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连城县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连城县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鉴赏,理解性背诵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连城一中2020-2021学年上期高一年级月考二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审题人: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炫耀(xuàn) 坍圮(pǐ) 嘈杂(cáo) 蝉蜕(chán)
B.酝酿(niàng)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C.蹩进(bié) 潭柘寺(tuò) 椽子(yuán) 混沌(hún)
D.猝然(cù) 隽永(juàn) 熨帖(yù) 弥望(m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自京师乘风雪(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D.倚歌而和之(循,依)
磴几不可登(几乎) 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麋鹿
5.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ー。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乡土本色》节选文字,完成6~8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 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改动)
6.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松堂游记(节选)
朱自清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林,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一九三六年
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松堂原是一处人迹罕至的故园而已,很容易引起人们悼古伤今的落寞情怀,而作者朱自清却用俭省的笔墨勾画出一幅神韵天成、灵思独具、真趣盎然的松堂美景图。
B.作者从层次的深浅、地形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色彩的浓淡、建筑的参差等方面来烘托映现松堂的景色。
C.作者对松堂晚上的黑暗达不到郭沫若在《夜步十里松原》诗中所描写的那种“够阴森森的味儿”的情景,而感到遗憾。
D.文章最后“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一句,惊破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幻梦,流露出尘世难以超脱的淡淡惆怅。
10.作者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松堂“高大轩敞”的特点的?(6分)
答:
11.本文的题目是“松堂游记”,可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松堂周围的衬景,而对松堂这一主景却写得很少?(6分)
答:
四、古诗文阅读鉴赏(2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12‐15题。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箢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
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曰:“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弊八事,谓:“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帝悉嘉纳。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
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嘉祜、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B.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C.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D.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此年岁称为“弱冠”之年。
C.司谏,是对君主、官吏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分左、右司谏,右司谏为大。
D.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上奏文书又称为奏疏。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琦风骨秀异,弱冠之年考取进士第二名,可是只任了个管理库藏的小官,很多人都认为很不合适,但他却并不在意。
B.任职谏官,韩琦敢于直谏,诤言谠议,为了罢免无所作为的宰相王随等,接连上疏七十余次,终于王随等四人同日被免。
C.无论是多故之时,还是危疑之际,韩琦为官始终替朝廷着想,尽力事君,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D.赵元昊反叛,宰相晏殊等想要听从赵元昊的无理请求,韩琦坚决反对,接着又陈述应该做的多件事情,皇帝悉数采纳。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译文:
(2)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9分)
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
许浑
楚水西来天际流,感时伤别思悠悠。
一尊酒尽青山暮,万里书回碧树秋。
日落远波惊宿雁,风吹轻浪起眠鸥。
嵩阳亲友如相问,潘岳闲居【注】欲白头。
【注】潘岳闲居:潘岳,晋人,曾作《闲居赋》;庾信《小园赋》中有“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题赠对象,并在内容上统摄了全诗。
B.“楚水”自西方天际奔流而来,它的宏阔浩荡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隐喻。
C.颔联对仗工整,且用“青山暮”和“碧树秋”的乐景衬托了诗人的惆怅。
D.颈联勾勒出一幅宿雁惊、眠鸥飞的动人画卷,视野开阔,境界澄远。
17.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五、理解性背诵默写(8分)
18.用原文句子填空。(8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出诗人由现实转入了梦境。
