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现存物种来自共同祖先学案
展开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现存物种来自共同祖先
课标内容要求 | 核心素养对接 |
1.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2.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 1.能够基于证据和逻辑,认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各种生物来自共同的祖先;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理解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生命观念) 2.分析不同类型的证据,探讨地球上现存的丰富多样的物种是由共同祖先长期进化形成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
一、现在的生物是进化而来的
1.“特创论”思想
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是由上帝分别创造的;它们是天生完美的,一经创造出来不会再发生改变;不同物种之间没有亲缘关系。
2.拉马克的观点
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达尔文的进化论
(1)物种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则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2)达尔文的进化论
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由一种或几种原始生命形式转变而来。生命一旦产生,就会在完全自然的情况下,慢慢地发生改变,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生物,而且这些物种间的差异还将传给下一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些个体产生了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变异,它们就会比那些不具备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能力更强,从而繁殖更多后代。这样一来,有利的性状就不可避免地通过“自然选择”随着时间逐代累积起来。
达尔文曾经驯化了植物、鸽子和狗,经过短短几个世代人工选择性育种,它们在体型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异。
在自然状态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种群可以发生变化。达尔文将进化称为“带有变异的传代”。进化使一个物种演变为另一个物种。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来适应各自的环境,种群之间发生性状的分歧,一个物种可以发展出多个物种,一种类型可以发展出多种类型。
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遗传的力量使它们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
二、生物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多重证据表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祖先
1.人体结构和功能与大猿是十分相似的。人身体上的每一块骨骼,大猩猩身体上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将人的骨骼和黑猩猩、猩猩、长臂猿的骨骼相比也是如此。这说明人、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长臂猿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统一的模式。
2.人的手臂、猫的前肢、鲸的前鳍和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和功能各不相同,却有着相似的结构模式,它们都是由同样类型的骨骼组成,有相似的肌肉和血管。在胚胎阶段,它们都是从相同的组织发育而来。这说明所有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着统一性。
3.动物、植物、真菌等都是由真核细胞组成,它们的细胞结构十分相似。面对一组动物的、植物的或真菌的细胞中内质网的电镜照片,即使是一位有经验的细胞学家也无法分辨出它们。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所有真核生物之间存在着统一性。
4.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是由相同类型的分子所组成,在分子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统一性。无论在真核细胞还是在原核细胞中,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单体是相同的,连接方式也是相同的,在细胞中的作用也是相似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蛋白质可充当酶的角色,而RNA是“二传手”,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只用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在生物遗传这个基本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整个生物界高度的统一性。
5.化石也为生物来自共同的祖先提供了直接证据。有些化石把两个大的生物类群连系起来。始祖鸟将鸟类和爬行类,特别是和恐龙联系起来,证明鸟类是由恐龙的一支进化而来的。
6.胚胎学也为所有生物来自共同祖先提供了有力证据。所有脊椎动物的胚胎,在其发育的早期都有这样的一个阶段:有一个相当大的尾,有鳃裂,脑子很小。在成年鱼中仍然保留了鳃,而在其他脊椎动物成体中,鳃消失了。动物的个体发育是按规定的途径一步一步完成的,延续了系统发育的过程,使它们具有一个相似的早期胚胎发育阶段,这是所有脊椎动物从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拉马克提出了物种是可变的。 ( )
提示:× 达尔文提出了物种是可变的。
2.北京巴儿狗、德国猎犬是两个物种。 ( )
提示:× 同一个物种。
3.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 ( )
提示:√
4.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绝灭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 )
提示:√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比较项目 |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 拉马克进化学说 | |
区别 | 变异 | 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的,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 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以决定变异的方向 |
适应环境 | 有利变异→适者生存;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 | 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变异,且都适应环境 | |
进化方向 | 自然选择决定 | 生物自身决定 | |
联系 | 均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低等→高等进化而来,且生物进化都是“渐变”的结果 |
2.自然选择的对象、因素、手段及结果
(1)自然选择(定向选择)的对象
①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
②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③根本对象是与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2)自然选择的因素:外界环境(环境不是诱变因素而是选择因素),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环境。
(3)自然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
(4)进化的内因:遗传和变异。
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其中变异可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②遗传的作用:使生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从而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5)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一般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越剧烈,选择越频繁,生物进化速度就越快。
合作探究:下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的长短有差异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有差异。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2)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短不同的个体生存机会相等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生存机会不相等,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
(3)请分别利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提示:拉马克观点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就会用它的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这样长期“使用”它的脖子,久而久之就更长了(用进废退),然后遗传给了下一代(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观点解释: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
(4)通过对长颈鹿的进化历程的分析,能否解释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
提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定向筛选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通过遗传使生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
