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导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滥用兴奋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方式完成。1.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电位产生的机理及相关曲线的解读,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2.科学探究——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3.社会责任——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1)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静息时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2)而在图示位置的左侧给予刺激时,电表发生2次偏转,这说明刺激后会引起a、b间两次出现电位差。(3)实验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2.兴奋传导形式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也叫神经冲动。3.兴奋传导的机制和过程(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和突触(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鞘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2)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2.传递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3.传递特点(1)特点:单向传递。(2)原因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兴奋剂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2.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3.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突触来起作用的。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膜内和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 )2.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导。 ( )3.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 )4.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6.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 )提示:1.√ 2.√ 3.√ 4.√5.×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6.√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的传导过程2.K+、Na+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3.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差变化曲线解读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详细分析如下:(1)a点——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2)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3)bc段——动作电位,细胞膜继续保持对Na+的通透性强度。(4)cd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5)de段——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水平。辨析下列图示,完成相关问题:甲 乙(1)在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如何?(用图示表示)提示:。(2)图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因此D最符合题意。(3)若测量该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电流计的两极应怎样连接?电流计指针如何偏转?提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量①测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丙),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②测动作电位:灵敏电流计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丁),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丙 丁1.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能量C.ce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的峰值大小与膜两侧Na+浓度差无关C [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bc段为动作电位的形成,此时Na+大量内流,其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B错误;ce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时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表现为K+外流,C正确;动作电位是膜外Na+大量内流形成的,其峰值大小与膜两侧Na+浓度差有关,D错误。]2.(不定项)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 乙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BC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测得的为零电位,A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同,B正确;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t1~t2和t3~t4电位的变化都是Na+内流造成的,D错误。]K+、Na+对电位的影响不同(1)静息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细胞外K+浓度较低时,K+外流加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加大,引起静息电位转化为动作电位的阈刺激加大。 (2)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细胞外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常见类型(1)轴突—细胞体型,如图中A。(2)轴突—树突型,如图中B。2.传递的过程3.神经递质的理解(1)存在部位:突触小泡内。(2)释放方式:胞吐,消耗能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3)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扩散,不消耗能量。(4)两种类型: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5)两种去路:被酶降解或回收进细胞。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比较比较项目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信号形式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速度快慢方向可以双向单向传递3.(2021·山东潍坊高二上期中考试)下列关于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不同步的B.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可引起其兴奋或抑制C.抑制高尔基体的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存在信号形式的转换B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存在突触延搁,是不同步的,A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并不是进入受体细胞,B错误;突触小泡的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而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所以如果抑制高尔基体的作用,则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4.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B.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C.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D.突触2和突触3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A [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3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错误;由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错误;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突触3的作用是抑制肌肉兴奋,D错误。]突触的类型决定了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门冬氨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其突触后膜受体同时又是一种Na+通道,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进而产生兴奋;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其突触后膜受体同时又是一种Cl-通道,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进而产生抑制。通常的,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只能释放一种类型的递质。释放兴奋性递质的突触称为兴奋性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的突触称为抑制性突触。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抑制性突触 兴奋性突触通过对递质种类不同,突触后膜识别受体不同,开启的通道蛋白不同,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不同,认同生命的结构功能观;通过对突触传递示意图的识别分析,培养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2的分析,提升演绎与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1)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是如何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若为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呢?(生命观念)提示: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同时又是一种Na+通道,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Na+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进而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突触后膜上的γ氨基丁酸受体同时又是一种Cl-通道,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与γ氨基丁酸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Cl-内流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2)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不能及时被降解或回收,会对突触后膜产生什么影响?(科学思维)提示: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或持续性抑制。(3)在膝跳反射(如图)中,如果兴奋经过图中3个突触,都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进而产生动作电位,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将会作出什么反应?能否完成伸小腿的动作?(科学思维)提示:都将收缩;不能。(4)膝跳反射的完成,需要股四头肌收缩,这说明突触①和②属于兴奋性突触还是抑制性突触?(科学思维)提示:兴奋性突触。(5)要想膝跳反射正常进行,在股四头肌收缩的同时,股二头肌应该收缩还是舒张?这说明突触③属于兴奋性突触还是抑制性突触?(科学思维)提示:舒张;抑制性突触。[课堂小结]知 识 网 络 构 建核 心 语 句 背 诵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兴奋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3.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2021·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C DC [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S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两侧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在细胞膜的内外,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也有了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移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移向未兴奋部位,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移动方向一致,故C符合题意。]2.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不会发生( )A.细胞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B.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涌入细胞内C.动作电位产生D.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大量涌入细胞内D [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细胞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不符合题意;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大量涌入细胞内,导致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B、C不符合题意;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的钾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不会涌入细胞内,D符合题意。]3.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离不开生物膜的转移和融合B.线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提供能量C.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与其功能特性有关D.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D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完成的,胞吐过程离不开生物膜的转移和融合,需要消耗线粒体释放的能量,A、B正确;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性相关,C正确;反射弧中兴奋是由感受器产生的,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D错误。]4.神经细胞可以利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信息。下图a、b、c、d依次展示毒品分子使人上瘾的机理,据相关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A.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回收B.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会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回收C.据c图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D.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分解,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D [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回收,A正确;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可以与多巴胺转运分子结合,从而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回收,使愉悦感持续,B正确;据c图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使相关神经持续兴奋,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C正确;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突触前膜大量回收,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减少,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D错误。]5.甲图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乙图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甲 乙(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3)乙图中传递信号的物质由A细胞合成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 融合,通过A细胞的 作用,进入突触间隙。(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信号物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 。[解析] (1)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以确定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乙图为突触的结构图,B是突触后膜即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借助于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3)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答案] (1)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突触前膜 胞吐 (4)兴奋或抑制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浙科版 (2019)第二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案及答案,共16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导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案设计,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