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
某学校初三年级组织同学们开展“自强不息好少年”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在认识“自强不息”内涵的环节,一组同学整理了下面的材料。
清华园内,历史风物随处可见。一座雕塑、一片树林、一栋建筑如粒粒明珠散落,又如星辰璀璨生辉。意味悠长的风景旧物,见证了清华园的变迁与发展。
先人的①箴言中总有育才之法。A.1914年11月的一天,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演讲过程中,他借用《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们的意思是:“天”的运行康泰良好,君子应像天一样,力求进步, 甲 ,发奋图强;“地”的形势取法坤相,君子应该效仿大地, 乙 ,增厚美德, 丙 。B.自那时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了清华校训。 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用不屈的意志力求自我进步。它让一批又一批②kè shǒu本心的清华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不息。
1.请在①处为加点字注音,在②处按拼音写汉字。(2分)
①箴言 ②kè shǒu
2.请上文结合语境,将正确选项写到相应的横线上。(3分)
A.容载万物 B.刚毅坚卓 C. 厚实和顺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 丙:
3.上面材料中划横线A句为 复句(请判断复句类型)。(2分)
4.上面材料中划横线B句的主语为 。(2分)
5.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分)
6.请根据下面材料,补写对联。(4分)
黄大年,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7.默写(本大题共9小题,共10.0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4)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6)鸟下绿芜秦苑夕,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7)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8)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9)《醉翁亭记》中表现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
8.请简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2分)
二、阅读
(一)古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 茗饮之景,拥炉煨芋,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9.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______ (2分)
A.上下一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B.画冒雪出云之势/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0.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徘徊凝览,以发奇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 ______ (2分)
A. 甲文作者一开始心境是孤独寂寞的,且有着淡淡的愁绪。
B.“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生动表现乙文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
C.“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断句正确。
D. 甲文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12.【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加以分析。(4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6题。(10分)
【材料一】2004年,画家张中和办起了深圳梧桐山第一所私塾,取名“蒙正学堂”。他是梧桐山私塾教育的肇始者。后来,在他的拉动下,小学教师、餐馆老板,也在梧桐山开办了自己的私塾。数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学爱好者汇聚这里,租民房,挂上学堂的匾额。梧桐山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山村,一跃成为民间国学教育的重镇。
张中和喜欢南怀瑾描绘的读书画面——“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喊破好喉咙”。培养这个时代的圣贤之人,是张中和的理想:“我的教育理想十年来都没改变。”梧桐山最辉煌的时候,一所所学堂像雨后的蘑菇般纷纷生长,堂主们互相鼓励:“以后梧桐山的圣贤,得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拉啦。”
鼎盛时,近千名孩子放弃了体制内的学校教育,在梧桐山读经诵典。《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学生们朗朗而读,喁喁而诵,在一遍遍地记诵中,将圣贤之言装进脑子。
自2004年第一间私塾开办,这场投注无数人心血的教育实验,已经持续十年。在京、沪、浙,乃至全国各地,私垫、学堂、读经联谊会等已超过3000所,影响了上千上万的家长和孩子。
但是,今年,张中和的学生只有最多时的一半。出现同样状况的私塾不在少数。原本期望的教学效果没有出现。从小读经的孩子,可以将经典读得烂熟,但五六年后,家长却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认字都有问题。而那些曾经引以为傲,将整本《大学》《诗经》《易经》一口气吐出唇边的文字,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若想重温,只剩吞吞吐吐和自找难堪。这是因为,学生从小只是跟着老师一遍遍复读,就和唱歌一样,听熟了就能唱,但既不认识音符,也不了解意思。
很难说之前没有人察觉,这更像是一个终于耗尽耐心的故事。“当时家长就‘反’了。”在某一家学堂,十几个家长,接走了自己的孩子。
对私塾的失望,迅速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失去了每个学生5万到10万不等的学费,这一年倒闭的私塾就有十来所。
【材料二】传统文化的回归,在如今却以“变味儿”的形式继承。有学者忧虑地指出,如今的孩童齐背古书,不过是填鸭教育的翻版,而高收费的国学班试图隔绝外部环境,将学生们置于一个“仿古”的时代,对恢复传统文化的精粹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国学热”背后隐藏的相关机构的急功好利,才将社会的“浮躁”又推动了一把。
【材料三】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该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
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4日,有删节)
13.结合以上材料,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国学私塾那种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出现了危机,而且高收费的国学班也是社会浮躁的一种表现。
