,从而达到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5)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区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气温低的缘故,请解释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气温低原因   。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增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这些集雨工程在中西部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

    (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为   。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作用的是   环节,图中城市为了增加③环节可采取措施有   。
    (2)修建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和   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作用是   。
    (3)一般集雨工程收集的水资源水质较差,为提高水质,请你从生产生活的角度为材料一中的当地居民提出合理建议。
    29.请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图中①②③④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

    (1)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中   地(填字母)拍摄的,该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2)乙同学考察回来说道:“这次我站在温度高达65℃的地面拍摄了这张照片,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   图(填数字),这种地貌多分布在图中   地(填字母),观察描述该地貌景观形态   。
    (3)古人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佳句来描述丙同学的考察地,据此判断其拍摄的照片应是   图(填数字),该地貌在我国南方地区发育非常典型的主要原因是   。
    (4)丁同学是在海南三亚进行研学旅行,你认为丁同学拍摄的照片最有可能是   图(填数字),研学期间该地多吹   (海风或陆风)。
    3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8月,北京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

    (1)甲地照片所反应的植被类型是   ,丙地照片反映的植被类型是   ,造成甲、丙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与甲地相比,乙地的植被   (填“有”或“无”)季相变化,乙地的乔木往往长有粗大树干,是为了   。
    (3)丁地乔木多蜡质、革质,硬叶叶片,其作用是   ,原因是该地   。
    (4)与我国东北黑土地相比,甲地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   (快、慢),土壤的淋溶作用   (强、弱),土壤黏粒比重   (高、低)。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解析】【点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外部条件:相对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1.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
    2.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自身条件:
    1.温度——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
    2.生命必需条件:大气——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
    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分的改造:水——③结晶水汽化 原始的大洋
    1.“超级地球”在距离地球约31光年的地方,处于银河系之中、太阳系之外,地球也处于银河系中。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
    2.若“超级地球”有生命存在,至少还需要有较丰富的液态水;围绕一颗比太阳小得多的恒星运行,故与其主恒星距离应该比日地距离更近;有固体表面和二氧化碳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3.B
    4.C
    【解析】【点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
    3.火山灰由岩浆喷发形成,岩浆来源于地球内部的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信息“该化石形成于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物化石”,既然该岩层中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说明中华龙鸟生活的环境最可能是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C正确;其他选项所示的环境较为恶劣,动植物数量少,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5.D
    6.B
    【解析】【点评】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为平流层。其主要特征:①温度随高度增加由等温分布变逆温分布。平流层的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大约在20公里以上,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出现逆温层。这是因为20~25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②垂直气流显著减弱。平流层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空气垂直混合明显减弱,整个平流层比较平稳。③水汽、尘埃含量极少。由于水汽、尘埃含量少,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在这一层很少见。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5.对流层顶高度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自对流层顶到55千米高度左右为平流层。由材料可知,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40千米处,因此走过的大气层依次为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先递减后递增,故D正确,A、B、C错误。本题选D。
    6.地球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气压不断降低,气球上升到高空后,因外部气压减小而体积不断膨胀,A错,B正确;臭氧层主要分布在20一30千米的高空,当气球穿过臭氧层后,紫外线会变得很强,C错;地球上的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D错。故本题选B。
    【答案】7.A
    8.C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7.由图可知,由于热水和冰块使得该地受热不均。冰块处气温较低,气体收缩下沉,热水处气温较高,气体膨胀上升。故在下方,烟从冰块流向热水处,然后在热水处上升,由热水上方流向冰块上方后下沉,因此烟的运动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最终箱因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故A正确,B、C、D错误。本题选A。
    8.该实验反映的是近地面受热不均时,大气运动状况,模拟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而这种现象是地表不同地方因纬度、下垫面性质等的差异而造成的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的结果,因此,热力环流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太阳辐射,C正确;该实验没有反映温度的变化情况,不能模拟温室效应,故A错误;实验中没有降水、径流,不能模拟水循环现象,故B错误;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中无太阳光照,故D错误。综合上述分析,本题选C。
