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9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9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时代,4—2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9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一、 形象分析(共1小题)
1. (2022•威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春风辗转
王继颖
①春风在群山间蜿蜒。
②我和爱人驾车入山,被春风引至一个山坳里的村子。依山而建的房屋在公路一侧,公路另一侧是一片田园。我们把车停在公路边,沿小路走进田园。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自由弥散。正是午后,村民大概多在家中小憩,时光静谧,视野里,几只喜鹊上下翩飞。
③这片山间田园,地势高低起伏。走上一个高坡,看见一小块矮灌木枝圈起的长方形园子。一对老夫妻在园子一角忙碌,一堆湿润的泥土旁躺着几十棵白菜。白菜刚从挖开的坑里取出来,老两口弯腰低头,慢慢剥着压伤的白菜叶子。园子中间鼓着一小堆新鲜的粪肥。
④“你们从哪来?到谁家的呀?”老妇人看到我们,停下手里的活儿,直起腰身,像迎接远客般热情招呼。
⑤“我们离这儿不远,不去谁家,随便转转。”我嘴上应答着,紧挨园子停下脚步。
⑥老妇人走到园子边,隔着灌木枝和我聊起来。她身材微胖,蓝底红花的旧棉袄沾着泥土,黑里透红的脸上挂着饱满的笑容。清瘦结实的老汉也放下手里的白菜,直起腰身听我们闲聊。他微笑的脸上波纹起伏,颜色也是黑里透红。
⑦一番闲谈得知,老夫妻都已七十五六岁,三儿六孙,分出去三个小家。老两口单独过日子,坚持种庄稼地和菜园子,衣食不愁,身体还凑合,只是老妇人血压高,腰疼腿疼,吃药不少花钱。两位老人觉少,吃过午饭,在家躺不住就出来忙。白菜运回家,把坑填好,园子里施上肥,就要种春菜了。
⑧“阿姨,您和大叔接着忙,我们再走走。”我们继续移步前行,老两口挥手目送。
⑨我们返回时老夫妻还在忙碌,剥好的白菜整齐地码在一起。
⑩“你们等会儿,带两棵白菜回去!”老妇人一边招呼,挑出两棵白菜抱在怀里。
⑪“阿姨,我兜里没带钱。您有手机微信吗?我转账给您。”
⑫“白菜是送你们的,不要钱。这么多白菜,我们吃不完。再说,我们不会用手机。”阿姨说着话走到园子边。
⑬择得干干净净的白菜递出来,我一手接住一棵,沉甸甸的白菜冰凉冰凉的。微寒的春风轻拂,把一股暖意送进我心里。此时,大叔也走到园子边,一手一棵干净的白菜,执意递到我爱人手里。
⑭四棵白菜放进后备厢,我翻遍车里的储物箱和手提包才翻出三张纸币,一张50的,一张10元的,一张1元的。我再次返回园子边,给他们三张纸币,阿姨和大叔再三推辞。我执意把钱放到灌木枝里面,又快步走向公路边。
⑮依山而建的几处旧房屋,低矮,灰暗,然而若干年前砌起的每一石每一瓦,仍可见证山村百姓吃苦耐劳炼就的心灵手巧。我站在两扇紧闭的旧门外,凝视门楼上悬挂的旧灯笼。灯笼已褪尽鲜红,染透岁月叠加的沧桑。送我们白菜的老人,就住在这样的门里吗?春风带着寒气,吹皱我的心。
⑯一个中年汉子推着独轮车从斜斜的坡路上下来,车上荆条捆得整整齐齐。我问他:“这房子还有人住吗?”“谁还住这房子?我们早都搬到新房子里啦!”汉子的语调掩饰不住自豪。
⑰车行至开阔处,贴满漂亮白瓷砖的新房子映入眼帘,后备厢的白菜散发的山野气息萦绕车中,我的心中豁然舒展,轻轻舞起温煦的春风。
⑱返程时,我不由地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也都年逾古稀,血压高,长年吃药。这样的午后,他们或许在午休,或许也睡不着,一个在电脑上下棋,一个玩手机上的成语游戏。儿女孝顺,孙辈成群,常见的老年病不影响他们安享幸福晚年。园子里那两位老人,儿孙们也该是孝顺的吧!
⑲一路辗转,黄昏时返回平原的城里。街边一位清洁工大爷仍在坚守岗位,我们靠路边停车,从后备厢里取出四棵白菜,把山野老人的善意送给小城的老人。
⑳夜坐书房,我默念“辗转”一词,除了解释为“翻来覆去”,还有一个意思:经过许多人的手或许多地方。这个意思让我心生春风般柔软的亲切感,只要善意长驻心田,就有春风辗转人间,经由你的手,拂过我的心,吹过他的暖语,再伴随谁的微笑,由城市到乡村,由山川到平原……
(选自《保定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篇,文中既写了春风的辗转,还写出 的辗转、 的辗转和 的辗转等。
(2)如何理解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自由弥散。
(3)第⑮段中春风“带着寒气”,第⑰段中却是“温煦的”,前后并不矛盾,请写出理由。
(4)第⑱段作者为什么写“自己的父母”?
(5)请用词语概括文中“老夫妻”的性格特点。
二、 文章语言赏析(共1小题)
2. (2022•东营)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点亮灵魂的灯
李汉荣
①李叔同(弘一法师),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圣人之一。我读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是由迷而悟,由俗而圣的;需要修行,也需要不断突破、升华,并在升华而达到的境界里全身心沉浸,身心俱净,表里清澈,灵与肉均进入另一种状态。那或许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或许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
②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俗”着的时候,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那个肉身的李叔同、世俗的李叔同似乎已经蒸发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弘一法师——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精神之光来照耀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就是生命被信仰照亮的人,也就是“道成肉身”。他的身体成为了一座庙宇,守着这座庙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要在这庙里点亮一盏心灯,供奉一颗伟大的灵魂,并用这心魂的光芒照亮存在的暗夜,照亮一切未明的事物,让生命和宇宙彰显出神圣的意味——这才是活着的目的和意义。
③说到“肉身”这座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肉身、越来越轻淡灵魂,以至于许多人仅有一具无灵之躯了。肉身的装饰、肉身的充填、肉身的快感,成了唯此为大的事,而肉身之内,只剩下层出不穷的欲望和本能冲动。许多哲学家说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不过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欲望之躯”,可谓点中要害。我们看到,多少人把肉身这座庙装饰得五色迷眼,打造得金碧辉煌,而庙里除了欲望,却没有灵魂的位置,没有灯的位置,基本上是一座空庙、一座黑庙。想来,真是有些虚妄,我们千方百计收拾着一座这样的庙,到头来庙一倒,就什么都没有了。天生了人的肉身这座庙,人一方面要维修好这座庙,同时要在庙里点敬灵魂之“灯”。点亮灵魂的灯,能使我们意识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的深沉召唤;点亮灵魂的灯,能让我们感悟到不因我们离去而消失的永恒的东西——那种庄严感、神圣感。
④试想,如果肉身这座庙里,没有“灯”的光芒,这座庙会是怎样的庙?几面肉墙,一堆脂肪之外,还有什么呢?或许围绕肉身,会得到一些短暂的快感,但不会有那种意味深长的美感;会得到一些浅薄的满足感,但不会有那种天长地久的意义感。人生的意义,必须在“灵魂到场”的境况下才会发生。物质并不能自动生成意义,石头是硬的、静止的,水是软的、流动的,在一双物质的眼睛里,它们只是物而已。而在一双灵魂的眼睛里,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秘过程,它是时间的密码;水起源于我们的想象力不能抵达的上游,水流过世世代代人的身体和眸子,水里面保存着智者的眼神,保存着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叹息和他投进水里的沉思的眼神,水保存着多少流泪的眼神和喜悦的眼神。与水相遇,你是与多少眼神相遇?掬水在手,你是把多少流逝的人生掬在手中?你看月亮升起,你会想起唐朝的月亮如何升起,唐朝的月光是怎样盛满诗人们的酒杯;你看见山路上的车前草,你会想起《诗经》里的车前草,想起世世代代车轮前,那摇曳着、芬芳着的车前草,于是这车前草就连接起古今的道路,我们不过是行走在古人的脚印里。由于灵魂的到场,事物就逸出了它实用性、有限性的枷锁,我们透过世界的物质运动的轨迹,感悟到更深奥和庄严的精神运动。就这样,到场的灵魂,主持了我们与世界相遇的仪式,人生是有意义的过程。反之,如果灵魂不在场,一切都是幽暗的、混乱的,都是无意义的。
⑤再回到李叔同。他的传记里,写他每次入应前,都要拿起凳子抖一抖,然后才落座,他怕压死歇栖于凳子上的小虫子。圣人之心,既至大可以包容宇宙,又至小竟然怜悯一粒小虫。他的灵魂告诉他,众生平等,无论一个巨人一头大象还是一粒昆虫,都是无限宇宙中“呼吸的一瞬”,都是无数磨难经历中才拥有的生的一瞬,何其不易,何其当惜。他知道,在无限巨大的宇宙里,那些小的、弱的随时被忽略,随时都会受伤害,它们更值得同情和怜惜。
⑥李叔同晚年有一幅他的背影照,他行走在小路上,前面是幽深的林木,他正往林中走去,那安静无言远去的背影,都像写满了话语。如果他转过身来,我会看见一张怎样的脸呢?那脸或许与背影一样安静,甚至看不到确切的表情,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凝视,用灵魂解读,会从他的表情里,看到月亮从夜的深处投来的表情,看到盐从海的内部提炼出的表情,看到莲从淤泥里面升起的忧伤而芳香的表情。
⑦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我从李叔同的前后照片,清楚地看见灵魂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包括他的情感、行为、气息,甚至面貌和背影。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⑧这样形神兼备的脸和仪态,显然不只与营养和服饰有关,更主要与信仰有关,与教养有关,与德性有关。当信仰缺席,教养荒废,道德退位,沸腾的欲望乘虚而入成了主角,而它,欲望,如狼似虎的欲望,如油煎火烧的欲望,又能塑造出怎样的脸,雕刻出怎样的表情呢?
