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月考试卷合集1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20页。
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
高二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9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共占体液的2/3 B.甲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淋巴细胞只生活在丙中 D.丁中O2浓度可能比甲中的高
2.若将你身体上的一个细胞或一块组织拿到体外,如果不提供特殊的环境,它很快就会死亡,而在内环境中,体内细胞却能正常的生活。下列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胰蛋白酶 B.碳酸氢盐 C.甲状腺激素 D.尿素
3.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图中的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①和②
C.①中的葡萄糖至少需穿过5层生物膜才能进入③中被利用
D.若③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
4.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及其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B.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C.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D.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可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5.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所示;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l和0.1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若要提取血浆蛋白,最佳材料应是沉淀物
C.图2实验中HC1、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6.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依次为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B.水、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等物质都由肠吸收进入①
C.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内环境稳态主要依赖体液调节使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
7.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部分过程,其中A、B、C、D表示与人体新陈代谢相关的生理过程,①代表人体的某一系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表示人体的消化系统
B.B过程指肾脏的重吸收过程
C.循环系统把各种物质运输到机体相应部位
D.排除代谢废物的器官只有肺和肾脏
8.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外界环境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会使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
②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
③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④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⑤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也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A.五项 B.四项 C.三项 D.两项
9.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不含红细胞,但含有少量淋巴细胞。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降低
B.脑脊液可以为脑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
C.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
D.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脑脊液的检测成为重要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10.2021年12月9日,我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太空授课。他们在执行任务期间会出现面部和上身浮肿、太空“晕车”等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尽管在微重力环境中航天员的内环境也能维持稳态,稳态指的是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太空环境是一个真空环境,宇航员所穿的宇航服能为其提供氧气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等
C.航天员稳态的维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
D.航天员面部和上身浮肿可能与微重力下全身体液的再分布有关
11.如图是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念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是脑
B.③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C.④是神经元
D.⑤具有接受信息、传导信息的功能
12.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特点密切相关。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套有一层髓鞘
C.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且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D.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13.人体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就在此刻你的阅读、理解和记忆就是靠神经系统完成的,你的呼吸、心跳也受到神经系统控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B.语言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当大脑皮层V区受损时,患者可能看不懂文字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是由脑发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能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D.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14.你走在路上,听到后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你马上回头看。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参与该过程的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你听到叫你名字就回头看”中涉及条件反射
B.该时刻后,①处膜电位可能为外负内正
C.③为该神经元胞体,可能位于大脑皮层或脊髓
D.该神经元支配的下一个细胞可能也是神经元
15.如图是某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e能代表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
B.刺激b和d都会让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反射活动
C.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速率与神经纤维的长度无关
D.刺激b后,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16.反射时是指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为止所需的时间。兴奋经中枢传递时往往较慢,这是由于化学性突触传递须经历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并与后膜受体结合以及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等多个环节,因此需时较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等强度的有效刺激分别作用于同一人的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感受器,膝跳反射的反射时要长一些
