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2022内蒙古小升初语文卷真题汇编(分题型+分层)
内蒙古呼和浩特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7记叙文&小说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和浩特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7记叙文&小说,共3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7记叙文&小说
一、 记叙文(共4小题)
1. (2022•呼和浩特)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区有家便利店,顾客买重的东西,如桶装水啊、米啊、啤酒啊什么的,他们都送货上门。那天,我去买了箱啤酒,还买了点别的零碎东西。本来想自己扛回去的,手里拎着其他东西,扛起来不方便。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对我说:“我们店免费帮顾客送货的,你留个地址,我马上帮你送过去。”
我看看他,黑,瘦,肩膀上搭条毛巾,身上的老头衫,印着未干的汗迹,已经看不出当初的颜色了。认出他是店里的送货工,经常能看到他骑着一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在小区里像陀螺一样奔来跑去,忙个不停。
我告诉他几幢几号,他用签字笔,在啤酒箱上刷刷地记着。真没想到,那几个字,被他写得如此灵润飘逸,我惊讶地看着他。他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笑,说:“年轻时瞎练过几天字。”我冲他竖竖大拇指,那字写得确实漂亮,如今能写出这手字的人,不多了。
刚走到楼下,他就骑着三轮车,也到了。三轮车上码着三箱啤酒,一袋米,还有一桶水,看样子,都是要送的货。我抢先一步,摁下了电梯,手挡住电梯门,等他。我们这幢楼,是小区里几幢小高层之一,装有电梯。他却冲我摆摆手,示意我先上,然后,扛起啤酒,径直朝楼梯走去。我喊他,有电梯啊。他扭回头说:“一样,我走楼梯。”说完,“噔噔噔”,向楼上走去。
我摁了四层。电梯呼呼直上。我纳闷了……
电梯到了四层。刚走出电梯,他也扛着啤酒,走上来了,微微地喘着粗气。他放下啤酒,问我,要不要帮我搬进屋?我摇摇头。看着他脸上细密的汗珠,我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不乘电梯?他摘下肩膀上的毛巾,擦着汗,低声说:“咱身上汗味重,乘电梯不好。”我怔住了,这叫什么理由?没等我开口,他和我告别:“那我去送别人家的货了。”说着,转身从楼梯往下走,“噔噔噔”的脚步声,在楼梯间回荡。
平时,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经常能看见送货工奔跑着的身影。
有一次,一帮人刚走进电梯,正在关着的电梯门,忽然又慢慢打开了,还有人要上电梯。原来是送货工,扛着一袋米,站在电梯门口。有人往里挪挪,给他腾出位置。他将米袋搬进电梯,对站在摁钮边的我说:“麻烦帮我摁下12,谢谢啊。”说完,转身向楼梯跑去。12层是最高层,看样子这袋米是要送到12层的,可他为什么自己不乘电梯,却让米乘电梯?电梯门慢慢关上了,身后有个女人忽然吸吸鼻子,嘀咕着:“哼,连米袋上都留着一股汗馊味,难闻死了!”很厌恶的语气。忽然隐约明白,那个送货工为什么不坐电梯了。
我知道,他们虽然来到了这座城市,却生活在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上。
(1)给文章加个题目,下面最合适的是
A.不坐电梯
B.真没想到
C.爬楼梯
D.送货工
(2)第2自然段第1句话描写送货工外貌,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
A.表现送货工善良老实
B.表现送货工勤劳朴实
C.表现送货工黑瘦执着
D.表现送货工执着坚毅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 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
A.比喻,写出了送货工的忙碌与辛苦
B.比喻,写出了送货工朴实能干
C.夸张,写出了送货工的忙碌与辛苦
D.夸张,写出了送货工朴实能干
(4)第7自然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A.承上启下
B.前后照应
C.总结上文
D.对比衬托
(5)“我摁了四层。电梯呼呼直上。我纳闷了……”请把纳闷的内容写下来。
(6)送货工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内容做出说明。
2. (2021•赛罕区)课外阅读。
不落别处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灰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他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的一种感谢和祝福的表达。
和老人还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下雪天,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了老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中奖,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1)文中共有三处画横线的句子,其中第衣处是对老人 的描写,后两处是对老人 、 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老人的外表虽然是 的,但他的内心却是 的。
(2)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对刻画老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两次出现“一券在手,希望无穷”,分别写写它们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
第二次:
(4)文章题目“不落别处”改为“卖奖券的老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 (2020•呼和浩特)阅读。
外婆和鞋
席慕蓉
①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②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③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④“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⑤“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⑥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⑦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结合短文,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嚣张:
②泪眼盈盈: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
(3)用一句话概括第③~⑥自然段的内容。
(4)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5)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来,写出两处神态描写表情达意的作用。
(6)“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我”的心情怎样?请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不少于30个字)
