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省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省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第1页
    2021省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第2页
    2021省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省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省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三立高级中学2020-2021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生物
    一、单选题
    1.图甲是果酒和果醋发酵的装置图,图乙是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甲装置制作果酒时,加入酵母菌后,一直关紧阀a,适时打开阀b几秒钟
    B.用甲装置制作果醋时,阀a要关闭,阀b要持续打开
    C.乙图中过程②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
    D.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2.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中,都要防止微生物污染,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果醋发酵阶段应向发酵瓶中泵入无菌空气
    B.腌制腐乳的卤汤中应含有12%左右的酒精以抑制细菌的增殖
    C.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厚一些
    D.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将封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灭菌
    3.关于腐乳发酵的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发酵
    B.起主要作用的酶是蛋白酶,脂肪酶
    C.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D.发酵过程中毛霉和根霉为互利共生关系
    4.如图中甲、乙、丙依次表示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①、②、③、④表示它们制作的相同之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可表示两者制作时所用的主要菌种都是单细胞生物
    B.②可表示两者制作时所用的主要菌种都属于真核生物
    C.③可表示两者制作过程都需要有氧环境
    D.④可表示三者制作过程的温度相同
    5.下列关于泡菜的制作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新鲜蔬菜与煮沸冷却的盐水(盐和清水的质量比为4∶1)混匀装瓶
    B.发酵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密封状态,泡菜坛盖边缘的水槽中要始终装满水
    C.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灰绿色染料
    D.随着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渐增加,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6.如图表示氧气浓度对培养液中的醋酸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呼吸曲线可代表醋酸菌
    B.b呼吸曲线可代表乳酸菌
    C.c呼吸曲线可代表酵母菌
    D.出现c曲线的原因是乳酸菌随氧气浓度的增大无氧呼吸被抑制
    7.下图为平板划线法接种后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平板划线法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划线时应避免划破培养基表面,以免不能形成正常菌落
    B.在划线接种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对接种环至少需进行5次灼烧灭菌
    C.接种后盖上皿盖,将平板放入恒温箱中培养时,不需要将平板倒置
    D.使用后的培养基需经过加热后才能倒掉
    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微生物的培养基中都必须加入碳源、氮源、无机盐、水及特殊营养物质
    B.无菌技术包括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灭菌
    C.微生物的生长除受营养因素影响外,还受pH、氧、渗透压的影响
    D.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消毒,以免污染环境
    9.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农田等土壤中,下列关于对分解尿素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计数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含有脲酶,因此配制培养基时应选择包括尿素在内的多种物质作为氮源
    B.培养基中添加酚红作为指示剂,培养后,培养基PH会降低,可使指示剂变红色
    C.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D.计数时,在同一稀释度下,任取3个平板对其中的菌落数进行统计,取其均值即可
    10.如图是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配制培养基时,应注意防止杂菌污染
    B.纯化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原理是获得单细胞菌落
    C.步骤③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并需向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
    D.步骤④应挑取③中不同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
    11.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B.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C.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D.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开启锅盖
    12.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计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菌落的大小、颜色、有无荚膜、隆起程度等肉眼可见的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B.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时一般采用平板划线法
    C.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通过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蓝,则表明筛选到了尿素分解菌
    13.下列关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要从土壤中将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出来,应该将它们直接接种在含刚果红指示剂的LB培养基上
    B.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要选用液体培养基,原因是纤维素分解菌在固体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C.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时,通常只涂布三个平板,然后分别统计菌落数,最后取平均值
    14.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NO3
    3 g
    FeSO4
    0.01 g
    K2HPO4
    1 g
    葡萄糖
    30 g
    琼脂
    15 g
    H2O
    1 000 mL
    MgSO4·7H2O
    0.5 g
    青霉素
    0.1万单位
    A.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B.由培养基的原料可知,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或毛霉
    C.本培养基中青霉素的添加满足了微生物生长对特殊营养物质的要求
    D.若用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除去青霉素和NaNO3,并应加入尿素