B.当手碰到火时,人感受到痛后会随即做出快速的缩手反射,以免被进一步烫伤
C.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的
D.上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可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
17.从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同毒品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毒品包括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吸食毒品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从而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危害。如图是某种毒品的作用机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释放后突触后膜不会持续兴奋
B.吸食毒品后,会使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失去回收神经递质的功能
C.长期吸食毒品,会导致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多
D.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8.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包括③④⑤
B.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C.兴奋在④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D.神经递质只作用于神经细胞
19.某些化学物质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例如眼镜蛇的毒液。这种毒液具有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的接头相当于突触)传递阻滞作用,会引起横纹肌弛缓性瘫痪,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对这种毒液作用机理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
B.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C.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
D.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影响突触后膜的兴奋
20.“脑卒中”常因为脑部血管堵塞使得大脑某区损伤,导致躯体上下肢不能运动,但脊髓和四肢没有任何损伤。美国马斯克的科学家团队设想,如果将脑机接口微芯片装置植入一名“脑卒中”致下半身瘫痪的病人大脑中,当他想站立或者行走的时候,植入的电子设备能接收到他的“想法”并发出信号刺激下肢运动神经元,恢复自主运动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子设备可能会将患者的大脑皮层与脊髓重新建立联系
B.下肢运动要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控制下才能完成
C.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都在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
D.脑机接口将来有可能让我们用“意念”控制设备
21.如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O—<”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A是位于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当尿液对膀胱壁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A就会产生兴奋,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新生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属于非条件反射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就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C.若M受损,其他结构正常,此人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D.A未兴奋时,人也能控制排出尿液,说明不需完整的反射弧结构也能完成反射活动
22.研究发现,日光照射实验动物皮肤后会使其血液里的一种化学物质(UCA)含量大幅增加。且UCA可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内并转化成谷氨酸,细胞内的谷氨酸在大脑运动皮层以及海马区的神经末梢释放,并能激活相关的脑内神经环路,从而增强运动学习能力以及物体识别记忆能力。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光照可促进UCA转化成谷氨酸
B.上述动物识别物体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
C.上述学习和记忆能力属于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可能会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
D.学习和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面是有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
23.在20世纪之前,激素这一概念还没有被提出,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下列关于激素的发现,描述不正确的是
A.沃泰默认为切除神经后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属于神经调节
B.班廷和贝斯特从狗体内提取到了胰岛素,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在于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D.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中,摘除和移植睾丸实验分别运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24.胰腺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外分泌部由腺泡和腺管组成,内分泌部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一胰岛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由胰腺的内分泌部分泌的
B.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还受体液调节
C.在胰腺的内分泌部细胞上有与促胰液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D.胰腺与人体的血糖调节和消化功能均有关
25.如图表示性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腺体。已知促性腺激素和雌性激素分别为蛋白质类物质和固醇类物质。请依据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切除①,图中所列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都将减少
B.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则②的活动将增强
C.雌性激素的分泌过程中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
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性激素,则①的活动将加强
26.如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物质X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使其分泌激素Y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激素Y是生长激素,则该细胞是下丘脑细胞
B.图中细胞可能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若物质X是葡萄糖分子,则该细胞可能是胰岛细胞
D.若激素Y是促胰液素,则该细胞是小肠黏膜细胞
27.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表,并在适宜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记录数据,统计分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对照处理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灌胃甲状腺激素,1次/天
饲养条件
相同且适宜,正常饲料喂养,共14天
A.应采用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
