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古诗文阅读,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应和(hè) 着(zhá)落 参(cēn)差不齐
    B.贮(chǔ)蓄 粗犷(guǎng) 惩(chěng)戒 咄(duó)咄逼人
    C.莅(lì)临 盔(huī)甲 怂(sǒng)恿 混(hǔn)为一谈
    D.哺乳(bǔ) 蜷(quán)伏 怅(chàng)然 拈(niān)轻怕重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温驯 帐蓬 纯粹 骄媚
    B.狭隘 派遣 云宵 倜傥
    C.镶嵌 宽敞 瞭亮 绿茵茵
    D.喉咙 烘托 乞丐 花团锦簇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沟壑纵横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B.面对摆在眼前的所有证据,他恍然大悟,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
    C.这一篇诗是言志的,那一篇散文是抒情的,两篇文章不能混为一谈。
    D.如今的沂蒙山无论从人民生活,还是整个山区的环境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紧握拳头,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和曾经幼稚可笑的自己_______。
    ②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_______于有无锲而不舍的精神。
    ③公众的信任不能随便托付给人,除非这个人首先证实自己能胜任_______适合从事这项工作。
    A.离别 取决 而且B.诀别 决定 固然
    C.离别 决定 固然D.诀别 取决 而且
    5.依次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是那样的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 ;一阵杜鹃啼, 一阵风起, 。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吐出一团团洁白轻柔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①③②
    6.下面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 影儿呢!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雄奇豪迈”见称。
    B.《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C.《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记述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盔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头上戴的叫“盔”,身上穿的叫“甲”。
    8.《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
    二、古诗文阅读(共40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ㅤㅤ(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ㅤㅤ(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④非吾所欲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
    ②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译文: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晚 望
    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写出诗人运用的三种写景手法。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11.默写填空。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7)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 。
    (8)《<论语>十二章》中“ , ”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之间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三、语言运用(共12分)
    12.“德”文化意蕴深厚,中华民族积淀传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请你参加“‘德’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1)“德”甲骨文写作,从“”,从“”。“”即行路,泛指行为;“”即直视或看着直线。“德行兼备”中的“德”即用其本义:A。“以怨报德”中的“德”则引申为 。(填序号)
    A.道德;品行
    B.心意
    C.恩惠
    (2)根据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对于“德”中国文化有哪些传承和发展?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三达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②到了近代,孙中山提出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他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
    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班级在“世界文化发展日”举办“传承中华美德”主题活动,请设计一项具体活动。
    四、现代文阅读(共16分)
    13.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之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所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选自2010年3月26日《广州日报》,略有改动)
    (1)文章开关写杭州西湖的春天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写春天来临的过程。请你把第②段中太阳升起后霜花颜色的变化写在下面。
    → → →
    (3)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积累(共3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应和(hè) 着(zhá)落 参(cēn)差不齐
    B.贮(chǔ)蓄 粗犷(guǎng) 惩(chěng)戒 咄(duó)咄逼人
    C.莅(lì)临 盔(huī)甲 怂(sǒng)恿 混(hǔn)为一谈
    D.哺乳(bǔ) 蜷(quán)伏 怅(chàng)然 拈(niān)轻怕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解答】A.有误,“着落”的“着”应读“zhuó”;
    B.有误,“贮蓄”的“贮”应读“zhù”,“惩戒”的“惩”应读“chéng”,“咄咄逼人”的“咄”应读“duō”;
    C.有误,“盔甲”的“盔”应读““kuī”,混为一谈”的“混”应读“hùn”;
    D.正确。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温驯 帐蓬 纯粹 骄媚
    B.狭隘 派遣 云宵 倜傥
    C.镶嵌 宽敞 瞭亮 绿茵茵
    D.喉咙 烘托 乞丐 花团锦簇
    【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解答】A.有误,“帐蓬”的“蓬”应为“篷”,“骄媚”的“骄”应为“娇”;
    B.有误,“云宵”的“宵”应为“霄”;
    C.有误,“瞭亮”的“瞭”应为“嘹”;
    D.正确。
    故选:D。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沟壑纵横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B.面对摆在眼前的所有证据,他恍然大悟,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
    C.这一篇诗是言志的,那一篇散文是抒情的,两篇文章不能混为一谈。
    D.如今的沂蒙山无论从人民生活,还是整个山区的环境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CD.使用正确;
    B.使用有误,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该成语和句意不符。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紧握拳头,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和曾经幼稚可笑的自己_______。
    ②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_______于有无锲而不舍的精神。
    ③公众的信任不能随便托付给人,除非这个人首先证实自己能胜任_______适合从事这项工作。
    A.离别 取决 而且B.诀别 决定 固然