(1)简析“点亮灵魂的灯”的含义,说说文章以“点亮灵魂的灯”为题有哪些作用。
(2)探究第⑦段“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在全文中的作用。
(3)文章选取“点亮灯”这具体常见的行为来阐释生命感悟,该思维视角妙处何在?
(4)试就本文语言的一种显著特点及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三、 说明文阅读(共2小题)
3. (2022•烟台)现代文阅读,完成问题。
神奇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
叶雨婷
①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四天六刷奥运会纪录。场馆中1.2万平方米的超大冰面被誉为“冬奥历史上最快的一块冰”。从开始建设到正式比赛,这块冰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在百年冬奥历史上,它首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
②传统的制冰技术使用氨或氟利昂。氨具有一定的爆炸和毒性危险,安全性难以控制,氟利昂则是臭氧层空洞和地球温暖化的元凶,这两种物质都无法与天然的二氧化碳比肩。另外,应用传统制冰技术,冰面不同区域的温差较大,会导致冰面软硬不均,影响参赛选手成绩。而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能将“冰丝带”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之内,硬度均匀,任运动员驰骋其上。
③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核心原理是二氧化碳热力学循环。通过液态二氧化碳吸热制冰,再将吸收热量的二氧化碳提升到高温高压状态下冷凝释放能量。释放出的能量也不会被浪费,用于冰面下地基防冻、冰面平整和场馆供暖,梯级利用,一举多得。
④为“冰丝带”制冰还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巨大的冰面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如何制作设计如此庞大的制冰系统是一个难题。另外冰面大了以后,如何保证硬度的均匀,达到运动员进行比赛的标准也是一个难题。为此,整个冬奥团队设计了超大型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并优化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系统,通过参数控制、动态调整等方式进行优化调控,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
⑤相较于其他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冬季温度高,降雪偏少,造雪技术的运用对赛会成功举办至关重要。特别是到了冬残奥会举办的3月,北京的平均气温可以达到8℃,而目前国内外造雪机普遍工作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造雪极限温度不能超过2℃。这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出了又一个难题。
⑥目前国际上虽然已经有零摄氏度以上人工造雪技术的应用,但往往是先制冰,再将冰爆碎,索契和平昌举办冬奥会时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这种“雪”硬度很大,会让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膝盖承受较大压力,影响成绩。冬奥团队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运用在人工造雪领域,成功实现在0℃﹣15℃甚至20℃﹣25℃的人工造雪,直接造出与天然雪最接近的人工雪,这为保护高山滑雪运动员身体健康,取得好成绩,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氧化碳零摄氏度以上人工造雪技术,也使在春风暖阳中跃然雪上不再是梦。
⑦在后冬奥时代,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将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生产生活的更多领域焕发光彩,挥出更大的作用,带给我们无限惊喜。
(根据作者发表于《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改写)
(1)读第②段,概括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神奇”之处。
(2)第⑥段运用了 、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在人工造雪领域具有 的特点。
(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在百年冬奥历史上,它首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的理解,围绕“科技创新”写一句话,表达你的观点。
[材料一]“智能字幕”功能,依托语音识别技术,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体育垂直场景的实时纠错自然语义能力,在国内首次实现大型国际赛事超高清直播的实时双语字幕创新规模化商用。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观看直播的需求。
(节选自《让赛事插上科技的翅膀》)
[材料二]在物流自动化行业的热潮中,无人叉车机器人是近几年兴起的非常重要的方向。与传统的人力叉车、自动叉车相比,捷象灵越自主研发的首创无人叉车机器人有多项业界独有的底层创新,具有无盲区、更灵活、更安全的特性,意味着无人叉车行业迈向了3.0时代。中国正推动世界走向智能“智”造,下一代智慧物流将是中国保障经济内循环、引领全球工业4.0革命的核心竞争力。
(节选自《人工智能再添新场景,无人叉车进入3.0时代》)
4. (2022•临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能吸入的新冠疫苗
①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呼吸病学》2022年5月20日发表了有关康希诺生物吸入用新冠疫苗的最新研究成果。
②吸入用新冠疫苗是康希诺生物创新了给药方式,用雾化器将新冠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模拟新冠病毒从呼吸道黏膜侵入的逻辑,通过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有效免疫变异毒株。
③这种吸入式“接种”流程像喝咖啡。每人一只口杯,在酷似咖啡机的雾化器前接一杯雾化的疫苗,深吸气,保持5秒,正常呼吸,疫苗就接种完成了。
④为确保该创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验证,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将招募的420名18岁及以上已完成2剂灭活疫苗受试者随机分配为三组,每组140人,分别以低剂量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0.1ml)、高剂量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0.2ml)以及肌肉注射灭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⑤研究结果显示,序贯加强(俗称“混打”)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安全性良好,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灭活疫苗同源加强。加强接种后28天内,吸入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同剂量吸入组均无临床显著的肺功能异常发生,吸入剂型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⑥而免疫原性结果显示,以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28天后,两个剂量组针对原始毒株的中和抗体水平分别是灭活同源加强组的18.4—26.4倍。同时,序贯加强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对Delta突变株也具有高水平的交叉保护,中和抗体水平是灭活疫苗的18.1——24倍。
⑦此外,康希诺生物吸入用新冠疫苗还可高效诱导黏膜免疫。加强免疫后28天内,序贯加强吸入用新冠疫苗IgA水平显著高于灭活疫苗同源加强。
⑧上述研究结果证实,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仅需肌注剂型的1/5,即可产生高于肌肉注射的中和抗体水平,不仅可激发体液及细胞免疫,还可高效诱导黏膜免疫,达到三重全面保护。
⑨此外,吸入用新冠疫苗具有在2—8摄氏度长期稳定储运的特点,可大幅度降低接种点的管理成本,减轻医疗资源紧缺或交通欠发达地区的负担,为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便利,尤其适用于边境、口岸以及从事高风险工作的人群。
(选自《科技日报》2022年5月24日,有删改)
(1)吸入用新冠疫苗给药方式的“创新”表现在什么方面。
(2)与肌肉注射灭活疫苗相比,能吸入的新冠疫苗有哪些优越性。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吸入用新冠疫苗“接种”流程像喝咖啡,接一杯雾化疫苗、正常呼吸5秒后,深吸气即可完成接种。
B、为验证创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将受试者随机分配为三组进行加强免疫测试。
C、序贯加强康希诺吸人用新冠疫苗对原始毒株和Delta突变株均能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
D、吸入用新冠疫苗具有在2—8摄氏度长期稳定储运的特点,能减轻医疗资源紧缺或交通欠发达地区的负担。
四、 说明对象(共1小题)
5. (2022•东营)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物候的南北差异