1.下列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区别,正确的是( )
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D [达尔文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环境选择的结果,A错误;拉马克学说认为动物的变异是由动物本身的意愿决定的,没有说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达尔文学说认为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有利变异,不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有害变异,并不是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C错误;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属于拉马克的进化观点,D正确。]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种变异都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B.有利变异更容易被保存下来
C.微小变异可以累积成显著变异
D.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A [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只有可遗传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B正确;微小的有利变异可以通过遗传得到积累,C正确;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D正确。]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记录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岩层,就像一部地球生物进化的编年史,年代越久远的生物化石,就保存在越靠下的岩层中,因此,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揭示它们的相对年代。
2.比较解剖学就是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身体构造的学科。物种之间特定的解剖学相似性蕴含着进化史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证实进化是一个重塑的过程。祖先的结构最初可能只适应于某一种功能,但由于发生了改进而产生了新功能。
3.胚胎学是对生物体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结构进行比较的学科,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在胚胎发育阶段形态相似,因此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4.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进化研究也进入了分子水平,并建立了一套依赖于核酸、蛋白质序列信息的理论和方法。基因组的海量信息为进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合作探究:1.请结合下图分析:
(1)化石在地质层中的分布有何规律?
提示: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2)该图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吗?
提示:支持。
2.请结合下图分析:
(1)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骨骼是否都有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其排列顺序一致吗?
提示:都有。这些骨的排列顺序相同。
(2)这四种前(上)肢骨骼的功能迥异,外形差别也很大,其内部结构模式为什么如此一致?
提示:可能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1.蟒蛇外形上没有四肢,但它的体内还保留着后肢骨的残余,说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动物。这属于生物进化的( )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D.化石证据
B [蟒蛇外形上没有四肢,但它的体内还保留着后肢骨的残余,说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动物,更符合比较解剖学的内容。]
2.根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理论,推测地球上最先出现的生物化石应该是( )
A.单细胞细菌 B.多细胞水螅
C.低等多细胞藻类植物 D.高等多细胞被子植物
A [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细胞,最原始的生命也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再根据生物进化的顺序,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可知,单细胞细菌结构最简单最低等,故选A。]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构建 | 核心语句背诵 |
1.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则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3.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物种间的差异还将传给下一代,有利的性状通过“自然选择”随着时间逐代累积起来。 4.生物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多重证据表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祖先。 |
1.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生物适应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D [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他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2.如图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许多性状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从而引起生存斗争
C.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D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长颈鹿发展的方向是适应环境,而不是符合人类需要,故选D。]
3.下列属于生物进化古生物学证据的是( )
A.相关器官的比较 B.胚胎发育的比较
C.化石分析 D.遗传物质的比较
C [相关器官的比较是比较解剖学的证据,A错误;胚胎发育的比较属于胚胎学的证据,B错误;化石分析是古生物学证据,C正确;遗传物质的比较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D错误。]
4.下列属于生物进化中分子生物学证据的是( )
A.脊椎动物前肢骨骼排列具有规律性
B.生物体内存在某些功能基本消失的器官
C.不同种真核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有差异
D.地层中保存着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遗迹
C [脊椎动物前肢骨骼排列具有规律性,属于比较解剖学的证据,A错误;同源器官和痕迹器官属于比较解剖学的证据,B错误;不同种真核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有差异,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C正确;地层中保存着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遗迹,属于化石证据,D错误。]
5.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组实验: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均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为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_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3)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 ℃环境中将会死亡,同时,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0 ℃环境中也会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________________,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解析:(1)从A、B两组实验可以看出,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5 ℃。(2)生物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例如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但是温度的选择作用却是定向的,适应某个温度的变异个体能生存,不适应某个温度的变异个体被淘汰。因此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变异类型,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定向的。(3)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如果没有适应新环境的变异,就会被淘汰。
答案:(1)25 (2)各种变异类型 不定向 选择 定向 (3)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现存物种来自共同祖先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现存物种来自共同祖先学案及答案,共9页。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导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人类生存和发展受益于生物多样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节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节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种群内普遍存在着变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