    C.离别 决定 固然D.诀别 取决 而且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义,然后再结合题意,选择最恰当的选项作为答案。
    【解答】读完题目,明确题干中要求全部恰当的一项。
    ①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离别:较长时间地跟熟悉的人或地方分开。故“诀别”更合语境。
    ②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决定: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从句中语境看,应选“取决”。
    ③“而且”是连词,表示进一步。“固然”是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根据语境,应选“而且”。
    故选:D。
    【点评】平时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
    5.依次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是那样的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 ;一阵杜鹃啼, 一阵风起, 。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吐出一团团洁白轻柔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①③②
    【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解答此题,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前后话题一致,句式结构一致,前后照应恰当,衔接自然。
    【解答】解答此题,要注意所填句子与前句的关系,注意两句中词语的搭配要协调一致。第一个空,①句中的“惊醒”与前句“一声雷”搭配合适,故选①,第二个空,“杜鹃啼”,惹人悲,所以③句的语义语境与之最协调;第三个空,前句的“风起”与②句的“飞絮”也是绝配。正确句序应是①③②,与D一致。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的三个基本条件:1.统一的话题,2.合理的句子顺序,3.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6.下面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 影儿呢!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互文等。其中比喻包括暗喻、明喻、借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学生要明确其各自特点,并加以判断。
    【解答】A.是比喻修辞不同于其他三项;
    BDC.是拟人修辞。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分辨别,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雄奇豪迈”见称。
    B.《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C.《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记述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盔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头上戴的叫“盔”,身上穿的叫“甲”。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广义指的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病隙碎笔》是散文,不是小说。
    故选:B。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8.《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朝花夕拾》相关情节的掌握程度。
    【解答】根据名著《朝花夕拾》里《藤野先生》的理解,明确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故选:C。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二、古诗文阅读(共40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ㅤㅤ(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ㅤㅤ(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②相委而去 舍弃
    ③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回家
    ④非吾所欲也 想要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译文: 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分析】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俸禄。”母亲说:“(你)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吗?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让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惠,喜欢她的义气,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诗经》说:“教育你的子孙时要谨慎小心啊。”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丢下;
    ③句意为: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归:回;
    ④句意为:不是我所希望的。欲:希望。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惭,感到惭愧;引,拉。句意为: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中重点词语有:事,侍奉;诚,诚实。句意为: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来把握主旨,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甲文根据元方的话,可以从做人的“信”与“礼”来阐述;乙文的故事则是教育我们为人的坦诚,为官的清廉。然后比较人物之间的共同点即可。从甲文中父亲友人最后下车拉元方的行为,以及乙文中田子上朝退还金子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改正自己的行为。
    答案:
    (1)①约定;②丢下;③回;④希望。
    (2)①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3)【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晚 望
    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写出诗人运用的三种写景手法。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分析】本诗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景衬悲情”的手法,表现自然界美好与现实生活贫困的不协调,抒发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中写景的手法。首先,色彩的运用。诗人运用“碧”“翠”两字,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的春景图。其次,动静结合的写法。在颔联中描写的是动景,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而在颈联中,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静态的图画。“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雨后的空气含着泥土的芬芳。满山的苍翠,沉默的山映着清澈的水,仿佛山含情,水含笑。一动一静之间,尽显田园雅趣,让全诗一下子灵动起来。再次,颔联中“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诗歌前三联写景,用“乐景衬悲情”,尾联是直抒胸臆。
    答案:
    (1)色彩、动静、远近、拟人。
    (2)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景衬悲情”的手法(或“对比”、“衬托”、“对照”),表现自然界美好与现实生活贫困的不协调,抒发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译文:傍晚时分,山水交映,一派悠然春色。鸟儿将飞翔的影子隐没于万里碧空之中,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水因为山而显得澄碧静美,而雨后的青山更是显出一副清润动人的模样。我唯独怜惜小溪两岸的人们,十家里面有九家还是贫困的的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综合阅读能力。做好本题要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以及方法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1.默写填空。