B.《论语》《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并不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我们要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给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
C.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D.很多搭车“国学热”的机构并没有达到最初声明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
14.材料一是一则长篇新闻报道的节选,请你给它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15.材料三,划线句子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3分)
16.结合材料三,说说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哪些挑战,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3分)
(三)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父子快递里的深情
①自从故乡的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差五就会给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回去。起初的时候,父亲闻听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出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父亲平日里从不“捣鼓”手机,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所以给他买的智能手机,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②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频率,每次收到取件短信通知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骑上电动三轮车,去距家8里路之遥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繁琐”,以至于再收到取件短信通知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紧密联系的温情纽带。
③一个平淡如水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说,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忙不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打包,明早就能发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作无谓的争辩了,他放低声音问我这回又寄了什么?我说有给奶奶的保健品,给你的茶叶,给小侄女小侄子的烧鸡,还有一些山野干货。我还想特意告诉父亲,包裹里面还有一个信封,信封里装了2000块钱,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因为我怕父亲会再度冲我发火,但凡提到钱的话题,他总是极其敏感多疑。
④两天之后,收到包裹的父亲来电将我训斥一番:“东西买了寄回来也就算了,为啥还寄那么多钱?家里又不缺钱!”我说我一年到头很少回家,这钱就当是我孝敬你和奶奶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用完了我再给你寄。父亲在电话那端又噼里啪啦地“教训”了我几句后,便“嗯”了一声挂了电话。其实我给父亲寄钱实属无奈,因为对年近七旬的他而言,银行转账和手机汇款都是“不太靠谱”的做法,邮寄现金才是最为放心安全、妥帖直观的方式。我最怕父亲收到钱后,会将其直接存到银行卡里——他是一位花钱比挣钱还难百倍的倔老头。
⑤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且每次“训斥”的时长都在一刻钟以上。父亲的训斥蕴含一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的心里都会灿如春花,因为从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里,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的“孝心包裹”的自豪感,即便他怕我为此胡乱花钱,以致给生活带来负担。父亲只想成为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不想沦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但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聆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
⑥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份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目,里面是一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份快递。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
⑦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冬瓜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菜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以致后来他每次给我打电话的结束语,都变成了“缺啥少啥和我说,我给你快递寄过去”。
⑧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地理和时空上的距离。我们频繁地给彼此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对方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念。我在多少个无眠的夜晚,看着父亲寄来的包裹泣不成声已不自知,但我希望父亲不要像我这样伤感。我期盼自己寄出去的每一份快递,都是一剂疏解思念之苦的灵丹妙药,更祈愿这一份份蕴含在快递里的绵绵真情,会馨香恒远、历久弥坚。
摘自《中国青年》2020年第19期
17. 根据选文内容,在横线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内容。(2分)
时间
起初
平淡如水的周末
后来的日子
春日的下午
父亲对待快递的态度或情感
(1)_______
接受
享受
(2)_______
18. 请赏析第⑥段划线句。(3分)
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
19. 第④段中父亲训斥我时有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这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20.通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3分)
21.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你有没有在自己父亲身上看到相似之处?请结合生活实例说一说。(4分)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8分)
22.关于《艾青诗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艾青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B.艾青在长诗《光的赞歌》中,赞美“光”这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C.艾青的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