(7)“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4. (2020•呼和浩特)课外阅读。
①我永远忘不了发生在三年级时的一件小事。在校节目演出中,我被选为剧中的公主,母亲煞费苦心地陪我练台词。但不论我在家里念得多么自如,一上台,每个词都从头脑中消失了。
②老师终于把我搁在一边。她解释说她已经为该剧设计了一个叙述者,要我担任。她是亲切婉转地说的,但仍然刺痛了我,特别是当我看到公主的角色由另一个姑娘扮演时。
③那天中午我回家时,没有告诉母亲发生了什么。但她很快觉察到我心神不安。她不是 我们一起练台词,而是问我是不是想到院子里散散步。
④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中午。格架上的蔷薇藤正在变绿。高大的榆树下,我们可以看到丛丛黄色的蒲公英钻出草地盛开,宛如一个画家用金色的染料在我们的风景画上涂抹过。
⑤我看到母亲漫不经心地在一丛蒲公英旁弯下腰:“我打算挖掉这些草。”她边说边连根拔起一株蒲公英,“从现在起,我们只在这个院子里留蔷薇花。”
⑥“可是我喜欢蒲公英!”我表示 ,“一切花都是美丽的﹣﹣蒲公英也是如此。”
⑦母亲严肃地看着我:“是的,每一朵花都以自己的方式给人以愉快,对吗?”我点点头,感到高兴,我赢了。“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公主,这并没有什么羞耻。这一点,对花来说是这样;对人来说,也是如此。”她补充说。
⑧相信母亲已经猜到了我的痛处,我开始大哭,告诉她发生的事。她听着,放心地笑了。
⑨“你将是一个可爱的叙述者。”她提醒我,“叙述者角色同公主角色完全同样重要。”
⑩演出的那天夜里,我很紧张。开演前,老师走到我面前:“你母亲要我给你这个。”她说着,递给我一朵蒲公英。它在茎上耷拉着,边已经开始卷了。看着蒲公英,我的眼角有些湿润。
(1)为文中横线处选择合适的词。
A.建议 异议
B.异议 抗议
C.建议 抗议
(2)“在后来的几个星期里,她不断鼓励我,我逐渐为自己担任这个角色感到自豪。午饭时间被用来念我的台词或者谈论演出时我将穿什么。”该语段应该插入到第 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之间。
A.②③
B.⑧⑨
C.⑨⑩
(3)母亲带“我”到院子里散步的真实用意是什么?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想带“我”散散心,看看风景,忘记烦恼。
B.母亲借蒲公英让“我”自己去发现,叙述者角色同公主角色同样重要。
C.母亲带“我”散步,告诉“我”蔷薇花和蒲公英一样美丽。
D.母亲借蔷薇花和蒲公英不同的美,告诫“我”不要抢风头。
(4)下面句子表达的意思与这篇文章的主题不切合的一句是
A.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B.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C.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D.人各有所长,能各取所长,皆可用也。
(5)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 小说(共3小题)
5. (2021•呼和浩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任务。
选段一
自此,严监生[批注①]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六回)
选段一:“监生”什么意思呢?
选段二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批注②]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为什么范进中举却不省人事呢?
答:几十年的科场经历已经让他难以置信自己能中举:而得知自己中了后。又反复喊着:“噫!好了!我中了”可见其欣喜若狂。一个沉迷于科举,被科举制度所毒害的人的形象就通过这样的反复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
选段三
①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②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國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顴骨与右耳之间一
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
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选自《骆驼祥子[批注③]》)
选段三:这篇文章选自《骆驼祥子》,书名中的“祥子”指的是作者吗?请说明理由。
选段四
①一语来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
②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
③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递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几才算见了。巩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
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尽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批注④]
(选自《红楼梦》)
选段四:王熙凤对黛玉提出的一连串问题是希望黛玉回答吗?她为什么要这么问?
(1)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严监生和范进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背后有着怎样相同的社会根源呢?
(2)联系选段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
文章的表达效果?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國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3)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请结合选段,参考选段二批注的示例完成旁批。
(4)有时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为选段各加上合适的标题。
(5)下面是人物描写一组。请就其中﹣一个形象结合人物描写的技法感悟予以点评。
①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团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选自《慷慨擲此身》)
②冰心说:“我是从入了 正式的学校起,就选定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得较多。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选自《冰心的文学之路》)
(6)请从选段中的四个人物任选一个,先说说你对他(她)所作评价的比喻物,然后引用一句名言或熟语作佐证。
(7)四段选文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请你按照选文出处的成书时间顺序排序并标注作者的字。
6. (2021•呼和浩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任务。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围绕着“骆驼”这一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3)关于驼铃的作用,爸爸和“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爸爸为什么觉得“我”的想法更美些?
