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第1页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第2页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共2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标内容要求]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科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区域认知:根据图文材料,了解某些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认识某些生态脆弱区(例如南方喀斯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分布。
    综合思维:针对某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掌握综合治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知识体系导图]


    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如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例如
    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
    自然条件较差
    区域发展得很好
    日本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❶
    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❷
    (1)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例如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工业社会: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3)分布和组合:极不平衡。
    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很好支撑经济发展→例如澳大利亚
    (4)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制约经济发展。
    ②矿产资源贫乏,利用其他优势→并不阻碍经济发展。

    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人力改造自然符合自然规律,而美国大平原地区的“黑风暴”则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产生的。
    ❷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的种类、丰富程度、分布及组合都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而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更为关键。
    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❸
    概念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布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特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 ❹
    我国状况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例如南方喀斯特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
    ①过渡地带
    ②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
    (2)土地退化的原因 ❺
    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治理原则
    ①首先: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②其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
    (2)具体措施
    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②构筑防护体系。
    ③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④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⑤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❻
    ❸生态脆弱区往往也成为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❹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❺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地处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对降水量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❻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北方农牧交错带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考点一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获取信息】
    ①文字信息: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山高谷深,对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有重要影响。
    ②图形信息:注意图中县界线,由等高线判读地形特征。
    解析:第(1)题,观察地图等高线数值,宾川县县内数值差异较大,且多1 000~2 000米以上,再结合材料“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可推测宾川县的地形特征为(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耕地应分布在地势低平地区,而河谷面积狭小,宾川县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小、数量少。第(2)题,该地山高谷深,深谷的两侧高山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当暖湿气流翻越高山后,气流下沉,气温不断上升,难以成云致雨,谷地气候变得干热;再加上谷地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扩散,导致谷内气温更高。第(3)题,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可以从热量、光照、昼夜温差、降水等方面思考。第(4)题,注意限定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以从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消费市场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完成。
    【尝试解答】(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3)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
    (4)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南方与北方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比较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优势
    地跨三大温度带,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性
    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发展
    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
    积极对外开放、推进外向型经济建设,治理环境污染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联

    2.重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利用
    自然资源
    我国分布
    世界分布
    合理利用
    水资源
    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土地资源
    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多草地,东北、西南地区多林地
    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
    森林资源
    东北、西南、东南地区
    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同时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矿产资源
    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铁矿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
    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
    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针对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
    【备选要点】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
    (1)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气候还会通过影响农业生产来影响与农产品有关的农业生产。
    (2)地形条件往往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适合发展林牧业;地形条件也是影响城市、交通和工业分布的重要因素,平原地形有利于建筑物修建,可以降低建设成本。
    (3)不同的土壤类型对应不同的农业发展条件,比如柑橘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
    (4)植被主要影响林业生产,继而影响与林业有关的工业生产。

    (2020·萍乡模拟)“资源诅咒”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得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备件的恶化、荷兰病(北海石油依赖症)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在全球经济增速低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巴西、南非、沙特等资源型国家仍在艰难地探索转型道路,以破解资源依赖引发的国内经济社会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推断巴西、南非、沙特“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资源过度开采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
    B.经济结构缺陷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C.有足够资金投资于人力资源和技术
    D.资源开发成本较高,国际竞争力弱
    2.破解“资源诅咒”最合理的措施是(  )
    A.进行产业转型,加大教育投入
    B.扩大资源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C.优化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污染
    D.保护本国资源,从国外进口
    1.B 2.A 解析:第1题,“资源诅咒”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巴西、南非、沙特“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经济结构缺陷导致发展动力不足,B对。资源过度开采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不能体现过度依赖,A错。投资于人力资源的资金不足,C错。资源开发成本不能体现过度依赖资源,D错。第2题,破解“资源诅咒”最合理的措施是进行产业转型,加大教育投入,A合理。扩大资源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会加重相关问题,B不合理。优化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本国资源,从国外进口,不能改变对资源的依赖特点,C、D不合理。
    【备选题】
    读我国某局部区域图,完成1、2题。