(4)《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从广阔无边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着一个的_______名称——“海斗深渊”。这里终年无光、温度低寒、缺乏氧气、食物资源_______,有着巨大的海水压力,化学环境也非常 ,对常规生命来说,这里是地狱一般的禁区。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依然在这里显现。事实上,在这样的“地狱禁区”,研究人员仍然发现了数百种物种,狮子鱼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在这片特殊的深海水域,它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处于超深渊食物链的顶端,可承受700千克力/平方厘米的压力。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为适应超深渊,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狮子鱼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 的演变。超深渊狮子鱼的皮肤色素和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 )。超深渊狮子鱼中一个与骨骼钙化相关的基因——骨钙蛋白被截短了,而骨钙蛋白调控骨骼钙化和发育,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深海鱼中出现了扩张,这使得在高压和低温下,此类生物能够保证它们的细胞膜的流动性。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令人心悸 匮乏 独特 脱胎换骨
B. 令人心寒 匮乏 奇特 改天换地
C. 令人心悸 贫乏 奇特 脱胎换骨
D. 令人心寒 贫乏 独特 改天换地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B. 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C.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D. 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使得它们看起来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视力丧失,而且通体透明
B. 这使得它们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而且看起来通体透明
C. 这使得它们看起来通体透明,而且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
D. 这使得它们通体透明,而且看起来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
22.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压缩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6分)
日前,经农业部组织专家测产,由农业部立项支持、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亩产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纪录。农业部部长韩长斌当日向袁隆平院士致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这是袁隆平院士率领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的结果。
答: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连城一中2020-2021学年上期高一年级月考二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
1.答案:C【解析】 潭柘寺(zhè) 椽子(chuán) 混沌(hùn)
2.答案:B【解析】 危坐(端坐)
3.答案:C【解析】 A项,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C项,古义、今义均为“一会儿”。
D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答案:A【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捕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军。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D项,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5.答案:C【解析】“司马光”应改为“曾巩”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6.【答案】A
【解析】B项,“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的说法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C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错误。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的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
D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须选择。
7.【答案】C
【解析】A项,“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错误。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
B项,“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原文是说因为“熟悉”。
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恰恰相反。
8.【答案】B
【解析】B项,整句理解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真理”,更不是“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9.C
10.答案:以“亭亭直上”的松树从视觉上衬托松堂外观的高大;以人的身量的短小从自身的感觉上反衬松堂内部的轩敞;以晚上烛焰的怯怯从拟人化的物的情态上借喻松堂的高深宏阔。
11.答案: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衬景,用虚笔写主景,是一种不同常人的写法,使主景显得含蓄,从而传写出景物所蕴含的神韵,以达到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解析】
9.试题分析:C项看似惋惜实景的阴森不如郭诗的诗境够味,实是曲言松堂的黑暗恰到好处:既有暗夜的朦胧静谧之美,而无阴森可怖、空旷孤寂之感。在这里,作者之所以如此精细地实写松堂的夜色,目的是求得通篇意境和意趣的协调和谐。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把握。解答时要注意从树、人、月亮、烛光等几个角度全面概括分析。
点睛:首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其次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的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正面、侧面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人的各种感受相结合味、触、视、听、嗅等;动静相结合
11.试题分析:朱自清在游松堂时正值盛夏之际,作者到松堂来正是来寻求凉爽的,而松堂周围的凉爽环境,正好可以使作者寄情山水暂忘尘俗的闲适心境为之一舒,从而充分领略到松堂寻常景物中所蕴含的真趣,所以作者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四、古诗文阅读鉴赏(28分)