    【答案】9.D
    10.A
    【解析】【点评】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1.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盐度较低
    2.有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较高,有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较低
    3.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4海区形状越封闭,盐度就会越趋向于更高或更低
    9.根据海水盐度副热带海区最高、依次向南北两侧递减,以及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规律,可判断图中①曲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表示海水温度;②曲线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表示海水盐度;则③表示表层海水密度。故①②③分别是海水温度、海水盐度和表层海水密度,D正确,ABC错。所以本题选D。
    10.根据上题分析,结合图片可知,表层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A正确;通常情况下,在垂直方向上,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海水的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B错误;低纬地区的海面温度高,密度小,C错误;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压力有关,洋流运动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故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有关,D错误。所以本题排除BCD三项,选A。
    【答案】11.C
    12.C
    13.D
    【解析】【点评】(1)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由于天体是运动的,各地海水所受的引潮力不断在变化,使地球上的海水发生了时涨时落的运动,形成潮汐现象。人类们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
    (2)潮汐现象是月亮起主导作用,月球的引力使地球的向月面和背月面的水位升高,海水出现升降、涨落与进退,由此出现潮汐。大洋潮汐是在月球、太阳等天体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月球对地球上的海水有吸引力,人们把吸引海水涨潮的力称为引潮力。
    11.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故影响潮汐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天体引力,C正确。潮汐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海水盐度、大气热量无关,ABD错误。故答案为:C。
    12.①时段为涨潮,应打开水闸增加水库进水量,A错误;②时段为落潮,应关闭水闸,防止水库海水外泄,增加水库蓄水量,B错误;③④时段水库水位高,外侧海水水位低,应关闭水闸,减少水库流出水量,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
    13.13.潮汐现象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所产生的能量巨大,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候潮进港、潮汐发电、滩涂养殖,而海上冲浪是利用波浪(海浪)的力量,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4.A
    15.A
    【解析】【点评】新月形沙丘是横向沙丘的一种,形态非常简单,因平面呈新月形而得名。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凸出而平缓,一般在5~20°, 背风(落沙)坡凹而陡一般28~34°,高度3~8米,沙粒在风力作用下不断顺迎风坡跳跃和滚动,向丘顶运动,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堆积于落沙坡而使丘体不断前移 。若干个新月形沙丘横向连接成链状,形成新月形沙丘链,高度可达90米。
    1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地貌为新月形沙丘,受风力作用的影响迎风坡缓,背风坡陡,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答案为:A。
    15.甲、丁两地貌主要存在于风力作用较强的干旱地区,海南为湿润气候区,而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内蒙古深居内陆,不存在海浪侵蚀景观;石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多形成于暖湿的环境中,我国以云贵高原分布最为广泛,青藏高原气候高寒,难以形成喀斯特地貌。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6.B
    17.C
    【解析】【点评】等高线的特性有: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等;
    2.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
    3.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
    4.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表示坡度缓;
    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16.大面积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应分布在山岭的阳坡,且坡度较缓。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华北某地,乙地位于该山地的阳坡,光照充足,且坡度平缓,故大面积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主要分布在乙地,B正确。丙地位于河谷,丁地位于阴坡,甲地也在山脊的阴面,均光照不足,不适合布局大面积集中式光伏发电站,ACD错误。故答案为:B。
    17.山峰海拔约915米是从图中读出来的,不是目测出来的,A错误;坡面径流由高处向低处流,且与等高线垂直,可以判断甲地坡面径流流向东北,B错误;甲地和丁地之间为河谷,中间无遮挡物,故在甲地可观测到丁地植被,C正确;观赏瀑布应该在瀑布的下游,且正对着瀑布,距离适中,桥梁在瀑布的上游,不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地点,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8.B
    19.A
    【解析】【点评】骆驼刺,豆科骆驼刺属半灌木。它分布于中国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其高可达40厘米,茎直立,叶互生,叶片卵形、倒卵形或倒圆卵形,具短柄,总状花序,腋生,老茎的刺上无花,花萼钟状,花冠深紫红色,旗瓣倒长卵形,冀瓣长圆形,子房线形,荚果线形。它生长在荒漠地区的沙地、河岸、农田边。
    18.从图示三种植物特征来看它们分别对应热带草原、温带荒漠、热带雨林,降水量差异大,所以其形态差异是水分差异造成的。B正确。
    19.注意材料设问“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是”,骆驼刺是温带荒漠地区特殊植物,据图可以看出和其它两个区域相比,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根系发达、群落结构简单、叶面细小。植被稠密不属于温带荒漠地区植被特征,故答案为:A。
    【答案】20.C
    21.D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20.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故答案为:C。
    21.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故答案为:D。
    【答案】22.A
    23.D