    15.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脱分化”过程是指( )
    A.愈伤组织细胞分化为根与茎的过程
    B.已休眠的种子经过处理使种子尽快萌发的过程
    C.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经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D.植物根尖、茎尖等处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产生新细胞后分化为各种组织
    16.月季的花药培养过程的难点之一是材料的选择,下列有关材料选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花粉来看,只要选择单核期的花粉就可以
    B.从花蕾来看,应当选择略微开放的花蕾
    C.在剥离花药时,不需要彻底去除花丝
    D.在剥离花药时,要尽量不损伤花药,否则易从受伤部位产生愈伤组织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探究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可用质量分数0.1%的NaOH和HCl溶液调节
    B.可用单位体积的果泥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汁量作为果胶酶活性的检测指标
    C.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等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
    D.影响果胶酶活性的因素有pH、温度、酶的抑制剂以及酶和底物的浓度
    18.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果胶酶是一类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度
    ②果胶酶是果胶分解酶的简称
    ③果胶酶可使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使浑浊的果汁变澄清
    ④果胶酶能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和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
    ⑤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生产果胶酶,动物也能产生果胶酶
    ⑥果胶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酯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⑥
    19.下表是某校兴趣小组以某品牌洗衣粉为材料进行的实验探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分组
    洗涤物(等量)
    洗涤温度
    洗衣粉(等量)
    水量
    洗净污渍所需时间
    1
    油污布
    30℃
    加酶
    2L
    4min
    2
    油污布
    30℃
    普通
    2L
    7min
    3
    油污布
    5℃
    加酶
    2L
    9min
    4
    油污布
    5℃
    普通
    2L
    8min

    A.各组实验中洗涤物、水量相同可防止无关变量差异影响实验结果
    B.本研究说明某品牌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不受温度影响
    C.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洗净污渍所需的时间
    D.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酶制剂和适当升高洗涤温度有利于提高去污效果
    20.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酶洗衣粉就是将酶直接加到洗衣粉中
    B.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蔗糖酶
    C.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来自基因工程
    D.加酶洗衣粉放置越久,洗涤效果越好
    21.下列有关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产物对固定化酶的活性没有影响
    B.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进行生产时,都要为其提供营养物质
    C.葡萄糖异构酶固定前后专一性不同
    D.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能被反复利用,但酶的活性可能下降
    22.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酶洗衣粉能提高去污能力是因为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
    B.溶解CaCl2时,需对其进行小火间断加热
    C.制作固定化酶的最佳方法是采用海藻酸钠溶液进行包埋固定
    D.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实验中,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高会导致凝胶珠拖尾现象
    23.下列关于酵母细胞固定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细胞一般采用物理吸附法或化学结合法进行固定
    B.刚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要及时与已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匀
    C.制备海藻酸钠溶液时,开始用大火加热,然后用小火加热
    D.固定化酵母细胞过程中CaCl2溶液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形成稳定的凝胶珠
    24.下列有关“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鲜猪血、菜花等动植物材料均可用于DNA的粗提取
    B.植物材料需先用洗涤剂瓦解细胞壁,再吸水涨破释放核物质
    C.DNA不溶于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而溶于2mol·L-1的NaCl溶液
    D.将玻璃棒上的丝状物直接放入二苯胺试剂中,水浴加热冷却后溶液呈蓝色
    25.下列关于PCR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
    B.需要经过变性、复性、延伸三个过程
    C.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参与催化
    D.需要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合成引物
    26.下列关于蛋白质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样品处理步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细胞的洗涤:加入蒸馏水,缓慢搅拌,低速短时间离心
    B.血红蛋白的释放:加入生理盐水和甲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充分搅拌
    C.分离血红蛋白:将搅拌好的混合液离心,过滤后,用分液漏斗分离
    D.透析:将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然后置于pH为4.0的磷酸缓冲液中透析12 h
    27.下列关于物质提取、纯化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采用凝胶色谱法分离果胶酶的原理是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不同
    B.使用透析法可以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
    C.电泳法是利用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样品分子大小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D.离心法分离蛋白质的依据是密度不同的物质离心时沉降速度不同
    28.下列关于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透析和纯度鉴定
    B.血红蛋白粗分离阶段透析的目的是除去小分子杂质,减少缓冲液用量效果会更好
    C.将经处理破裂后的红细胞混合液以2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后,离心管中的溶液分为四层,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是血红蛋白、甲苯层、脂溶性物质层、沉淀层
    D.通常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分子量,但此方法不能直接测得血红蛋白的分子量。
    29.下列关于物质提取、纯化原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不能选用猪、牛、羊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进行实验来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
