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2 离骚(节选)课前预习ppt课件
展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中国古代诗歌有两大源头,一为《诗经》,一为《楚辞》。 《楚辞》由西汉刘向辑录成集,收录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其中屈原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最具代表性且最为著名的一篇。“楚辞”也因其浓郁的楚地色彩而被视作一种独特的诗体。
任务一 因声求气,吟咏楚辞
【活动一】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活动二】你能从《离骚(节选)》中见出楚辞的哪些特点?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 ——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
◆诗句长短参差,表情达意丰富。诗歌的篇幅和容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楚辞打破了《诗经》中典型的方块式四言诗形式,活泼有弹性的形式能够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采用楚地方言,融合楚地音乐。如“扈”“謇”“搴”“阰”“汩”“侘傺”等字词。《离骚》中的高频词“兮”为楚地语气词,“兮”字勾连了前后句,有藕断丝连之效,使诗文较之四言诗更具韵律感和抒情性。◆多见楚地风物,突显荆楚文化。如江离、宿莽、蕙、茝等草木。《离骚》中还多有描写楚国山川地理之处。源于楚地歌谣的以“三三”“三二”节奏为主的六字句和五字句,形成了辞赋的基本形式,且对两汉及其后的文学语言影响深远。
任务二 分条析理,梳理诗文
《离骚》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它也被视作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被称为诗人的自叙传。
【探讨一】研读第一、二段,思考下列问题:(1)屈原为何要着重叙写身世?(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诗人表达了哪些担忧?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我是颛顼帝的远代子孙,我的父亲名为伯庸。正当寅年的寅月,就在庚寅日那天我降生了。先父观察衡量我降生时的情况,一开始就把美好的名字赐给我。给我起名叫正则,为我起的字叫灵均。
第一段主要写了诗人高贵的族源出身(奉颛顼为远祖,为“楚之同姓”,出身高贵,从血缘上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祥瑞的降生(生逢三寅,依楚国风俗为吉祥征兆,屈原像是负有上天的使命来到人世)、美好的名字(“正则”“灵均”都与“平”有语义上的关联,姓名中的平正之意与屈原一生“正道直行”的个人追求和政治理想相契),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陈述身世是诗人在对自己进行定位,人对自身的定位能够影响这个人的心气,继而影响这个人的行为。定位越高,对自身品性的要求就越高,所应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因此,屈原忠君爱国,以天下为己任,“虽九死其犹未悔”。开篇八句诗的背后,是屈原作为一个贵族、一个臣子,更是作为一个士子的责任心。
【探讨】屈原为何要着重叙写身世?
我已经有这么多内在的美好品质,又加之以美好的容态/优秀的才能。肩披江离与长在幽僻处的白芷,将秋天的兰花连缀起来做成佩饰。流年似水我好像赶不上,担心年岁不等待我。早晨我采撷坡上的木兰,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莽。
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
日月快速运行不停留,春天和秋天依次更替。想到草木凋零,就担心美人会衰老。何不趁着年富力强去除邪恶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法度?乘着骏马奔驰,来吧,我愿为前驱!
【探讨】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诗人表达了哪些担忧(“恐”)?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可看出屈原对进德修业而时不我待的担忧,因此“朝搴”“夕揽”,勤勉修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可看出屈原对韶华渐逝而壮志未展的担忧,因此决心要趁年岁未老为国除秽,辅君立业。 两种忧虑都由岁月流逝而触发,前者指向个人高洁品性修养,后者指向美好政治理想。
【探讨二】研读第三、四段,思考下列问题:(1)联系《屈原列传》中的相关语段,谈谈屈原“多艰”的内涵。(2)我们可以从哪些诗句中读到屈原的坚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 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 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长声叹息掩面而泣,哀叹人生如此多灾多难。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又因为我采摘白芷为饰而加给我罪名。这是我内心所崇尚的美德,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怨恨君主荒唐,始终不能体察我的心。众多小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
司马迁:“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探讨】联系下面的语段,谈谈屈原“多艰”的内涵。
①忠而被谤。“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曾任左徒,在内政外交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却因贤招妒,受命草拟宪令,触及楚国亲贵的利益,遭到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谗臣的诋毁。②信而见疑。“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怀王昏聩糊涂,听信谗臣对屈原的毁謗,不能体察人心,对屈原生疑以致“怒而疏屈平”。③遭遇贬黜。“朝谇而夕替。”屈原正道直行,向楚王进谏,反而被贬。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忧愁烦闷而又失意,独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消逝,我也决不肯做出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猛禽不与凡鸟同群,自古以来本就这样。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哪有道不同却能够相互安处的?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备和辱骂。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本来就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忧愁烦闷、失意困窘之际,屈原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调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算远的时候。让我的马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驱马疾行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在那里休息。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而遭受职指责,退下来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裁剪菱叶与荷叶做上衣,缀缝荷花做下装。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服饰的芳香和佩玉的润泽交织在一起,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是没有减损。
忽然回头放眼观看,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佩戴的饰物缤纷多彩,浓烈的芳香更加显著。人生各有各的爱好,我独爱美好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因为受到惩罚而停止(爱美好,从正道)?
