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曲梳理课件:观沧海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曲梳理课件:观沧海,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七年级上册,第1首观沧海,教参教材梳理,当堂小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学生用书《古诗文册》P5
课文回顾 进度条:1/40 老师讲 学生早读
观沧海曹 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易错字碣 澹 竦 峙丛 茂萧 瑟灿 烂幸
(一)文学常识: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 诗歌内容丰富,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著有诗歌《蒿里行》 《龟虽寿》《短歌行》等。 2.“三曹”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3.体裁:古体诗(四言诗、乐府诗)。
(二)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北 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 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山望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三)全诗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 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翻译: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炼字:请简要分析“临”“观”的作用。 答:“临”,到达,登上。传达出诗人扬鞭策马、高瞻远 瞩的昂扬气概。“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体 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内容:请简要分析前两句的作用。 答: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引出下文诗人登临的所见所思。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教材注释:③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④竦峙(sǒng zhì):耸 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翻译: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 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 起伏着不尽的波澜。动静结合: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这几句诗。 答: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二者相互映 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 次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 宏伟气象。
炼字:请简要分析“涌”的作用。 答:“涌”字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对 沧海的惊叹和赞美。内容:请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 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 感慨万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重点句)教材注释:⑤星汉:银河。翻译: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 璀璨,它们也都出自大海广阔的胸怀。炼字:请赏析两个“若”的作用。 答:两个“若”字写日月星辰好像发源于大海一样,此字 有助于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是作 者想象之景,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和 博大胸怀。
炼句:请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答:诗人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并借助奇特的想象, 描绘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 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博大胸怀。
幸甚至哉⑥,歌以咏志。教材注释:⑥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翻译: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得很,好极了,且让我引吭高歌, 倾吐宏伟的心愿。易错警示:尾句是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反复诵读《观沧海》,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产生了壮美的感觉。
一、默写题1.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12分)(1)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盛夏时节,美丽的北戴河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看到水边一片郁郁葱 葱,人们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二、选择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东临碣石”一句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海水和山岛。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 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八句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 壮阔的景象。C.“日月之行”四句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 孕群星的气派。D.最后两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 发出感慨。
三、简答题4.这首诗是如何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请做简要赏析。(3分)
海水动荡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动静结合尽显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与海水是实写之景,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是虚实结合。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展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四、对比阅读题龟 虽 寿曹 操神龟虽寿,犹有竟①时;腾蛇②乘雾,终为土灰。老骥③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④之期,不但在天;养怡⑤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①竟:终结,这里指死去。②腾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神 蛇。③骥:骏马、好马。④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⑤养怡:调 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古诗词曲鉴赏专题第1首 观沧海课件,共1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安徽·中考,七年级上册,作家作品,诗歌精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曲第1首观沧海课时教学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写作背景,重点注释,作品主旨,理解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梳理第1首观沧海课后练课件,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