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1古诗词赏析

    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1古诗词赏析第1页
    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1古诗词赏析第2页
    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1古诗词赏析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1古诗词赏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1古诗词赏析,共19页。
    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1古诗词赏析

    一、 古诗词阅读(共3小题)
    1. (2022•烟台)古诗阅读,完成问题。
    放舟蓬莱①阁下
    戚继光②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晚年因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而“邃改之广东”,其后“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此诗即写于此时。③崚嶒:形容山高峻。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
    B.颔联中“出”字精练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
    C.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转而又想到自己仍存活于世,颇有感慨之意。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2)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    的愿望。
    2. (2022•潍坊)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去蜀注
    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公元 765 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顾了在蜀地长达数载的生活,暗含不舍之情。“客”是客居、旅居的意思。
    B.颔联用设问表达在兵荒马乱之时举家迁居的无奈与悲凉。“如何”意为“为何”。
    C.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相同。
    D.颈联下句用“白鸥”这一意象表达离开蜀地后人似白鸥、转徙江湖的悲苦之情。
    (2)有人认为,《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你予以反驳。
    3. (2022•菏泽)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立秋
    刘翰
    乳鸦①啼散玉屏②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千家诗》)

    【注】①乳鸦:幼小的乌鸦;②玉屏:屏风。
    (1)本诗写景是按照由    到    的时间顺序展开的。
    (2)请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两句诗的妙处。
    二、 诗(共4小题)
    4. (2022•德州)阅读诗歌。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下列作品和这两首诗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春望》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石壕吏》
    D.《绝句<迟日江山丽>》
    (2)两首诗写“花”,分别运用了衬托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杜甫眼中,花是美丽的:一种是自由生长,一种是精心管护。由花及人,谈谈这组诗给你的启发。
    5. (2022•日照)古代诗歌阅读。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2)《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6. (2022•滨州)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剌: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这首诗通过“   ”“风灯”“宿鹭”“   ”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7. (2022•东营)阅读诗文,完成问题。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1)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2)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
    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
    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
    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
    三、 词(共1小题)
    8. (2022•临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四、 内容理解(共1小题)
    9. (2022•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
    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C.“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D.“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
    (2)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C.“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四面歌残终破楚”也是一处用典。
    D.本词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巾帼英雄的侠肝义胆,蕴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基调伤感低沉,语言刚健清新。
    五、 形象意境(共1小题)
    10. (2022•济南)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释]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
    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
    C.颔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
    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
    (2)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
    六、 送别抒情(共1小题)
    11. (2022•济宁)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
    元•许有壬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
    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
    (1)“忆秦娥”和“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分别属于这首词的    和    。
    (2)词中写“暮云”和“断鸿”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 古诗词阅读(共3小题)
    1. (2022•烟台)古诗阅读,完成问题。
    放舟蓬莱①阁下
    戚继光②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晚年因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而“邃改之广东”,其后“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此诗即写于此时。③崚嶒:形容山高峻。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
    B.颔联中“出”字精练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
    C.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转而又想到自己仍存活于世,颇有感慨之意。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2)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  复起乡关、以身许国的壮志 的愿望。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颔联中“出”字精练传神,并非“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而是表现了诗人壮志未衰的英雄本色。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尾联“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意思是青壮之时灭倭靖国的壮志复起,托那一片白云传情达意于朝廷,再欲杀敌报国,死而无怨。表现了诗人复起乡关、壮志未衰的英雄本色。
    答案:
    (1)B
    (2)复起乡关、以身许国的壮志(或建功报国的自我期许)。
    译文:
    自青少之时投军戎伍,到此次归来,屈指数来已有三十年了。山川也只有缄口不语,暗自忧伤。那浩荡的缘波之上,漂着一叶轻舟,紫石的高山上有装饰一新的画楼。不知不觉过了多少日月,自己已是银丝双鬓,垂垂老矣。但我仍还存活于世。青壮之时灭倭靖国的壮志复起,托那一片白云传情达意于朝廷,再欲杀敌报国,死而无怨。
    2. (2022•潍坊)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去蜀注
    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公元 765 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回顾了在蜀地长达数载的生活,暗含不舍之情。“客”是客居、旅居的意思。
    B.颔联用设问表达在兵荒马乱之时举家迁居的无奈与悲凉。“如何”意为“为何”。
    C.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相同。
    D.颈联下句用“白鸥”这一意象表达离开蜀地后人似白鸥、转徙江湖的悲苦之情。
    (2)有人认为,《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你予以反驳。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本诗的“黄发”传达了悲愤之情,《桃花源记》的“黄发”传达了惊羡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去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作者因友人离世,生活失去依靠,又预见到蜀中将乱,故决计出峡东归。将离蜀,作诗总结几年的漂泊生涯。此诗表达了诗人在年迈之年、流寓之迹,种种心愿皆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全诗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安危,时刻为其忧心流泪的情况。其中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1)C
    (2)二者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茅》诗结尾诗人愿以生命换取“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接表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去蜀》尾联正话反说:大臣若能担起国家安危重任,我又何必枉自操心、老泪长流呢?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
    译文:
    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过的。岂料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做客呢?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却已经年老,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漂泊。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人何须枉自老泪长流呢!
    3. (2022•菏泽)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立秋
    刘翰
    乳鸦①啼散玉屏②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千家诗》)