    (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2)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7)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8)《<论语>十二章》中“ 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之间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山岛竦峙(注意“竦峙”的书写)
    (2)潮平两岸阔
    (3)枯藤老树昏鸦(注意“藤”的书写)
    (4)岐王宅里寻常见(注意“岐”的书写)
    (5)回乐烽前沙似雪(注意“烽”的书写)
    (6)学而不思则罔(注意“罔”的书写)
    (7)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注意“郎”的书写)
    (8)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点评】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三、语言运用(共12分)
    12.“德”文化意蕴深厚,中华民族积淀传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请你参加“‘德’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1)“德”甲骨文写作,从“”,从“”。“”即行路,泛指行为;“”即直视或看着直线。“德行兼备”中的“德”即用其本义:A。“以怨报德”中的“德”则引申为 C 。(填序号)
    A.道德;品行
    B.心意
    C.恩惠
    (2)根据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对于“德”中国文化有哪些传承和发展?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三达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②到了近代,孙中山提出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他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
    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班级在“世界文化发展日”举办“传承中华美德”主题活动,请设计一项具体活动。
    【分析】(1)本题考查字义探究。“德行兼备”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的意思。德:用其本义“道德、品行”;“以怨报德”意思是: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德”用其引申义:恩惠。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解答此题要对三则材料的内容充分地理解与把握,了解清楚古代的“德”的内涵是什么。发展到现代,“德”的内涵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内容在不断地充实,但都包括忠于国家、对人仁义友善、为人讲诚信这三方面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社会对“德”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热爱自己的职业,忠于职守,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德”的重要体现。
    (3)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围绕“传承中华美德”活动主题来设计,言简意赅,表达清晰,主题突出,活动便于落实即可。
    【解答】答案:
    (1)A C
    (2)从古到今,“德”的内涵都包括忠于国家、对人仁义友善、为人讲诚信。现代社会对“德”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热爱自己的职业,忠于职守,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德”的重要体现。
    (3)示例:“中华美德”我来说;“中华美德传承”故事会。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现代文阅读(共16分)
    13.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之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所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选自2010年3月26日《广州日报》,略有改动)
    (1)文章开关写杭州西湖的春天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写春天来临的过程。请你把第②段中太阳升起后霜花颜色的变化写在下面。
    嫣红 → 橘黄 → 鹅黄 → 雪白
    (3)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
    【分析】文章主要描写了杭州、北纬五十度地方、中国北方、大兴安岭等地的春天,突出春天到来过程漫长、曲折、艰难,写出了顽强拼搏、英勇无畏的内在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作用。
    写北国春天之前,先写杭州春天梅花开放,但杭州的春天“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不像北方的春天那样一点一点迟迟到来,这样两厢对比,突出北国春天的美。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认真阅读以上语段,从中找出色彩变化的词语“嫣红”“橘黄”“鹅黄”“雪白”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修辞:明确修辞方法+结合句意分析(人或物的特点、状态)+结合中心分析(人物心情、性格或精神以及作者情感)+基本结论(常见的: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表达效果好,表现力强,富有感染力。特殊的:富有文学性,富有想象力,富有美感…).如此题必须按照此步骤进行。
    本句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水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和阳光的生动明媚,突出了春天的生活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从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等角度来分析。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中“一点点”突出春天到来过程漫长、曲折、艰难,写出了顽强拼搏、英勇无畏的内在精神,从修辞角度看,运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
    (1)用杭州西湖的春天来得迅猛而热烈与北国立春时的严寒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写北国的春天来得艰难作铺垫。
    (2)嫣红 橘黄 鹅黄 雪白
    (3)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水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和阳光的生动明媚,突出了春天的生活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突出过程漫长(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曲折、艰难;突出其沉着果敢,心无旁骛,顽强拼争的精神品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重要句子含意、标题含义、写作手法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其中第(3)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句意分析、人物心情、性格或精神以及作者情感来分析。

    相关试卷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七年级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pdf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七年级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pdf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共10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份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份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共6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学情检测语文试题,共6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