    B.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C.采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不同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不同
    D.将血红蛋白溶液进行透析,其目的是去除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
    30.下列有关NaCl在生物技术实践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时,需加入琼脂,不需要添加NaCl
    B.利用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粗提取DNA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装瓶时需逐层等量加入NaCl,以防杂菌污染
    D.将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浸泡于0.9%的NaCl溶液中,用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表示葡萄酒的酿制过程,请据图分析:

    (1)该过程表明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先通气使酵母菌进行_________________,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使酵母菌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葡萄酒,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
    (3)在制作馒头时,可用小苏打或者通过酵母菌发酵的方法使馒头松软,请问这两种方法中,馒头中的营养和所含的能量情况相比较最可能的是(____)
    A.后者所含营养丰富、能量少 B.后者所含营养单一、能量少
    C.前者所含营养丰富、能量多 D.两者所含营养和能量相同
    (4)在甲中进行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乙中排出的气体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
    (5)如果丙装置产生酒精后去掉盖子,一段时间后会变酸,写出此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该过程有关的微生物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手机高温、潮湿的环境非常适合细菌的生长,由大肠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日渐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了解手机上大肠杆菌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请进一步完善实验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步骤:
    ①配制含有___________、水、无机盐的固体培养基,并在培养基中加人少量_________(使大肠杆菌菌落呈现黑色);
    ②从10名学生的手机正、反面采集样品,分别接种至灭菌的培养基上,在37°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h,选取_____________的菌落;
    ③将接种针用_____________法灭菌后,将②中选取的菌落接种到_____________(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在恒温摇床上培养24h,使细菌大量繁殖;
    ④用_____________法将③过程所获得的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上,分别统计菌落的种类和数目;
    ⑤根据菌落的特征进一步鉴定大肠杆菌的类型。
    (2)上述实验步骤中,从用途看,①所用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培养基。
    (3)上述实验步骤④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3.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在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的最早的微生物,现今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请回答下列与酵母菌有关的问题:
    (1)在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时,酵母菌选用102、103、104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细菌一般用104、105、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纯化的菌株如需短时间保存则将菌种接种到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上,并置于4℃冰箱保存。
    (2)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是: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
    ①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形成凝胶珠的颜色和形状,如果颜色过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C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固定酵母细胞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法,一般固定酶时不采用这种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
    34.红细胞内含有大量血红蛋白,我们可以选用猪、牛、羊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进行实验,来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可分为四步:________、粗分离、纯化和________。
    (2)实验前取新鲜的血液,切记在采血容器中预先加入柠檬酸钠,取血回来,马上进行处理、离心后,收集血红蛋白溶液。以上所述的过程即是样品处理,它包括红细胞的洗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的血红蛋白溶液要进行粗分离,其方法是________。然后通过________将样品进一步纯化,最后经________进行纯度鉴定。
    (4)下图是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时样品加入和洗脱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在加样品示意图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
    b.用吸管加样品时,应注意正确操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待________________时,才加入缓冲溶液。
    d.待________接近色谱柱底端时,用试管收集流出液,每________mL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参考答案
    1.B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发酵装置,乙是果酒、果醋制作的实验原理,①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的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②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④是醋酸菌发酵形成醋酸的过程。
    【详解】
    A、甲装置中,阀a控制进气,阀b控制排气,制作果酒时应关闭阀a以创造缺氧环境,适时打开阀b几秒钟以排出产生CO2,A正确;
    B、由于制作果醋所需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菌,所以阀a要始终打开,B错误;
    D、乙图中过程②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在缺氧条件下进行,C正确;
    D、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该过程需用氧气的参与;过程④表示果醋发酵,由于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该果醋也需要氧气的参与,D正确。
    故选B。
    2.D
    【分析】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
    A、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好氧菌,因此果醋发酵阶段需要不断泵入无菌空气,不能封闭充气口,A正确;
    B、腌制腐乳的卤汤中应含有12%左右的酒精以抑制细菌的增殖,另外还可以起到调味的作用,B正确;