12.A(原文:“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夭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13.C(宋袭唐制,以左为尊。)
14.B(进谏上疏七十余次并不全是为了罢免宰相王随等。)
15.①韩琦为了缓解赋调,免除赋税,将它供应给百姓,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员,减少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
②赵元昊凭借契丹作为外援,强行索要无法满足,宰相晏殊等讨厌战争,将要一切听从赵元昊。
16.C【解析】“‘青山暮’和‘碧树秋’的乐景”错误。“青山暮”和“碧树秋”渲染了暗淡萧瑟的气氛。
17.①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之情;②对友人相隔的思念之情;③对闲居生活的喜爱之情;④对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
【白话诗歌】楚水自西方天际奔流而来,我感怀时事,因离别而悲伤,思念之情连绵不断。喝完一樽酒,已是日落青山;万里之外寄出书信,已是碧树变色的秋天。日落后,远处水波动荡,惊醒了宿在江边的大雁;微风吹起轻轻的浪花,惊醒了睡眠的鸥乌。嵩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像潘岳一样正在闲居,头发快要花白了。
【诗歌鉴赏】本诗的诗题交代了写作的时间(“秋日”)、地点(“郊园”)以及题赠对象(“洛中友人”),并在内容上统摄全篇。首联写景抒怀,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楚水西来之景,触发了诗人感时伤别之情。联借景抒情。朋友远在洛中,诗人孤独无友,故需借酒消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暮色沉沉。“尽”字写酒已完而愁未消,藴含了“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惆。紧接着,诗人看到碧树染秋霜,内心更觉孤独,便给万里之外的友人寄出书信。这一联,笔随情转,情从景出,以“青山暮”和“碧树秋”的景色渲染了暗淡萧瑟的气氛。颈联勾勒出一幅宿雁惊、眠鸥飞的动人画卷:上句写出了雁阵惊掠而暮色苍茫的壮观景象,下句写出了眠鸥翔集、逐浪而飞的情景。此联视野开阔,境界澄远。尾联是诗人对朋友的叮咛之语。诗人述说自己的现状是“潘岳闲居”,这固然很闲适,但“欲白头”则显示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再联系首联中的“感时”,可见诗人并不甘愿闲居于此,只是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罢了,失意之情跃然纸上。
五、理解性背诵默写(8分)
18.理解性背诵默写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六、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9.A 令人心悸:让人感到害怕。令人心寒:让人感到失望而又痛心。根据语境应用“令人心悸”。 匮乏:(物资)缺乏。贫乏:缺少,不丰富。根据语境应用“匮乏”。独特:独有的,特别的。奇特:跟寻常不一样,奇怪而又特别。根据语境应用“独特”。脱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改天换地:指彻底地改造自然和社会,使之面貌焕然一新。根据语境应用“脱胎换骨”
20. C (A项 ,介词残缺,应是“在……里”;B项“适应……” 缺宾语”环境”;D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句子杂糅;介词残缺,应是“在…… 里”。)
21.C(根据括号前的内容,先说皮肤,再说视觉,排除A、B项; “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不是“看起来”所能知道的,排除D项)
22.答案:中国超级稻亩产创造新纪录。(或:中国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
【解析】关键词“超级稻”“亩产”“新纪录”(或“突破1000公斤”)必不可少。
23.作文(60分)
【译文】
韩琦字雅圭,是相州安阳人。他品格骨气很出众,二十岁左右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官为将作监丞(主管土木营建的副职)、通判淄州,到集贤院办公、监管左藏库(国库之一)。当时正重视科举成绩优秀者,有很多途径去任显要官职,唯独韩琦滞留主管库藏的职位,大家都认为很不合适,韩琦处在这个职位还像平常的样子。
他历经开封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后任命为右司谏。当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省立议阐明的政事很少,韩琦接连分条陈述他们的过失,四个人同一天罢免。又请求停止皇帝直接任官,抑制侥幸求名利之人。凡是政事有不利的,不曾不说,常常把阐明得失、端正法纪、亲近忠直、远离邪佞作为急务,前后七十多次上疏。王曾做宰相,对他说:“现在进谏的人不激切,原因是多有畏惧顾虑,这样怎么能补益皇帝的品德呢?像您这样讲话,可是说是深切而不迂阔了。”王曾声望正高,所赞许的人很少,韩琦听到他的话,更加自信。
益州、利州这年发生饥荒,韩琦任体量安抚使。过去郡县催促赋调频繁急迫,购置上供的丝织品等其他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了缓解赋调,免除赋税,将它供应给百姓,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员,减少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一百九十万饥民。
赵元昊叛乱,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论说西边军队的情形十分熟悉,当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赵元昊依靠契丹作为外援,强行索要贪得无厌,宰相晏殊等讨厌战争,因此一切听从赵元昊。韩琦上疏陈述这样做的害处,逐条陈述应当先办的七件事。在此之后又上疏陈述补弊端的八件事,说:“这些举动,一定会有人反对,希望将计谋托付给辅佐大臣,让他们自行决定。”仁宗对此十分赞赏并全部采纳。这时二府合班上奏言事,韩琦一定言尽所知之事,虽然事情属于中书,也指陈其实情。同僚们有的不高兴,仁宗却偏偏赏识他,说:“韩琦性情率直。”
韩琦很早就有很大声名,才识气度英伟,面对大事喜怒不在脸色上表现出来,评论的人认为他稳重诚厚可比汉朝的周勃,政事才能可比唐朝姚崇。他作为学士到边境地区巡察,年纪刚刚三十,天下的人已称他为韩公。嘉祐、治平间,两次(多次)决定大策略,来安定国家。在这时候,朝廷多有事故,韩琦处在危险猜疑之际,他知道该做的事没有不做的。有人劝他说:“您所做的确实对,但万一失误,岂只自身保不住,恐怕家都没地方了。”韩琦感叹说:“这是什么话呢。作为人臣尽力侍奉君主,死生都可付出。至于成败,是天意,难道可以事先忧虑事情不成功,于是就停止不做吗?”听到的人都惭愧佩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连城县一中高一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基础知识,现代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鉴赏,理解性背诵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静宁县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即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