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上16《金色的草地》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5904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上16《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展开用观察的方法学“观察”——《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金色的草地》是统编教材三上册第5单元习作单元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教学中,紧扣习作单元教学目标,以观察能力训练为切入点,展开观察过程,渗透观察顺序,习得观察方法,训练观察能力,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说明。一、准确定位目标本习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观察是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基础。教学中引领学生在理解中感知方法,反思中明晰方法,朗读中发现方法,作业中强化方法,学习中环环紧扣,不断发现细致观察的路径,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1.聚焦时间,有序观察。“我”从早上、中午、傍晚三个不同时间段的观察,发现了草地的变化。在时间上是有顺序的,让学生自主发现观察时间的不同,多次反复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变化。一次很早的偶然发现,促使作者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去持续的观察,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观察的顺序,更加深入细致地捕捉事物特征。2.带着思考,细致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后,作者并没有停止观察,而是带着疑问再次深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草地颜色的变化呢?带着思考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更全面细致,对事物特点把握更精准。这个环节的教学是以引发学生质疑为前提,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作者观察了蒲公英的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的特点发现了草地变化地秘密,观察方法进一步明晰,方法的获得更加自然。3.链接生活,实践观察。从有序观察到细致观察,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习得观察的方法后,把观察应用于实践中,根据生活经验,生活中你是否也发现过事物的变化?把生活与新知建立学习链接,学生试图激活生活体验,不断寻找生活中有变化地事物,把观察的方法路径植入到事物的变化过程中,经过思维转换,以语言表达的形式呈现出学习成果。二、有效训练思维阅读与习作教学勾连主要路径是思维的高度相似性。把阅读中的思维嫁接到习作中能自然衔接,有效融合读与写。因此,阅读教学中,主要从思维整体性、层次性、深刻性三个角度展开,更好地为习作服务。1.关注思维整体性。整体感知文本是学生理解内容初级阶段,对文章的整体构思影响极大。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作业本习题来完成。文本共4个自然段,作业本习题以填空的形式说明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以填空补白的形式补充第3和第4自然段的两个场景,学生从文段中找到关键语句概括场景内容,方法指导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出关键词后,再以练习题呈现文本整体内容,教学实施科学有梯度。2.关注思维的层次性。观察方法的学习是有层次的。教学中,把“观察”贯穿始终,写字教学时,提醒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以“观察”为线索进行课文第3自然段的学习,先是观察草地的变化,再是通过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多次的“有顺序地观察”;最后带着疑问“有思考地观察”蒲公英花朵的变化,找出原因,细究变化。思维在学习中层层递进,逐层分解,落实观察的学习,获得观察的方法。3.思维的深刻性。整体性是从思维的广度延伸,深刻性是思维的纵向延伸,只有两个维度的思维训练才能让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很好的延展与训练。教学中,了解课文从多个方面写了金色草地,以第3自然段的教学把观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以思考促进学生从现象到发现问题,从问题解决到认识事物本质特点,实现以观察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建立个体与世界的联系。三、多种策略使用《金色草地》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策略展开教学,通过文本学习有顺序、有思考的观察方法,阅读教学中,通过策略实践、迁移观察方法,用策略促进文本内容的理解,在策略学习中提炼观察方法,用观察方法巩固学习内容,策略运用与方法的习得有机融合。1.图示策略。教学中,笔者运用鱼骨图,帮助学生梳理“我”的每一次观察:第一次,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上下对应着梳理出草地颜色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我”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所得,然后进行“对应着说一说”,学生对草地的变化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第二次,通过观察鱼骨图,引发学生思考、探索——草地为什么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变化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有了答案,此时出示三幅蒲公英张开、合拢图,以有趣的排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蒲公英花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变化,以及它的变化所带来的草地的变化,使“草地变化图”更加完整、清晰。再来“连起来说一说”,进一步体会“我”的观察是带着思考进行的。2.演读策略。朗读的形式有很多。在本课教学中,根据文本特点以及本课的学习目标,在学生充分感知作者的观察方法与观察所得、深切体会蒲公英花的变化带来草地的变化的神奇和有趣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运用“演读”的方式,边做动作边读一读描写“蒲公英张开、合拢”的语句,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进一步体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提供了辅助,也为课堂增添了生趣。3.联结策略。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熟读文本,充分体会作者留心观察事物、发现事物变化的基础上,笔者请学生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与发现。有机地将课内与课外相联结,将学生的文本所得与生活经验相联结,将学习过程中的观察与生活中的观察相联结。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又提供了“含羞草”“向日葵”“夜来香”“睡莲”等植物的变化图,为学生拓宽了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为后续的“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做好铺垫。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