    C、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厚一些,因为越接近瓶口被杂菌污染的机会越大,C正确;
    D、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菌种是来自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因此不能将封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灭菌,否则会杀死菌种,D错误。
    故选D。
    【点睛】

    3.D
    【分析】
    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前期发酵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毛霉在豆腐(白坯)上的生长,发酵的温度为15~18℃,一是使豆腐表面有一层菌膜包住,形成腐乳的“体”;二是毛霉分泌以蛋白酶为主的各种酶,有利于豆腐所含有的蛋白质水解为各种氨基酸.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通过腌制并配入各种辅料(红曲、面曲、酒酿),使蛋白酶作用缓慢,促进其他生化反应,生成腐乳的香气。
    【详解】
    A、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A正确;
    B、腐乳制作时起作用的主要是毛霉中的蛋白酶和脂肪酶等,B正确;
    C、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C正确;
    D、腐乳发酵过程中,有很多微生物的参与,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和根霉等,他们之间是竞争的关系,D错误。
    故选D。
    4.D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
    A、参与甲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乙果醋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菌,两者都属于单细胞生物,A正确;
    B、参与甲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丙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两者都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
    C、参与乙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因此,果醋和腐乳制作都需要有氧环境,C正确;
    D、制作果酒的适宜温度是18~25℃,制作果醋的适宜温度是30~35℃,而制作腐乳的适宜温度是15~18℃,D错误。
    故选D。
    5.B
    【分析】
    泡菜发酵的实验原理:(1) 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 ,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
    A、泡菜制作中应先加蔬菜,再加盐水,且盐与水比例为1:4,A错误;
    B、由于乳酸菌是严格厌氧,因此发酵过程始终要保持密封状态,泡菜坛盖边缘的水槽中要始终装满水,B正确;
    C、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C错误;
    D、随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先逐渐增加,后又逐渐降低,用比色法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D错误。
    故选B。
    6.D
    【分析】
    1、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性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2、乳酸菌属于厌氧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的条件下不能生存。
    3、醋酸菌属于需氧型生物,且只能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
    A、醋酸菌只能进行有氧呼吸,在氧气浓度为0时,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有氧呼吸逐渐增强,对应图中曲线b,A错误;
    BD、乳酸菌属于厌氧生物,在氧气浓度为0时,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但是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乳酸菌的无氧呼吸逐渐受到抑制,对应中曲线c,B错误,D正确;
    C、由于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在氧气浓度为0时,无氧呼吸比较强,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无氧呼吸逐渐减弱,而有氧呼吸逐渐增强,对应图中的曲线a,C错误。
    故选D。
    【点睛】

    7.A
    【分析】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
    【详解】
    A、划线时应避免划破培养基表面,大量酵母菌聚集,不能形成正常菌落,A正确;
    B、平板划线接种过程中需在接种前、每次划线后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图中共划线5个区域,故接种环至少需要进行6次灼烧灭菌处理,B错误;
    C、接种后盖上皿盖,将平板放入恒温箱中培养时,为了避免培养基被污染和防止培养基水分过快挥发,应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箱中培养,C错误;
    D、带菌的培养基要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倒掉,以免污染环境,D错误。
    故选A。
    8.C
    【分析】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配置培养基时一般要考虑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是否全面、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及pH等因素。
    【详解】
    A、培养基不一定都含有碳源、氮源,如培养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中不需加入碳源,分离自生固氮菌的培养基中,不需加入氮源,A错误;
    B、操作者的衣着和手只能进行消毒,不能灭菌,要考虑物体的耐受程度,B错误;
    C、对于微生物的生长来说,在营养物质供应充分的基础上,pH适宜、渗透压浓度适宜及适宜的氧气对于其生长繁殖都是有利的,C正确;
    D、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以免污染环境,D错误。
    故选C。
    【点睛】

    9.C
    【分析】
    1、由于细菌分解在尿素的过程中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升高,指示剂变红。
    2、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可以看出采用的计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时,在每一个梯度浓度内,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进行记数,求起平均值,再通过计算得出土壤中细菌总数。
    【详解】
    A、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含有脲酶,配制分解尿素的培养基时应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A错误;
    B、培养基中添加酚红作为指示剂,培养后,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升高,可使指示剂变红色,B错误;
    C、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若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培养一段时间后没有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平板灭菌合格,C正确;
    D、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D错误。
    故选C。
    10.C
    【分析】
    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
    A、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在配制培养基时,也要主要防止杂菌污染,A正确;
    B、步骤③纯化分解尿素的原理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可以获得单细胞菌落,B正确;
    C、要筛选出能高效分解尿素细菌,所选用的培养基要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但牛肉膏和蛋白胨中都含有氮源,因此步骤③所用的培养基中不能含有牛肉膏蛋白胨,C错误;