    【解析】【点评】海啸是因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而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2]。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2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减轻损失;加强海啸应急逃生演练可以降低生命危险,①②对;围海造陆使得海啸缓冲带减少,不利于减灾;将人们迁至内陆居住不现实,③④错。综上分析,A项正确,B、C、D项错误。
    23.应急避难场所需要较大的面积,设置地点应避免再次受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的严重伤害,需要对正常生产生活干扰较少,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的人们生活方便,故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布设在城镇的空旷地带,D符合题意;城镇的住宅区内和城镇的商业街中,面积较小,且建筑物密集,不便于设置应急场所,排除AC; 乡村空旷地带相对较多,但离人口密集的城市较远,且生活不便,不便于设置设置应急场所,排除B。故答案为:D。
    【答案】24.B
    25.A
    【解析】【点评】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24.要快速获取木里火灾波及的范围,可通过卫星图片进行识别,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RS即遥感,B正确。故答案为:B。
    25.据材料可知该地属于凉山州山区,海拔相对较高,多为针叶林松树,树种单一,因此油脂较多,在春季易发火灾,A正确。该地树木主要为常绿林,B错误。该地多原始森林,树木密集,间距较小,C错误。该地多松树,树木根系发达,D错误。故答案为:A。
    26.【答案】(1)黑子;A;11
    (2)c;自西向东;近圆性
    (3)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形成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4)为地球提供光热,促进生物生长发育: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提供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中间的三趾乌鸦,为太阳表面暗的区域,即黑子,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甲图中A是光球层、B是色球层、C是日冕层,黑子的周期一般是11年。
    (2)八大行星按离太阳由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乙中字母c表示的是地球;八大行星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3) 从图乙可以看出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形成安全的宇宙环境:由于地球距日远近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积极影响可从太阳能、地表物质运动、光热资源作答,太阳源源不断的向外释放能量,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发育,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提供日产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点评】(1)太阳大气是太阳外边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大气的温度在光球500km之上的色球边缘温度最低约4500摄氏度,然后随高度增长,在过渡区温度迅速增长,在10000km高度的日冕区底层边界,温度已达到10的6次方摄氏度以上。
    (2)在太阳的光球层上,有一些旋涡状的气流,像是一个浅盘,中间下凹,看起来是黑色的,这些旋涡状气流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本身并不黑,之所以看得黑是因为比起光球来,它的温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衬托下,它就成为看起来像是没有什么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K(热力学温标单位,就温差而言,1K等于1℃)。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光球层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27.【答案】(1)热力环流;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2)T入≥T出,P入;③
    (3)④;减弱
    (4)地面辐射(③);大气道辐射(④)
    (5)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射强: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解析】【分析】(1)穿堂风"利用的是石子地面和林草地面的比热容差异,从而使得地面受热不均产生空气的流动,运用的是“热力环流”的原理。林草地面的比热容大,白天增温慢,夜晚降温慢,石子地面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因此图中“林草地面”和“石子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2)读图,结合指向标,图中“穿堂风是近地面的风,其气流运动方向是由北向南(北风),从林草地面吹向石子地面,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流入区气流上升,气温高、气压低;流出区气流下沉,气温低、气压高。右图中①是未经削弱的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地面辐射,对应③。
    (3)低碳生活主要是针对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中对应④大气逆辐射。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可以减轻大气逆辐射。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这样就能保持棚内的温度,同时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达到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5)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同时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8.【答案】(1)海陆间循环;②;铺设透水砖、加大绿化面积、修建人工湖等。
    (2)地表径流(④);下渗(③);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为农田抗早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3)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等。
    【解析】【分析】(1)结合图示可知,该水循环涉及①蒸发、②水汽输送、降水、④地表径流、③下渗和⑤地下径流等环节,属于海陆间循环。水汽输送②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要增加③下渗环节可以在城市里铺设透水砖,加大绿化面积,修建人工湖泊(湿地)等。
    (2)修建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主要可以截流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量。修建蓄水工程可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不均的问题,可以为人们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供水,解决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为农业生产在旱季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3)一般集雨工程收集的水资源水质较差,为提高水质,从生产生活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当地的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牲畜粪便集中处理;居民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避免集雨工程的水源被污染。

