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复习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复习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复习清单,知识延伸,直接现实性,修建桥梁,合作探究二,易混易错辨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师寄语:长大,就要学会,心平气和地面对兵荒马乱。
新教材(统编版)高三政治
4.1 人的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课标解读 考情分析
1.认识的两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的三个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4.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二、知识整合 网络构建
考点1:认识(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性质:积极的(不是被动的)
思考:认识与意识有什么区别?
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意识属于唯物论,意识与物质对应;认识属于认识论,认识与实践对应。
三、考点精析 讲练结合
考点1:认识(2)认识的两个阶段(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注意: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如:视觉反映事物的颜色、听觉反映事物的声音等。◆知觉——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如:关于苹果的知觉,就综合了它的色、香、味等感觉。◆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如:你对某名胜古迹旅游后的印象。◆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如:物质、认识等。◆判断——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如:张三是优秀团员;太阳不是绕着地球转。◆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如:①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杨树有光合作用,槐树有光合作用,榆树有光合作用,杨树、槐树、榆树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所以,绿色植物都有光合作用。”;②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这说明,认识是从何而来的?
什么叫实践,它有哪些基本形式?
直接现实性活动,≠主观思维活动 ≠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
例如:想喝水(思维活动)——喝水(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②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③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如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与客观的活动。
即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实践关键词: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
判断以下哪些属于实践行为?并说出属于实践的什么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eg:兴修水利、植树造林
变革社会的实践eg:革命(在阶级社会)、改革(社会主义社会)
科学实验活动eg:自然科学试验,如太空育种试验;社会科学试验,如改革试点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事物)和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是客观的。
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原创作品
天问一号是航天人探索火星的载体,飞行目标是: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可以探寻太阳系行星起源和演化等问题,更好地了解地球。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
“萤火一号” 失败后,随着对火星认识的深入和大型运载火箭等瓶颈取得突破,中国规划自主发射火星探测器。2020年7月23日 “天问一号” 发射成功,辉煌的背后是航天团队和无数航天人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实践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和规律制约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横向)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纵向)
制定计划、方案、规划、有目的、导向
设备、条件、工具、环境、制约
合作、相互配合、团队、千人同心当时、时间阶段、历史发展过程、前人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如果材料强调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强调历史(时间)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强调“合作”(相互联系)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2019·北京卷·28)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人类第一次获得了对月球背面的认识。以前有人猜测在月球的背面存在大片海域,这次通过嫦娥四号探测器登上月球背面传回的月背影像图,证明月球的背面没有海,而是一块块高地。嫦娥四号“鹊桥”中继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了地月中继通信技术,探月背 面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球背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嫦娥四号通过对着陆区地形地貌、矿物组份等进行科学探测与研究,将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
间接经验:通过读书学习或从别人
那里获得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想一想:疫苗是否安全有效由谁说了算?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eg: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想一想:研究新冠病毒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如:学以致用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知是行之始,行使知之成。
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原理归纳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
想一想:“中国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其他国家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指导”,说明认识的作用是什么?
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原理归纳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要求】①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②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能够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1.理性认识决定感性认识。( )【答案】×。提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认识的途径。( )【答案】×。提示: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向他人、书本学习,获得间接经验。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答案】×。提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标准。4.认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答案】×。提示:只有实践可以把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2023·广东·模拟预测)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健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新成果。该工作在常压下通过简单的反应条件,创制了一种新型碳同素异形体单晶——单层聚合C60。这是一种全新的簇聚二维超结构,这种新型碳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和功能化电子器件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这说明( )①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创造出新的物质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为实践服务才有真正的意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辽宁·二模)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15日着陆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并对其展开巡视探测活动,截至8月26日,其在火星表面已经巡视探测了1000米以上,获得了巡视地及其附近的火星表面详细数据并传回地球,提升了人类对这颗红色星球的认识。材料表明( )①科学实验是人们改造世界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实践为人们提供新的工具,拓展了人类认识③探测火星所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④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具有历史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8·海南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②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③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否的标准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3日表决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新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父母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 为呼应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要求,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加强监管,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149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7%的受访家长平时在家庭教育上困惑很多,94.7%的受访家长期待此法能帮助自己缓解教育焦虑,也希望这部法律能真正给家长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 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相关知识,分析家庭教育促进法实行的原因。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文配套ppt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实践的含义,认识与实践,知识回顾,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认识途径,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示范课课件ppt,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认识与实践,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教育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考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