    D、步骤④挑取③中不同种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D正确。
    故选C。
    【点睛】

    11.A
    【分析】
    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详解】
    A、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A正确;
    B、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冷却后挑取菌落,B错误;
    C、倒平板时,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10~20ml)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轻轻摇匀,C错误;
    D、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按所灭菌物品的特点,使蒸气压力维持所需压力一定时间,然后将灭菌器断电或断火,让其自然冷后再慢慢打开排气阀以排除余气,然后才能开盖取物,D错误。
    故选A。
    12.C
    【分析】
    菌落是指由一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菌落形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边缘、光泽、质地、颜色和透明程度等,每一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固定的菌落特征。不同种或同种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菌落特征是不同的。这些特征对菌种识别、鉴定有一定意义。
    【详解】
    A、菌落的大小、颜色、隆起程度等肉眼可见的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但是有无荚膜通过肉眼无法观察,A错误;
    B、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时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B错误;
    C、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正确;
    D、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则表明筛选到了分解尿素的细菌,D错误。
    故选C。
    13.C
    【分析】
    (1)实验室中筛选微生物的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2)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目的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得到所需要的微生物。(3)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素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颜色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据此可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4)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样品中的细菌数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在每一个梯度浓度内,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记数,求其平均值。
    【详解】
    A、要从土壤中将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出来,应该将它们接种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A错误;
    B、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要选用液体培养基,原因是纤维素分解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繁殖速度更快,B错误;
    C、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C正确;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时,应在每一个梯度浓度内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记数,最后取平均值,D错误。
    故选C。
    14.C
    【分析】
    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三类。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能够将琼脂可以制作固体培养基。
    【详解】
    A、从培养基成分看,配方中含有有琼脂等凝固剂,物理性质划分属于固体培养基;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因此属于选择培养基,A正确;
    B、由培养基的原料可知,葡萄糖属于有机碳源,因此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或毛霉,B正确;
    C、本培养基中青霉素的添加是为了筛选能够抗青霉素的微生物,C错误;
    D、若用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除去青霉素和NaNO3,并应加入尿素,D正确。
    故选C。
    15.C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1、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
    2、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详解】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脱分化”过程是指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经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6.D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特定的培养将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所以花药的离体培养、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的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后杂种细胞的培养以及植物的大量快速繁殖都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是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试管苗。脱毒植物苗的取材一般是幼嫩的芽或茎,主要是这些部位不带病毒。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同时使用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着细胞的发育方向(或分化)。培养中必须具备植物激素、无机物(矿质元素)、有机物等营养物质。愈伤组织的特点是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呈无定形状态。
    【详解】
    A、从花粉来看,应当选择单核期的花粉,单核期花粉培养的成功率最高,此外,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以及接种的密度对诱导成功率都有一定的影响,A错误;

    B、从花蕾来看,早期花药比后期更容易产生花粉植株,应选择完全未开放的花蕾做实验材料,B错误;
    C、在剥离花药时,要彻底去除花丝,因为与花丝相连的花药,不利于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C错误;
    D、在花药离体培养中剥离花药时,要尽量不损伤花药,否则接种后容易从受伤部位产生愈伤组织,D正确。
    故选D。
    17.D
    【分析】
    1、果胶酶:(1)作用: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2)组成:不是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2、在最适宜的温度或pH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过酸或过碱、温度过高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而低温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酶分子结构未遭到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酶活性。
    【详解】
    A、影响果胶酶活性的外界因素有酸碱度、温度等,探究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可用体积分数为0.1%的NaOH溶液和盐酸进行pH调节,A正确;
    B、可通过单位体积的果泥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汁量、以及等量的果泥在相同时间内的澄清度来作为果胶酶活性的检测指标,B正确;