(4)童年已经过去,但文章结尾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有人这样评价林海音的文章:“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静静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本文也有这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7. (2020•呼和浩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示:认真阅读注解,特别要注意其中的历史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①(节选)
契诃夫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起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注解:①《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1)埋葬别里科夫既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为什么又要“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结果。
B.别里科夫虽使人讨厌,但别里科夫死去毕竟使人悲伤。
C.套子的代表人物死去了,可是套子依然存在,且势力还十分强大。
D.在这个令人窒息的社会中,人们都变得虚伪起来了。
(2)试对下列加点语句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
①(华连卡)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②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眼镜摔碎了没有。
(3)用一句话来概括别里科夫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不允许使用注解中的关键语句。)
(4)如何理解“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请简要说明。(提示:可以从篇章到语句考虑,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从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两个角度做简要说明。)
(5)在原小说结尾处有叙述者的一段话:“看别人作假,听别人说谎,如若你容忍这种虚伪,别人就管你叫傻瓜。你只好忍气吞声,任人侮辱,不敢公开称你站在正直自由的一边,你只好说谎,赔笑,凡此种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搭个温暖的小窝,有个分文不值的一官半职!不,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你认为这句话是删去好,还是不删去好?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 记叙文(共4小题)
1. (2022•呼和浩特)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区有家便利店,顾客买重的东西,如桶装水啊、米啊、啤酒啊什么的,他们都送货上门。那天,我去买了箱啤酒,还买了点别的零碎东西。本来想自己扛回去的,手里拎着其他东西,扛起来不方便。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对我说:“我们店免费帮顾客送货的,你留个地址,我马上帮你送过去。”
我看看他,黑,瘦,肩膀上搭条毛巾,身上的老头衫,印着未干的汗迹,已经看不出当初的颜色了。认出他是店里的送货工,经常能看到他骑着一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在小区里像陀螺一样奔来跑去,忙个不停。
我告诉他几幢几号,他用签字笔,在啤酒箱上刷刷地记着。真没想到,那几个字,被他写得如此灵润飘逸,我惊讶地看着他。他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笑,说:“年轻时瞎练过几天字。”我冲他竖竖大拇指,那字写得确实漂亮,如今能写出这手字的人,不多了。
刚走到楼下,他就骑着三轮车,也到了。三轮车上码着三箱啤酒,一袋米,还有一桶水,看样子,都是要送的货。我抢先一步,摁下了电梯,手挡住电梯门,等他。我们这幢楼,是小区里几幢小高层之一,装有电梯。他却冲我摆摆手,示意我先上,然后,扛起啤酒,径直朝楼梯走去。我喊他,有电梯啊。他扭回头说:“一样,我走楼梯。”说完,“噔噔噔”,向楼上走去。
我摁了四层。电梯呼呼直上。我纳闷了……
电梯到了四层。刚走出电梯,他也扛着啤酒,走上来了,微微地喘着粗气。他放下啤酒,问我,要不要帮我搬进屋?我摇摇头。看着他脸上细密的汗珠,我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不乘电梯?他摘下肩膀上的毛巾,擦着汗,低声说:“咱身上汗味重,乘电梯不好。”我怔住了,这叫什么理由?没等我开口,他和我告别:“那我去送别人家的货了。”说着,转身从楼梯往下走,“噔噔噔”的脚步声,在楼梯间回荡。
平时,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经常能看见送货工奔跑着的身影。
有一次,一帮人刚走进电梯,正在关着的电梯门,忽然又慢慢打开了,还有人要上电梯。原来是送货工,扛着一袋米,站在电梯门口。有人往里挪挪,给他腾出位置。他将米袋搬进电梯,对站在摁钮边的我说:“麻烦帮我摁下12,谢谢啊。”说完,转身向楼梯跑去。12层是最高层,看样子这袋米是要送到12层的,可他为什么自己不乘电梯,却让米乘电梯?电梯门慢慢关上了,身后有个女人忽然吸吸鼻子,嘀咕着:“哼,连米袋上都留着一股汗馊味,难闻死了!”很厌恶的语气。忽然隐约明白,那个送货工为什么不坐电梯了。
我知道,他们虽然来到了这座城市,却生活在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上。
(1)给文章加个题目,下面最合适的是 D
A.不坐电梯
B.真没想到
C.爬楼梯
D.送货工
(2)第2自然段第1句话描写送货工外貌,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 B
A.表现送货工善良老实
B.表现送货工勤劳朴实
C.表现送货工黑瘦执着
D.表现送货工执着坚毅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 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 A
A.比喻,写出了送货工的忙碌与辛苦
B.比喻,写出了送货工朴实能干
C.夸张,写出了送货工的忙碌与辛苦
D.夸张,写出了送货工朴实能干
(4)第7自然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A
A.承上启下
B.前后照应
C.总结上文
D.对比衬托
(5)“我摁了四层。电梯呼呼直上。我纳闷了……”请把纳闷的内容写下来。 为什么送货工明明有电梯不坐,非要扛着重物走楼梯。
(6)送货工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内容做出说明。 送货工是一个勤劳朴实,会为他人着想的人。从文中送货工经常像陀螺一样奔来跑去,为居民送货,可以看出他勤劳,衣着也是非常朴实的;从他不愿意坐电梯是因为不想让自己身上的汗味影响到他人,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别人着想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了拟题的能力。拟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内容的主旨就是文题。本文主要写围绕送货工写了两件事,可用“送货工”为题目。故选D。
(2)本题考查了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本题外貌描写表现送货工勤劳朴实。故选B。
(3)本题考查了修辞。根据句子特征辨析修辞手法。由“像陀螺一样”可知,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送货工”比作“陀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送货工的忙碌与辛苦。故选A。
