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7第2单元基础课时8氨气学案第1页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7第2单元基础课时8氨气学案第2页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7第2单元基础课时8氨气学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导学案,共9页。
    第二单元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基础课时8 氨气学 习 任 务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氨的主要性质。2.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3.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无机化合物转化与制备的方案。知识点 氨气1氨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水溶性液化难易无色刺激性气味比空气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易被液化微点拨: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态氨在工业上常用来作制冷剂。2喷泉实验实验装置操作及现象结论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水显弱碱3.氨水的性质(1)氨气溶于水大部分和水反应生成NH3·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2ONH3·H2ONH3·H2O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2ONH3H2O(2)氨水具有弱碱性电离方程式是NH3·H2ONHOH能使酚酞溶液变(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4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1)将分别蘸有浓氨水、浓盐酸的两支玻璃棒渐渐靠近观察到的现象是有大量白烟产生。(2)这是因为浓氨水挥发产生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产生的氯化氢在空气中相遇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小颗粒。(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Cl===NH4Cl微点拨:(1)氨气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其离子方程式是NH3H===NH(2)铵盐大多是无色晶体运输、储存比较方便并且都能溶于水易被农作物吸收。因此固态氮肥已经代替了氨水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化肥。5从氮元素的化合价分析氨的性质(1)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在化学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可能的变化是只能升高不能降低因此氨气具有还原性。(2)请写出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O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4NO6H2O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1 mol/L的氨水中c(NH3·H2O)1 mol/L (×)(2)浓氨水与所有酸的反应过程均可产生白烟。 (×)(3)NH3可以用水作喷泉实验说明NH3易溶于水。 ()(4)氨水加热可以制NH3说明NH3·H2O易分解。 () 根据氨水的性质分析直接施用氨水作氮肥合理吗?理由是什么?提示:不合理。氨水易挥发用氨水作氮肥肥效低浓度较大时还会烧伤作物茎叶必须加大量的水稀释。氨水对眼睛、呼吸道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贮存、运输和施用的要求也比较高。探究氨气的性质如图是工业制硝酸流程图从氮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可知在制备硝酸的过程中氮元素失去电子被氧化表现还原性。[问题1] 写出氨气在制备硝酸时发生反应的其中一个重要化学方程式。在该反应中氨气表现了哪种性质?提示:4NH35O24NO6H2O。氨气表现还原性。[问题2] 怎样利用化学实验验证含有-3N物质是否都具有还原性?请写出你设计的实验操作。提示:用高锰酸钾分别与氨水、氯化铵、硫酸铵、碳酸氢铵反应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如果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则说明NH3·H2O、氯化铵、硫酸铵、碳酸氢铵都具有还原性。[问题3]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空管生烟实验验证氨气的性质观察现象说明氨气具有哪些性质。提示:浓氨水、浓盐酸扩散出的气体分子反应产生白烟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白烟接近浓盐酸一端说明氨气易挥发且NH3分子比HCl分子运动快。1已知XYZW(含同一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为XYZWX能与W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盐X可能是(  )AN2    BNO2    CNH3    DNOC [根据题意可知XYZW(含同一元素)均含N元素X能与W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盐XNH3发生反应:4NH35O24NO6H2O2NOO2===2NO23NO2H2O===2HNO3NO;且HNO3NH3===NH4NO3]喷泉实验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含酚酞)的烧杯中轻轻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装置如图。[问题1] 挤压滴管的胶头后立即形成红色喷泉该实验能说明氨气的哪些性质?提示:能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氨水呈弱碱性。[问题2] 该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提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圆底烧瓶要干燥;装置内气体的纯度要高。1喷泉实验的原理喷泉产生的本质原因是烧瓶内外形成气压差,由于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小于烧瓶外的压强,故液体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产生气压差的方法有:(1)减小烧瓶内气压如液体将气体吸收或反应等;(2)增大烧瓶外压强。