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课件(含作文、名著阅读)+同步练习+单元测试附答案解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02-11 短文二篇课件+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02-11 短文二篇课件+同步练习,文件包含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课件pptx、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同步练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1 短文二篇基础过关全练1.(2022独家原创)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他沉醉于山水之美,看晓雾将歇( ),观夕日欲颓( ),心中不禁感叹:未复有能与( )其奇( )者。他见月光入户,寻亦未寝( )之好友,相( )与步于中庭,得见“水中藻、荇( )交横( )”之景。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 (2)夕日欲颓( )(3)念无与为乐者( ) (4)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中藻、荇/交横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2022独家原创)默写填空。(1)你和好友假日同游五岳之首泰山,看到泰山巍峨雄壮,也不乏幽深秀丽,不禁感慨引用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句子“ , ”赞美祖国河山美如画。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 能力提升全练5.(2022北京昌平期中改编,11—13)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山川之美/何陋之有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C.四时俱备/一时三刻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待君久不至(2)()翻译下面[甲][乙]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甲]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理解:猿鸟的鸣叫声透过清晨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下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理解:在庭院中散步,目光为满院积水所吸引,水中倒映着月亮、竹子和柏树的影子。(3)()两篇短文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答谢中书书》描写了“① 之美”,表达了作者② 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记承天寺夜游》借描写“月色入户”之美,传达出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③ 、④ 等复杂微妙的心境。(4分) 6.(2021湖南郴州中考改编,10—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某①启:仆②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苏轼《与章子厚》[注] 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②勿谓仆谪居之后( )(2)()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 牛 发 豆 斑 疮/也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B.此 牛 发 豆 斑 疮 也/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C.此 牛 发 豆 斑 疮 也 法 当/以 青 蒿 粥 啖 之D.此 牛 发/豆 斑 疮 也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②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译文: (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4分)答: 7.(2022福建泉州永春五中期中,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记游松风亭苏 轼 余尝寓居惠州①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②,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③,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选自《东坡志林》)[注] ①惠州:今属广东,苏轼被贬后的一安置处。②木末:树林远处。③死法:死于军法。(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根据要求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尝( )②间( )③欲(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B.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C.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D.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译文: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4)()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同为作者被贬时所作。虽场景不同,却情怀共通。请简要分析概括。(4分)答: 素养探究全练8.他是赤壁泛舟的游者,是竹杖芒鞋的达者,是饮酒扣弦的歌者,是眺望大江东去的哲人……苏东坡,以他不朽的才情点缀了北宋文学永恒的一笔。班级开展以“遇见苏轼”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加。(1)[文章中相逢]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被贬的苏轼月夜游寺排遣抑郁心情。为此,有同学根据《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下联: (2)(2022独家原创)[书法中邂逅]苏轼是书法大家,小帆同学搜集了他不同时期的三幅书法作品,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将这三幅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 。(填序号) 资料 苏轼到黄州第一年,他心存朝廷很快便能召回他的期盼,内心并不沮丧,在黄州遇到朋友时还十分兴奋与激动,当时的书法作品,行笔轻快流畅,给人轻松之感。在黄州的第三年,苏轼的生活穷困潦倒,对于自己贬谪三年愤懑惆怅,书法作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结字亦大亦小,或疏或密,参差错乱,变化万千。晚年被贬谪到惠州之后,苏轼心境已然平和,少有情绪上的大起大伏,其书法作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通篇没有太多变化,字形大小,相对统一。 ① ② ③(3)[故事中相识]苏轼自认为“一肚子不合时宜”,后人却评价他: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读下面的小故事,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故事一 据传,苏东坡因触犯了皇帝,被贬到黄州,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他自己开荒种地,便因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也是“东坡肉”名字的由来。 故事二 一天晚上,苏轼饮酒醉倒,回家时天色已晚,敲门无人应,于是写诗如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答:
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全练1.xiē tuí yù qí qǐn xiāng xìng héng2.(1)消散 (2)坠落 (3)考虑,想到 (4)共同,一起3.A 正确的停顿应为:水中/藻、荇交横。4.(1)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能力提升全练5.(1)D (2)乙(3)①山川 ②对自然美景(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③贬谪的悲凉 ④人生的感慨(或:自我排解的豁达)解析 (1)A.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连词,和,同。C.季,季节/小时,时间单位。D.到。(2)此句应翻译为: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理解”也有误,应为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3)[甲]文“山川之美”总领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直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乙]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复杂微妙的情绪,要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背景来体会。6.(1)①形容水的澄澈 ②贬谪,流放 (2)B(3)①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②(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4)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②出自课外,可根据语境推测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最后,抓住句中的虚词“也”,它是停顿的标志。(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将关键词落实到位。两句都是省略句,翻译时,应补上所缺成分。(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可以紧扣写作背景,抓住文中的有关情节,揣摩苏轼的言谈举止,在此基础上评价人物。[甲]文,由“怀民亦未寝……盖竹柏影也”可知,虽然处在贬官境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从“仆居东坡……聊以卒岁”“一向便作村舍翁……言此发公千里一笑”可知,苏轼在被贬之后,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并以此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所以,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据此作答即可。[参考译文][乙] 章惇公亲启:我居住在东坡之上,开垦梯田种植稻子。(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昨日有一头牛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牛的症状,说:“这只牛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它吃。”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我总是把自己当作田间的老头。我的妻子还能解决“黑牡丹”的疾病。说到这里,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你一笑。7.(1)①曾经 ②中间 ③想要 (2)C(3)①因此(我)就像挂在鱼钩上的鱼,忽然得到了解脱。②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①游览时轻松随意的心情;②面对贬谪,乐观旷达的心态。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注意在语境中确定词义。(2)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有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人”为主语,“悟”为谓语。第二个分句:“兵阵”为主语,“相接”为谓语。第三个分句:“鼓声”为主语,“如”为谓语。故断句为: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逐字对译、补充省略成分。(4)本题要结合被贬这一写作背景,联系文中所写之事(邀友赏月,自然随意/登山歇息,随心所欲),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闲人”“忽得解脱”“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体会作者的情感、心境相通之处。[参考译文]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抬眼望去,看见松风亭的飞檐还远在树林深处,心里想这得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因此(我)就像挂在鱼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这个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素养探究全练8.(1)(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2)②③①(3)读出了一个率真、可爱、乐观豁达的苏轼。解析 (1)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拟写,宽对即可。(2)①字形大小相对一致,没有什么变化,可见作者书写时心境平和,情绪稳定。根据材料中的“晚年被贬谪到惠州之后……相对统一”可知,这是苏轼晚年被贬到惠州后的作品。②行笔轻快迅疾,笔意连绵恣肆,活泼跳动,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轻松与快意。根据材料中的“苏轼到黄州第一年……给人轻松之感”可知,这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一年的作品。③字体或大或小,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有密有疏,有的字工整,有的字狂放,多有变化。根据材料中的“在黄州的第三年……变化万千”可知,这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三年的作品。故排序为②③①。(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能力。由故事一可见其乐观豁达,由故事二可见其率真、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