(4)本题考查了句子的作用。看句子位置,位于句首,起着领起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位于句中,起着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位于结尾,起着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的作用。本句位于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A。
(5)本题考查想象写话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思考人物的心理活动,合理想象。本题的情境是送货工扛着重物走楼梯,我很纳闷,围绕着不坐电梯发展想象即可。示例:为什么送货工明明有电梯不坐,非要扛着重物走楼梯。
(6)本题考查了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阅读“我看看他,黑,瘦,肩膀上搭条毛巾,身上的老头衫,印着未干的汗迹,已经看不出当初的颜色了。”可以看出送货工朴实;由“认出他是店里的送货工,经常能看到他骑着一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在小区里像陀螺一样奔来跑去,忙个不停。”可以看出他勤劳;由“他放下啤酒,问我,要不要帮我搬进屋?”低声说:“咱身上汗味重,乘电梯不好。”等句可看出,他为别人着想。总之,送货工是一个勤劳朴实,会为他人着想的人。
故答案为:
(1)D;
(2)B;
(3)A;
(4)A;
(5)为什么送货工明明有电梯不坐,非要扛着重物走楼梯。
(6)送货工是一个勤劳朴实,会为他人着想的人。从文中送货工经常像陀螺一样奔来跑去,为居民送货,可以看出他勤劳,衣着也是非常朴实的;从他不愿意坐电梯是因为不想让自己身上的汗味影响到他人,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别人着想的人。
2. (2021•赛罕区)课外阅读。
不落别处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灰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他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的一种感谢和祝福的表达。
和老人还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下雪天,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了老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中奖,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1)文中共有三处画横线的句子,其中第衣处是对老人 外貌 的描写,后两处是对老人 语言 、 动作 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老人的外表虽然是 丑陋 的,但他的内心却是 美好 的。
(2)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对刻画老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以外表的丑陋、怪异,反衬老人内心的美丽、善良。
(3)文中两次出现“一券在手,希望无穷”,分别写写它们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 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的感谢与祝福的表达。
第二次: 暗示“我”希望做一个像老人一样,具有美好品质的人。
(4)文章题目“不落别处”改为“卖奖券的老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不好。“不落别处”形象暗示老人的善良、爱心已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也希望自己能拥有美好的品质,“卖奖券的老人”只是交代了老人的身份。
【解答】(1)考查对写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文中共有三处画横线的句子,其中第一处是对老人外貌的描写,后两处是对老人语言、动作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老人的外表虽然是丑陋的,但他的内心却是美好的。
(2)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写出了老人的丑陋与寒酸,与后文中老人的“纯净的善意”即心灵美形成了对比。以外表的丑陋、怪异,反衬老人内心的美丽、善良。
(3)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首先要找到两次出现“一券在手,希望无穷”的语段,然后结合上下文,可知,第一处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的祝福,是一种感激的表达;第二处结合语境“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可知,“我”希望永远作一个好人,具有好品质的愿望。
(4)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文章题目“不落别处”改为“卖奖券的老人”不好,因为“不落别处”形象暗示老人的善良、爱心已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也希望自己能拥有美好的品质,“卖奖券的老人”只是交代了老人的身份。
故答案为:
(1)外貌 语言 动作 丑陋 美好;
(2)以外表的丑陋、怪异,反衬老人内心的美丽、善良。
(3)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的感谢与祝福的表达。
暗示“我”希望做一个像老人一样,具有美好品质的人。
(4)不好。“不落别处”形象暗示老人的善良、爱心已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也希望自己能拥有美好的品质,“卖奖券的老人”只是交代了老人的身份。
3. (2020•呼和浩特)阅读。
外婆和鞋
席慕蓉
①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②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③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④“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⑤“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⑥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⑦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结合短文,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嚣张: 文中指因兴奋而没有限制。
②泪眼盈盈: 因伤心而泪眼模糊。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
(3)用一句话概括第③~⑥自然段的内容。 回忆外婆给我洗鞋并晒鞋的往事。
(4)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色,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
(5)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来,写出两处神态描写表情达意的作用。
①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②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我们回来。从外婆的神态能够感受到她的慈祥、宽容以及对我的疼爱。
(6)“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我”的心情怎样?请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不少于30个字)
外婆,以后谁还会来为我洗拖鞋?以后谁还会静静地坐在客厅里等我回家?外婆,你的爱我会铭记于心,我要将与你有关的点点滴滴收藏起来,这样你就还像在我身边一样!