    C、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等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而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C正确;
    D、高温、过酸、过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酶的抑制剂也能影响果胶酶的活性,而酶和底物的浓度影响的是酶促反应速率,不影响酶的活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

    18.A
    【分析】
    果胶酶是能够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果汁变得澄清。
    【详解】
    ①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果胶酶可以改变反应速度,①正确;
    ②果胶酶特指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②错误;
    ③果汁中含有大量的果胶,并且该物质不溶于水,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使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使浑浊的果汁变的澄清,③正确;
    ④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因此果胶酶可以将其瓦解,④正确;
    ⑤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动物不能产生果胶酶,⑤错误;
    ⑥果胶酶是能够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⑥错误;正确的有①③④,A正确。
    故选A。
    19.B
    【分析】
    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洗衣粉的种类,因变量是洗净污渍所需时间,其余均为无关变量。在温度相同时,加酶洗衣服的洗涤效果较好;在洗衣服的种类相同时,温度较高的洗涤效果较好。
    【详解】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洗衣服的种类,各组实验中洗涤物、水量相同可防止无关变量差异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
    B、根据“洗净污渍所需时间”可知,某品牌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受温度影响,在洗衣服的种类相同时,温度较高的30℃的洗涤效果较好,B错误;
    C、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洗净污渍所需的时间,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酶制剂和适当升高洗涤温度有利于提高去污效果,D正确。
    故选B。
    20.C
    【分析】
    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详解】
    A、加酶洗衣粉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将酶包裹,使其与洗涤剂隔离,A错误;
    B、目前加酶洗衣粉常用的酶制剂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四种,B错误;
    C、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的能够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的酶,C正确;
    D、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容易失活,所以加酶洗衣粉有保质期不能放置太长的时间,D错误。
    故选C。
    21.D
    【分析】
    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比较:
     
    固定化酶
    固定化细胞
    酶的种类
    一种
    一系列酶
    制作方法
    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
    吸附法、包埋法
    是否需要营养物质


    缺点
    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反应物不宜与酶接近,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反应效率下降
    优点
    ①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②可以反复利用
    成本低,操作简便
    【详解】
    A、某些反应产物可能与酶结合,致使酶的结构产生变化,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A错误;B、利用固定化细胞进行生产时,需要提供营养物质,而固定化酶不需要,B错误;
    C、固定化酶实质上是将相应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实现酶的反复利用,并提高酶稳定性,酶的各项特性(如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依然保持,C错误;
    D、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能反复使用,但酶的活性可能随使用次数增加而下降,D正确。
    故选D。
    22.D
    【分析】
    一、海藻酸钠溶液固定酵母细胞的步骤:1、酵母细胞的活化;2、配制0.05mol/L的CaCl2溶液;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 (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4、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5、固定化酵母细胞。二、海藻酸钠溶液固定酵母细胞的注意事项:1、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2、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3、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4、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再与酵母菌混合,否则温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死亡。
    【详解】
    A、加酶洗衣粉能提高去污能力是因为运用了酶的催化作用,A错误;
    B、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需对其进行小火间断加热,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B错误;
    C、由于细胞较大,适于用包埋法固定,而酶分子较小,故制作固定化酶的最佳方法是用吸附法或交联法,C错误;
    D、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实验中,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高会导致凝胶珠拖尾现象,不易形成球形的凝胶珠,D正确。
    故选D。
    23.D
    【分析】
    固定化细胞的实验流程为:
    (1)酵母细胞的活化。
    (2)配置氯化钙溶液:要用蒸馏水配置。
    (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
    (4)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5)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
    【详解】
    A、酵母细胞因为体积大不容易被吸附,因此一般包埋法进行固定,而不采用物理吸附法或化学结合法进行固定,A错误;
    B、刚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需要冷却后才能加入已经活化的酵母细胞,防止高温杀死酵母细胞,B错误;
    C、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要用小火或间断加热,防止海藻酸钠焦糊,C错误;
    D、将与酵母细胞混匀的海藻酸钠溶液注入CaCl2溶液中,会观察到有凝胶珠形成,因为CaCl2溶有使胶体聚沉,形成稳定的凝胶珠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24.C
    【分析】
    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
    A、猪血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无DNA,A错误;
    B、植物材料需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B错误;
    C、DNA不溶解于酒精,细胞某些蛋白质溶解于酒精,可以利用酒精将DNA和蛋白质进一步分离,DNA在2mol/L的NaCl溶液溶解度最大,在0.14mol/L的NaCl溶液溶解度最小,C正确;
