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阜新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054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阜新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054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阜新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054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阜新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阜新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www.ks5u.com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说明:本套试卷总分100分,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从氏族社会到国家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是(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C.氏族部落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2. 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这一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农作物品种的增多3.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这不同于近代西欧农具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用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 )A.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比较落后C.政府不注重对农具的改进 D.自然地理环境的局限性4. 19世纪的英国人“以分钟、秒为单位”,“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钟表的发明使生活节奏加快B.工业革命导致时间观念加强C.资本家严格厂规使工人压力增大D.社会进步促使人们观念更新5.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1987年以来,中国已多次成功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进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种试验,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这表明( )A.我国航天技术世界领先 B.我国传统农业日渐衰落C.航天技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D.我国已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6.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时,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髙7.1572年至1644年,共有1086艘从福建泉州出发的满载生丝和丝织品的中国货船抵达菲律宾马尼拉,这些货物再从菲律宾马尼拉运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据估计,1565—1820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的白银高达4亿比索,其中的绝大部分流入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 )A.白银流入引发了中国的“价格革命”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显C.世界市场的贸易中心在亚洲和美洲 D.中国是形成中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8.16世纪,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西欧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所、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导致商业资产阶级地位逐渐上升 B.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引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新变化9. 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同年10月,23 国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10.有学者认为,就像蒸汽火车和轮船使人们更容易在国内和世界各地走动一样,互联网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容易交流。这一观点意在强调现代信息技术( )A.发挥了蒸汽火车和轮船的作用 B.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C.决定了人类出行及交流的方式 D.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发展11.“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说明镇(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具有军事防御功能C.因军事驻扎而形成D.可以解决边患问题12.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作为建筑材料;古埃及人用椰子叶铺设屋顶;中国远古的人们则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这主要反映了( )A.各地民居建筑材料差异较大 B.早期民居受自然条件限制明显C.农耕时代民居大多依水而建 D.两河流域的人们居住条件最好13.有学者研究发现,唐朝城市道路功能单一,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朝,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变化反映了( )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B.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14.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扬州等城市在唐代便“当南北大冲”而“百货所集”,城市繁荣异常,宋时更是“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七”。这表明( )A.扬州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京师地区完全依赖南方 D.大运河取代了传统交通要道15.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中央政府要求:“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旨在切断传染源。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据此可知,当时( )A.疫病防治依赖于中医药学创新 B.医疗隔离救治理论成熟C.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 D.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16.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等,使西北欧的人口死亡率从1800年的每千人30%左右降低到1914年的每千人15%左右。欧洲人口数量从1750年的14000万上升到1850年的26600万。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得益于( )A.医学知识普及并深入发展 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 D.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1)依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钢铁业的突出变化。分析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7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地区、河北大部分地区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以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初入中国时,福建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甘薯与玉米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11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借贷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铁制农具和农耕等技术带来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形成伊始是一种具有救济性质的、不必偿还的生产资料再分配。到西周时期,随着私有观念深入人心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借贷的性质逐渐发生改变,救济的色彩逐渐减弱,开始需要偿还;伴随着利息的出现,借贷甚至开始成为债权人谋利的工具。此外,伴随着国家的产生,债务活动开始受到国家的保护与规范,政府成为借贷活动重要的参与者。借贷开始经历一个救济与谋利目的并存的发展阶段……及至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借贷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一阶段,政府借贷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摘编自陈敏、曾玉婷《从简牍记录探析中国古代借贷关系与性质》材料二 资料证明,当时两河流域的借贷行为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固定的形式。借贷行为具有文字合同,即今天我们仍能够目睹的泥板文献,标明债权人、债务人、借贷标的、数量、时间、期限、利率、证人等事项,合同中一般列具有多位证人,具有确定的或约定成俗的期限以及法定或者是约定成俗的利率与罚息;而且用途也明显地分成生活消费和投资两大类,生活消费类借贷明显具有扶贫的特征。就其形式而言,当时的借贷正式而完备。——摘编自禹钟华《古代两河流域的借贷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借贷性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借贷行为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两河流域在借贷发展上的特点。(6分)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下面是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整理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通顺)答案选择题1—5 DAABC6—10 CDCDB11—15 BBBBD16 A二、非选择题17.答案:(1)影响: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厂取代工场(或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环境污染。(6分)(2)变化:企业数量减少,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产量和投资额增加。(4分)根本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3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消极影响(环境污染)、积极影响(生产力、城市化、工业文明)两个角度作答。第一小问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是企业总数在减少,产量、投资额却在大幅度增加。第二小问可以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作答。18.答案:(1)种类多且以食物为主: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等。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4分)(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玉米与甘薯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4分)积极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缓和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影响: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7分)解析:(1)据材料一“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得出种类多且以食物为主;据材料一“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得出范围广;据材料一“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得出双向交流。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据材料二“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以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可得出中国人地矛盾突出;据材料二“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可得出玉米与甘薯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第二小问影响,积极影响:据材料二“甘薯初入中国时,福建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得出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据材料二“甘薯与玉米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得出扩大了耕地面积,缓和了人地矛盾;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和,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迅速,大量农副产品进人市场以及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影响:据材料二“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得出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19.答案:(1)变化:由早期无利息救济性借贷发展到收取利息的牟利性借贷。原因:生产力进步,经济的发展;私有观念的出现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国家的参与保护。(2)特点:具有比较成熟和固定的借贷形式;具有固定详细的文字合同以及多位证人;具有明确的期限和固定利息;在用途上分为生活消费借贷和投资借贷两种类型,消费借贷中有具有救济性质的扶贫借贷。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的叙述进行概括,要注意概括出借贷性质的前后不同,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精准性;第二小问“原因”要根据材料二的叙述,从不同阶段发展的推动因素上分析古代早期我国借贷行为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第(2)问,“特点”要根据材料二的叙述进行概括即可。20.答案:示例1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论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能够进入非农产业,发展乡镇加工业等,促进了乡镇的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涌现,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示例2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论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亚非拉民族国家获得独立,它们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发展经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本城市化水平较高,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过去后,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各国政局相对稳定,和平与发展渐成为主流,有利于世界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解析:首先,根据表中的数据走向提炼出观点,角度可以是整体的,如对中国、美国或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整体表述,也可以是分阶段的,如对某一个阶段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入分析,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即可;其次,结合相关时代背景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述。时间1870年1900年企业总数(个)808669产量(吨)320000029500000投资额(美元)121000000590000000美国中国世界1970年73.60%17.38%35.90%1980年73.70%19.39%39.10%1990年78%26.41%43%2000年79.10%36.22%46.70%2010年82.10%49.95%50.8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定州二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及答案,文件包含23-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二-原卷docx、23-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泸县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