(7)“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外婆的关爱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但随着外婆去世和时光的流逝,这一切都只能在回忆中了,也表达“我”对失去外婆的悲痛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去推断其语境义。①嚣张,原义指不良风气增长,是个贬义词,结合语境来看,是指因兴奋而没有限制。②泪眼盈盈:本义与语境义相仿,都表示因伤心而泪眼模糊。
(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相对简单,承上启下,指的就是能巧妙连接上下文的句子,文章第二段就是这样,用一个问句引出了原因的叙述。故应填:“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3)本题考查概括能力。③﹣⑦段是作者回忆上大学时住在外婆家,外婆将他的拖鞋清洗干净并晒干,等作者回家的往事。外婆离世后,作者将这双拖鞋当做缅怀外婆的依托。
(4)本题考查概括和文意理解能力。文章在开头对拖鞋的外观做了描写: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根据“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可知,作者将这双拖鞋留在身边,仿佛就像外婆还陪在他身边一样,能够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感受外婆的慈爱。
(5)本题考查神态描写的筛选。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人物的神态描写。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这一理解,可以找到文段中有:“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我们回来”。
(6)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与想象。解答此题要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读懂作者对外婆的情感,围绕外婆对我的爱,我内心的悲痛、伤心、怀念等不同方面去描写,语句通顺,能写出真情实感即可。
(7)本题考查文意理解。解答时,结合文本分析结尾句在内容上的含义和结构上的作用。文章最后一句,怅然的叹息,外婆的温柔和关爱一去不返,体现了外婆的关爱带给作者的童年无尽的温暖和幸福,但随着外婆的去世和时光的流失,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只有回忆和仅有的收藏能帮我缅怀逝去的回忆,表达我深沉的悲伤和对外婆深切的思念。
故答案为:
(1)①文中指因兴奋而没有限制。
②因伤心而泪眼模糊。
(2)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3)回忆外婆给我洗鞋并晒鞋的往事。
(4)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色,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
(5)①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②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我们回来。从外婆的神态能够感受到她的慈祥、宽容以及对我的疼爱。
(6)外婆,以后谁还会来为我洗拖鞋?以后谁还会静静地坐在客厅里等我回家?外婆,你的爱我会铭记于心,我要将与你有关的点点滴滴收藏起来,这样你就还像在我身边一样!
(7)外婆的关爱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但随着外婆去世和时光的流逝,这一切都只能在回忆中了,也表达“我”对失去外婆的悲痛之情。
4. (2020•呼和浩特)课外阅读。
①我永远忘不了发生在三年级时的一件小事。在校节目演出中,我被选为剧中的公主,母亲煞费苦心地陪我练台词。但不论我在家里念得多么自如,一上台,每个词都从头脑中消失了。
②老师终于把我搁在一边。她解释说她已经为该剧设计了一个叙述者,要我担任。她是亲切婉转地说的,但仍然刺痛了我,特别是当我看到公主的角色由另一个姑娘扮演时。
③那天中午我回家时,没有告诉母亲发生了什么。但她很快觉察到我心神不安。她不是 我们一起练台词,而是问我是不是想到院子里散散步。
④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中午。格架上的蔷薇藤正在变绿。高大的榆树下,我们可以看到丛丛黄色的蒲公英钻出草地盛开,宛如一个画家用金色的染料在我们的风景画上涂抹过。
⑤我看到母亲漫不经心地在一丛蒲公英旁弯下腰:“我打算挖掉这些草。”她边说边连根拔起一株蒲公英,“从现在起,我们只在这个院子里留蔷薇花。”
⑥“可是我喜欢蒲公英!”我表示 ,“一切花都是美丽的﹣﹣蒲公英也是如此。”
⑦母亲严肃地看着我:“是的,每一朵花都以自己的方式给人以愉快,对吗?”我点点头,感到高兴,我赢了。“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公主,这并没有什么羞耻。这一点,对花来说是这样;对人来说,也是如此。”她补充说。
⑧相信母亲已经猜到了我的痛处,我开始大哭,告诉她发生的事。她听着,放心地笑了。
⑨“你将是一个可爱的叙述者。”她提醒我,“叙述者角色同公主角色完全同样重要。”
⑩演出的那天夜里,我很紧张。开演前,老师走到我面前:“你母亲要我给你这个。”她说着,递给我一朵蒲公英。它在茎上耷拉着,边已经开始卷了。看着蒲公英,我的眼角有些湿润。
(1)为文中横线处选择合适的词。 C
A.建议 异议
B.异议 抗议
C.建议 抗议
(2)“在后来的几个星期里,她不断鼓励我,我逐渐为自己担任这个角色感到自豪。午饭时间被用来念我的台词或者谈论演出时我将穿什么。”该语段应该插入到第 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之间。 C
A.②③
B.⑧⑨
C.⑨⑩
(3)母亲带“我”到院子里散步的真实用意是什么?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母亲想带“我”散散心,看看风景,忘记烦恼。
B.母亲借蒲公英让“我”自己去发现,叙述者角色同公主角色同样重要。
C.母亲带“我”散步,告诉“我”蔷薇花和蒲公英一样美丽。
D.母亲借蔷薇花和蒲公英不同的美,告诫“我”不要抢风头。
(4)下面句子表达的意思与这篇文章的主题不切合的一句是 C
A.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B.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C.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D.人各有所长,能各取所长,皆可用也。
(5)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解答】(1)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和运用。“建议”向有关方面提出自己的主张。“异议”不同的意见,“抗议”是对某人、某国、某单位的言论、行为或措施表示强烈反对。结合具体的句子和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文中第一个句子选用“建议”合适,第二个句子用“抗议”恰当。故选C。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文中第⑨自然段写的是母亲对“我”改做叙述者角色的鼓励,而所加的语段“在后来的几个星期里,她不断鼓励我,我逐渐为自己担任这个角色感到自豪。中饭时间被用来念我的台词或者谈论演出时我将穿什么。”正是承接这段内容,所以结合上下文加在⑨⑩自然段之间合适。故选C。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当“我”看到公主的角色由另一个姑娘扮演时。心里感到很难过,此时母亲带“我”到院子里散步的真实用意是母亲借蒲公英让“我”自己去发现,叙述者角色同公主角色同样重要。让“我”重新振作,故选B。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这篇文章写了我”因不能担任演出中的公主角色却成为演出中的叙述者而心神不安,在院子里母亲用蒲公英和蔷薇花告诉“我”每一朵花都以自己的方式给人以愉快,人也是如此的道理。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是主角,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有做“花“的,也总得有做叶的,人各有所长,能各取所长,皆可用也。与这篇文章的主题不切合的一句是C。
