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授课课件ppt
展开◆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 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
1、认识(概念、两个阶段)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积极的、主动的(≠被动的反映)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2)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也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2、实践(概念、形式、特点)
(1)含义:是人们 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性活动。
1. 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2. 改革开放3. 学生听课、作家构思小说4. 教师上课5. 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6. 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判断: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2)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农民种田、工人组装汽车:
理论的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P49阅读与思考)——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对比:纯思维的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人类的实践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P49阅读与思考),是这样吗?
(3)实践的特点 P49~50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认为,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P49阅读与思考),是这样吗?
《鲁宾逊漂流记》记叙了鲁滨孙一人被冲到荒岛上,他克服种种困难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赞扬了鲁滨孙勇敢、善良、勤劳以及不轻言放弃的优秀品质。
漫画《三代农夫》体现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 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代农夫》 作者:郝延鹏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P50末段
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
间接经验:通过读书学习或从别人 那里获得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包含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句子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骡是马,拉出去遛遛。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不为实践服务,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庄子》中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耗净,花了三年时间,学成归来。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本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小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骡是马,拉出去遛遛。吃一堑,长一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2)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认识反作用)
3. 动物的活动也是实践
4. 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1.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标准
2. 实践是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5.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7. 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8. 认识的目的是追求真理
1.(2020·浙江高考)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③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④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2. (2020·江苏高考)动物毒素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盲目使用毒素治疗疾病的年代相比,今天研究人员不仅知道动物毒素包含着多种成分以及每种成分的分子级目标,而且还基于毒素的特征,运用基因组学的技术(新的工具)研究毒素作用机理,把一些致命毒素变成药物的来源。这说明( )A.人的理性能够为客观物质世界确立自然法则B.科技创新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深化C.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够变头脑中的观念为现实D.事物性质的改变是新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堂教学课件ppt,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认识与实践,知识延伸,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知识目标,认识与实践,阅读与思考,疑难解析,总结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文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四课知识结构,认识与实践,认识的含义,●知识点拨,实践的含义及形式,1实践的含义,P49二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