B.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
C.耗氧量最多的一组是乙组
D.各组小鼠的活动状态也可以作为检测指标
28.褪黑素是主要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它可以改善睡眠,能缩短睡前觉醒时间和入睡时间,调节人体入睡和觉醒的周期。根据研究发现,褪黑素还可以提高身体内某些免疫细胞的数量,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灯、手机等发光体会扰乱人体视黑素的正常分泌,可能会降低人体睡眠质量
B.长期熬夜学习可能会导致身体免疫能力下降
C.褪黑素分泌调节的过程体现了激素分级调节的特点
D.褪黑素的分泌过程也体现出下丘脑和人体的节律有关
29.研究发现,血管老化会导致体内脂肪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降低,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如图为血管老化小鼠和正常小鼠注射胰岛素后的血糖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促进脂肪细胞吸收葡萄糖并转化为糖原
B.乙为血管上皮细胞老化小鼠的血糖变化曲线
C.60min后两组小鼠血糖浓度上升只与胰高血糖素有关
D.实验表明延缓血管老化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30.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等。某实验小组探究了三种激素单独或联合作用调节血糖的效应,实验前血糖浓度为5.0mmol/L,血糖浓度随激素处理时间的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单独作用时,0.5h内升高血糖最快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
B.3h时,三种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小于各自效应的总和
C.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表现出协同的关系
D.血糖浓度受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调节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31.(11分)图1是某反射相关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1中某些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中,①结构的名称是______,作用是______。能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____]______。
(2)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______(单/双)向传导的。
(3)图中能构成内环境的是______(填序号);⑦与⑥相比,成分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______。C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填序号)。
(4)图3表示的结构称为______,兴奋在其中的传递方向可表示为______(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原因是______。
32.(8分)如图为缩手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射弧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反射弧中的位点,Ⅰ、Ⅱ、Ⅲ表示三个电表(实验开始时,只连接电表Ⅰ、Ⅱ),甲、乙表示缩手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据图回答问题:
(1)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可先刺激A点,发现电表Ⅰ、Ⅱ都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再选择刺激______(填“B”、“C”或“D”)点,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大脑皮层发出的某些神经可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促进突触后膜发生Na+的内流;另一些神经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促进突触后膜发生Cl-的内流。为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连接电表Ⅲ,此时电表指针发生如图所示的偏转;刺激N点,若发生______的现象,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发生______的现象,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33.(8分)某科学家为了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发育中所起的生理学效应,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假说。
假说1:发育成为雌性器官需要来自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当这一信号缺失时,胚胎发育成为雄性器官;
假说2:发育成为雄性器官需要来自睾丸提供的激素信号,当这一信号缺失时,胚胎发育成为雌性器官。
为验证上述哪种假设成立,研究人员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当幼兔生下来之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的表现。实验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性染色体组成
外生殖器表现
未做手术
手术后
XX
雌性
雌性
XY
雄性
雌性
(1)性激素的化学组成主要是______。研究发现,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性激素,原因是______。
(2)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实验结果验证了______(填“假说1”或“假说2”)成立。
(3)为进一步证实该假说成立,可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再完善补充相关的实验组。(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34.(11分)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①~⑨表示生理过程,a、b表示两种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体内环境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______细胞合成分泌的______(填激素名称)会增加,进而促进图中______(填标号)等生理过程,抑制图中______(填标号)等生理过程。
(2)在血糖调节中,与激素a有相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
A.性激素 B.催乳素 C.肾上腺素 D.促甲状腺激素
(3)图中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均很低,但它对血糖稳定的调节作用却是显著的,这说明激素的调节具有______的特点;激素a主要作用于______细胞,直接原因是______,说明激素的调节具有______特点。
(4)如上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______。
(5)如下面的趋势图中,可表示正常人餐后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
A. B.
C. D.
35.(7分)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0.01%的肾上腺素0.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进面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______,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______,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__(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对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______调节。乙酰胆碱属于______(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______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高二年级生物参考答案
1.D
【解析】A、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它们构成的细胞外液占到体液的,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细胞内液,B错误;
C.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液和血浆中,C错误;
D.组织细胞需要来自于血浆的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一般组织细胞中的氧气