D.《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诗人赞美了祖国的美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23.完成填空。(3分,1分/空)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3分)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该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3分)
三、作文(共45分+3分书写)
25. 生活中总有可爱的人儿、可亲的物件、值得驻足的景致,为我们驱散心中的寒意,带来温暖、力量和勇气,启迪和引领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请以“你,是我的冬日暖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字数不少于600,鼓励超过800字;
(2)不可抄袭试卷上的阅读文段,工整书写,不出现涂改;
(3)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任何内容。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
某学校初三年级组织同学们开展“自强不息好少年”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在认识“自强不息”内涵的环节,一组同学整理了下面的材料。
清华园内,历史风物随处可见。一座雕塑、一片树林、一栋建筑如粒粒明珠散落,又如星辰璀璨生辉。意味悠长的风景旧物,见证了清华园的变迁与发展。
先人的①箴言中总有育才之法。A.1914年11月的一天,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演讲过程中,他借用《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们的意思是:“天”的运行康泰良好,君子应像天一样,力求进步, 甲 ,发奋图强;“地”的形势取法坤相,君子应该效仿大地, 乙 ,增厚美德, 丙 。B.自那时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了清华校训。 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用不屈的意志力求自我进步。它让一批又一批②kè shǒu本心的清华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不息。
1.请在①处为加点字注音,在②处按拼音写汉字。(2分)
①箴言 ②kè shǒu
2.请上文结合语境,将正确选项写到相应的横线上。(3分)
A.容载万物 B.刚毅坚卓 C. 厚实和顺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 丙:
3.上面材料中划横线A句为 复句(请判断复句类型)。(2分)
4.上面材料中划横线B句的主语为 。(2分)
5.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根据积累作答。“箴”写作“箴”;“kè shǒu”写作“恪守”。
(2)本题考查词语使用。根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可知,甲处形容天用“刚毅坚卓”;乙处、丙处形容地,分别用“厚实和顺”“容载万物”。
(3)本题考查句子类型。A.“1914年11月的一天,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是一个单句,这句话讲述了一个事实:梁启超清华园演讲。属于陈述句。
(4)本题考查句子主语。主语是执行行为或动作的主体,是谓语的陈述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的句子成分。这句话主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5)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波浪线句子语序不当,应改为: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用不屈的意志力求自我进步,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
【解答】答案:
(1)①zhēn ②恪守
(2)甲:B
乙:C
丙:A
(3)陈述句
(4)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5)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用不屈的意志力求自我进步,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6.请根据下面材料,补写对联。(4分)
黄大年,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上联“忆往昔”,结合材料“2009年”,下联对“看今朝”;根据材料内容,黄大年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深探”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根据上联的特点概括为“黄大年殚精竭虑“深探”写传奇”。
答案:
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深探”写传奇。
【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7.默写(本大题共9小题,共10.0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4)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6)鸟下绿芜秦苑夕,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7)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8)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9)《醉翁亭记》中表现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答案:
(1)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意“沧”的书写)
(2)沉舟侧畔千帆过(注意“畔”的书写)
(3)千里共婵娟(注意“婵”的书写)
(4)云横秦岭家何在(注意“岭”的书写)
(5)槲叶落山路(注意“槲”的书写)
(6)蝉鸣黄叶汉宫秋(注意“蝉”的书写)
(7)蜡炬成灰泪始干(注意“炬”“始”的书写)
(8)戍鼓断人行(注意“戍”的书写)
(9)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注意“醉”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8.请简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2分)
【分析】《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组诗气象非凡。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
【解答】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的叔父曾问他有何志向,宗悫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化用宗悫的话语,展开一幅动人的图景,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心:终有一天,要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挂上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驶向无穷的天地,驶向理想的彼岸!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充满信心,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表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和旷达的胸襟。
