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04-13 唐诗五首课件+同步练习
展开13 唐诗五首
基础过关全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千载(zài)
燕然(yān) 鹦鹉洲(yīng)
B.落晖(huī) 萋萋(qī)
属国(shǔ) 荆门外(jì)
C.驱犊(dú) 日暮(mù)
萧关(xiāo) 带禽归(qíng)
D.采薇(wēi) 征蓬(péng)
崔颢(hào) 没马蹄(mò)
2.(2022独家原创)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单车欲问边(慰问)
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
B.仍怜故乡水(可怜)
白云千载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C.徙倚欲何依(徘徊)
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D.江入大荒流(辽远无际的原野)
晴川历历汉阳树(平川、原野)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下面诗句中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萧关逢候骑 B.长歌怀采薇
C.月下飞天镜 D.属国过居延
5.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野望》一诗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
(2)《黄鹤楼》一诗中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抓住沙漠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4)《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以动态的视角写出了由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抓住早春特点描写花草的诗句是: , 。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青莲居士,太原人,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B.“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C.“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孤山寺北贾亭西”中的“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能力提升全练
7.(2022湖南邵阳武冈期中,2—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的体裁是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一个字是 。(2分)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 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8.(2021云南中考,13—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王维笔下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与本诗的颈联都写到了花草,请问这两个景象中所描写的花草有什么不同?(2分)
答:
(2)()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诗人是如何来表达的?(2分)
答:
9. (2019广东广州中考,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答: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0. (2021辽宁丹东中考,12,)选出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的统称。②上林: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
A.首句中“新春”就是早春。“清”不仅写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还指这种景色刚刚显露出来,环境清幽,别有一番风情。
B.第二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才”“半”二字,不仅照应题目中的“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C.三、四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理趣浑然,告诉我们要善于捕捉新生事物的道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D.诗歌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由实入虚,虚实结合,开拓了意境,更加突出了诗人对上林苑暮春时节花团锦簇之时的无限向往和喜悦之情。
11.(2022广东阳江期末,6,)从思想感情角度思考,下列诗句与右图古诗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B.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素养探究全练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秋南春北。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呢喃蜜语的候鸟。雁:金文(即,“人”字形)+(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造字本义: 。
材料二 古诗词中的“燕”: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②表现爱情的美好;③表现世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材料三 古诗词中的“雁”:①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②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③指代书信;④大雁入秋南徙,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1)仿照材料一中对“燕”造字本义的解释,试解释“雁”的造字本义。
答:
(2)结合上述材料,正确选择“燕”与“雁”,填在下列诗句中的横线处。
①鸟啼芳树丫, 衔黄柳花。
②鸿 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③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 子傍谁飞?
④乡书何处达?归 洛阳边。
(3)小明默写古诗词时,总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答: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D A.载zǎi。B.荆jīng。C.禽qín。
2.B “怜”在此处应理解为“喜爱”。
3.C C项的节奏划分应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B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5.(1)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5)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6.A “晚号青莲居士”有误,应该是“晚号香山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
能力提升全练
7.(1)律诗 愁 (2)B
解析 (1)从体裁看,《黄鹤楼》是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所写吊古怀乡的七言律诗。其中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愁”字则高度概括了作者的这种情感。(2)“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写“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写草的长势茂盛。
8.(1)①王维写的是正值春天雨中的草色和桃花,花草色彩浓艳;②本诗所写的则是初春时节的花草,大地上鲜花繁多,竞相初放,小草嫩绿喜人。
(2)开头对钱塘湖早春的景象作整体描写,然后由远及近从听觉、视觉等角度作细致的描绘渲染,最后用“最爱”直抒胸臆。
解析 (1)“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的意思是“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可见花草浓密,是盛春时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是“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草不高,所以是早春时节。
(2)诗人用黄莺、燕子、繁花、浅草等表明春天的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春意之美。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抒胸臆,“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因为“最爱”,说明诗人在“白沙堤”上流连忘返,“最爱”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9. (1)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带着猎物满意而归的安逸、闲适的画面。
(2)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唯能长啸高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抒发了自己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之感以及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可依据“找景物+串景物+修饰”这一思路作答。该题要求答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故应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串联起景物,并对语言进行修饰,使其生动、流畅。最后还要归结出所描绘的画面特点——安逸、闲适。注意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2)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可抓住诗句中所运用的典故进行分析。本诗中的“采薇”,即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颈联描绘了美好热闹的乡野之景,反衬了诗人心中的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而诗人身边却没有一个朋友来分担他的这份寂寥,只好拉来远去的伯夷、叔齐,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10.D “突出了诗人对上林苑暮春时节花团锦簇之时的无限向往和喜悦之情”有误。首先,诗题为“城东早春”,可见作者要描写的是早春景色。其次,首句“诗家清景在新春”,突出了作者对“新春、早春”的喜爱;第二句“绿柳才黄半未匀”,“才”“半”不仅照应了诗题的“早”,也刻画出了柳刚刚生发嫩芽的色泽与姿态;第三、四句想象上林苑繁花似锦时,看花的人太多的盛况,是虚写,实际上却更加反衬了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说明诗人善于捕捉新生事物,善于发现早春美景。
11.C 右图古诗是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萧萧”“寒”“秋风”“客情”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A.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B.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C.根据“日暮”“乡关”“愁”可知此诗表达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与右图中的古诗感情吻合。D.以“老骥”自比,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和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素养探究全练
12.(1)(示例)一种习惯以“人”字队形迁徙的候鸟
(2)①燕 ②雁 ③燕 ④雁
(3)“燕”多美化或歌咏春天,“雁”多用于写秋天景象的诗歌中。“燕”多用来表达对时序更迭、年华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雁”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燕”多用以象征爱情,“雁”多用以象征边塞。
解析 (1)答题时,仿照例子,结合所给出的信息,如“‘人’字队形”“鸟群”,进行仿写即可。(2)可以结合材料二、三对“燕”“雁”意象的解读,联系诗句内容作答。(3)可以根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弄清楚“燕”与“雁”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自己的积累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