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浙科版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试卷全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阶段综合测评2(第二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阶段综合测评2(第二章)含答案,共18页。
阶段综合测评(二) (第二章)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不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 )
A.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B.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有多少个种群
C.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D.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D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有多少个种群,即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不符合题意;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符合题意。]
2.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一定也随时间呈现上图趋势
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呈现趋势一定与上图相反
C.引入某物种可能会导致上图趋势
D.K值的变化趋势与上图趋势一定相同
C [图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低,但并不意味着某种群密度一定也随时间呈现上图趋势,A错误;自然界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呈现趋势不一定与上图相反,因为演替的方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B错误;引入某物种,若该物种的引入属于物种入侵,则可能会导致上图趋势,C正确;K值的变化趋势与上图趋势未必相同,影响K值变化的因素也很多,D错误。]
3.判断一个群落中的优势种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
A.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
B.在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
C.个体体积最大的物种
D.繁殖和传播能力最强的物种
A [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是群落中优势种最重要的指标,A正确;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有可能是寄生生物,不一定是优势种,B错误;群落中个体体积最大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C错误;群落中繁殖和传播能力最强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例如,细菌、病毒繁殖和传播能力强但不一定是优势种,D错误。]
4.如图表示某地a、b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地区为草原,a为羊,则b可能是牛
B.a、b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b为捕食者
C.a、b两种群均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只受环境影响
D.a、b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D [一种生物的数量为0,说明两者属于激烈的竞争,不应该是牛和羊之间的竞争,A错误;两者关系为竞争,不是捕食关系,B错误;a种群数量最终降为0,不是增长型曲线,C错误;a、b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5.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间作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乙和害虫A存在明显的捕食关系
B.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上升
C.间作农作物乙后对害虫A的生存影响不大
D.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
D [大面积单一种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间作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说明害虫A不能吃作物乙,A错误;种植作物乙,相当于减少了害虫A的食物,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使害虫A的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错误;种植作物乙,相当于减少了害虫 A的食物,对害虫A的生存有影响,C错误;种植作物乙后,作物甲和乙存在竞争关系,作物甲和害虫A存在捕食关系,作物乙的种植抑制了害虫A的繁殖,因此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D正确。]
6.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称为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
C.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也就越激烈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A [根据题意可知: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称为生态位。如:一个动物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指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一个种群的生态位,是按其食物和生存环境来确定的,任何两个种群一般不能处于同一生态位,B正确;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也就越激烈,C正确;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7.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光照强度不同可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D [光照强度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故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B正确;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同动物要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要求不同,所以动物会随着植物的分层而分层,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下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结构,C正确;群落不包括空气、水等无机成分,只包括其中的生物成分,D错误。]
8.下列有关群落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的荒漠地区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B.光照强度不同能导致森林群落出现垂直结构,不能导致其出现水平结构
C.若群落中物种数目较少,则每个物种就可以随机的聚集在一起
D.立体农业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D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森林,需要数十年时间。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A错误;光照强度不同能导致森林群落出现垂直结构,也能导致其出现水平结构,B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C错误;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D正确。]
9.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配置格局;而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些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数量变化上总是此消彼长,呈循环因果关系
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D.在陆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只与光的利用有关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故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为随着四季变化的时间结构,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A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反馈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存在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的现象,但捕食者的增加又导致了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的减少,从而又使捕食者减少,B错误;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达到相对稳定,C正确;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D错误。]
10.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B [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变得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C正确;沙丘上造林是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的例证,D正确。]
11.动物适应环境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以下不是动物适应森林生活方式的是( )
A.肉食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
B.大多数动物用穴居的方式来防御和逃避敌害
C.鸟类把自己的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
D.有些动物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逃避敌害