    D、鉴定DNA时,应将丝状物加入2mol/L的NaCl溶液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之后加入到二苯胺试剂中进行沸水浴加热5分钟,冷却后溶液呈蓝色,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5.C
    【分析】
    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
    A、该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A正确;
    B、PCR技术需要高温变性,打开双链;低温复性,使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中温延伸:合成子链,B正确;
    C、PCR技术中高温变性可打开DNA双链,不需要解旋酶参与催化,C错误;
    D、该技术的前提需要一段已知的核苷酸序列以便于合成相应的引物,D正确。
    故选C。
    【点睛】

    26.C
    【分析】
    蛋白质提取和分离:
    1、原理: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2、用磷酸缓冲液处理的目的是让血红蛋白处在稳定的pH范围内,维持其结构和功能。
    3、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将搅拌好的混合液转移到离心管中,经过中速长时离心后,可明显看到试管中溶液分为4层,从上往下数,第1层为甲苯层,第2层为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为血红蛋白水溶液,第4层为杂质沉淀层。
    4、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
    5、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6、电泳法是利用待测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和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或鉴定。
    【详解】
    A、红细胞洗涤过程中应该用生理盐水,不能用蒸馏水,否则细胞吸水破裂,A错误;
    B、血红蛋白的释放应该加入蒸馏水和甲苯,使红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其中的血红蛋白,B错误;
    C、将搅拌好的混合液通过离心、过滤后,用分液漏斗分离出血红蛋白溶液,C正确;
    D、透析所用的磷酸缓冲液的pH为7,D错误。
    故选C。
    【点睛】

    27.B
    【分析】
    1、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2、电泳法是利用待测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和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或鉴定。
    【详解】
    A、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A正确;
    B、使用透析法可以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B错误;
    C、电泳法是利用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和数量以及样品分子大小不同,产生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C正确;
    D、离心法分离蛋白质的依据是不同大小的分子离心时沉降速度不同,D正确。
    故选B。
    28.D
    【分析】
    1、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是利用蛋白质物化理性质的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
    2、凝胶色谱法的原理是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详解】
    A、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四步,A错误;
    B、血红蛋白粗分离阶段透析的目的是除去小分子杂质,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性,可以将分子量较小的杂质除去,增大缓冲液用量或更换缓冲液的次数效果会更好,B错误;
    C、混合液经离心后,按密度大小排列,在离心管中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是:第一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二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沉淀层;第三层为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四层为暗红色沉淀物,主要是红细胞破碎物沉淀,C错误;
    D、SDS的作用下血红蛋白会发生完全变性,解聚成4条单肽链,测定的直接结果只是单条肽链的分子量,故在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不能直接测得血红蛋白的分子量,D正确。
    故选D。
    29.A
    【分析】
    1、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2、电泳法是利用待测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和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或鉴定。
    【详解】
    A、猪、牛、羊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不能用来提取DNA,但是可以进行实验来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A错误;
    B、电泳法是利用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和数量以及样品分子大小不同,产生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B正确;
    C、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C正确;
    D、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一般包括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等四步,将血红蛋白溶液进行透析,其目的是去除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D正确;
    故选A。
    30.B
    【分析】
    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中要加入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再添加自来水定容。
    【详解】
    在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时,需加入琼脂作为凝固剂,也需要添加NaCl,A错误;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所以可利用DNA的溶解性来提取DNA,B正确;在腐乳制作过程中,装瓶时需要逐层增加盐的用量,因为越接近瓶口,被杂菌污染的机会越大,C错误;利用渗透原理,将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浸泡于蒸馏水中,用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NaCl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以及使用的原则,再根据题意作答。
    31.兼性厌氧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或发酵) 酸性重铬酸钾 A 使各组分充分接触并增加溶氧 CO2 C2H5OH+O2→CH3COOH+H2O 前者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在该简易发酵装置中,一天搅拌2-3次的作用是增加氧溶量,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的酵母菌。
    分析乙图:该装置隔绝空气,创造了无氧环境,让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分析丙图:该装置在气泡不再发生时,盖上盖子,进行酒精发酵。
    【详解】
    (1)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
    (2)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先通气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密封使酵母菌无氧呼吸或发酵获得葡萄酒;酒精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酒精遇到酸性的重铬酸钾会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3)采用小苏打发酵的原理是小苏打在高温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使馒头松软,并不会改变面粉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利用酵母菌发酵后,淀粉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释放少量能量,所以营养物质丰富而能量减少。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是进行果酒发酵的简易装置,因此在甲中进行搅拌的可以使各组分充分接触并增加溶氧量。乙是进行果酒发酵的装置,因此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排气管排出的是二氧化碳气体。