    【点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的径流量,增加枯水期的径流量;同时由于水体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多,蒸发量和降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提高。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
    (2)不利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水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产生洪涝现象。
    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的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过度引水灌溉: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使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29.【答案】(1)A;流水侵蚀
    (2)④;B;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3)③;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广泛;高温多雨的气候(或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4)②;海风
    【解析】【分析】(1)从图中景观可以看出,景观照片①的地表特点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该地貌景观在黄土高原常见,即A地,为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
    (2)由材料可知,①②③④是四位同学在暑假研学旅行中拍摄的照片。乙同学考察回来说道:“这次我站在温度高达65℃的地面拍摄了这张照片,应该数我最辛苦。”这说明乙同学考察的地点夏季气候炎热干燥,④符合,为典型的沙丘景观,其呈现为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地区,即B地。
    (3)“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符合的是③,为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流水的溶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这是因为南方地区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广泛,同时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4)丁同学的考察活动是在海南省的三亚进行,靠近海边,海浪侵蚀作用显著,拍摄的照片最有可能是②。通过照片可知,研学主要是在白天,且此时为夏季,盛行偏南风,故该地研学期间多吹海风。

    【点评】(1)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
    (2)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海陆风在近地面有两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日间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
    30.【答案】(1)热带雨林;热带荒漠;降水
    (2)有;储存水分
    (3)防止水分过度蒸腾而脱水,反射阳光。减少光照灼伤;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强烈蒸发旺盛
    (4)快;强;高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景观、经纬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导致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水分的差异,甲地终年多雨而丙地终年少雨。
    (2)根据图示经纬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乙地植被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在干季时少雨干旱,草木枯黄,因此有季相变化。此地乔木,如猴面包树和纺锤树,生长有粗大树干,主要是为了储水,以应对少雨的干季。
    (3)读图可知,丁地位于非洲北侧、地中海沿岸的,结合所学可知,丁地对应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防止过度失水、减少光照灼伤,乔木演化出了多蜡质、革质、硬叶叶片。
    (4)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位于赤道附近,且位于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率快,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快;全年多雨,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点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也被称为季风林,红树林和小精灵森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由于热带雨林地区长年气候炎热,雨水充足,季节差异极不明显(正常年雨量大约为1,750毫米至2,000毫米,全年每月平均气温超过26℃),所以它的生物群落演替速度快,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另外,仅亚马逊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就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誉。

    相关试卷

    2021-2022学年广西三新学术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卷(PDF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西三新学术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卷(PDF版),共15页。

    广西百色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广西百色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试卷+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云南省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云南省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