答案:
8.诗人处在逆境中(0.5),仍抱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实现理想和抱负有着坚定的信念,如此的自信与豪迈,蕴含盛唐气象(1),激励着身处逆境的人们(0.5),故成为千古名句。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点评】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二、阅读
(一)古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 茗饮之景,拥炉煨芋,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9.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______ (2分)
A.上下一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B.画冒雪出云之势/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0.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徘徊凝览,以发奇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 ______ (2分)
A. 甲文作者一开始心境是孤独寂寞的,且有着淡淡的愁绪。
B.“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生动表现乙文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
C.“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断句正确。
D. 甲文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12.【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加以分析。(4分)
【分析】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全,都/数量词,一;
B.助词,的/助词,的;
C.这/判断词,是;
D.折断/曲折。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为: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句意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②重点词为:凝,凝视。览,观览。句意为: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据此断句为: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及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
【甲】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乙】文:描写雪后景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作者吃饱以后,随手作了一幅雪景图送给僧人的行为更是这种喜爱之情的直接表现。《小窗幽记》通过写雪景,主要表达的是文人雅士的自然之趣,流露出作者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答案:
(1)B
(2)①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②(我)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看,萌生了奇思异想。
(3)C
(4)甲文:表现了作者不随流俗的志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淡淡愁绪和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2分);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6题。(10分)
【材料一】2004年,画家张中和办起了深圳梧桐山第一所私塾,取名“蒙正学堂”。他是梧桐山私塾教育的肇始者。后来,在他的拉动下,小学教师、餐馆老板,也在梧桐山开办了自己的私塾。数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学爱好者汇聚这里,租民房,挂上学堂的匾额。梧桐山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山村,一跃成为民间国学教育的重镇。
张中和喜欢南怀瑾描绘的读书画面——“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喊破好喉咙”。培养这个时代的圣贤之人,是张中和的理想:“我的教育理想十年来都没改变。”梧桐山最辉煌的时候,一所所学堂像雨后的蘑菇般纷纷生长,堂主们互相鼓励:“以后梧桐山的圣贤,得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拉啦。”
鼎盛时,近千名孩子放弃了体制内的学校教育,在梧桐山读经诵典。《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学生们朗朗而读,喁喁而诵,在一遍遍地记诵中,将圣贤之言装进脑子。
自2004年第一间私塾开办,这场投注无数人心血的教育实验,已经持续十年。在京、沪、浙,乃至全国各地,私垫、学堂、读经联谊会等已超过3000所,影响了上千上万的家长和孩子。
但是,今年,张中和的学生只有最多时的一半。出现同样状况的私塾不在少数。原本期望的教学效果没有出现。从小读经的孩子,可以将经典读得烂熟,但五六年后,家长却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认字都有问题。而那些曾经引以为傲,将整本《大学》《诗经》《易经》一口气吐出唇边的文字,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若想重温,只剩吞吞吐吐和自找难堪。这是因为,学生从小只是跟着老师一遍遍复读,就和唱歌一样,听熟了就能唱,但既不认识音符,也不了解意思。
很难说之前没有人察觉,这更像是一个终于耗尽耐心的故事。“当时家长就‘反’了。”在某一家学堂,十几个家长,接走了自己的孩子。
对私塾的失望,迅速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失去了每个学生5万到10万不等的学费,这一年倒闭的私塾就有十来所。
【材料二】传统文化的回归,在如今却以“变味儿”的形式继承。有学者忧虑地指出,如今的孩童齐背古书,不过是填鸭教育的翻版,而高收费的国学班试图隔绝外部环境,将学生们置于一个“仿古”的时代,对恢复传统文化的精粹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国学热”背后隐藏的相关机构的急功好利,才将社会的“浮躁”又推动了一把。
【材料三】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该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
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4日,有删节)
13.结合以上材料,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国学私塾那种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出现了危机,而且高收费的国学班也是社会浮躁的一种表现。
B.《论语》《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并不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我们要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给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