B [肉食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鸟类把自己的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有些动物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逃避敌害,这些都是动物适应森林环境的生活方式,A、C、D不符合题意;森林里树木众多,土壤中树根遍布,不利于挖洞,又有高大树木遮挡或密集灌木丛遮挡便于隐蔽,不用挖洞,因此大多数动物用穴居的方式来防御和逃避敌害不是动物适应森林的生活方式,这是与草原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B符合题意。]
12.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动物夏眠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B.动植物种类稀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C.仙人掌、骆驼刺是常见植物类型,蜥蜴、避役是常见的动物类型
D.沙漠蝗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鸟类的制约
A [荒漠动物在干旱季节进入夏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动植物种类稀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水分,B错误;避役俗称变色龙,是森林生物群落的动物类型,不是荒漠生物群落的动物类型,C错误;沙漠蝗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只受鸟类的制约,食物、气候等因素也影响其种群数量,D错误。]
13.森林中树木繁茂,植物种类繁多,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比较复杂,是群落对环境条件适应的一种表现
B.植物中乔木是群落中的优势种
C.阴生植物茎细长,叶薄,但叶绿体颗粒大,适合在弱光下生存
D.分层现象均是受光照强度影响的结果
D [森林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垂直结构比较复杂,这种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温度和湿度等有关,这种层次的划分是群落对环境条件适应的一种表现,A正确,D错误;植物中乔木高大,获得阳光的能力更强,在空间资源上也占优势,是森林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B正确;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适合在弱光下生存,C正确。]
14.立体农业是利用群落得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关于立体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果林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B.果林下种植草菇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的能力
C.果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
D.果林中环境条件稳定,各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都会呈现“J”形
C [相同环境中,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同,A错误;果林下种植草菇是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形成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动物的垂直分布取决于食物和栖息环境,故果树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其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C正确;自然环境下,果树林中环境条件充裕,但空间有限,各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现“S”形,D错误。]
15.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B.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
B [退耕农田还存在土壤等基本条件,因此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A正确;退耕还林后,该处的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演替过程中,个别原有的物种可能消失(部分农田蜘蛛消失),但群落总体朝着物种增多(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C正确;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地区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了,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D正确。]
16.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
B.若为淡水湖水域,可以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湖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B [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优势物种替代的特点,A错误;湖水中小动物因为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故应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湖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B正确;丰富度只是物种数目的多少,故丰富度达到最高,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高,C错误;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性地带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D错误。]
17.群落演替分为自养型演替和异养型演替。当群落中所有生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发生的演替为自养型演替,反之为异养型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苔藓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为自养型演替
B.次生演替可能为自养型演替,也可能为异养型演替
C.自养型演替会使群落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D.自养型演替群落的光合作用强度一定大于异养型演替群落
D [苔藓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单位时间积累的有机物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为自养型演替,A正确;次生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越来越多,也可能越来越少,可能为自养型演替,也可能为异养型演替,B正确;自养型演替指在演替过程中,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会使群落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C正确;自养型演替初期的光合作用强度很低,有可能小于异养型演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强度,D错误。]
18.科学家在对美国密执安湖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发现,湖水退却后沙丘逐渐暴露出来,沙丘是裸地性质,随着沙丘暴露时间的延长,沙柳等先锋植物依次被桧柏松林、黑栎林等取代,最后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动物也发生着依次取代的类似现象,这个过程经历了大约1 000年的时间。对这段资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经历了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B.任何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一样最后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C.沙柳等先锋植物为后来群落的出现创造了适宜环境
D.植物的演替为动物的演替创造了适宜环境
B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地经历了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由于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群落的演替不一定发展到森林阶段,B错误;沙柳等先锋植物为后来群落的出现创造了适宜环境,C正确;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植物的演替为动物的演替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
19.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我国华北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m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4
物种d
0
0
0
1
16
A.据表可知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若没有外力干扰,该地可能重现森林
D.外来物种d的入侵,会影响该区域群落的演替
A [表中只列举了三个阶段中4个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各不相同,优势种群发生更替,体现了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即优势种群发生更替,B正确;依据题干信息,该生态系统处于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比较充沛,若没有外力干扰,该地可能重现森林,C正确;外来物种d的入侵,会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正确。]
20.下表表示退耕还林后20年间某地区植被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演替时间/年
优势物种
主要物种
5
荻
草本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
10
牡荆
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等
20
刺槐
乔木:刺槐、黄连木、构树等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会发生变化,但物种的总量不变
B.群落演替过程中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但生物种群会因自然选择而发生进化
C.只有人为的活动才能导致群落演替的进行,而且会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
D.若限制该地区植物种类的环境因素只有阳光,则群落演替过程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会持续增加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会发生变化,物种的总量也会发生变化,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种群会因为自然选择发生进化,符合进化论,B正确;并非只有人类活动才能影响群落演替,环境因素同样也可以影响群落的演替,例如火山喷发等,C错误;群落演替达到顶级群落,有机物积累量不再继续增加,D错误。]