(5)考查概括能力,纵观全文,本文主要内容可简练概括为:“我”因不能担任演出中的公主角色却成为演出中的叙述者而心神不安,在院子里母亲用蒲公英和蔷薇花告诉“我”每一朵花都以自己的方式给人以愉快,人也是如此的道理。
故答案为:
(1)C;
(2)C;
(3)B;
(4)C;
(5)这篇文章写了我”因不能担任演出中的公主角色却成为演出中的叙述者而心神不安,在院子里母亲用蒲公英和蔷薇花告诉“我”每一朵花都以自己的方式给人以愉快,人也是如此的道理。
二、 小说(共3小题)
5. (2021•呼和浩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任务。
选段一
自此,严监生[批注①]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六回)
选段一:“监生”什么意思呢? 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
选段二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批注②]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为什么范进中举却不省人事呢?
答:几十年的科场经历已经让他难以置信自己能中举:而得知自己中了后。又反复喊着:“噫!好了!我中了”可见其欣喜若狂。一个沉迷于科举,被科举制度所毒害的人的形象就通过这样的反复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
选段三
①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②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國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顴骨与右耳之间一
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
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选自《骆驼祥子[批注③]》)
选段三:这篇文章选自《骆驼祥子》,书名中的“祥子”指的是作者吗?请说明理由。
不是作者。因为《骆驼祥子》是小说,书名中的“祥子”是虚构的一个小说人物。
选段四
①一语来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
②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
③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递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几才算见了。巩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
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尽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批注④]
(选自《红楼梦》)
选段四:王熙凤对黛玉提出的一连串问题是希望黛玉回答吗?她为什么要这么问?
不是。问这些问题,一是向贾母表明自己非常关心林黛玉,从而讨好贾母;二是为了显示出她是贾府实际管事的地位。
(1)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严监生和范进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背后有着怎样相同的社会根源呢?
吝啬 热衷功名 不同的性格特征背后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以及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社会根源。
(2)联系选段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
文章的表达效果?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國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3)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请结合选段,参考选段二批注的示例完成旁批。
(4)有时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为选段各加上合适的标题。
《两芝灯草》《范进中举》《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5)下面是人物描写一组。请就其中﹣一个形象结合人物描写的技法感悟予以点评。
①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团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选自《慷慨擲此身》)
②冰心说:“我是从入了 正式的学校起,就选定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得较多。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选自《冰心的文学之路》)
(6)请从选段中的四个人物任选一个,先说说你对他(她)所作评价的比喻物,然后引用一句名言或熟语作佐证。
范进:狼子系中山狼,得意便痴狂,十年寒暑尽,一朝进明堂。
(7)四段选文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请你按照选文出处的成书时间顺序排序并标注作者的字。
《儒林外史》敏轩《红楼梦》梦阮《骆驼祥子》舍予。
【解答】(1)考查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与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严监生的性格特征是吝啬,范进的性格特征是热衷功名。不同的性格特征背后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以及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社会根源。