    (5)如果丙装置产生酒精后去掉盖子,一段时间后会变酸,说明有醋酸菌存在,并将乙醇转化为醋酸,其化学反应式为:C2H5OH+O2→CH3COOH+H2O。酵母菌是真核生物,而醋酸菌是原核生物,两者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点睛】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发酵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果酒和果醋发酵的过程和原理,识记果酒发酵法菌种以及代谢特点,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情况;掌握果醋发酵的过程和原理以及菌种的代谢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利用所学果酒和果醋的发酵知识点分析解决问题是突破该题的方法。
    32.碳源、氮源 伊红一美蓝 黑色 灼烧 液体 稀释涂布(平板) 鉴别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分析】
    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伊红-美蓝培养基常用来鉴别大肠杆菌,其原理是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产生大量的混合酸,菌体带H+故菌落被染成深紫色,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以看到金属光泽,在碱性环境中不分解乳糖产酸的细菌不着色,伊红和美蓝不能结合。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可分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鉴定大肠杆菌用伊红美蓝培养基,根据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细菌,但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菌聚集在一起时长成的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详解】
    (1)①固体培养基除了含水、无机盐,还需加入碳源、氮源,为了能鉴别大肠杆菌,需要加入伊红一美蓝,它会使大肠杆菌菌落呈现黑色;
    ②从10名学生的手机正、反面采集样品,分别接种至灭菌的培养基上,在37°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h,选取黑色的菌落;
    ③将接种针用灼烧法灭菌后,将②中选取的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在恒温摇床上培养24h,使细菌大量繁殖;
    ④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③过程所获得的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上,分别统计菌落的种类和数目;
    ⑤根据菌落的特征进一步鉴定大肠杆菌的类型。
    (2)上述实验步骤中,从用途看,①所用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
    (3)上述实验步骤④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相关问题,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大肠杆菌,其中涉及培养基的配置,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别,器具的灭菌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对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方法的理解。
    33.土壤中酵母菌的数量比细菌少 固体斜面 配制海藻酸钠溶液 固定化酵母细胞数目较少 使胶体聚沉 包埋 酶分子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分析】
    本题考查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凝胶珠的颜色和形状: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细胞数目较少;如果形成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则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高,制作失败,需要再作尝试。刚形成的凝胶珠应在CaCl2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以便Ca2+与Na+充分交换,形成的凝胶珠稳定.
    【详解】
    (1)土壤中的微生物大约70%—90%是细菌,真菌的数量要比细菌少,样品的稀释度越高,在平板上生成的菌落数目就越少;对于使用频繁的菌种可接种到上图试管中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临时保藏;
    (2) 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形成凝胶珠;观察形成的凝胶珠的颜色和形状,如果颜色过浅,说明固定化酵母细胞数目较少;CaCl2溶液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细胞个体大,难以吸附或结合,而且不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故固定化细胞一般采用包埋法固定,而酶分子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一般不用包埋法固定。
    【点睛】
    易错点:记忆固定化细胞技术和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缺点。
    34.样品处理 纯度鉴定 血红蛋白的释放 分离血红蛋白溶液 透析 凝胶色谱法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④→①→②→③ 不能破坏凝胶面 贴着管壁加样 使吸管管口沿管壁环绕移动 样品完全进入凝胶层 红色的蛋白质 5
    【分析】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可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样品处理包括四个步骤,即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和透析;透析袋是利用半透膜制作的,半透膜可以让小分子可以自由进出,而大分子不能通过;样品纯化的目的是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除去。
    【详解】
    (1)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
    (2)样品处理包括红细胞洗涤、血红蛋白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和透析四步。
    (3)收集的血红蛋白溶液要通过透析的方法进行粗分离;样品的纯化是通过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杂质蛋白除去,最后经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
    (4)a.加样和洗脱的具体过程为: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因此正确的加样顺序是④→①→②→③。b.用吸管加样时,应注意的正确操作分别是: 使吸管管口沿管壁环绕移动;贴着管壁加样;不要破坏凝胶面。c.待样品完全进入凝胶层时,才加入缓冲溶液。d.待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时,用试管收集流出液,每5mL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点睛】



    相关试卷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立高级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立高级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C,【答案】D,【答案】A,【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省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省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立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立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