竺可桢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诗云:“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热),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
③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竹子的,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七年(1062)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
④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领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⑤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柳州梅雨在小春,即农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棹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作此诗时在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5月。现在我们知道,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确从南方渐渐地推进到长江流域。
⑥前面讲过,我国的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从世界范围来说,也一定是这样。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异而论,须有商榷之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欧洲为例,据英国气象学会的长期观测,从最北苏格兰的阿贝丁到南英格兰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公里,即6个纬度弱,11种花卉的开花期,南北迟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纬度相差3.7天。而且各种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开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开花的常春藤,则相差至28天。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
⑦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1)本文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阅读文章,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点出说明对象,明确指出南北物候差异→ → → →因地和因时季、月份造成南北物候复杂性差异。
(2)文章第一段说:“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请结合第④段分析其“质的不同”的具体表现。
(3)大量引用古诗文是本文主要说明方法之一,请分析作者用意所在。
(4)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
五、 说明顺序(共1小题)
6. (2022•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①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②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③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④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⑤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⑥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第三自然段各句的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④②⑤⑥①③
B.②⑥⑤①③④
C.④⑥⑤①②③
D.②⑤⑥①③④
(2)下列对选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先主要说明春夏的物候,又介绍了秋冬的现象,使用了时间的先后顺序。
B.选文说明的四个因素对物候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使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C.选文先说明华北地区的物候,又介绍了华南丘陵的现象,使用了由北到南的空间顺序。
D.选文先说明了国内的物候现象,最后又介绍了国外的现象,使用了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
(3)下列对第二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B.举例子
下定义
列数字
C.作比较
举例子
引用
D.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4)下列诗句内容没有体现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C.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六、 举例子(共1小题)
7. (2022•济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食因器增色
①民以食为天,食因器增色。生活中的吃喝诸事无不与饮食器具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器具设计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展现出中国当代饮食器具设计的多元视角与多重维度。
②毋庸置疑,饮食器具作为生活用具,其实用性是一切设计的初衷。因此,如何在设计中不断提升器物的实用价值,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与习俗,是许多设计师探索的方向。如腌制器皿“新概念泡菜坛”的设计保留了传统泡菜坛用水隔绝空气密封保鲜的方式,针对以往泡菜坛体积过大、外观粗糙等问题进行了再设计。经调查,改良后的泡菜坛避免了因食物存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走进千家万户,也成为居家环境中富有艺术美感的装饰陈设。
③挖掘传统,让饮食器具设计更好地服务当下。中国有着丰厚的饮食文化传统,深耕其中,将具有代表性的技艺进行提炼,在现代饮食器具设计中加以应用,普通的生活用具便有了文化的灵魂。茶具“竹节•丝语”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竹”的意象,运用“竹丝扣瓷”的传统手工技法,以白瓷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柔软似绸的竹丝依胎编织。整套茶具彰显出清新淡雅的东方文化气韵。
④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这样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推崇。他们或是以新的视角彰显设计特点,或是发掘新的制作工艺,抑或是以新材料进行大胆实践,让人耳目一新。如器具“山海杯”,造型看似简洁,却一点也不“简单”。作品由十余个色彩丰富的水杯组成,囊括玻璃、大漆、陶、木、金、银、铜、纸、竹等多种材质。精细的工艺和多变的质感让这些器具构成五光十色的“山海世界”。
⑤饮食器具的设计与制作还要遵循绿色设计理念。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将可持续发展意识贯彻其中,为节能环保提供思路和方法。如“锔瓷造器——碎瓷重 生器皿系列”食盘将不可降解的碎瓷片进行打磨拼接,使其以崭新的样态“涅槃重生”,赋予瓷片废料新的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
⑥不同时代的人们对饮食器具的使用与审美要求并非一成不变。可以说,饮食器具的设计是动态的,为当代人的使用而设计才是当代饮食器具设计的真正意义。
(根据相关文章删改)
(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B.本文首段点明文章说明内容——中国当代饮食器具设计的多元视角与多重维度。
C.器具“山海杯”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的理念。
D.不同时代的人们对饮食器具的使用与审美要求是一成不变的。
(2)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经调查,改良后的泡菜坛避免了因食物存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走进千家万户,也成为居家环境中富有艺术美感的装饰陈设。
(3)阅读全文,判断下面这则例子放在哪一段结尾最恰当,并说说你的理由。
如纸胎漆器餐具“砂岩”将浸泡后的废纸用作材料,引发使用者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七、 说明内容概括(共1小题)
8. (2022•聊城)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分子育种技术让水稻更高产
①米饭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但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能吃饱饭,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得以实现的。
②水稻增产与育种、水利、肥料、农药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育种。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育种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约为40%。
③育种的目标,是希望获得各种特征都符合种植者与消费者需求的作物。作物具备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特征,被称作农艺性状。而所有的农艺性状,归根结底都是由其遗传物质DNA上的特定碱基序列——基因决定的。