21.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下图1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根据题意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C.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体现了该湿地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D.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
D [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结合题干信息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近水缓冲区所处的环境是河流的光滩区泥沙环境和湿地核心环境之间,可以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B正确;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存在水平方向的位移,体现了该湿地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C正确;信息及题图无法得出人类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的结论,D错误。]
22.图1所示为在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
C.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C [图1裸露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由图2信息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群落演替初期,植物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增大,后来岩石体积下降,可能是由于地衣活动产生的有机酸分解了岩石,D错误。]
23.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物种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裸露
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
米草
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
A.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裸露泥滩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D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1种,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6种,因此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低于裸露泥滩,A错误;由表中数据不能对比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除泥螺类)的种群密度,B错误;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C错误;不同生物的活动时间存在差异,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D正确。]
24.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动物类群
物种
1
物种
2
物种
3
物种
4
物种
5
物种
6
物种
7
物种
8
物种
9
物种
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
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相对于乙类群来说,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较小
B.相对于乙类群来说,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较大
C.相对于甲类群来说,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小
D.相对于甲类群来说,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较大
C [相比较于乙类群,甲类群有7个物种,乙类群有9个物种,甲的丰富度小,A错误;相比较于乙类群,甲的丰富度小,单独比较物种4,乙类群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较大,B错误;乙类群的丰富度大,比较物种7的种群密度,乙类群的物种7密度较小,C正确;根据图表,相对于甲类群来说,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乙类群的物种10的种群密度较大,D错误。]
25.下图为某一区域内共同生活的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b时,M与N的种间竞争激烈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种间竞争
D.当M呈“S”形增长到达K值时,会将N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
A [当d>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种间竞争会加强,A正确;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错误;从图中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之间也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如竞争生存空间等,C错误;当M呈“S”形增长到达K值时,因为M与N有不同的食物种类,所以M生物不可能将N生物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个,共50分)
26.(10分)下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鸟类丰富度/种
平均种群密度/(只·hm-2)
次生杂木林
55
11.51
灌木丛
51
16.36
农田
21
3.94
人工马尾松林
23
14.39
(1)次生杂木林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灌木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木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
(3)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________是捕食者。
[解析] (1)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植物种类单一,食物种类少;灌木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木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3)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4)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甲的种群数量先达到峰值,乙随后达到峰值,且乙的最大个体数量少于甲的最大个体数量,故乙是捕食者。
[答案] (1)水平 (2)食物种类少 食物和栖息空间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4)乙
27.(10分)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最小阈值。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
(1)据生态位内涵可知:每种生物占有各自的空间,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功能和营养位置,以及在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变化梯度中所居的地位。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按其__________________来确定的。
(2)在某时期内该草场蝗灾严重,为了掌握灾情,对该草场的几种蝗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①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法。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________模型。当蝗虫密度小于15只/m2时,________虫采食,不能促进牧草再生长。
②为避免农药灭蝗虫带来的环境污染,现在实行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蝗虫的寄生虫)可以很好的控制蝗灾,此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该草原群落的________是区别不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 (1)据生态位内涵可知:每种生物占有各自的空间,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功能和营养位置,以及在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变化梯度中所居的地位。因此,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按其食物和生存空间来确定的。
(2)①调查植物或活动力弱、活动范围窄的动物均可采用样方法,由曲线可知,该实验的其中一个自变量就是曲线对应的横坐标即蝗虫的密度,另一个自变量是比较各曲线可知的蝗虫的种类。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数学模型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由曲线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15只/m2时,主要是亚洲小车蝗对牧草产量影响较大,因为亚洲小车蝗虫采食,导致牧草种群密度远低于K/2,因而不能促进牧草再生长。
②为避免农药灭蝗虫带来的环境污染,现在实行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蝗虫的寄生虫)可以很好的控制蝗灾,此方法属于生物防治。该草原群落的丰富度是区别不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 (1)食物和生存环境 (2)①样方 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 数学 亚洲小车蝗 ②生物 物种组成(丰富度)
28.(10分)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 m~3 800 m的海拔内,高山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海洋C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2)森林B中的植被分布________(填“有”或“无”)水平结构。森林B中的动物________(填“有”或“无”)分层现象,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
