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愚公移山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孟子》三章导学案 学案 1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案设计
展开26.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作者的感情。
2.了解诗歌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背诵五首诗歌,品析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歌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了解诗歌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意境,体味诗歌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
导入一(情景导入):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产生矛盾,与官场上的黑暗相对立,于是他们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辞官归隐。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作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来表明他的心志,我们就以“走近陶渊明”为题,学习《饮酒》诗,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也感受一下作者的风格。
导入二(问题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的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导入三(问题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导入四(诗歌导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近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1.作者简介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私谥靖节。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青壮年时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2)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等,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交流背景
(1)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3)《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时李贺仅17岁。
3.知识链接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遂有“歌行”一体。
4.积累字词
(1)注音
结庐(lú) 地自偏(piān) 烽火(fēng)
抵万金(dǐ) 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
燕脂(yān zhī) 霜重(zhòng) 提携(xié)
(2)解释词语
①尔:如此,这样。
②相与:相伴。
③城:长安城。
④草木深:草木丛生。
⑤时:时事,时局。
⑥抵:抵挡。
⑦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浑:简直。
⑧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⑨角:军中号角。
学习《饮酒》
(一)整体感知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交流点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交流点拨】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二)深层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2.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心远”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交流点拨】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3.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交流点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三)品析语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 这两句属景物描写。描写了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此两句虽写景,实则抒怀,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3.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交流点拨】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这两句诗,直抒胸臆,点明主旨: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学习《春望》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听音频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交流点拨】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诗的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 国都、山河、草木。描绘出山河依旧、国都残破不堪、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愤。
(二)深层探究
1.诗的颔联写到“花”“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 鸟语花香的景象本是赏心悦目的,让人欣喜的,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却“溅泪”“惊心”,可见诗人内心伤感的程度之深。此句诗,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之情。
2.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交流点拨】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3.尾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交流点拨】 “白头”的意象,“搔”的动作,刻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形象,突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家、悲己的心情。
(三)品析语言
1.诗的颈联以叙事为主,“连三月”“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 夸张。极言战争时间之长,家书之珍贵。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家思乡之情。
2.试对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简要的赏析。
【交流点拨】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 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交流点拨】 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整体感知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交流点拨】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交流点拨】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二)深层探究
1.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交流点拨】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2.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交流点拨】 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三)品析语言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交流点拨】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2.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交流点拨】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1.边塞诗积累。
【交流点拨】 略。
2.想象扩写。诗歌是想象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①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②150字左右。
【交流点拨】 (示例)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第二课时 《赤壁》《渔家傲》
背诵并默写前三首诗歌。
导入一(文本导入):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导入二(释题导入):《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渔家傲是词牌名。
1.作者简介
(1)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杰出的诗人。京兆万年(今山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成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
(2)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交流背景
(1)赤壁:山名。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这里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史之作。
(2)《渔家傲》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3.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4.积累字词
(1)注音
折戟(jǐ) 前朝(cháo) 周郎(láng)
铜雀(què) 嗟日暮(jiē) 谩(màn)
蓬舟(péng)
(2)解释词语
①折戟:折断的铁戟。折,折断。戟,古代兵器。
②将:拿,取。
③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④东风:春风。
⑤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⑥铜雀:即铜雀台。
⑦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⑧殷勤:情意恳切。
⑨嗟:叹息,慨叹。
学习《赤壁》
(一)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交流点拨】 借赤壁之战留下的一把折断的戟引发议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交流点拨】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二)深层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做铺垫。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交流点拨】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写,恐怕用意还在于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学习《渔家傲》
(一)整体感知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交流点拨】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二)深层探究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怎样的境界?
【交流点拨】 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两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抱负?
【交流点拨】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三)品析语言
历代诗评价盛赞《渔家傲》一词开篇两句中的四个动词精妙,请细细赏析,说说它们妙在何处。
【交流点拨】 ①“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②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③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④“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⑤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彩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忆力强,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交流点拨】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相矛盾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饮 酒
在人境 无车马喧(果)←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返璞归真
有真意→归隐乃人生真谛
春 望
雁门太守行
白天:敌军攻城 我军严守
傍晚:气氛悲壮 战斗激烈
深夜:夜袭敌营 风疾霜重
忠君报国 浴血奋战
赤 壁
折戟沉沙 不与周郎便(锁) 不以成败论英雄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示例)本单元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高雅志趣和非凡品格,用心感受古人的胸襟与不凡追求。教学中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多读熟读,熟读精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古人的志趣、品格与非凡追求,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体裁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奏、押韵、对仗、平仄等所体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回环往复、朗朗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中,教师紧扣“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语文素养”这一教材编写理念,充分领悟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特点,努力实现教材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要按照教材“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从本课讲,使学生充分理解陶渊明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的淡泊宁静人生态度,充分感知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充分理解杜牧凭古吊今、怀才不遇的失意愤懑,特别是要深入体会李贺诗中视死如归、忠诚报国的英雄情怀及李清照非同凡响的雄才抱负与豪迈气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导入,作者及写作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比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 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 壁教案设计,共4页。
初中人教部编版赤 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赤 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测,知识链接,问题导读,问题探究,当堂训练,教师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