④认识到这一点后,育种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诱变和杂交这两大武器来改造作物。诱变是通过运用物理或化学的办法来处理种子,提高作物基因改变的概率。将这些基因突变的种子种植下去后,再观察挑选其中的有益变异并逐步培育出新品种。而杂交则是将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进行人工授粉交配,再将其后代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并具备某种优良性状的植株挑选出来,经过多代自交,最终培育出性状优良、遗传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⑤尽管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让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中缓慢发生的变异和杂交的依赖,但无论是自然变异还是人工诱变,基因的变异都是随机发生的。而杂交育种则需要经过多代的筛选、会交和自交,耗费的时间常常要以十年计。显而易见,要想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精准改变基因是其关键。
⑥在育种学家看来,高效精准育种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找到调控关键农艺性状的基因。不过水稻有4万多个基因,几乎是人类基因数量的两倍,一个一个基因去研究费时费力。加之基因和性状不是一一对应,而是既存在多个基因调控同一个性状,也存在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的情况,基因和性状之间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家洋团队与合作者在水稻中率先应用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
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是指:首先,记录大量不同品种植株的各种性状;随后,对这些植株开展基因组测序;接下来,对比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寻找其中的规律。假如若干植株均县有株高较高这一特征,而它们的某个基因又有着相同的变化,这个基因的作用很可能就是调控株高。
⑧确定了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对性状影响较大的基因,也称主效基因)后,下一步就是将这些基因按照育种学家的设计进行组合。传统的杂交技术不变,但是筛选不再是大海捞针,因为基因已经确定。当杂交的植株在实验室中刚出苗的时候,利用基因组测序或者利用对特定基因的标记追踪,就能很方便地找到具有理想组合的植株。通过对特定基因的分子标记追踪,能够获得将多种位于不同品种植株的优异基因集于一身的新品种,将传统育种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变为可能。这就是李家洋提出并首先实践的“分子设计育种”。
⑨那么,分子设计育种如何提高产量呢?这需要先确定哪种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然后寻找控制这种农艺性状的基因。
⑩育种学家认为,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农艺性状是水稻的株型。具体而言,就是水稻的茎秆基部分枝(称为分菜)的数目和角度、植株的高度、叶片和穗的形态等。
⑪意识到了株型对产量的意义后,育种学家提出来水稻“理想株型”或“新株型”的概念。即认为育种的目标之一是让作物具有最合适的株型,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经济产量。李家洋解释道:“理想株型应当具备株高1.2米左右,4~7个分蘖,具有一定的分蘖角度、茎秆粗壮倒伏、根系发达、穗大粒重等特征。”
⑫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李家洋团队接连发现了多个与分蘖相关的基因。其中,于2010年发现的IPAI最为关键。李家洋表示:“通过调控IPAI的表达量,不但能够让水稻具有合适的分集,还让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它甚至还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影响穗和粒的形态。”
⑬李家洋团队很快将IPAI用于分子设计育种。通过杂交将具有IPAI优异变异的基因导入其他水稻中,可以让水稻获得理想株型状态,使产量提高约20%。基于这一进展,IPAI被誉为“新一代绿色革命基因”。
⑭“农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育种科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家洋院士说。
(选自2021年第11期《科学世界》,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农艺性状是指作物具备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特征,它是由基因决定的。
B.农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诱变和杂交已经被新的育种科学技术淘汰。
C.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能够帮助育种学家确定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
D.分子设计育种提高产量既要确定与产量关系密切的农艺性状,还要寻找控制这种农艺性状的基因。
(2)简析第⑤段的作用。
(3)概括什么是分子设计育种。
(4)简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假如若干植株均具有株高较高这一特征,而它们的某个基因又有着相同的变化,这个基因的作用很可能就是调控株高。
(5)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理想株型应当具备株高1.2米左右,4~7个分蘖,具有一定的分菜角度、茎秆粗壮不倒伏、根系发达、穗大粒重等特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 形象分析(共1小题)
1. (2022•威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春风辗转
王继颖
①春风在群山间蜿蜒。
②我和爱人驾车入山,被春风引至一个山坳里的村子。依山而建的房屋在公路一侧,公路另一侧是一片田园。我们把车停在公路边,沿小路走进田园。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自由弥散。正是午后,村民大概多在家中小憩,时光静谧,视野里,几只喜鹊上下翩飞。
③这片山间田园,地势高低起伏。走上一个高坡,看见一小块矮灌木枝圈起的长方形园子。一对老夫妻在园子一角忙碌,一堆湿润的泥土旁躺着几十棵白菜。白菜刚从挖开的坑里取出来,老两口弯腰低头,慢慢剥着压伤的白菜叶子。园子中间鼓着一小堆新鲜的粪肥。
④“你们从哪来?到谁家的呀?”老妇人看到我们,停下手里的活儿,直起腰身,像迎接远客般热情招呼。
⑤“我们离这儿不远,不去谁家,随便转转。”我嘴上应答着,紧挨园子停下脚步。
⑥老妇人走到园子边,隔着灌木枝和我聊起来。她身材微胖,蓝底红花的旧棉袄沾着泥土,黑里透红的脸上挂着饱满的笑容。清瘦结实的老汉也放下手里的白菜,直起腰身听我们闲聊。他微笑的脸上波纹起伏,颜色也是黑里透红。
⑦一番闲谈得知,老夫妻都已七十五六岁,三儿六孙,分出去三个小家。老两口单独过日子,坚持种庄稼地和菜园子,衣食不愁,身体还凑合,只是老妇人血压高,腰疼腿疼,吃药不少花钱。两位老人觉少,吃过午饭,在家躺不住就出来忙。白菜运回家,把坑填好,园子里施上肥,就要种春菜了。
⑧“阿姨,您和大叔接着忙,我们再走走。”我们继续移步前行,老两口挥手目送。
⑨我们返回时老夫妻还在忙碌,剥好的白菜整齐地码在一起。
⑩“你们等会儿,带两棵白菜回去!”老妇人一边招呼,挑出两棵白菜抱在怀里。
⑪“阿姨,我兜里没带钱。您有手机微信吗?我转账给您。”
⑫“白菜是送你们的,不要钱。这么多白菜,我们吃不完。再说,我们不会用手机。”阿姨说着话走到园子边。
⑬择得干干净净的白菜递出来,我一手接住一棵,沉甸甸的白菜冰凉冰凉的。微寒的春风轻拂,把一股暖意送进我心里。此时,大叔也走到园子边,一手一棵干净的白菜,执意递到我爱人手里。
⑭四棵白菜放进后备厢,我翻遍车里的储物箱和手提包才翻出三张纸币,一张50的,一张10元的,一张1元的。我再次返回园子边,给他们三张纸币,阿姨和大叔再三推辞。我执意把钱放到灌木枝里面,又快步走向公路边。
⑮依山而建的几处旧房屋,低矮,灰暗,然而若干年前砌起的每一石每一瓦,仍可见证山村百姓吃苦耐劳炼就的心灵手巧。我站在两扇紧闭的旧门外,凝视门楼上悬挂的旧灯笼。灯笼已褪尽鲜红,染透岁月叠加的沧桑。送我们白菜的老人,就住在这样的门里吗?春风带着寒气,吹皱我的心。
⑯一个中年汉子推着独轮车从斜斜的坡路上下来,车上荆条捆得整整齐齐。我问他:“这房子还有人住吗?”“谁还住这房子?我们早都搬到新房子里啦!”汉子的语调掩饰不住自豪。
⑰车行至开阔处,贴满漂亮白瓷砖的新房子映入眼帘,后备厢的白菜散发的山野气息萦绕车中,我的心中豁然舒展,轻轻舞起温煦的春风。
⑱返程时,我不由地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也都年逾古稀,血压高,长年吃药。这样的午后,他们或许在午休,或许也睡不着,一个在电脑上下棋,一个玩手机上的成语游戏。儿女孝顺,孙辈成群,常见的老年病不影响他们安享幸福晚年。园子里那两位老人,儿孙们也该是孝顺的吧!
⑲一路辗转,黄昏时返回平原的城里。街边一位清洁工大爷仍在坚守岗位,我们靠路边停车,从后备厢里取出四棵白菜,把山野老人的善意送给小城的老人。
⑳夜坐书房,我默念“辗转”一词,除了解释为“翻来覆去”,还有一个意思:经过许多人的手或许多地方。这个意思让我心生春风般柔软的亲切感,只要善意长驻心田,就有春风辗转人间,经由你的手,拂过我的心,吹过他的暖语,再伴随谁的微笑,由城市到乡村,由山川到平原……
(选自《保定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篇,文中既写了春风的辗转,还写出 路途 的辗转、 房屋 的辗转和 善意 的辗转等。
(2)如何理解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自由弥散。
(3)第⑮段中春风“带着寒气”,第⑰段中却是“温煦的”,前后并不矛盾,请写出理由。
(4)第⑱段作者为什么写“自己的父母”?
