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5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6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7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8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图文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2法治思想的渊源,①夏商周,《禹刑》,《汤刑》,《九刑》,②春秋时期,外儒内法儒表法里,课堂探究,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假如你是班主任,班里同学考试作弊被学校发现,应该如何对这位同学进行教育?
    正确做法:一方面结合学校规定进行相关要求; 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法律与教化: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
    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重视法的规范与惩处。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和教化度
    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
    材料: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要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①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
    ②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叔向曾写信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 ——摘编自徐喜良:《中国通史》
    思考: 叔向和自产在争什么?
    叔向为什么发对子产?
    大变革大动荡时期(王室衰微、铁犁牛耕、礼崩越坏)
    宣告了成文法诞生,确立了“法律公开”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准则;推动了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传播;限制了贵族特权,维护了平民利益。
    不愿丧失贵族阶级生杀予夺的特权,认为公布刑法违反“礼治”。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孔子:统治者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统治者① 施仁政于民,②省刑罚,薄税敛”;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
    商鞅在秦国颁布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韩非①君主不要谈礼义,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彊(强)国之术说君。
    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
    (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 把工作带进坟墓的秦简主人喜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
    (2)汉朝:沿袭秦律,制《九章律》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代的统治思想有什么特点?
    这种统治思想得以实现基础是什么?
    儒家和法家在强调社会等级差异性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
    《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说明汉代法律实践有什么特色?
    《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是“原心定罪”; 根据案情事实来探究当事人动机,这体现了经义对法律的主动渗透,法律与经义的双相融合。 《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当时注律者)“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晋书·刑法志》
    《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①律在唐初经过删繁就简。②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③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①《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②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
    唐朝的法律与教化 法律
    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
    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整齐门内,提斯子孙 颜之推《颜氏家训》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 《新唐书·柳公绰传》
    思考:宋朝以后的法制建设有什么特点?
    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礼》
    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业谓……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 ——《吕氏乡约》
    教材P47【学思之窗】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有什么作用?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宋代《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威,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也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己。
    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相关课件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文课件ppt,共1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示范课课件ppt,共1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ppt课件,共1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