C.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D.很多搭车“国学热”的机构并没有达到最初声明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
14.材料一是一则长篇新闻报道的节选,请你给它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15.材料三,划线句子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3分)
16.结合材料三,说说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哪些挑战,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3分)
【分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材料一介绍深圳梧桐山私塾的诞生、发展和落寞的过程,材料二介绍“国学热”背后隐藏的危机,材料三主要说明要善待传统文化。第一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比对能力,第二题考查拟写标题,第三题考查论据类型和作用,第四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阅读观点的表达能力。
【解答】(1)ABD.正确;
C.有误,根据“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可知,“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并非选项中的唯一个原因。
故选:C。
(2)材料一记叙了画家张中和办起了深圳梧桐山第一所私塾后,持续十年后,影响了上千上万的家长和孩子。但是今年,张中和的学生只有最多时的一半。这一年倒闭的私整就有十来所。根据这个内容可知,新闻的主要对象是:国学私塾;主要事件是:国学私塾的兴办由兴盛转向没落。据此概括,注意语言简洁凝练。
示例一:国学私塾由热渐冷。
示例二:私塾学堂走到十字路口。
(3)根据材料三中划线可知,传统不可以也不能完全摒弃,若是抛弃传统则是“自戕或自焚”,这句话与材料三中开头的句子“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相呼应,可见引用庞朴的话,证明“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
(4)根据材料三中“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与“全球化时代,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的句子可知,传统文化所遭受的挑战主要有:一、若我们不爱护、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资源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这是外部的挑战;二、文明传承者不尊重传统文化,急功近利,肆意挥霍与开发传统文化,将社会的浮躁融入到传统文化中,以致传统文化未能很好地发挥其自身魅力;根据以上的挑战,并且根据材料三中“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该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推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和“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等句子,我们可以如此应对:包容传统文化的不完美,合理地爱惜与保护,合理开发传统;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时代,推陈出新。
答案:
(1)C
(2)示例一:国学私塾由热渐冷;
示例二:私塾学堂走到十字路口。
(3)道理论据。通过引用庞朴的话,证明“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
(4)传统文化所遭受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传统文化资源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从内部来看,文明传承者亵渎、践踏传统文化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也是对传统文化最致命的伤害。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时代,推陈出新。
【点评】概括材料内容及提取材料主要信息答题要点:
组合要点法。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语段中每层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
整体归纳法。提炼出所有信息,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概括;
进行推论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子,综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推论;
提取中心法。提取最能体现材料信息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
(三)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父子快递里的深情
①自从故乡的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差五就会给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回去。起初的时候,父亲闻听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出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父亲平日里从不“捣鼓”手机,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所以给他买的智能手机,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②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频率,每次收到取件短信通知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骑上电动三轮车,去距家8里路之遥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繁琐”,以至于再收到取件短信通知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紧密联系的温情纽带。
③一个平淡如水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说,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忙不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打包,明早就能发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作无谓的争辩了,他放低声音问我这回又寄了什么?我说有给奶奶的保健品,给你的茶叶,给小侄女小侄子的烧鸡,还有一些山野干货。我还想特意告诉父亲,包裹里面还有一个信封,信封里装了2000块钱,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因为我怕父亲会再度冲我发火,但凡提到钱的话题,他总是极其敏感多疑。
④两天之后,收到包裹的父亲来电将我训斥一番:“东西买了寄回来也就算了,为啥还寄那么多钱?家里又不缺钱!”我说我一年到头很少回家,这钱就当是我孝敬你和奶奶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用完了我再给你寄。父亲在电话那端又噼里啪啦地“教训”了我几句后,便“嗯”了一声挂了电话。其实我给父亲寄钱实属无奈,因为对年近七旬的他而言,银行转账和手机汇款都是“不太靠谱”的做法,邮寄现金才是最为放心安全、妥帖直观的方式。我最怕父亲收到钱后,会将其直接存到银行卡里——他是一位花钱比挣钱还难百倍的倔老头。