(5)请用词语概括文中“老夫妻”的性格特点。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文中⑲“一路辗转,黄昏时返回平原的城里”可以概括出:路途的辗转;第⑳段“还有一个意思:经过许多人的手或许多地方。这个意思让我心生春风般柔软的亲切感,只要善意长驻心田,就有春风辗转人间,经由你的手,拂过我的心,吹过他的暖语,再伴随谁的微笑,由城市到乡村,由山川到平原……”可以概括出:房屋的辗转和善意的辗转。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裹挟”意思是(风、流水等)把别的东西卷入,使随着移动。“弥散”指烟雾、气味等向四周扩散,分散开。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春风混着泥土的气息吹拂着田园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农村风光的喜爱。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带着寒气”是指春天乍暖还寒时候,春风让人感觉寒冷,从“依山而建的几处旧房屋,低矮,灰暗”可以看出作者担心老夫妻的住房;结合第⑯段“谁还住这房子?我们早都搬到新房子里啦”和第⑰段“车行至开阔处,贴满漂亮白瓷砖的新房子映入眼帘”可以看出“我”心中的担忧是多余的,“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由眼前的情景想到自己的父母,这样可以让人觉得一波三折;“儿女孝顺,孙辈成群,常见的老年病不影响他们安享幸福晚年”突出了老人的善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让善意长驻心田”的文章主旨。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第③段“一对老夫妻在园子一角忙碌,一堆湿润的泥土旁躺着几十棵白菜。白菜刚从挖开的坑里取出来,老两口弯腰低头,慢慢剥着压伤的白菜叶子。园子中间鼓着一小堆新鲜的粪肥”可以看出老夫妻勤劳;从第④段“你们从哪来?到谁家的呀”可以看出老夫妻热情;第⑦段“一番闲谈得知,老夫妻都已七十五六岁,三儿六孙,分出去三个小家。老两口单独过日子,坚持种庄稼地和菜园子,衣食不愁,身体还凑合,只是老妇人血压高,腰疼腿疼,吃药不少花钱。两位老人觉少,吃过午饭,在家躺不住就出来忙”可以看出为儿女着想;第⑩段“你们等会儿,带两棵白菜回去”“老妇人一边招呼,挑出两棵白菜抱在怀里”第⑫段“白菜是送你们的,不要钱。这么多白菜,我们吃不完。再说,我们不会用手机”可以看出他们善良,大方。
答案:
(1)①路途 ②房屋 ③善意
(2)“裹挟”“弥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风带着泥土的气息吹拂田园的初春景象,表达了我们在春日探访田园的欣喜之情。
(3)春风“带着寒气”既指春风让人感觉寒冷,也指作者为老夫妻的住房条件感到担忧;中年汉子的回答,开阔处贴满漂亮白瓷砖的新房子解决了“我”心中的担忧,使“我”的内心感到温暖,轻轻舞起“温煦”的春风。
(4)插叙,作者看到园子里的两位老人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的生活,使文章情节有波澜,结构富有变化;强调“儿女孝顺,孙辈成群,常见的老年病不影响他们安享幸福晚年”,更好的突出老人的善良,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让善意长驻心田”的文章主旨。
(5)勤劳、热情、善良、大方、为儿女着想。
二、 文章语言赏析(共1小题)
2. (2022•东营)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点亮灵魂的灯
李汉荣
①李叔同(弘一法师),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圣人之一。我读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是由迷而悟,由俗而圣的;需要修行,也需要不断突破、升华,并在升华而达到的境界里全身心沉浸,身心俱净,表里清澈,灵与肉均进入另一种状态。那或许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或许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
②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俗”着的时候,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那个肉身的李叔同、世俗的李叔同似乎已经蒸发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弘一法师——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精神之光来照耀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就是生命被信仰照亮的人,也就是“道成肉身”。他的身体成为了一座庙宇,守着这座庙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要在这庙里点亮一盏心灯,供奉一颗伟大的灵魂,并用这心魂的光芒照亮存在的暗夜,照亮一切未明的事物,让生命和宇宙彰显出神圣的意味——这才是活着的目的和意义。
③说到“肉身”这座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肉身、越来越轻淡灵魂,以至于许多人仅有一具无灵之躯了。肉身的装饰、肉身的充填、肉身的快感,成了唯此为大的事,而肉身之内,只剩下层出不穷的欲望和本能冲动。许多哲学家说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不过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欲望之躯”,可谓点中要害。我们看到,多少人把肉身这座庙装饰得五色迷眼,打造得金碧辉煌,而庙里除了欲望,却没有灵魂的位置,没有灯的位置,基本上是一座空庙、一座黑庙。想来,真是有些虚妄,我们千方百计收拾着一座这样的庙,到头来庙一倒,就什么都没有了。天生了人的肉身这座庙,人一方面要维修好这座庙,同时要在庙里点敬灵魂之“灯”。点亮灵魂的灯,能使我们意识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的深沉召唤;点亮灵魂的灯,能让我们感悟到不因我们离去而消失的永恒的东西——那种庄严感、神圣感。
④试想,如果肉身这座庙里,没有“灯”的光芒,这座庙会是怎样的庙?几面肉墙,一堆脂肪之外,还有什么呢?或许围绕肉身,会得到一些短暂的快感,但不会有那种意味深长的美感;会得到一些浅薄的满足感,但不会有那种天长地久的意义感。人生的意义,必须在“灵魂到场”的境况下才会发生。物质并不能自动生成意义,石头是硬的、静止的,水是软的、流动的,在一双物质的眼睛里,它们只是物而已。而在一双灵魂的眼睛里,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秘过程,它是时间的密码;水起源于我们的想象力不能抵达的上游,水流过世世代代人的身体和眸子,水里面保存着智者的眼神,保存着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叹息和他投进水里的沉思的眼神,水保存着多少流泪的眼神和喜悦的眼神。与水相遇,你是与多少眼神相遇?掬水在手,你是把多少流逝的人生掬在手中?你看月亮升起,你会想起唐朝的月亮如何升起,唐朝的月光是怎样盛满诗人们的酒杯;你看见山路上的车前草,你会想起《诗经》里的车前草,想起世世代代车轮前,那摇曳着、芬芳着的车前草,于是这车前草就连接起古今的道路,我们不过是行走在古人的脚印里。由于灵魂的到场,事物就逸出了它实用性、有限性的枷锁,我们透过世界的物质运动的轨迹,感悟到更深奥和庄严的精神运动。就这样,到场的灵魂,主持了我们与世界相遇的仪式,人生是有意义的过程。反之,如果灵魂不在场,一切都是幽暗的、混乱的,都是无意义的。
⑤再回到李叔同。他的传记里,写他每次入应前,都要拿起凳子抖一抖,然后才落座,他怕压死歇栖于凳子上的小虫子。圣人之心,既至大可以包容宇宙,又至小竟然怜悯一粒小虫。他的灵魂告诉他,众生平等,无论一个巨人一头大象还是一粒昆虫,都是无限宇宙中“呼吸的一瞬”,都是无数磨难经历中才拥有的生的一瞬,何其不易,何其当惜。他知道,在无限巨大的宇宙里,那些小的、弱的随时被忽略,随时都会受伤害,它们更值得同情和怜惜。
⑥李叔同晚年有一幅他的背影照,他行走在小路上,前面是幽深的林木,他正往林中走去,那安静无言远去的背影,都像写满了话语。如果他转过身来,我会看见一张怎样的脸呢?那脸或许与背影一样安静,甚至看不到确切的表情,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凝视,用灵魂解读,会从他的表情里,看到月亮从夜的深处投来的表情,看到盐从海的内部提炼出的表情,看到莲从淤泥里面升起的忧伤而芳香的表情。
⑦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我从李叔同的前后照片,清楚地看见灵魂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包括他的情感、行为、气息,甚至面貌和背影。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⑧这样形神兼备的脸和仪态,显然不只与营养和服饰有关,更主要与信仰有关,与教养有关,与德性有关。当信仰缺席,教养荒废,道德退位,沸腾的欲望乘虚而入成了主角,而它,欲望,如狼似虎的欲望,如油煎火烧的欲望,又能塑造出怎样的脸,雕刻出怎样的表情呢?
(1)简析“点亮灵魂的灯”的含义,说说文章以“点亮灵魂的灯”为题有哪些作用。
(2)探究第⑦段“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在全文中的作用。
(3)文章选取“点亮灯”这具体常见的行为来阐释生命感悟,该思维视角妙处何在?