(3)高山A处不同海拔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各垂直带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主要是由于________环境因素的影响,这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1)海洋生物也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图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
(2)森林B中的植被会随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等因素呈现镶嵌分布的特点,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森林B中的动物会因食物条件和栖息环境不同出现分层现象。
(3)海拔不同造成温度等的不同,高山A处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1)垂直 光照(光质) (2)有 有 食物条件和栖息环境不同(或植物的分层分布引起食物条件和栖息环境不同) (3)温度 不属于
29.(10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相关量统计,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群落演替
灌草丛
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群落垂直结构层数
2
3
4
5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漏射率(%)
62.2
44.7
3.3
1.1
注: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面积。
(1)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决定植物出现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原因主要是________,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___。
(2)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从数据上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少”或“不变”),截获光能的百分率________(填“提高”“降低”或“不变”)。
[解析] (1)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植物出现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原因是光照。群落垂直结构的意义是: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2)该地区的起始条件不为零,因此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增大,光能漏射率减小,则截获光能的百分率提高。
[答案] (1)分层 光照(或光照强度) 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2)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增大 提高
30.(10分)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材料2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 m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1)材料1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
(2)材料2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这会导致当地的________丧失。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则往往会暴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材料1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与方向进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已经具有土壤条件及植被,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
(2)材料2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并且没有天敌,这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丧失。自然林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力,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则往往会暴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要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比例,增加物种丰富度,合理安排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进行设计。
[答案] (1)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 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次生演替 (2)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并且没有天敌 生物多样 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 (3)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比例,增加物种丰富度,合理安排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阶段综合测评(二) (第二章)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不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 )
A.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B.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有多少个种群
C.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D.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D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有多少个种群,即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不符合题意;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符合题意。]
2.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一定也随时间呈现上图趋势
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呈现趋势一定与上图相反
C.引入某物种可能会导致上图趋势
D.K值的变化趋势与上图趋势一定相同
C [图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低,但并不意味着某种群密度一定也随时间呈现上图趋势,A错误;自然界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呈现趋势不一定与上图相反,因为演替的方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B错误;引入某物种,若该物种的引入属于物种入侵,则可能会导致上图趋势,C正确;K值的变化趋势与上图趋势未必相同,影响K值变化的因素也很多,D错误。]
3.判断一个群落中的优势种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
A.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
B.在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
C.个体体积最大的物种
D.繁殖和传播能力最强的物种
A [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是群落中优势种最重要的指标,A正确;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有可能是寄生生物,不一定是优势种,B错误;群落中个体体积最大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C错误;群落中繁殖和传播能力最强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例如,细菌、病毒繁殖和传播能力强但不一定是优势种,D错误。]
4.如图表示某地a、b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地区为草原,a为羊,则b可能是牛
B.a、b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b为捕食者
C.a、b两种群均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只受环境影响
D.a、b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D [一种生物的数量为0,说明两者属于激烈的竞争,不应该是牛和羊之间的竞争,A错误;两者关系为竞争,不是捕食关系,B错误;a种群数量最终降为0,不是增长型曲线,C错误;a、b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5.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间作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乙和害虫A存在明显的捕食关系
B.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上升
C.间作农作物乙后对害虫A的生存影响不大
D.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
D [大面积单一种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间作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说明害虫A不能吃作物乙,A错误;种植作物乙,相当于减少了害虫A的食物,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使害虫A的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错误;种植作物乙,相当于减少了害虫 A的食物,对害虫A的生存有影响,C错误;种植作物乙后,作物甲和乙存在竞争关系,作物甲和害虫A存在捕食关系,作物乙的种植抑制了害虫A的繁殖,因此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D正确。]
6.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称为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