    【注】①乳鸦:幼小的乌鸦;②玉屏:屏风。
    (1)本诗写景是按照由  夏天 到  秋天 的时间顺序展开的。
    (2)请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两句诗的妙处。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草木发出呜呜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满阶梧桐月明中”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让人觉得梧桐落叶比较早,比较显著。
    答案:
    (1)夏天 秋天。
    (2)既写出了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又写出了立秋之后气温的变化明显,突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译文:
    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二、 诗(共4小题)
    4. (2022•德州)阅读诗歌。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下列作品和这两首诗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D 
    A.《春望》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石壕吏》
    D.《绝句<迟日江山丽>》
    (2)两首诗写“花”,分别运用了衬托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杜甫眼中,花是美丽的:一种是自由生长,一种是精心管护。由花及人,谈谈这组诗给你的启发。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A.不接近,此诗表达的是作者忧国忧民、思家之情。
    B.不接近,此诗表达的是忧国忧民之情。
    C.不接近,此诗表达的是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和对百姓的同情之心。
    D.接近。故选:D。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意思是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表面上好像完全在描写娇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其实,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主要是在表现黄四娘家花的美丽与魅力。“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虽为赏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这两首诗歌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答案:
    (1)D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表面上好像完全在描写娇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其实,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主要是在表现黄四娘家花的美丽与魅力。“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从侧面表现了诗人虽为赏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
    (3)示例:我们应该惜花、爱花,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抱有希望。
    译文: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
    5. (2022•日照)古代诗歌阅读。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2)《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应该是黄莺向湖上亭中的人告别。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斗”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让花草树木带有了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柳条藤蔓系离情”意思是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答案:
    (1)C
    (2)“斗”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系”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以人的情感,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译文:
    晚春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移家别湖上亭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6. (2022•滨州)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剌: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这首诗通过“ 江月 ”“风灯”“宿鹭”“ 跳鱼 ”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重在梳理出诗中的意象。意象即诗中出现的景物,可组成特定的意境。“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意为: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由此可知,“江月”“风灯”都是其中的意象;“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的意思是: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刺”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由此可见,“宿鹭”“跳鱼”也是文中的意象。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四句“船尾跳鱼拨剌鸣”写的是从船尾方向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拨剌”一声响。联系前三句可知,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的“江月”“风灯”及“宿鹭”都在一个“静”字,而末句却有“跳鱼”之动,“拨剌”之响,是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故这一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答案:
    (1)江月 跳鱼。
    (2)示例一:第四句写“跳鱼”“拨剌”之动,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以动衬静,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示例二:以第四句“跳鱼”“拨剌”之动衬托第三句“宿鹭联拳”之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
    译文: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7. (2022•东营)阅读诗文,完成问题。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1)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2)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AD 
    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
    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
    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
    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唐代诗人顾况,身在他乡,见春天再次到来,花开似锦,绿柳如烟,蜂蝶随香,燕飞莺啼,不由得感慨时光之匆匆,而自己倏然已经老去。为着追逐功名,远离家乡,长年不归,让韶华白白逝去。到得此时,仍空自惆怅,不肯回去。开篇诗人写“鸟啼花发柳含烟”,显然,展现在我们以前面前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春天是温暖的季节,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林中穿越。在树林中鸣叫。再看地上的花朵更是百花争艳,竞相开放。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湖边的水汽中腾起春烟。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光啊,让人沉醉。但是此时诗人的心思却不在这里,“掷却风光忆少年”,他没有被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所打动,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正是因为这种回忆让他陷入了春愁之中。那么这种春愁究竟是什么呢?唐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在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诗人登上了高楼,眺望远方的江水翻腾。心中期待着故乡什么时候能够带来一条船,把我从这里接回去呢?如此在美丽的春光中登高望远,盼望故乡来船,这种表达并不多见。由此看得出诗人的这份春愁,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而美丽的春光不过是这点缀而已,更让诗人的愁绪满怀。最后一句七个字写出了诗人春愁之所指,那就是对于故乡的思念。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
