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苏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导学案全册
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一章 种群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学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一章 种群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学案设计,共10页。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增长。
2.实验步骤
3.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4.具体计数过程: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板上,用滴管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片刻后,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运用样方法计数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实验关键·探究学习]
1.实验设计
2.实验结果与分析
(1)酵母菌增长曲线图:
(2)趋势:先增加再减少。
(3)分析
①增长: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剧增。
②稳定和波动: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有害产物积累等,酵母菌死亡率逐渐升高,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
③衰退:随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3.实验关键
(1)操作提示
①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③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滴管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④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⑤结果最好用记录表记录,如下表所示:
(2)计数提示
①计数原则: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原则计数。
②结果异常的原因:
a.统计结果偏小的原因:取液时未摇匀,吸取的培养液中酵母菌偏少;在计数时,未计边缘的酵母菌等。
b.统计结果偏大的原因:取液时未摇匀,吸取了表层的培养液;在计数时统计了四周边缘的酵母菌等。
(3)注意事项
①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②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③血细胞计数板必须保持干燥,否则培养液将不能渗入计数室。
④清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确方法是浸泡和冲洗,不能用试管刷或抹布擦洗。冲洗干净后不能用纱布或吸水纸擦干,应自然晾干或烘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实验应用·对点练习]
1.(2020·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B [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每隔一定时间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
2.(2019·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D [异养生物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A正确;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减少,代谢废物不断增加,故更换培养基的频率不同可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由曲线可知,a组中细菌甲在23 h前,数量增长一直很快,说明该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一直是充裕的,C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早期,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资源是充足的,细菌甲种群的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且图中a、c曲线在早期重合,也可说明早期可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3.温度在15~35 ℃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下表是同学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为25 ℃
C.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D.每天取样检测一次即可,不需要固定取样的时间
D [每天取样检测一次即可,但需要固定取样的时间,否则无法进行比较酵母菌在每天某一特定时间的数量的变化。]
4.(多选)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不一定达到K值
A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除统计方格内菌体外还要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菌体,5小时前每个小格内约有5个菌体,而5小时后每个小格内约有10个菌体,但这是稀释100倍后的值,所以5小时后种群密度增加200倍,此时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达到K值无法判断。]
(1)计数方法: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2)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度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 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如图所示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由材料分析知,维持生物种群数量变化通过K对策和r对策两种情况维持,由此形成科学思维的学科素养。
1.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属于r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或“机械防治”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控制此类动物危害的技术比较科学?(科学思维)
提示:生物防治。
2.野马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请提出至少两种保护措施。(科学思维)
提示:(1)改善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等。
(2)建立动物园或人工繁育中心,为该濒危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3)消除两个种群之间的空间屏障,便于两地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以保护该濒危动物种群的基因库。
[课堂小结]
1.下列与种群数量模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公式更能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B.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
C.“J”型曲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D.Nt=N0λt中λ的含义是种群增长率
D [数学公式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但不够直观,而数量增长曲线更能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项正确;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如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算出相关的具体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项正确;“J”型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增长,C项正确;Nt=N0λt中λ的含义是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D项错误。]
2.(多选)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不发生相应变化
BD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3.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统计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
D [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cd段,增长速率接近0,A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确;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C正确;本实验属于时间上的自身相互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D错误。]
4.向某天然牧场引入良种肉牛100头,任其自然放养,自然繁殖。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
C.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t1时
D.在t1~t2时,该肉牛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B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t2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即K值,所以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t1之后;在t1~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上升。]
5.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
甲
乙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
[解析] (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在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情况下,处于理想状态,呈“J”型增长。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处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2)曲线d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呈“S”型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大。(3)题图乙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
[答案] (1)J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2)S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最大 (3)波动
时间(天)
1
2
3
4
5
6
……
数量(个)
……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核 心 语 句 背 诵
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λt。
2.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会呈“S”型增长。
3.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4.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及答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案,课堂探究案,深入学习,课后巩固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1课时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学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