C.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也就越激烈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A [根据题意可知: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称为生态位。如:一个动物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指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一个种群的生态位,是按其食物和生存环境来确定的,任何两个种群一般不能处于同一生态位,B正确;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也就越激烈,C正确;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7.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光照强度不同可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D [光照强度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故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B正确;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同动物要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要求不同,所以动物会随着植物的分层而分层,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下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结构,C正确;群落不包括空气、水等无机成分,只包括其中的生物成分,D错误。]
8.下列有关群落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的荒漠地区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B.光照强度不同能导致森林群落出现垂直结构,不能导致其出现水平结构
C.若群落中物种数目较少,则每个物种就可以随机的聚集在一起
D.立体农业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D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森林,需要数十年时间。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A错误;光照强度不同能导致森林群落出现垂直结构,也能导致其出现水平结构,B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C错误;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D正确。]
9.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配置格局;而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些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数量变化上总是此消彼长,呈循环因果关系
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D.在陆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只与光的利用有关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故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为随着四季变化的时间结构,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A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反馈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存在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的现象,但捕食者的增加又导致了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的减少,从而又使捕食者减少,B错误;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达到相对稳定,C正确;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D错误。]
10.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B [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变得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C正确;沙丘上造林是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的例证,D正确。]
11.动物适应环境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以下不是动物适应森林生活方式的是( )
A.肉食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
B.大多数动物用穴居的方式来防御和逃避敌害
C.鸟类把自己的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
D.有些动物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逃避敌害
B [肉食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鸟类把自己的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有些动物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逃避敌害,这些都是动物适应森林环境的生活方式,A、C、D不符合题意;森林里树木众多,土壤中树根遍布,不利于挖洞,又有高大树木遮挡或密集灌木丛遮挡便于隐蔽,不用挖洞,因此大多数动物用穴居的方式来防御和逃避敌害不是动物适应森林的生活方式,这是与草原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B符合题意。]
12.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动物夏眠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B.动植物种类稀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C.仙人掌、骆驼刺是常见植物类型,蜥蜴、避役是常见的动物类型
D.沙漠蝗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鸟类的制约
A [荒漠动物在干旱季节进入夏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动植物种类稀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水分,B错误;避役俗称变色龙,是森林生物群落的动物类型,不是荒漠生物群落的动物类型,C错误;沙漠蝗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只受鸟类的制约,食物、气候等因素也影响其种群数量,D错误。]
13.森林中树木繁茂,植物种类繁多,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比较复杂,是群落对环境条件适应的一种表现
B.植物中乔木是群落中的优势种
C.阴生植物茎细长,叶薄,但叶绿体颗粒大,适合在弱光下生存
D.分层现象均是受光照强度影响的结果
D [森林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垂直结构比较复杂,这种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温度和湿度等有关,这种层次的划分是群落对环境条件适应的一种表现,A正确,D错误;植物中乔木高大,获得阳光的能力更强,在空间资源上也占优势,是森林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B正确;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适合在弱光下生存,C正确。]
14.立体农业是利用群落得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关于立体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果林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B.果林下种植草菇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的能力
C.果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
D.果林中环境条件稳定,各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都会呈现“J”形
C [相同环境中,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同,A错误;果林下种植草菇是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形成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动物的垂直分布取决于食物和栖息环境,故果树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其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C正确;自然环境下,果树林中环境条件充裕,但空间有限,各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现“S”形,D错误。]
15.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B.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
B [退耕农田还存在土壤等基本条件,因此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A正确;退耕还林后,该处的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演替过程中,个别原有的物种可能消失(部分农田蜘蛛消失),但群落总体朝着物种增多(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C正确;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地区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了,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D正确。]
16.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
B.若为淡水湖水域,可以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湖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B [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优势物种替代的特点,A错误;湖水中小动物因为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故应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湖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B正确;丰富度只是物种数目的多少,故丰富度达到最高,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高,C错误;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性地带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D错误。]