    1.造成该地区耕地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
    A.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D.建设用地过多
    2.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相比,该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形平坦 D.热量条件好
    1.D 2.D 解析:第1题,通过图中的海陆轮廓可知,此图为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和城市发展以及交通建设用地过多,造成该地区耕地大量减少。第2题,与东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相比,该地区优势区位条件是热量条件好。
    考点二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获取信息】
    ①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
    ②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
    【尝试解答】(1)C (2)B (3)C 解析:第(1)题,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除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外,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第(2)题,该题关键是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方便田间耕作是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体现。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

     认识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我国生态脆弱区的主要类型
    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属于限制性开发区域。
    2.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1)水土流失严重,水源短缺加剧。我国的生态脆弱问题从根本上说多与地表土的流失或者变异有关。
    (2)植被破坏严重,荒漠退化加速。许多生态脆弱地区,受气候和地质等自然条件影响,以及人为的乱砍滥伐、毁林毁草开荒,导致森林和草地破坏严重。大量林地被侵占,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生态功能严重衰退。
    (3)高寒、干旱严重,环境承载力下降。主要以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的沙漠地区和帕米尔高原及青藏高原为代表,特别是塔克拉玛干地区最为严重。此外,还包括北疆、东疆的沿边地带和青藏高原的河源区。
    (4)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在生态脆弱区中受环境恶化威胁的高等植物物种近5 000种,约占总种数的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5%。
     不同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与治理
    1.不同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差异
    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
    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
    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碱化
    水资源利用不当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城遗址
    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绿洲退化、沙化
    2.图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3.石漠化的成因、危害及治理
    项目
    内容
    成因
    自然
    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喀斯特地貌发育;
    ②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
    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
    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
    危害
    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③水土流失加剧;
    ④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自然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
    ③植树造林
    人为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实施生态移民等
     水土流失的治理
    1.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

    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2021·济南模拟)在荒漠广布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常导致绿洲和荒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读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水位变化图,完成1~3题。

    1.“生态裂谷”的位置最可能距县城(  )
    A.0~20 km
    B.20~40 km
    C.40~60 km
    D.60~80 km
    2.“生态裂谷”附近的地带(  )
    A.植被覆盖率较高
    B.风力侵蚀作用较弱
    C.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D.地下水流向荒漠区
    3.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B.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
    C.在交错带禁止开采地下水
    D.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
    1.A 2.C 3.D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过渡地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示中0~20 km距离内,地下水水位最低,故最可能是“生态裂谷”的位置,A项正确。第2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过渡地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因此“生态裂谷”附近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较低,A项错误;气候干旱,水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风力加大,风力侵蚀作用加强, B项错误;由于地表植被减少,土质疏松,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C项正确;由于生态裂谷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会流向生态裂谷区,D项错误。第3题,荒漠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力发展灌溉农业,A项错误。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广布的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B项错误。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项错误。“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项正确。
    【备选题】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了保持水土,当地采取了一系列工程与生物措施,下图是黄土高原中的某小流域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措施与该流域中所示地,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戊两处营造护田林网
    B.乙处打坝建库,营造防护林
    C.丙处封坡育林育草
    D.丁处建林果基地、水平梯田
    2.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有(  )
    ①降低下游河床 ②减轻下游的土地盐碱化 ③减轻下游洪涝灾害 ④增加河流入海口处的渔业资源 ⑤使河口三角洲沉积速度变慢 ⑥减少地下水漏斗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⑥ D.③⑤
    1.A 2.D 解析:第1题,甲、戊两处为塬,营造护田林网可以保塬,防止水土流失,A项正确;乙处为缓坡,不能打坝建库,要营造防护林或修建梯田护坡,B项错误;丙处为沟,不能封坡育林育草,C项错误;丁处为陡坡,不能修建水平梯田,D项错误。第2题,通过小流域治理,下游河床抬升速度会减慢,但不能降低下游河床,也不能减轻下游的土地盐碱化;由于治理后河流入海泥沙减少,带来的营养物质也会减少,因此河流入海口处的渔业资源会减少;河流下游地下水漏斗区主要是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与河流含沙量关系不大;经过治理后一方面会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减轻洪涝灾害,另一方面会使河口三角洲沉积速度变慢,D项正确。
    3.(2020·烟台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小王来自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的一个小村寨,当地石漠化严重,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之说。大学毕业后,小王放弃了优越的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村官”。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小王立志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带领乡亲们建设山清水秀、生活富足的美丽村寨。
    为摸清家乡石漠化现状,小王组织年轻人对村寨所在小流域的土地石漠化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测量,并绘制了小流域的土壤厚度、岩石裸露率、坡度与坡位的关系图(下图)。