(4)试就本文语言的一种显著特点及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第一问,根据第⑦段中的“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可提炼作答。第二问,联系第②段中的“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可知,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李叔同因为点亮了灵魂的灯而由一个俗人变成了一个圣人。联系第⑦段中的“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可知,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呼吁读者点亮灵魂的灯,让灵魂为生命引路,并塑造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另外,题目“点亮灵魂的灯”形式新颖,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联系第②段中的“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和第⑥段中的“果我们用心凝视,用灵魂解读,会从他的表情里,看到月亮从夜的深处投来的表情,看到盐从海的内部提炼出的表情,看到莲从淤泥里面升起的忧伤而芳香的表情”可知,第⑦段“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概括了上文的内容,灵魂让李叔同从一个俗人变成了一个圣人,并且重塑了他生命的姿态和表情。联系第⑦段中的“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可知,第⑦段“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引出了文章主旨,向读者发出号召,号召读者点亮灵魂的灯,让灵魂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点亮灯”是生活中常见的行为,“点亮灵魂的灯”则是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选取“点亮灯”这具体常见的行为来阐释生命感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把深奥的道理讲解的通俗易懂,易于让读者理解与接受。
(4)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点,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本文的语言深刻隽永,富于人生智慧与感悟。如第⑦段中的“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等语句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与感悟,读来让人深思。
答案:
(1)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李叔同因为点亮灵魂的灯而成圣。点明文章主旨,呼吁读者点亮灵魂的灯,让灵魂为生命引路,并塑造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形式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总结上文,灵魂为李叔同的生命引路,并塑造了他生命的姿态与表情。引出主旨,号召读者点亮灵魂的灯,让灵魂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3)具体常见的行为来阐释生命感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把深奥的道理阐释得通俗易懂,亲切自然。
(4)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如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秘过程,它是时间的密码。
三、 说明文阅读(共2小题)
3. (2022•烟台)现代文阅读,完成问题。
神奇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
叶雨婷
①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四天六刷奥运会纪录。场馆中1.2万平方米的超大冰面被誉为“冬奥历史上最快的一块冰”。从开始建设到正式比赛,这块冰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在百年冬奥历史上,它首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
②传统的制冰技术使用氨或氟利昂。氨具有一定的爆炸和毒性危险,安全性难以控制,氟利昂则是臭氧层空洞和地球温暖化的元凶,这两种物质都无法与天然的二氧化碳比肩。另外,应用传统制冰技术,冰面不同区域的温差较大,会导致冰面软硬不均,影响参赛选手成绩。而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能将“冰丝带”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之内,硬度均匀,任运动员驰骋其上。
③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核心原理是二氧化碳热力学循环。通过液态二氧化碳吸热制冰,再将吸收热量的二氧化碳提升到高温高压状态下冷凝释放能量。释放出的能量也不会被浪费,用于冰面下地基防冻、冰面平整和场馆供暖,梯级利用,一举多得。
④为“冰丝带”制冰还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巨大的冰面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如何制作设计如此庞大的制冰系统是一个难题。另外冰面大了以后,如何保证硬度的均匀,达到运动员进行比赛的标准也是一个难题。为此,整个冬奥团队设计了超大型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并优化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系统,通过参数控制、动态调整等方式进行优化调控,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
⑤相较于其他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冬季温度高,降雪偏少,造雪技术的运用对赛会成功举办至关重要。特别是到了冬残奥会举办的3月,北京的平均气温可以达到8℃,而目前国内外造雪机普遍工作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造雪极限温度不能超过2℃。这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出了又一个难题。
⑥目前国际上虽然已经有零摄氏度以上人工造雪技术的应用,但往往是先制冰,再将冰爆碎,索契和平昌举办冬奥会时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这种“雪”硬度很大,会让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膝盖承受较大压力,影响成绩。冬奥团队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运用在人工造雪领域,成功实现在0℃﹣15℃甚至20℃﹣25℃的人工造雪,直接造出与天然雪最接近的人工雪,这为保护高山滑雪运动员身体健康,取得好成绩,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氧化碳零摄氏度以上人工造雪技术,也使在春风暖阳中跃然雪上不再是梦。
⑦在后冬奥时代,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将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生产生活的更多领域焕发光彩,挥出更大的作用,带给我们无限惊喜。
(根据作者发表于《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改写)
(1)读第②段,概括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神奇”之处。
(2)第⑥段运用了 作比较 、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在人工造雪领域具有 接近天然雪 的特点。
(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在百年冬奥历史上,它首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的理解,围绕“科技创新”写一句话,表达你的观点。
[材料一]“智能字幕”功能,依托语音识别技术,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体育垂直场景的实时纠错自然语义能力,在国内首次实现大型国际赛事超高清直播的实时双语字幕创新规模化商用。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观看直播的需求。
(节选自《让赛事插上科技的翅膀》)
[材料二]在物流自动化行业的热潮中,无人叉车机器人是近几年兴起的非常重要的方向。与传统的人力叉车、自动叉车相比,捷象灵越自主研发的首创无人叉车机器人有多项业界独有的底层创新,具有无盲区、更灵活、更安全的特性,意味着无人叉车行业迈向了3.0时代。中国正推动世界走向智能“智”造,下一代智慧物流将是中国保障经济内循环、引领全球工业4.0革命的核心竞争力。
(节选自《人工智能再添新场景,无人叉车进入3.0时代》)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可结合第②段的“而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能将‘冰丝带’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之内,硬度均匀,任运动员驰骋其上”来解答。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理解。结合“索契和平昌举办冬奥会时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这种‘雪’硬度很大,会让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膝盖承受较大压力,影响成绩。冬奥团队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运用在人工造雪领域,成功实现在0℃﹣15℃甚至20℃﹣25℃的人工造雪,直接造出与天然雪最接近的人工雪”可知这里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索契和平昌举办冬奥会时采用的造雪方法与北京冬奥会的造雪方法进行比较,突出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在人工造雪领域具有接近天然雪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要结合词语的本义以及语境义来理解。“首次”是第一次的意思,说明在北京冬奥会之前百年冬奥历史上从未使用过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最后再强调词语的作用“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结合文章“通过液态二氧化碳吸热制冰,再将吸收热量的二氧化碳提升到高温高压状态下冷凝释放能量。释放出的能量也不会被浪费,用于冰面下地基防冻、冰面平整和场馆供暖,梯级利用,一举多得”“整个冬奥团队设计了超大型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并优化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系统,通过参数控制、动态调整等方式进行优化调控,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冬奥团队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运用在人工造雪领域,成功实现在0℃﹣15℃甚至20℃﹣25℃的人工造雪,直接造出与天然雪最接近的人工雪,这为保护高山滑雪运动员身体健康,取得好成绩,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氧化碳零摄氏度以上人工造雪技术,也使在春风暖阳中跃然雪上不再是梦”可知科技创新的运用,为北京冬奥会增添了科技的力量,保障了奥运会的顺利进行。结合“在后冬奥时代,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将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生产生活的更多领域焕发光彩,挥出更大的作用,带给我们无限惊喜”以及材料中的“‘智能字幕’......在国内首次实现大型国际赛事超高清直播的实时双语字幕创新规模化商用。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观看直播的需求”“捷象灵越自主研发的首创无人叉车机器人有多项业界独有的底层创新,具有无盲区、更灵活、更安全的特性,意味着无人叉车行业迈向了3.0时代”可知,科技创新在生产生活的更多领域焕发光彩,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带给我们无限惊喜。
答案:
(1)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能将“冰丝带”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之内,硬度均匀,任运动员驰骋其上。
(2)作比较 接近天然雪
(3)“首次”是第一次的意思,说明在北京冬奥会之前百年冬奥历史上从未使用过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示例:科技创新在生产生活的更多领域焕发光彩,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带给我们无限惊喜。
4. (2022•临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能吸入的新冠疫苗
①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呼吸病学》2022年5月20日发表了有关康希诺生物吸入用新冠疫苗的最新研究成果。
②吸入用新冠疫苗是康希诺生物创新了给药方式,用雾化器将新冠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模拟新冠病毒从呼吸道黏膜侵入的逻辑,通过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有效免疫变异毒株。
③这种吸入式“接种”流程像喝咖啡。每人一只口杯,在酷似咖啡机的雾化器前接一杯雾化的疫苗,深吸气,保持5秒,正常呼吸,疫苗就接种完成了。
④为确保该创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验证,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将招募的420名18岁及以上已完成2剂灭活疫苗受试者随机分配为三组,每组140人,分别以低剂量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0.1ml)、高剂量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0.2ml)以及肌肉注射灭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⑤研究结果显示,序贯加强(俗称“混打”)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安全性良好,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灭活疫苗同源加强。加强接种后28天内,吸入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同剂量吸入组均无临床显著的肺功能异常发生,吸入剂型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⑥而免疫原性结果显示,以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28天后,两个剂量组针对原始毒株的中和抗体水平分别是灭活同源加强组的18.4—26.4倍。同时,序贯加强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对Delta突变株也具有高水平的交叉保护,中和抗体水平是灭活疫苗的18.1——24倍。