浓度低于血浆,但红细胞细胞内液中的氧气浓度却高于血浆,所以若丁为红细胞内液,则丁中O2浓度可能比甲中的高,D正确。故选:D。
2.A
【解析】A、胰蛋白酶位于肠腔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碳酸氢盐位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
C.甲状腺激素位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
D.尿素是代谢产物,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故选:A。
3.B
【解析】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③细胞内,不是①血浆,A错误;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①血浆和②组织液,B正确;
C.葡萄糖从①血浆进入③组织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需穿过3层生物膜(穿越毛细血管壁2层、进入组织细胞1层),C错误;
D.若③为肝脏细胞,该处细胞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则①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⑤处,D错误。
故选:B。
4.D
【解析】A、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A正确;
B.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B正确;
C.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进入组织液,并通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C正确;
D.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能够被毛细血管重新吸收回血浆,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D错误。
故选:D。
5.D
【解析】A、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上清液中不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位于沉淀物,A错误;
B.上清液是血浆,其中含有血浆蛋白,若要提取血浆蛋白,最佳材料应是上清液,B错误;
C.图2中HCl、NaOH的浓度为该实验的无关变量,C错误;
D.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使pH保持稳定,D正确。
故选:D。
6.C
【解析】A、分析图中可知,①可以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通过泌尿系统排除代谢废物,可以推测①为血浆,②可以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②为组织液,③可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③为细胞内液,A错误;
B.水、无机盐、葡萄糖等物质都由肠吸收进入①,蛋白质为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吸收进入,需要被水解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B错误;
C.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
D.内环境稳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D错误。
故选:C。
7.D
【解析】A、①表示人体的消化系统,营养物质从消化系统吸收进入循环系统,A正确;
B.B过程指肾脏的重吸收过程,B正确;
C.循环系统把各种物质运输到机体相应部位,C正确;
D.排除代谢废物的器官除了有肺和肾脏,还有皮肤,D错误。
故选:D。
8.B
【解析】①外界环境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会使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①正确;②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②正确;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③正确;④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④正确;⑤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⑤错误。共四项正确,故选:B。
9.A
【解析】A、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升高,A错误;
B.脑脊液属于内环境,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激素等物质,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脑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可以为脑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B正确;
C.内环境中有缓冲对,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C正确;
D.脑脊液是脑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脑脊液的变化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D正确。
故选:A。
10.A
【解析】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以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A错误;
B.太空环境是一个真空环境,宇航员所穿的宇航服能为其提供氧气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等,B正确;
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C正确;
D.航天员面部和上身浮肿可能与微重力下全身体液的再分布有关,导致了面部和上身的体液含量高于在地球的时候,出现了轻微的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A。
11.B
【解析】A、由题图可知,②是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A正确;
B.③是大脑,能调节呼吸、血压等生命活动的是脑干,B错误;
C.④是神经元,C正确;
D.⑤是突起,具有接受信息、传导信息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12.B
【解析】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正确;
B.一般神经元的长的轴突外周包有髓鞘,短的树突外周不包有髓鞘,B错误;
C.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共12对,脊神经有31对,且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C正确;
D.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D正确。
故选:B。
13.C
【解析】A、兴奋状态下,人体内的交感神经占优势,呼吸、心率加快,A正确;
B.语言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当大脑皮层V区受损时,患者可能看不懂文字,B正确;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能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C错误;
D.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正确。
故选:C。
14.B
【解析】A、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你听到叫你就回头看”中涉及条件反射,A正确;
B.①处处于神经纤维的树突和胞体端,②处处于神经纤维的轴突端,兴奋从①处传到②处,该时刻后,①处膜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B错误;
C.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大脑皮层和脊髓,部分分布在神经节中,C正确;
D.该神经元处于反射弧的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上,支配的下一个细胞可能也是
神经元,D正确。
故选:B
15.C
【解析】A、e是感受器,不能代表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a能代表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A错误;
B.刺激b、d引起效应器反应,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神经纤维的长度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速率与神经纤维的长度无关,C正确;
D.b是传出神经,刺激b后,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C。
16.D
【解析】缩手反射弧中包含3个神经元,膝跳反射弧中包含2个神经元,因此,膝跳反射的反射时要短一些,A错误;
B.手被火刺激时,先发生缩手反射后感觉到疼痛,B错误;