17.群落演替分为自养型演替和异养型演替。当群落中所有生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发生的演替为自养型演替,反之为异养型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苔藓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为自养型演替
B.次生演替可能为自养型演替,也可能为异养型演替
C.自养型演替会使群落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D.自养型演替群落的光合作用强度一定大于异养型演替群落
D [苔藓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单位时间积累的有机物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为自养型演替,A正确;次生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越来越多,也可能越来越少,可能为自养型演替,也可能为异养型演替,B正确;自养型演替指在演替过程中,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会使群落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C正确;自养型演替初期的光合作用强度很低,有可能小于异养型演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强度,D错误。]
18.科学家在对美国密执安湖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发现,湖水退却后沙丘逐渐暴露出来,沙丘是裸地性质,随着沙丘暴露时间的延长,沙柳等先锋植物依次被桧柏松林、黑栎林等取代,最后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动物也发生着依次取代的类似现象,这个过程经历了大约1 000年的时间。对这段资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经历了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B.任何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一样最后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C.沙柳等先锋植物为后来群落的出现创造了适宜环境
D.植物的演替为动物的演替创造了适宜环境
B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地经历了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由于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群落的演替不一定发展到森林阶段,B错误;沙柳等先锋植物为后来群落的出现创造了适宜环境,C正确;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植物的演替为动物的演替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
19.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我国华北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m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4
物种d
0
0
0
1
16
A.据表可知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若没有外力干扰,该地可能重现森林
D.外来物种d的入侵,会影响该区域群落的演替
A [表中只列举了三个阶段中4个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各不相同,优势种群发生更替,体现了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即优势种群发生更替,B正确;依据题干信息,该生态系统处于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比较充沛,若没有外力干扰,该地可能重现森林,C正确;外来物种d的入侵,会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正确。]
20.下表表示退耕还林后20年间某地区植被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演替时间/年
优势物种
主要物种
5
荻
草本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
10
牡荆
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等
20
刺槐
乔木:刺槐、黄连木、构树等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会发生变化,但物种的总量不变
B.群落演替过程中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但生物种群会因自然选择而发生进化
C.只有人为的活动才能导致群落演替的进行,而且会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
D.若限制该地区植物种类的环境因素只有阳光,则群落演替过程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会持续增加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会发生变化,物种的总量也会发生变化,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种群会因为自然选择发生进化,符合进化论,B正确;并非只有人类活动才能影响群落演替,环境因素同样也可以影响群落的演替,例如火山喷发等,C错误;群落演替达到顶级群落,有机物积累量不再继续增加,D错误。]
21.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下图1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根据题意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C.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体现了该湿地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D.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
D [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结合题干信息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近水缓冲区所处的环境是河流的光滩区泥沙环境和湿地核心环境之间,可以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B正确;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存在水平方向的位移,体现了该湿地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C正确;信息及题图无法得出人类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的结论,D错误。]
22.图1所示为在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
C.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C [图1裸露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由图2信息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群落演替初期,植物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增大,后来岩石体积下降,可能是由于地衣活动产生的有机酸分解了岩石,D错误。]
23.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物种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裸露
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
米草
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
A.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裸露泥滩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D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1种,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6种,因此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低于裸露泥滩,A错误;由表中数据不能对比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除泥螺类)的种群密度,B错误;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C错误;不同生物的活动时间存在差异,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D正确。]
24.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动物类群
物种
1
物种
2
物种
3
物种
4
物种
5
物种
6
物种
7
物种
8
物种
9
物种
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
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相对于乙类群来说,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较小
B.相对于乙类群来说,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较大
C.相对于甲类群来说,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小
D.相对于甲类群来说,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较大
C [相比较于乙类群,甲类群有7个物种,乙类群有9个物种,甲的丰富度小,A错误;相比较于乙类群,甲的丰富度小,单独比较物种4,乙类群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较大,B错误;乙类群的丰富度大,比较物种7的种群密度,乙类群的物种7密度较小,C正确;根据图表,相对于甲类群来说,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乙类群的物种10的种群密度较大,D错误。]
25.下图为某一区域内共同生活的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b时,M与N的种间竞争激烈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种间竞争
D.当M呈“S”形增长到达K值时,会将N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
A [当d>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种间竞争会加强,A正确;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错误;从图中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之间也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如竞争生存空间等,C错误;当M呈“S”形增长到达K值时,因为M与N有不同的食物种类,所以M生物不可能将N生物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个,共50分)