(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从第一组句子中可以看出他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给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人们左猜不中,右猜不中,他的精神也随之变化,先把头摇了两三摇,继而“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最后“把眼闭着摇头,那只手只是指着不动”。这种神态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他内心焦急的程度,在加深赵氏猜中后挑掉一茎灯草,他“登时就没了气”。如果删掉这些内容,表现不出他爱财胜过生命的形象。第二组句子中模样普通的祥子脸上的精神让他显得“可爱”,塑造了一个勤劳、淳朴、敦厚的祥子形象。从“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可以体会到祥子显得很聪明、很有精神;“头上永远剃得发亮“因为他是拉黄包车的,表现了劳动者的本色;“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边儿粗”可以体会到祥子身体很强健。这都是长期劳动锻炼的结果。如果删掉这些内容,表现不出祥子憨厚朴实的性格特点。第三组句子中王熙凤见到林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当提到林黛玉的母亲时,她又抢先“用帕拭泪”。最后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一方面是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另一方面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如果删掉这些内容,表现不出王熙凤是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的人物。
(3)考查了学生批注的能力。选段一: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选段三:考查了对文中人物的理解。结合作品内容可知,书名中的“祥子”不是作者。因为《骆驼祥子》是小说,书名中的“祥子”是虚构的一个小说人物。选段四: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作答,说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即可,如:不是。问这些问题,一是向贾母表明自己非常关心林黛玉,从而讨好贾母;二是为了显示出她是贾府实际管事的地位。
(4)考查了学生的拟题能力。结合语段内容,添加合适的不同即可,选段一:主要讲了严监生得了重病,就在他临死前竖起两根指头,大家开始各种猜测,只有赵氏知他怕两茎灯草浪费了油,挑掉一茎后,他才咽下最后一口气。故可拟题为“两芝灯草”。选段二: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故可拟题为“范进中举”。选段三:本语段选自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语段中对骆驼祥子的外貌进行了描写,表现了祥子年轻、高大、健壮的特点。故可拟题为“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段四:语段选自《“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刁钻泼辣、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故可拟题为“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5)考查了对人物描写技法感悟予及点评。结合语段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悟并做出点评即可,如:①文段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华罗庆,通过华罗庚的语言描写从正面写人物,又通过一位美国记者的语言从侧面写人物,这就把华罗庚崇高的人品和不俗的才华形象地表现出来。
(6)考查了评价人物的能力。注意用上比喻物,并引用一句名言或熟语作佐证。如:范进:狼子系中山狼,得意便痴狂,十年寒暑尽,一朝进明堂。
(7)考查了文学常识。结合课内学习及课外知识积累作答,如:《儒林外史》敏轩《红楼梦》梦阮《骆驼祥子》舍予。
故答案为:
(1)吝啬 热衷功名 不同的性格特征背后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以及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社会根源。
(2)第一组句子中可以看出他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给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人们左猜不中,右猜不中,他的精神也随之变化,先把头摇了两三摇,继而“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最后“把眼闭着摇头,那只手只是指着不动”。这种神态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他内心焦急的程度,在加深赵氏猜中后挑掉一茎灯草,他“登时就没了气”。如果删掉这些内容,表现不出他爱财胜过生命的形象。第二组句子中模样普通的祥子脸上的精神让他显得“可爱”,塑造了一个勤劳、淳朴、敦厚的祥子形象。从“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可以体会到祥子显得很聪明、很有精神;“头上永远剃得发亮“因为他是拉黄包车的,表现了劳动者的本色;“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边儿粗”可以体会到祥子身体很强健。这都是长期劳动锻炼的结果。如果删掉这些内容,表现不出祥子憨厚朴实的性格特点。第三组句子中王熙凤见到林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当提到林黛玉的母亲时,她又抢先“用帕拭泪”。最后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一方面是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另一方面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如果删掉这些内容,表现不出王熙凤是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的人物。
(3)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
不是作者。因为《骆驼祥子》是小说,书名中的“祥子”是虚构的一个小说人物。
不是。问这些问题,一是向贾母表明自己非常关心林黛玉,从而讨好贾母;二是为了显示出她是贾府实际管事的地位。
(4)《两芝灯草》《范进中举》《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5)①文段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华罗庆,通过华罗庚的语言描写从正面写人物,又通过一位美国记者的语言从侧面写人物,这就把华罗庚崇高的人品和不俗的才华形象地表现出来。
(6)范进:狼子系中山狼,得意便痴狂,十年寒暑尽,一朝进明堂。
(7)《儒林外史》敏轩《红楼梦》梦阮《骆驼祥子》舍予。
6. (2021•呼和浩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任务。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围绕着“骆驼”这一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
①看骆驼运煤吃草。②和爸爸讨论驼铃的作用。③冬去春来时想帮骆驼剪毛。④询问妈妈骆驼夏天的去向。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人生应该从容淡定、不慌不忙、坚持不懈,这样收获总会有的。这句写出人生态度,写出沉着冷静总有收获的道理。
(3)关于驼铃的作用,爸爸和“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爸爸为什么觉得“我”的想法更美些?