C.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的,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D正确。
故选:D。
17.C
【解析】A、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会被分解或回收到突触前膜,故不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吸食毒品后,毒品分子会与转运蛋白结合,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神经递质的功能,B正确;
C.由图可知:毒品通过与转运蛋白结合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使神经递质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减少,C错误;
D.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会危害健康,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D正确。
故选:C。
18.B
【解析】A、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即①④⑤,A错误;
B.图中④为突触后膜,其上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会发生变化,B正确;
C.兴奋在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如肾上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受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B。
19.A
【解析】A、若毒液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则会引起肌肉持续收缩,不会引起呼吸肌麻痹,A错误;
BC、由题干信息可知,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性毒素,具有神经—肌肉传递阻滞作用,有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使神经递质失去与肌肉细胞受体结合的机会,从而影响兴奋在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间的传递,毒液也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影响兴奋传递给肌细胞,BC正确;
D.若毒液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则会影响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可导致呼吸肌麻痹,D正确。
故选:A。
20.B
【解析】A、根据题意分析,将脑机接口微芯片装置植入一名“脑卒中”致下半身瘫痪的病人大脑中,当他想站立或者行走的时候,植入的电子设备能接收到他的“想法”并发出信号刺激下肢运动神经元,恢复自主运动能力,说明电子设备可能会将患者的大脑皮层与脊髓重新建立联系,A正确;
B.下肢运动需要大脑皮层和脊髓的运动中枢的调控,但是一般不需要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控制,B错误;
C.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又叫第一运动区,因此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都在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C正确;
D.结合题意可知,脑机接口将来有可能让我们用“意念”控制设备,D正确。
故选:B。
21.A
【解析】A.新生婴儿因为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其排尿反射只受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控制,故婴儿的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兴奋,就可引起效应器的兴奋,产生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N是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传出神经,其兴奋后,可能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能释放抑制性递质,其后神经元可能产生兴奋或抑制,B错误;
C.若M受损,不能传入高级中枢,但有完整的反射弧,能发生排尿反射,C错误;
D.A未兴奋时,人也能控制排出尿液,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具有调控作用,但排尿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D错误。
故选:A。
22.C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光照能够促进UCA大幅增加,UCA可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内并转化成谷氨酸,A正确;
B.根据分析知,细胞内的谷氨酸能在海马区释放,可增强动物的物体识别记忆能力,而海马区与短时记忆有关,因此上述动物识别物体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B正确;
C.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条件反射必须不断强化,否则就会消失,C错误;
D.学习和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D正确。
故选:C。
23.B
【解析】A、沃泰默认为切除神经后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
B.斯他林和贝利斯从狗体内提取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B错误;
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在于将小肠黏膜和盐酸混合后获得的提取液注射到血液中,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正确;
D.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中,摘除睾丸利用了“减法原理”,移植睾丸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D正确。
故选:B。
24.C
【解析】A、胰岛素是由胰腺的内分泌部分泌的,A正确;
B.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还受体液调节,B正确;
C.在胰腺的外分泌部细胞上有与促胰液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促进其外分泌部细胞分泌消化酶,C错误;
D.胰腺的内分泌部与人体的血糖调节有关,外分泌部与人体的消化功能有关,D正确。
故选:C。
25.C
【解析】A、切除①垂体,促性腺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会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A错误;
B.促性腺激素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水解,失去作用,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存在分级调节,同时又有反馈调节,C正确;
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性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则①活动将减弱,D错误。
故选:C。
26.A
【解析】A、生长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分泌,故若激素Y是生长激素,则该细胞是垂体细胞,A错误;
B.如果图中细胞是下丘脑神经细胞,则接受信号物质的刺激,可以产生动作电位,将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B正确;
C.胰岛细胞可以感受血糖变化,C正确;
D.小肠黏膜细胞可以分泌促胰液素,故若激素Y是促胰液素,则该细胞是小肠黏膜细胞,D正确。
故选:A。
27.C
【解析】A、为减小实验误差控制其他无关变量,应采用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A正确;
B.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排除手术的影响,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产生的影响,B正确;
C.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有氧呼吸),丙组耗氧量最多,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强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小鼠的活动状态可以作为检测指标,D正确。
故选:C。
28.C
【解析】A、电灯、手机的发光可能会扰乱人体褪黑素的正常分泌,进而降低人体睡眠质量,A正确;
B.熬夜学习会扰乱褪黑素的分泌,进而降低体内淋巴细胞的数量,从而降低免疫力,B正确;
C.褪黑素的分泌是下丘脑控制松果体分泌,并不是分级调节,C错误;
D.褪黑素的分泌受下丘脑控制,下丘脑与人体的节律有关,D正确。
故选:C。
29.D