⑤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且每次“训斥”的时长都在一刻钟以上。父亲的训斥蕴含一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的心里都会灿如春花,因为从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里,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的“孝心包裹”的自豪感,即便他怕我为此胡乱花钱,以致给生活带来负担。父亲只想成为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不想沦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但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聆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
⑥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份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目,里面是一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份快递。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
⑦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冬瓜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菜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以致后来他每次给我打电话的结束语,都变成了“缺啥少啥和我说,我给你快递寄过去”。
⑧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地理和时空上的距离。我们频繁地给彼此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对方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念。我在多少个无眠的夜晚,看着父亲寄来的包裹泣不成声已不自知,但我希望父亲不要像我这样伤感。我期盼自己寄出去的每一份快递,都是一剂疏解思念之苦的灵丹妙药,更祈愿这一份份蕴含在快递里的绵绵真情,会馨香恒远、历久弥坚。
摘自《中国青年》2020年第19期
17. 根据选文内容,在横线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内容。(2分)
时间
起初
平淡如水的周末
后来的日子
春日的下午
父亲对待快递的态度或情感
(1)_______
接受
享受
(2)_______
19. 请赏析第⑥段划线句。(3分)
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
19. 第④段中父亲训斥我时有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这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20.通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3分)
21.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你有没有在自己父亲身上看到相似之处?请结合生活实例说一说。(4分)
【分析】文章记叙了“我”与父亲以邮寄物品的方式传达对彼此的思念与祝福。文章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也流露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此题根据提示筛选关键语句,适当加工作答。第①空,“起初”对应第①段,由“起初的时候,父亲闻听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出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可得出答案:忧惧、害怕。第②空由“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菜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可得出答案:主动、尝试、喜爱。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此题可从修辞角度着手,“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把“一针一线”比作“那鬓角的白发”,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写出父亲在布鞋中体现出的对“我”的爱以及“我”的感激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由“即便他怕我为此胡乱花钱,以致给生活带来负担。父亲只想成为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不想沦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可知,父亲对“我”的训斥,是怕增加“我”经济上的负担,因此训斥也是爱。“后又对我关怀备至”更是对“我”生活的关心。两种态度都是父爱的体现,因此并不矛盾。可据此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所给句子所在的位置,从上下文寻找答案。根据第④段“而对我来说……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第⑤段“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我再度潸然泪下”,第⑦段“我们频繁给对方邮寄的东西……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挂”“我期盼自己寄出去的每一份快递,都是一剂缓解思念之苦的灵丹妙药”等可知,父亲寄来的包裹蕴藏着父亲对“我”的爱,令“我”感动;“我”看着父亲寄来的包裹难以抑制心中对父亲的思念和牵挂。
(5)本题考查人物分析和拓展能力。由“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父亲平日里从不‘捣鼓’手机,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可见,父亲有保守的一面。由“他是一位花钱比挣钱还难百倍的倔老头”可见,父亲很节俭。由“父亲只想成为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不想沦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可见,父亲深爱儿子。由“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冬瓜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菜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可见,父亲勤劳。第二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简要陈述自己父亲与文中父亲的相似或不同。
答案:
(1)①忧惧、害怕 ②主动、尝试、喜爱
(2)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做布鞋的一针一线比作父亲的白发,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不矛盾。父亲“骂”“我”是担心“我”给家里买东西花费过多给自己带来压力,不愿自己成为儿子通往幸福生活的“绊脚石”,对“我”关怀备至是希望为“我”分忧解难,成为儿子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这前后两种态度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切与爱。
(4)一是表达被快递包裹中蕴藏的父爱感动,二是抒发思念、牵挂父亲之情。