爸爸认为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我”认为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孩子用充满童趣的眼光看待生活,那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而父亲则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生活,那是现实的,所以爸爸认为“我”的想法更美些。
(4)童年已经过去,但文章结尾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是说作者回忆往事时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情趣的童年时代。他怀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更怀念度过她童年生活的故乡,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实际的童年虽已过去,但心灵的童年应该永存下来的美好愿望。
(5)有人这样评价林海音的文章:“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静静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本文也有这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文章以清丽而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幅童年生活场景,充满感情。例如:“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句话写出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出了作者心灵深处对逝去的童年时光的无限怀念与感伤。
【解答】(1)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章可知,本文围绕着“骆驼”这一线索,作者依次回忆了四件事,即是:①看骆驼运煤吃草。②和爸爸讨论驼铃的作用。③冬去春来时想帮骆驼剪毛。④询问妈妈骆驼夏天的去向。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含义,文中画线句子“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的意思是人生应该从容淡定、不慌不忙、坚持不懈,这样收获总会有的。这句写出人生态度,写出沉着冷静总有收获的道理。
(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关于驼铃的作用,爸爸和“我”的看法的不同是:爸爸认为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我”认为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爸爸之所以觉得“我”的想法更美些,是因为孩子用充满童趣的眼光看待生活,那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而父亲则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生活,那是现实的,所以爸爸认为“我”的想法更美些。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仔细读文可知,“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是说作者回忆往事时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情趣的童年时代。他怀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更怀念度过她童年生活的故乡,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实际的童年虽已过去,但心灵的童年应该永存下来的美好愿望。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认识。有人这样评价林海音的文章:“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静静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本文以清丽而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幅童年生活场景,充满感情。例如:“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句话写出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出了作者心灵深处对逝去的童年时光的无限怀念与感伤。
故答案为:
(1)①看骆驼运煤吃草。②和爸爸讨论驼铃的作用。③冬去春来时想帮骆驼剪毛。④询问妈妈骆驼夏天的去向。
(2)人生应该从容淡定、不慌不忙、坚持不懈,这样收获总会有的。这句写出人生态度,写出沉着冷静总有收获的道理。
(3)爸爸认为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我”认为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孩子用充满童趣的眼光看待生活,那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而父亲则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生活,那是现实的,所以爸爸认为“我”的想法更美些。
(4)“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是说作者回忆往事时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情趣的童年时代。他怀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更怀念度过她童年生活的故乡,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实际的童年虽已过去,但心灵的童年应该永存下来的美好愿望。
(5)文章以清丽而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幅童年生活场景,充满感情。例如:“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句话写出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出了作者心灵深处对逝去的童年时光的无限怀念与感伤。
7. (2020•呼和浩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示:认真阅读注解,特别要注意其中的历史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①(节选)
契诃夫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起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注解:①《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1)埋葬别里科夫既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为什么又要“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结果。
B.别里科夫虽使人讨厌,但别里科夫死去毕竟使人悲伤。
C.套子的代表人物死去了,可是套子依然存在,且势力还十分强大。
D.在这个令人窒息的社会中,人们都变得虚伪起来了。
(2)试对下列加点语句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
①(华连卡)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作者写到华连卡的笑声,实际有夸张的成分,表现了她的生命力,与别里科夫形成对比。
②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眼镜摔碎了没有。 这里是对别里科夫的讽刺。
(3)用一句话来概括别里科夫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不允许使用注解中的关键语句。)
别里科夫是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典型。
(4)如何理解“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请简要说明。(提示:可以从篇章到语句考虑,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从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两个角度做简要说明。)
作者塑造的别里科夫已超越了时代、国别的限制,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他既是特定时代的典型人物,也是某种性格在不同时代的体现。
(5)在原小说结尾处有叙述者的一段话:“看别人作假,听别人说谎,如若你容忍这种虚伪,别人就管你叫傻瓜。你只好忍气吞声,任人侮辱,不敢公开称你站在正直自由的一边,你只好说谎,赔笑,凡此种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搭个温暖的小窝,有个分文不值的一官半职!不,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你认为这句话是删去好,还是不删去好?请说明理由。
删去好。因为这段话表明的是叙述者的态度,与小说的主旨不一致。
【解答】(1)考查了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先到文中找到两句话的语境,然后再结合句子的特色进行分析。“大快人心的事”与“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表明心里高兴可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这一现象说明人们的一种心态,进而剖析造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故选D。
(2)考查了学生对于语句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①“纵声大笑”意思是放声大笑。作者写到华连卡的笑声,实际有夸张的成分,表现了她的生命力,与别里科夫形成对比。②“安然无恙”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这里是对别里科夫的讽刺。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内涵意义的探究,除了他本身的性格特点,还要看到其代表的某一类型人物。通过阅读可知,他自己装进“套子”,并把自己的思想也装进由沙皇政府颁布的法令“套子”,可见他保守;还试图用这些“套子”式的理论迫使科瓦连科和华连卡也屈服,可见他试图扼杀一切新思想。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小说的内容和主题以及自己的理解来阐述自己的理由。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的性格特点和这一形象的深远影响。
(5)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理解,删去好。因为这段话表明的是叙述者的态度,与小说的主旨不一致。
故答案为:
(1)D;
(2)①作者写到华连卡的笑声,实际有夸张的成分,表现了她的生命力,与别里科夫形成对比。
②这里是对别里科夫的讽刺。
(3)别里科夫是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典型;
(4)作者塑造的别里科夫已超越了时代、国别的限制,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他既是特定时代的典型人物,也是某种性格在不同时代的体现。
(5)删去好。因为这段话表明的是叙述者的态度,与小说的主旨不一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和浩特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1选择题(基础题),共22页。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和浩特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2填空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看拼音写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换一种说法句意不变,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和浩特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实践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五1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