2常见装置图 甲    乙    丙 (1)图甲装置形成喷泉是因为烧瓶内气体极易溶解于烧杯和滴管中的液体使烧瓶内的压强突然减小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几种常见情况:气体HClNH3CO2Cl2H2SSO2NO2O2混合气体或NOO2混合气体吸收剂水、NaOH溶液水、盐酸NaOH溶液H2O(2)图乙装置形成喷泉可采用使烧瓶受热的方法瓶内气体膨胀打开止水夹气体与液体接触而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压强差而形成喷泉(3)图丙装置下部锥形瓶中的物质相互反应产生气体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将液体从锥形瓶中压入到烧瓶中形成喷泉【例题】 (2020·全国)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 气体溶液AH2S稀盐酸BHCl稀氨水CNOH2SO4DCO2饱和NaHCO3溶液【解题指南】 如图的装置要想形成喷泉现象气体应该极易溶于溶液NH3HCl等气体;或者能与溶液发生反应CO2SO2H2S等酸性气体与NaOH溶液;乙烯、乙炔与溴水等。B [H2S与稀盐酸不反应且在稀盐酸中的溶解度较小向圆底烧瓶中挤入少量稀盐酸不能造成圆底烧瓶内气压明显减小不能形成喷泉A项错误;HCl能与稀氨水反应向圆底烧瓶中挤入少量稀氨水会造成圆底烧瓶内气压明显减小能形成喷泉B项正确;NO与稀硫酸不反应且在稀硫酸中溶解度非常小向圆底烧瓶中挤入稀硫酸不能造成圆底烧瓶内气压明显减小不能形成喷泉C项错误;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向圆底烧瓶中挤入饱和NaHCO3溶液不能造成圆底烧瓶内气压明显减小不能形成喷泉D项错误。]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胶头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OH溶液)/无色喷泉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CSO2(NaOH溶液)/红色喷泉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C [气体易与液体发生反应或易溶于液体即可形成喷泉。CO2NaOH溶液反应无色喷泉;NH3H2O(含酚酞)易溶显红色形成红色喷泉;SO2NaOH溶液反应无色喷泉;HCl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形成白色喷泉;C项与实验事实不相符。]3如图所示为氨气喷泉实验的装置(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1)收集氨气应使用________要得到干燥的NH3可选用________作干燥剂。(2)用图甲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的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只提供如图所示的乙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对于难溶于水的气体最好用排水法收集这样得到的气体较纯净。但NH3极易溶于水只能用排空气法NH3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空气小故用向下排空气法。(2)干燥气体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3)产生喷泉的动力烧瓶内外有压强差。[答案] (1)向下排空气 碱石灰(2)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与烧瓶外形成压强差(3)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1下列气体通入水中所得溶液呈碱性的气体是(  )ANH3    BNO2CSO2 DHClA [NH3通入水中发生反应NH3H2ONH3·H2ONHOH溶液呈碱性。]2下列关于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氨水显碱性是因为氨水是一种弱碱B氨水和液氨成分相同C氨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NH3(除水外)D1 mol·L1的氨水指在1 L溶液中含NH3NH3·H2ONH物质的量之和为1 molD [溶于水的氨气大部分与水反应生成NH3·H2O所以除水外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NH3·H2ONH3·H2O是一种弱碱在水中发生部分电离使溶液呈碱性;氨水中共含有六种粒子分别是H2ONH3NH3·H2ONHOH和少量的H是一种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只有NH3分子。]3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瓶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根据气味判断可能是氨气但不能确定是氨气。下列提供的方法中能帮他检验该气体是否为氨气的是(  )A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C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打开的瓶口D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A [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4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1)若要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主要从NH3的性质和喷泉实验原理出发。(1)若要在烧瓶中产生喷泉实验必然使烧瓶中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则根据NH3的性质先打开ab再挤压胶头滴管即可。(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则在NH3被水吸收形成负压HCl进入HClNH3反应生成固体NH4Cl生成白烟。(3)要在烧瓶中形成喷泉就要形成负压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片刻后关闭a打开b[答案] (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2)烧瓶导管口处产生白烟(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然后打开b活塞

    相关学案

    化学苏教版 (2019)专题8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学案:

    这是一份化学苏教版 (2019)专题8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学案,共8页。

    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导学案及答案,共11页。

    化学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学案:

    这是一份化学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学案,共8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