26.(10分)下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鸟类丰富度/种
平均种群密度/(只·hm-2)
次生杂木林
55
11.51
灌木丛
51
16.36
农田
21
3.94
人工马尾松林
23
14.39
(1)次生杂木林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灌木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木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
(3)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________是捕食者。
[解析] (1)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植物种类单一,食物种类少;灌木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木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3)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4)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甲的种群数量先达到峰值,乙随后达到峰值,且乙的最大个体数量少于甲的最大个体数量,故乙是捕食者。
[答案] (1)水平 (2)食物种类少 食物和栖息空间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4)乙
27.(10分)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最小阈值。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
(1)据生态位内涵可知:每种生物占有各自的空间,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功能和营养位置,以及在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变化梯度中所居的地位。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按其__________________来确定的。
(2)在某时期内该草场蝗灾严重,为了掌握灾情,对该草场的几种蝗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①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法。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________模型。当蝗虫密度小于15只/m2时,________虫采食,不能促进牧草再生长。
②为避免农药灭蝗虫带来的环境污染,现在实行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蝗虫的寄生虫)可以很好的控制蝗灾,此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该草原群落的________是区别不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 (1)据生态位内涵可知:每种生物占有各自的空间,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功能和营养位置,以及在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变化梯度中所居的地位。因此,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按其食物和生存空间来确定的。
(2)①调查植物或活动力弱、活动范围窄的动物均可采用样方法,由曲线可知,该实验的其中一个自变量就是曲线对应的横坐标即蝗虫的密度,另一个自变量是比较各曲线可知的蝗虫的种类。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数学模型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由曲线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15只/m2时,主要是亚洲小车蝗对牧草产量影响较大,因为亚洲小车蝗虫采食,导致牧草种群密度远低于K/2,因而不能促进牧草再生长。
②为避免农药灭蝗虫带来的环境污染,现在实行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蝗虫的寄生虫)可以很好的控制蝗灾,此方法属于生物防治。该草原群落的丰富度是区别不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 (1)食物和生存环境 (2)①样方 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 数学 亚洲小车蝗 ②生物 物种组成(丰富度)
28.(10分)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 m~3 800 m的海拔内,高山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海洋C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2)森林B中的植被分布________(填“有”或“无”)水平结构。森林B中的动物________(填“有”或“无”)分层现象,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
(3)高山A处不同海拔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各垂直带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主要是由于________环境因素的影响,这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1)海洋生物也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图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
(2)森林B中的植被会随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等因素呈现镶嵌分布的特点,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森林B中的动物会因食物条件和栖息环境不同出现分层现象。
(3)海拔不同造成温度等的不同,高山A处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1)垂直 光照(光质) (2)有 有 食物条件和栖息环境不同(或植物的分层分布引起食物条件和栖息环境不同) (3)温度 不属于
29.(10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相关量统计,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群落演替
灌草丛
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群落垂直结构层数
2
3
4
5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漏射率(%)
62.2
44.7
3.3
1.1
注: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面积。
(1)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决定植物出现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原因主要是________,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___。
(2)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从数据上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少”或“不变”),截获光能的百分率________(填“提高”“降低”或“不变”)。
[解析] (1)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植物出现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原因是光照。群落垂直结构的意义是: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2)该地区的起始条件不为零,因此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增大,光能漏射率减小,则截获光能的百分率提高。
[答案] (1)分层 光照(或光照强度) 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2)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增大 提高
30.(10分)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材料2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 m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1)材料1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
(2)材料2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这会导致当地的________丧失。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则往往会暴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材料1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与方向进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已经具有土壤条件及植被,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
(2)材料2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并且没有天敌,这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丧失。自然林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力,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则往往会暴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要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比例,增加物种丰富度,合理安排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进行设计。
[答案] (1)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 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次生演替 (2)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并且没有天敌 生物多样 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 (3)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比例,增加物种丰富度,合理安排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