    (1)指出坡位与土壤厚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分析原因。
    (2)进一步调查发现,在中上坡位耕种,作物产量低、不稳定。说明中上坡位土地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3)小王综合分析调查数据后认为,不恰当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加重石漠化程度,不同坡位的土地利用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坡位,提出两条减缓该地石漠化的具体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图形,可得出坡位与土壤厚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原因可从坡度大小、地形状况分析。第(2)题,中上坡位坡度大,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厚度小,说明土壤侵蚀强度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第(3)题,注意限定词“不同坡位的土地利用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坡位”。坡位较低的区域进行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上坡位应退耕还林还草。
    答案:(1)对应关系:从洼地到上坡,土壤厚度逐渐降低,坡顶土壤厚度明显高于上坡。
    原因:上坡和中坡坡度大,土壤易向下方流失,并在坡脚和洼地等地势平坦处积累;坡顶相对平缓,土壤不容易向下方流失。
    (2)中上坡位坡度大,土壤侵蚀强度大,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厚度小,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农业生产条件差。
    (3)优先选择坡位较低的区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坡位低、坡度小的地区,平整土地;中上坡位退耕还林还草(或禁止毁林开荒、陡坡耕作、过度放牧)。

    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坎儿井,把融化后渗入吐鲁番盆地下的天山雪水用坎儿井引流出来,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生活。得益于坎儿井的推广使用,吐鲁番地区在很早就产生了较为发达的绿洲灌溉农业文明。“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的文明”。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一] 坎儿井的形成背景
    坎儿井位于山麓地带,是我国新疆人民为适应干旱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或灌溉系统。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麓,坎儿井所在地区地层质地坚实。

    [问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坎儿井反映了该地区________的自然特征。
    提示: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
    2.坎儿井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提示:引流地下水,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3.坎儿井的最大水量出现在____季,因为其补给水源主要来自____________。
    提示:夏 冰川融水补给
    4.分析吐鲁番修建坎儿井的自然条件。
    提示:吐鲁番盆地北部天山的冰雪融水,为坎儿井提供了大量的水源;当水流出山口,渗入戈壁地下变为地下水;吐鲁番盆地北高南低,沿地势引水,自流向盆地;坎儿井地层质地坚实,挖好后不易坍塌等。
    [探究思路二] 坎儿井的工作原理及构成
    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问题]
    1.坎儿井灌溉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是________,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绿洲位于坎儿井的________。
    提示:冲积扇 流水堆积作用 涝坝下游
    2.坎儿井暗渠输水属于水循环的________环节,与明渠输水相比,暗渠输水可减少____________;坎儿井蓄水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
    提示:地下径流 蒸发 调蓄水量
    3.坎儿井水冬季不断流,分析其主要原因。
    提示: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水源稳定;暗渠输送,受气候影响小等。
    [探究思路三] 坎儿井的衰减
    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坎儿井的出水量日益减少,数量也变少,从而造成吐鲁番地区的水资源条件越来越差。
    [问题]
    1.分析近几十年来,坎儿井水量衰减的主要原因。
    提示:全球变暖,气候变得更加干旱;破坏植被;缺乏统一管理,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超采地下水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等。
    2.该区如果过度灌溉,易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思考该地合理发展农业的措施。
    提示:盐碱化 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展生产活动。
    3.坎儿井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游客稀少,试分析原因。
    提示:市场距离远,交通不便,当地接待能力差,基础设施落后等。
    【研究结论】
    坎儿井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又会造成坎儿井的衰减。
    【案例应用】
    1.(2020·贵阳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我国天山南坡的吐鲁番盆地,既是我国著名的“葡萄之乡”,又是著名的黑羊养殖基地,其所产黑羊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农业生产用水主要来自古人了创造的坎儿井,下图示意坎儿井结构。坎儿井所在地区地层质地坚实。