【探讨】我们可以从哪些诗句中读到屈原的坚守?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达出屈原为追求心中理想死而无悔、决不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 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面对仕途上的失意,屈原虽因避患而欲引退,但他退而修“初服”,体现了他始终初心不变,洁身自好。 ③“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一个“独”字彰显出屈原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操,一个“岂”字以反问语气强调了屈原对自身高洁品质的坚守。 ④“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在被疏远贬黜后的恶劣环境中,屈原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仍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屈原无论“进”还是“退”,都有着对清白操守和报国理想的坚持。
任务三 含英咀华,品味象喻
《离骚》在创作手法上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之义”,通过意象的象征、比喻,丰富了诗文语意的表达,也使诗歌更具瑰丽绚烂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众多意象中,又以“香草”“美人”最具代表性。
【探究一】围绕“香草”“美人”寻找诗中涉及比兴之处,分析并归整象征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蕙、茝、兰、椒、芰荷、芙蓉
美好的品质,卓越的才华
奇花异草芬芳怡人,美好的品质同样动人
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
美人容颜美好,有才德之人内质美好
汉代王逸对《离骚》象喻系统有如下解释:“《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楚辞章句》) 当浓艳华美的奇花异草成了美质的象征,那么与此相关的采佩花草的行为就象征了对高尚品质的终生恪守与不懈追求,而与香草相对应的恶草臭物则象征了善恶不分、是非混淆、美丑颠倒的扭曲的价值观。诗中既有“美人”,也有与之相对应的“众女”,来象征朝中群臣。诗人以美喻美,以美喻善,以丑喻恶。比兴、象征使得诗中的词语和句子有了表层含义之外的深远寓意,诗文内涵得以丰富而又更显含蓄、委婉。
【探究二】对“美人”之喻的不同理解—— 王逸说“灵修美人,以媲于君”,但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认为“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应为屈原自喻,而非楚王。
(1)对于“美人”的两种阐释,你支持哪一种?说说你的理解。(2)为什么古人会用妇人来比喻臣子?
【探究】对“美人”之喻的不同理解——
◆君王说——①美人美好而难求,与可望而不可即的最高统治者有相似性。②下文弃秽改度,为属君之辞,将“美人”作楚王解可顺接下文。◆自喻说——①美人貌美,屈子内美修能,具有相似性。②第二段中先言不得及早致君为忧,后言为君王导路,解作自喻,其意相承,其旨甚显。③后文中既有“众女”喻嫉贤妒能之朝臣、从意象照应统一性来看,将“美人”解作屈子自喻更为相称。
【探究】为什么古人会用妇人来比喻臣子?
《周易》言:“坤,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在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可类比于夫妻关系,犹如天地乾坤之道。由此推得,臣对君忠诚譬如妻对夫忠贞,臣子受用譬如女子被幸,臣子遭贬譬如女子见弃。地位和遭遇的相似性使文人们与女性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 屈原以美人自比,有着古代文化的心理基础。他是以夫妇关系比拟君臣关系,以幽怨美人之形象,叙述着臣子对君王、臣民对家国的政治寄托。
任务四 楚辞风雅,诗意绵绵
楚辞中典型的香草美人象征性意象,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自屈原以降,“香草美人”成了高洁人格的象征,在后代诗歌中被大量使用。如张衡《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喻君子,曹植《洛神赋》“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张九龄《感遇》中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苏轼《赤壁赋》中的“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均有着浓浓的楚辞风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示范课ppt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创设情境导入课文,预习任务检测,作者生平,作家作品,相关节日端午节,了解《楚辞》,了解“离骚”,离骚节选屈原,课堂学习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集体备课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创作背景,联系阅读,字斟句酌赏文本,第一段,第二段,香草美人,第三段,第四段,提纲挈领看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为大诗人的屈原,作品简介“离骚”释义,《离骚》内容简介,关于香草美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