    AD.正确。
    B.有误,“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错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绿柳如烟,这是多么美的春光,可是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眼前的春光很美,可是记忆中故乡的春光更美,诗人登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
    C.有误,“看到迎接他的归船”错误,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船;
    故选:AD。
    答案:
    (1)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上高楼,眺望远处一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AD
    译文:
    鸟儿歌颂着花的到来,轻烟萦绕在柳边,别去了这地的风景,不禁想起了年少的往前。还要上那高楼眺望着江水绵绵,故乡里哪个地方会迎来一只归船?
    三、 词(共1小题)
    8. (2022•临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解答】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答案:
    我倾向于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四、 内容理解(共1小题)
    9. (2022•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
    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C.“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D.“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
    (2)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C.“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四面歌残终破楚”也是一处用典。
    D.本词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巾帼英雄的侠肝义胆,蕴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基调伤感低沉,语言刚健清新。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词的上片写与王廷均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该词感情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故选:D。
    答案:
    (1)A
    (2)D
    参考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在菊花的点缀下,秋天的风景显得更加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地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我平生对国对民赤胆忠心,并常常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忧患而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凡夫俗子的胸怀狭窄,怎么能够理解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大千世界茫茫红尘,我到哪里找到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同道之人呢?这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
    五、 形象意境(共1小题)
    10. (2022•济南)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释]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
    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
    C.颔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
    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
    (2)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正确。
    B.首联“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意思是: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在争相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春鸠”“香花”都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首联通过鸟鸣,花开,直接把春意写得很浓了,这是正面描写。
    故选:B。
    (1)此题考查结合诗句赏析诗歌的能力。要通过句子含义分析诗歌表达的感情。
    颈联“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
    答案:
    (1)B
    (2)示例:燕子回来了,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他们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展现出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
    译文:
    屋上有一只喜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六、 送别抒情(共1小题)
    11. (2022•济宁)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
    元•许有壬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
    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
    (1)“忆秦娥”和“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分别属于这首词的  词牌 和  题目 。
    (2)词中写“暮云”和“断鸿”有什么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忆秦娥”是词牌名,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是词的题目。
    (2)本题考查重要意象赏析。“暮云”是景物描写,结合“但悲后会知何日”可知,傍晚的云衬托了词人因思念友人而产生的忧伤情绪。“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里喻指与友人不能相见的词人。由此可见,一景物,一比喻,都突出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孤独之感。
    答案:
    (1)词牌 题目
    (2)“暮云”写的是傍晚的云彩,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了词人与友人分离而产生的思念、忧伤之情。“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里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因与友人分离而产生的孤独之感。这两个意象,形象生动,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情感。
    译文:春天的山一片碧绿。诗词写于马上,勾起对朋友、往事的回忆。应当回忆啊。那难忘的卢沟桥畔和如织的晚云下美好的生活。人生常有分别不必叹惜。只是为何日再相见感到悲伤。何日再相见啊。心绪犹如这傍晚之云,我就像失群的孤雁。

    相关试卷

    四川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古诗词鉴赏,阅读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共20页。

    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1选择题(基础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1选择题(基础题),共13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