【解析】A、葡萄糖合成糖原主要在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因此脂肪细胞一般不会合成糖原,A错误;
B.分析图示可知,注射胰岛素后,两组小鼠的血糖均下降,但实验组小鼠血糖的最低值高于正常小鼠,并更早出现血糖的回升,可能是由于实验组小鼠的脂肪细胞老化,对胰岛素不敏感,相比正常小鼠就“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这一降糖途径被阻碍,结合曲线分析可知,甲为血管上皮细胞老化小鼠的血糖变化曲线,乙为正常小鼠的血糖变化曲线,B错误;
C.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60min后两组小鼠血糖上升都与胰高血糖素升高有关,但不只与胰高血糖素有关,C错误;
D.据图可知,血管老化会导致体内脂肪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降低,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延缓血管老化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D正确。
故选:D。
30.B
【解析】A、激素单独作用时,0.5h内升高血糖最快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曲线中数值最大,A正确;
B.3h时,三种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为12.8-5.0=7.8mmol/L,三种激素单独作用的效应的总和为(6.9-5.0)+(5.7-5.0)+(5.2-5.0)=2.8mmol/L,前者大于后者,B错误;
C.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二者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C正确;
D.实验结果证明血糖浓度受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调节,D正确。
故选:B。
31.【答案】(11分,每空1分)
(1)感受器 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③神经中枢 (2)内正外负 单 (3)⑥⑦⑨ 蛋白质 ⑦
(4)突触 E→F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其中感受器能感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神经中枢能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2)当受到适宜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在反射弧中,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
(3)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图中可以构成内环境的是⑥⑦⑨。由于血浆中有大量的血浆蛋白,所以乙图中⑦与⑥相比,成分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蛋白质。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4)图3的结构为突触,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E→F。
32.【答案】(8分,每空2分)
(1)C 电表Ⅰ指针不发生偏转而电表Ⅱ指针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
(2)电表指针向右偏转 电表指针向左偏转的幅度增大
【解析】
(1)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若结论正确,可先刺激A点,兴奋可以最终传到肌肉,所以电表Ⅰ、Ⅱ都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再刺激C点,兴奋可以传到肌肉和电表Ⅱ的两端,但是不能通过突触传到传入神经,即不能传到电表Ⅰ,因此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电表Ⅱ指针发生偏转,而电表Ⅰ指针不发生偏转。
(2)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点所处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连接电表Ⅲ,此时电表指针向左偏转;若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刺激N点,电表指针应该向右偏转;若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刺激N点,电表指针应该仍然向左偏转,且幅度增大。
33.【答案】(8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类固醇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立即失活
(2)是否做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组织的手术、性染色体组成(2分,写一点得一分) 假说2
(3)实验思路: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同时给予一定量的雄激素(睾酮)刺激,当幼兔生下来之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的表现(2分) 实验结果:两者都发育出雄性外生殖器。
【解析】
(1)性激素的化学组成主要是类固醇。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性激素,原因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立即失活。
(2)实验遵循等量、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上述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做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组织的手术、性染色体组成,实验结果验证了假说2成立。
(3)为进一步证实该假说成立,可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再完善补充相关的实验组,实验思路: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同时给予一定量的雄激素(睾酮)刺激,当幼兔生下来之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的表现。实验结果:两者都发育出雄性外生殖器。
34.【答案】(11分,每空1分)
(1)B 胰岛素 ②④⑤ ①③ (2)C
(3)微量高效 肝 肝细胞上有其特定的受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5)D
【解析】
(1)当人体内环境中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加,从而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肌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肝细胞转化成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2)在血糖调节中,与激素a具有相同作用的有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等。
(3)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均很低,但它们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却十分显著,说明激素的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激素a主要作用于肝细胞的原因是肝细胞上面有激素a的受体,说明激素的调节过程具有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
(4)如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5)正常人进餐后,血糖浓度会先增加,一小时之后开始下降,然后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35.【答案】(7分,每空1分)
(1)靶器官 失活 传递信息
(2)神经 神经递质 受体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
(1)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激素发挥作用后都失活。肾上腺素作为信使,可以传递信息。
(2)据题意可知,刺激神经末梢,使其释放神经递质使心脏的活动和血压改变,这种对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时发挥作用的信号分子,即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其他信号分子一样,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3)根据以上分析及相关知识可知,激素和神经递质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如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等中原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4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等中原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