    (1)判断竖井至绿洲的沉积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分析坎儿井能在吐鲁番修建的自然条件。
    (3)指出坎儿井修建后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4)有人建议吐鲁番缩减葡萄种植面积,扩大黑羊养殖规模,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由竖井至绿洲的沉积地貌的主要构成物质为洪积砾石,且位于天山的南坡山麓,可判读此处的沉积地貌为河流冲积扇。其形成原因是河流或冰雪融水携带砾石泥沙出山口后,由于地势平坦开阔,流速减缓,携带的砾石泥沙沉积而形成。第(2)题,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活动,坎儿井是人类适应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创造性工程。坎儿井能在吐鲁番修建的自然条件可以结合图文材料从水源、地形、地质条件来分析。第(3)题,坎儿井的水循环属于陆地内循环,其修建后的影响可结合坎儿井的结构来进行分析。修建后,地表径流量经竖井注入暗渠,地表径流量减少,蒸发减少,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增加等。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注意理由要支持自己的观点。
    答案:(1)冲积扇。河流或冰雪融水携带砾石泥沙出山口后,由于地势平坦开阔,流速减缓,携带的砾石泥沙沉积而形成。
    (2)吐鲁番盆地北部天山的冰雪融水,为坎儿井提供了大量的水源,当水流出山口后,渗入戈壁地下变为地下水;吐鲁番盆地北高南低,沿地势引水,自流向盆地;坎儿井地层质地坚实,挖好后不易坍塌等。
    (3)修建后,地表径流量减少,蒸发减少,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增加等。
    (4)赞同。理由:黑羊质优价高,经济效益好;羊肉加工等促进就业;促进当地退耕还牧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现今全国葡萄种植区域过多,葡萄价格下降等。
    或不赞同。理由:当地种植葡萄自然条件好;葡萄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可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养羊过多会造成草场过载,生态环境破坏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色列国土面积2/3为沙漠和山地,年均降水量约200毫米。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明了滴灌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从80年代开始,农业实现产业化,从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向发展高质量花卉、畜牧业、蔬菜水果等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和技术,用高科技、现代管理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形成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的特色。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吐鲁番盆地高温少雨,年均降雨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 000毫米以上,古代人民修建特珠的灌溉工程--坎儿井,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近年由于水资源十分短缺,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使坎儿井流量减少,甚至干涸。
    材料四 新疆示意图。

    材料五 坎儿井示意图。

    (1)两地都是在沙漠上发展农业生产,但两地沙漠成因差异大,分别说明两地沙漠的形成原因。
    (2)分析两地发展农业共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介绍坎儿井的原理、水源来源、功能及作用。
    (4)借鉴以色列农业的发展的经验,吐鲁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从纬度位置可以判断,以色列纬度在30°N-33°N,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新疆有42°N纬线穿过中部,不可能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只是因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形成干旱的气候。第(2)题,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从热量、光照、水分、土壤等方面分析。两地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白天削弱太阳辐射少,升温快,夜晚大气保温效应差,降温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作物品质优良。但是降水少,水源缺少,沙漠分布广,土壤肥力差,也限制了农业的发展。第(3)题,由图片可知,坎儿井的横井穿过地下含水层,水补给来源是天山的冰雪融水。暗渠水流在地下,减少了水分蒸发,竖井既方便初期开挖,又方便后期管理维修渠道。蓄水池分布在绿洲边缘,方便农业生产用水,减少了水的蒸发浪费。在干旱地区,有水源,才能有农业生产,才会有村镇的出现,所以坎儿井对绿洲的存在起到了重要作用。第(4)题,由材料“发明了滴灌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可知,应节约用水,发展农业技术;由材料“从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向发展高质量花卉、畜牧业、蔬菜水果等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可知,应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答案:(1)以色列: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吐鲁番:深居内陆,各大洋水汽难以到达。
    (2)有利因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因素: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耕地少);水源缺乏。
    (3)暗渠里的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天山的冰雪融水;坎儿井的特殊构造主要是防止水分蒸发;暗渠里的水通过蓄水池,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坎儿井对于绿洲的存在起到了重要作用。
    (4)应节约用水,发展农业技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相关学案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36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36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解析),共3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设计,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