(5)①父亲的特点:深爱儿子、勤劳、保守、节俭。
②示例:我在自己父亲身上看到了相似之处。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民,终日在田地上劳作,省吃俭用,在我上学方面却非常大方,常说只要我好好上学,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上学。我深深体会到这朴实的话语中包含的父爱。
【点评】解答梳理情节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8分)
22.关于《艾青诗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艾青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B.艾青在长诗《光的赞歌》中,赞美“光”这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C.艾青的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
【分析】《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
【解答】本题考查了解名著内容和写法的能力。
ABC.正确;
D.有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
故选:D。
【点评】阅读名著,要记住作者姓名、生活年代等文学常识,还要记住情节,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积极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认识名著写作上的特点。
D.《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诗人赞美了祖国的美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23.完成填空。(3分,1分/空)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
【解答】本题考查对艾青诗歌的把握。诗句选自《礁石》,这是一首气度不凡的咏物诗。诗人别出心裁地将礁石的威武不屈、英勇乐观的精神活脱脱地刻画了出来。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答案:
《礁石》土地 太阳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4.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3分)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该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3分)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诗歌阅读。诗歌中的镜子是一个见识深邃、直言不讳、忠诚之人。它平凡又真实,真诚又率直。“深不可测”说明见识深邃;“它最为真实、决不隐瞒缺点”说明直言不讳;“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说明忠诚。作者艾青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手法及作用。本题只需要从修辞角度考虑,这首诗表面上是写镜子,实际上是把镜子当作人来写,因此是拟人的手法。本题含蓄的赞扬了像镜子一样的人的正直,讽刺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答案:.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1分)主题:本诗含蓄地赞扬了像镜子一样正直的人(1分),讽刺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1分)。
【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作文(共45分+3分书写)
25. 生活中总有可爱的人儿、可亲的物件、值得驻足的景致,为我们驱散心中的寒意,带来温暖、力量和勇气,启迪和引领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请以“你,是我的冬日暖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字数不少于600,鼓励超过800字;
(2)不可抄袭试卷上的阅读文段,工整书写,不出现涂改;
(3)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任何内容。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关键词“冬日”“暖阳”。“冬日”的本义理解为:寒冷;比喻义可理解为:贫穷、困难、挫折等。“暖阳”的本义为:温暖的阳光,充满生机;比喻义为:各种温情、鼓励、帮助、人性中的光芒等。选材可以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亲人、朋友的互帮互助,老师、同学的关心、友爱、鼓励、安慰,遇到困难之后的不服输以及毅力的磨练,还有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无畏付出,学校老师的停课不停教的努力,各行各业志愿者的无私辛苦等。一定要扎根现实,真实可信,集中笔墨突出温暖的瞬间。
【解答】你,是我的冬日暖阳 冬天里也有暖心的事情,就像春蚕结丝般无声,却闪耀着温暖的阳光;就像蜡烛燃烧般无息,却流淌下幸福的泪痕;就像春水渐涨般悄然,却激荡起缕缕的涟漪。我的温暖就在那冬日的夜晚悄然而至。
窗外,疫情严重,全家局促一室之内不得外出。北风呼啸着撞击着脆弱的玻璃,一股股寒意便从窗缝中钻进了房间。挑灯苦读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哆嗦了一下,就是这不经意的微颤却被一旁帮我整理衣服的母亲捕获了。
悄悄的,一股暖流从我的背后升起,直入我的心扉,一双温暖如春光般的手轻轻地搭在我的肩上,哦,原来是母亲为我披上了一件棉衣,帮我抵御风寒。发现我转头看她,她慈祥地笑着说:“别着凉了,早点睡!”母亲的声音不高,但亲切的语调就像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舒缓的旋律伴着外衣的温度悄悄在我的心间流淌。
母亲默默地转身走向楼梯,台灯投下的暗影在母亲的背后渐渐拉长,我的心也在这一刻微颤。望着母亲的背影,我忽然发现了母亲的苍老憔悴,想到了她为我们兄弟所付出的辛劳,懂得了她正用单薄的肩膀支撑着家庭的重担……感受着背后如融融春日般的温暖,我心里的一方冰水顿然化为一股温泉,身上的寒意就在这冬日里化为乌有,剩下的只有感动--拥有这样一位无私关爱着我的母亲,我还有什么索求呢?还有什么可害怕呢?还有什么可推脱呢?这一刻,冬天的寒意在我心里已荡然无存,只有春天将我包裹,如此温暖,如此幸福!
写完作业,卧床入眠,感动久久不能消逝。梦里,一片春意盎然,幸福的暖阳已经替代了冬天,不再寒冷、不再萧瑟,只有母亲深深的爱像火焰般在冬日里燃烧。原来,冬日里也有暖阳!
【点评】本文记叙了疫情期间“我”居家学习时,被妈妈的无私关爱所感动,冬天的寒冷被妈妈的温暖所取代,突出了中心“冬日里的暖阳”。文章开头用一系列的比喻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式,语言生动形象,句式整齐,点明中心。文中用充满温情的笔墨叙述了妈妈对“我”的无私关爱。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准确、恰当,生动、细腻。文末再次扣题,总结全文。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单元质量评价六第6章试卷教师版2023-202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docx、单元质量评价六第6章试卷学生版2023-202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 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 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阅读,写作,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