⑦此外,康希诺生物吸入用新冠疫苗还可高效诱导黏膜免疫。加强免疫后28天内,序贯加强吸入用新冠疫苗IgA水平显著高于灭活疫苗同源加强。
⑧上述研究结果证实,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仅需肌注剂型的1/5,即可产生高于肌肉注射的中和抗体水平,不仅可激发体液及细胞免疫,还可高效诱导黏膜免疫,达到三重全面保护。
⑨此外,吸入用新冠疫苗具有在2—8摄氏度长期稳定储运的特点,可大幅度降低接种点的管理成本,减轻医疗资源紧缺或交通欠发达地区的负担,为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便利,尤其适用于边境、口岸以及从事高风险工作的人群。
(选自《科技日报》2022年5月24日,有删改)
(1)吸入用新冠疫苗给药方式的“创新”表现在什么方面。
(2)与肌肉注射灭活疫苗相比,能吸入的新冠疫苗有哪些优越性。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A、吸入用新冠疫苗“接种”流程像喝咖啡,接一杯雾化疫苗、正常呼吸5秒后,深吸气即可完成接种。
B、为验证创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将受试者随机分配为三组进行加强免疫测试。
C、序贯加强康希诺吸人用新冠疫苗对原始毒株和Delta突变株均能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
D、吸入用新冠疫苗具有在2—8摄氏度长期稳定储运的特点,能减轻医疗资源紧缺或交通欠发达地区的负担。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根据“吸入用新冠疫苗是康希诺生物创新了给药方式,用雾化器将新冠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每人一只口杯,在酷似咖啡机的雾化器前接一杯雾化的疫苗,深吸气,保持5秒,正常呼吸,疫苗就接种完成了”等语句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此题要按题干要求,筛选吸入用新冠疫苗与肌肉注射疫苗比较的内容,概括作答。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序贯加强(俗称“混打”)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安全性良好,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灭活疫苗同源加强”可得出:安全性更好。根据“两个剂量组针对原始毒株的中和抗体水平分别是灭活同源加强组的18.4—26.4倍”“序贯加强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对Delta突变株也具有高水平的交叉保护,中和抗体水平是灭活疫苗的18.1——24倍”可得出:中和抗体水平更高。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证实,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仅需肌注剂型的1/5,即可产生高于肌肉注射的中和抗体水平,不仅可激发体液及细胞免疫,还可高效诱导黏膜免疫,达到三重全面保护”可得出:更高效诱导黏膜免疫。根据“在酷似咖啡机的雾化器前接一杯雾化的疫苗,深吸气,保持5秒,正常呼吸,疫苗就接种完成了”可得出:无痛便捷。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原文是“深吸气,保持5秒,正常呼吸”;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①用雾化器将新冠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 ②通过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
(2)①安全性更好 ( 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②中和抗体水平更高。 ③更高效诱导黏膜免疫。 ④无痛便捷。
(3)A
四、 说明对象(共1小题)
5. (2022•东营)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物候的南北差异
竺可桢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诗云:“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热),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
③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竹子的,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七年(1062)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
④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领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⑤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柳州梅雨在小春,即农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棹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作此诗时在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5月。现在我们知道,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确从南方渐渐地推进到长江流域。
⑥前面讲过,我国的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从世界范围来说,也一定是这样。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异而论,须有商榷之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欧洲为例,据英国气象学会的长期观测,从最北苏格兰的阿贝丁到南英格兰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公里,即6个纬度弱,11种花卉的开花期,南北迟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纬度相差3.7天。而且各种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开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开花的常春藤,则相差至28天。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
⑦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1)本文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阅读文章,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点出说明对象,明确指出南北物候差异→ 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 → 南岭南北存在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 → 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 →因地和因时季、月份造成南北物候复杂性差异。
(2)文章第一段说:“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请结合第④段分析其“质的不同”的具体表现。
(3)大量引用古诗文是本文主要说明方法之一,请分析作者用意所在。
(4)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给文章划分层次:文章第①段为第一层,主要内容在题干已给出,即“点出说明对象,明确指出南北物候差异”;第②和③段为第二层,根据第②段“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的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第④段为第三层,根据第④段“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的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南岭南北存在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第⑤段为第四层,根据第⑤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也是南北差异的物候表现;第⑥段和第⑦段为第五层,主要内容题干已经给出,即“因地和四时季、月份造成南北物候复杂性差异”。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④段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内容分析可知,此诗表现了柳州二月十分榕叶落尽的场景,表现出秋季物候特征,南岭以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二月表现的春季物候特征不同;根据《江月五首》的内容和苏轼在儋耳有诗分析可知,都表现出“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引用大量古诗文,内容上都可以作为资料为自己的说明提供事实证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⑤段引用柳宗元、杜甫、苏轼的诗,证明了“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增强了说服力。同时引用古诗文,是文章语言富有节奏和诗意,增强文章文采。
(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分析。第⑦段大量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将“北京、南京”之间三四月间的桃李开花时间进行了对比,明确地列举了相差为具体纬度为“7度强”和相差的具体时间“19天”,都使文章说明语言准确直接,从而增强文章的严谨性;第⑦段还运用准确的程度副词,如“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一句中的“几乎”一词,表明了也不是完全相等,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1)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南岭南北存在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
(2)二月本是中原地区桃李争春的春季,在南岭以南地区却已出现树叶凋落的秋季场景;南岭以南很多植物开花结果和中原地区有先后差异。
(3)文章通过引用大量的古诗文等资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生动性,增强文章文采,同时赋予文化气息。
(4)第⑦段说明语言严谨科学,直白明了,运用“19天”“3.6摄氏度”等具体数据,“几乎”“简单”等程度副词,加强说明的准确性。
五、 说明顺序(共1小题)
6. (2022•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①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②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③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④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⑤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⑥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第三自然段各句的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
A.④②⑤⑥①③
B.②⑥⑤①③④
C.④⑥⑤①②③
D.②⑤⑥①③④
(2)下列对选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选文先主要说明春夏的物候,又介绍了秋冬的现象,使用了时间的先后顺序。
B.选文说明的四个因素对物候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使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C.选文先说明华北地区的物候,又介绍了华南丘陵的现象,使用了由北到南的空间顺序。
D.选文先说明了国内的物候现象,最后又介绍了国外的现象,使用了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
(3)下列对第二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A.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B.举例子
下定义
列数字
C.作比较
举例子
引用
D.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4)下列诗句内容没有体现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C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C.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④是首句,说明经度的影响,②承接前文,列举现象,⑤点明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⑥①③举例说明,即:④②⑤⑥①③。
故选:A。
(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说明方法。第二自然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这个句子,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故选:D。
(4)本题考查诗句中物候现象的理解。
A.反映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影响。
B.描写了初夏江南的景色,说明了不同时令对生物影响。
C.无物候现象。
D.点明了时令,暮春时节,说明了不同时令对生物影响。
故选:C。
答案:
(1)A
(2)B
(3)D
(4)C
六、 举例子(共1小题)
7. (2022•济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食因器增色
①民以食为天,食因器增色。生活中的吃喝诸事无不与饮食器具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器具设计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展现出中国当代饮食器具设计的多元视角与多重维度。
②毋庸置疑,饮食器具作为生活用具,其实用性是一切设计的初衷。因此,如何在设计中不断提升器物的实用价值,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与习俗,是许多设计师探索的方向。如腌制器皿“新概念泡菜坛”的设计保留了传统泡菜坛用水隔绝空气密封保鲜的方式,针对以往泡菜坛体积过大、外观粗糙等问题进行了再设计。经调查,改良后的泡菜坛避免了因食物存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走进千家万户,也成为居家环境中富有艺术美感的装饰陈设。
③挖掘传统,让饮食器具设计更好地服务当下。中国有着丰厚的饮食文化传统,深耕其中,将具有代表性的技艺进行提炼,在现代饮食器具设计中加以应用,普通的生活用具便有了文化的灵魂。茶具“竹节•丝语”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竹”的意象,运用“竹丝扣瓷”的传统手工技法,以白瓷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柔软似绸的竹丝依胎编织。整套茶具彰显出清新淡雅的东方文化气韵。
④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这样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推崇。他们或是以新的视角彰显设计特点,或是发掘新的制作工艺,抑或是以新材料进行大胆实践,让人耳目一新。如器具“山海杯”,造型看似简洁,却一点也不“简单”。作品由十余个色彩丰富的水杯组成,囊括玻璃、大漆、陶、木、金、银、铜、纸、竹等多种材质。精细的工艺和多变的质感让这些器具构成五光十色的“山海世界”。
⑤饮食器具的设计与制作还要遵循绿色设计理念。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将可持续发展意识贯彻其中,为节能环保提供思路和方法。如“锔瓷造器——碎瓷重 生器皿系列”食盘将不可降解的碎瓷片进行打磨拼接,使其以崭新的样态“涅槃重生”,赋予瓷片废料新的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
⑥不同时代的人们对饮食器具的使用与审美要求并非一成不变。可以说,饮食器具的设计是动态的,为当代人的使用而设计才是当代饮食器具设计的真正意义。
(根据相关文章删改)
(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B.本文首段点明文章说明内容——中国当代饮食器具设计的多元视角与多重维度。
C.器具“山海杯”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的理念。
D.不同时代的人们对饮食器具的使用与审美要求是一成不变的。
(2)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经调查,改良后的泡菜坛避免了因食物存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走进千家万户,也成为居家环境中富有艺术美感的装饰陈设。
(3)阅读全文,判断下面这则例子放在哪一段结尾最恰当,并说说你的理由。
如纸胎漆器餐具“砂岩”将浸泡后的废纸用作材料,引发使用者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答题时把选项内容到原文中找出原句,进行比对。
ABC.正确。
D.有误,第⑥段原文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对饮食器具的使用与审美要求并非一成不变”可知,本项“不同时代的人们对饮食器具的使用与审美要求是一成不变的”说法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词语表达作用的分析。
定性:“经调查”在此有“根据调查得出”,表明了信息的来源;解句:说明“改良后的泡菜坛避免了因食物存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走进千家万户,也成为居家环境中富有艺术美感的装饰陈设”的结论是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有权威性和科学性;说明文语言特点:“经调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如纸胎漆器餐具‘砂岩’将浸泡后的废纸用作材料,引发使用者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根据关键词“如”可知,此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纸胎漆器餐具“砂岩”的材料来源,通过“废纸用作材料”“环境保护”体现环保绿色的理念;与第⑤段“饮食器具的设计与制作还要遵循绿色设计理念”的说明内容是相符合的,可放在此段的结尾。
答案:
(1)D
(2)示例:“经调查”即“根据调查”,表信息来源。说明了“改良后的泡菜坛避免了因食物存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也成为居家装饰陈设”这一说法是根据调查得来的。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示例:这则例子放在第⑤段结尾。这句话列举了“纸胎漆器餐具砂岩将浸泡后的废纸用作材料”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第段说明中心“饮食器具的设计要遵循绿色设计理念”。
七、 说明内容概括(共1小题)
8. (2022•聊城)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分子育种技术让水稻更高产
①米饭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但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能吃饱饭,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得以实现的。
②水稻增产与育种、水利、肥料、农药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育种。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育种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约为40%。
③育种的目标,是希望获得各种特征都符合种植者与消费者需求的作物。作物具备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特征,被称作农艺性状。而所有的农艺性状,归根结底都是由其遗传物质DNA上的特定碱基序列——基因决定的。
④认识到这一点后,育种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诱变和杂交这两大武器来改造作物。诱变是通过运用物理或化学的办法来处理种子,提高作物基因改变的概率。将这些基因突变的种子种植下去后,再观察挑选其中的有益变异并逐步培育出新品种。而杂交则是将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进行人工授粉交配,再将其后代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并具备某种优良性状的植株挑选出来,经过多代自交,最终培育出性状优良、遗传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⑤尽管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让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中缓慢发生的变异和杂交的依赖,但无论是自然变异还是人工诱变,基因的变异都是随机发生的。而杂交育种则需要经过多代的筛选、会交和自交,耗费的时间常常要以十年计。显而易见,要想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精准改变基因是其关键。
⑥在育种学家看来,高效精准育种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找到调控关键农艺性状的基因。不过水稻有4万多个基因,几乎是人类基因数量的两倍,一个一个基因去研究费时费力。加之基因和性状不是一一对应,而是既存在多个基因调控同一个性状,也存在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的情况,基因和性状之间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家洋团队与合作者在水稻中率先应用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
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是指:首先,记录大量不同品种植株的各种性状;随后,对这些植株开展基因组测序;接下来,对比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寻找其中的规律。假如若干植株均县有株高较高这一特征,而它们的某个基因又有着相同的变化,这个基因的作用很可能就是调控株高。
⑧确定了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对性状影响较大的基因,也称主效基因)后,下一步就是将这些基因按照育种学家的设计进行组合。传统的杂交技术不变,但是筛选不再是大海捞针,因为基因已经确定。当杂交的植株在实验室中刚出苗的时候,利用基因组测序或者利用对特定基因的标记追踪,就能很方便地找到具有理想组合的植株。通过对特定基因的分子标记追踪,能够获得将多种位于不同品种植株的优异基因集于一身的新品种,将传统育种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变为可能。这就是李家洋提出并首先实践的“分子设计育种”。
⑨那么,分子设计育种如何提高产量呢?这需要先确定哪种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然后寻找控制这种农艺性状的基因。
⑩育种学家认为,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农艺性状是水稻的株型。具体而言,就是水稻的茎秆基部分枝(称为分菜)的数目和角度、植株的高度、叶片和穗的形态等。
⑪意识到了株型对产量的意义后,育种学家提出来水稻“理想株型”或“新株型”的概念。即认为育种的目标之一是让作物具有最合适的株型,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经济产量。李家洋解释道:“理想株型应当具备株高1.2米左右,4~7个分蘖,具有一定的分蘖角度、茎秆粗壮倒伏、根系发达、穗大粒重等特征。”
⑫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李家洋团队接连发现了多个与分蘖相关的基因。其中,于2010年发现的IPAI最为关键。李家洋表示:“通过调控IPAI的表达量,不但能够让水稻具有合适的分集,还让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它甚至还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影响穗和粒的形态。”
⑬李家洋团队很快将IPAI用于分子设计育种。通过杂交将具有IPAI优异变异的基因导入其他水稻中,可以让水稻获得理想株型状态,使产量提高约20%。基于这一进展,IPAI被誉为“新一代绿色革命基因”。
⑭“农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育种科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家洋院士说。
(选自2021年第11期《科学世界》,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A.农艺性状是指作物具备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特征,它是由基因决定的。
B.农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诱变和杂交已经被新的育种科学技术淘汰。
C.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能够帮助育种学家确定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
D.分子设计育种提高产量既要确定与产量关系密切的农艺性状,还要寻找控制这种农艺性状的基因。
(2)简析第⑤段的作用。
(3)概括什么是分子设计育种。
(4)简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假如若干植株均具有株高较高这一特征,而它们的某个基因又有着相同的变化,这个基因的作用很可能就是调控株高。
(5)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理想株型应当具备株高1.2米左右,4~7个分蘖,具有一定的分菜角度、茎秆粗壮不倒伏、根系发达、穗大粒重等特征。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结合原文“确定了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对性状影响较大的基因,也称主效基因)后,下一步就是将这些基因按照育种学家的设计进行组合。传统的杂交技术不变”可知“诱变和杂交已经被新的育种科学技术淘汰”理解有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段落作用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结合第④段的“育种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诱变和杂交这两大武器来改造作物”可知写出了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在育种上的作用。第⑤段“尽管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让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中缓慢发生的变异和杂交的依赖”承接第④段,第⑤段的“显而易见,要想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精准改变基因是其关键”引出下文的“在育种学家看来,高效精准育种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找到调控关键农艺性状的基因”等内容,即怎样高效精准改变基因。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确定了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对性状影响较大的基因,也称主效基因)后,下一步就是将这些基因按照育种学家的设计进行组合。传统的杂交技术不变,但是筛选不再是大海捞针,因为基因已经确定。当杂交的植株在实验室中刚出苗的时候,利用基因组测序或者利用对特定基因的标记追踪,就能很方便地找到具有理想组合的植株。通过对特定基因的分子标记追踪,能够获得将多种位于不同品种植株的优异基因集于一身的新品种,将传统育种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变为可能。这就是李家洋提出并首先实践的‘分子设计育种’”概括可得:确定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利用基因组测序或者利用对特定基因的标记追踪,获得将多种位于不同品种植株的优异基因集于一身的新品种。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的分析。联系上下文可知“假如若干植株均具有株高较高这一特征”通过列举发现某个调控株高的基因这一过程,具体说明了什么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理解词语的意义以及作用。“一定”表示某种程度,在这里起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分蘖角度、茎秆粗壮不倒伏、根系发达、穗大粒重等特征”,说明理想株型的分蘖角度适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答案:
(1)B
(2)承上启下。“尽管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让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中缓慢发生的变异和杂交的依赖”承接第④段,总结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在育种上的作用。“显而易见,要想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精准改变基因是其关键”引出下文怎样高效精准改变基因。
(3)确定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利用基因组测序或者利用对特定基因的标记追踪,获得将多种位于不同品种植株的优异基因集于一身的新品种。
(4)举例子。通过列举发现某个调控株高的基因这一过程,具体说明了什么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
(5)“一定”表示某种程度,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说明理想株型的分蘖角度适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2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共34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0现代文阅读(小说),共30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9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说明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非文学作品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