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重点突破练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6256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重点突破练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6256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重点突破练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6256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同步练习整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重点突破练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重点突破练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共9页。
重点突破练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C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A正确;自然界的生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如果是由可遗传的变异造成的,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如果不是由可遗传的变异造成的,不能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正确。]
2.在用杀虫剂防治某种害虫时,敏感型个体容易被杀死,抗药型个体易生存,但在越冬期,容易生存下来的却是敏感型个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害虫种群中出现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自然选择提供丰富原材料
B.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抗药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一定是有利的
C.若停止使用杀虫剂,抗药基因频率会逐年下降,害虫种群在不断进化
D.该实例说明杀虫剂和严寒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决定害虫进化的方向
B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能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A正确;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在杀虫剂使用之后,抗药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是有利的,但在越冬期抗药基因对害虫来说是有害的,B错误;杀虫剂对抗药基因起到选择作用,若停止使用杀虫剂,抗药基因频率会逐年下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标志着生物的进化,C正确;杀虫剂使得敏感型个体容易被杀死,抗药型个体易生存,而严寒使敏感型个体生存下来,表明杀虫剂和严寒可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决定害虫进化的方向,D正确。]
3.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图中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3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①~③)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 600,且存在地理隔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在第25代时种群①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约占总个数的25%
B.个体的死亡对种群③中A的基因频率影响最小
C.第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A [由题图信息可知,在第25代时种群①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75%,则a的基因频率约为25%,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比不能确定,A错误;种群③的初始个体数最多,并且经过约150代,种群③中A的基因频率没有太大变化,B正确;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正确。]
4.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
基因型 | XBXB | XBXb | XbXb | XBY | XbY |
比例(%) | 42.32 | 7.36 | 0.32 | 46 | 4 |
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6%、8% B.92%、8%
C.78%、92% D.8%、92%
B [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计算,只计数等位基因所存在的染色体,即男性只统计一个基因,女性中统计两个基因,所以该校学生中Xb的基因频率为×100%=8%,则XB的基因频率为92%。]
5.下列选项中,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
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子
D.克隆羊“多利”
A [A项中,四倍体西瓜自交能产生可育后代,且与二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四倍体西瓜属于一个新物种;B项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未突破物种的界限,仍属于同一物种;C项中,骡子不育,不是一个物种;D项中,“多利”是无性繁殖产生的,其遗传组成基本不变,仍属于原来的物种。]
6.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型(相关基因用A/a表示)的频率是0.36,则 (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则具有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40%
A [根据题意“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型(相关基因用A/a表示)的频率是0.36”,即AA+Aa=0.36,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0.64,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1-0.8=0.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种群在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8×0.2=0.32,A正确。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2,而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8,因此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则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错误。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1-0.4=0.6,具有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2×0.6×0.4+0.4×0.4=64%,D错误。]
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没有突变,生物就不可能会发生进化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可能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C.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A [自然选择、突变等都可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发生进化,A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生存斗争,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可能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B正确;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之一,C正确;环境稳定的条件下,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突变、迁入和迁出等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因此种群基因频率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8.物种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是生物进化的过程。下列有关物种形成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任何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论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C.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一定能产生新物种
A [生物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任何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论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A正确,D错误;同一物种或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错误。]
9.通常情况下,构建基因树是重建物种间关系的必要途径(如图),老虎和豹子身上都有斑纹,而狮子没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狮与虎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无法产生后代
B.狮子种群中一定不会存在皮毛斑纹基因
C.老虎和豹子身上的斑纹不是保护色,因为其几乎无天敌
D.通过对比变异率较快的DNA序列可确定虎与雪豹亲缘关系的远近
D [狮子与虎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能产生不育的后代(如狮虎兽),A错误;狮子种群中可能存在皮毛斑纹基因,只是存在该基因的狮子容易被淘汰,B错误;老虎和豹子身上的斑纹也属于保护色,可避免被猎物发现,C错误;若两种生物间变异率较快的DNA序列相差不大,则说明亲缘关系较近,反之亲缘关系较远,D正确。]
10.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研究发现,随着海拔增加,高山上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为研究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模拟实验,处理及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套袋处理可以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模拟了高山上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
B.同型花柱的花主要进行自花传粉,二型花柱的花更依赖异花传粉
C.二型花柱的花可以有效避免自花传粉,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不同海拔报春花的分布与传粉昆虫多少的对应关系体现了生物间的协同进化
C [由题干信息“高山上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可知,套袋处理可以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模拟了高山上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套袋处理后,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降低,据此推测同型花柱的花主要进行自花传粉,二型花柱的花更依赖异花传粉,异花传粉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C错误。不同海拔报春花的分布与传粉昆虫多少的对应关系体现了生物间的协同进化,D正确。]
11.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B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A项正确;在浅色岩P区,D基因的频率为0.1,则d基因的频率为0.9,深色表型频率为0.18,则浅色表型频率为0.82,设杂合体频率为x,那么x+0.82=0.9,可算出x=0.16,同理,在深色熔岩床区,D基因的频率为0.7,则d基因的频率为0.3,深色表型频率为0.95,则浅色表型频率为0.05,可算出杂合体频率为0.50,B项错误;已知浅色岩Q区D基因的频率为0.3,若该区深色囊鼠的基因型均为Dd,则D基因的频率为0.25,不足0.3,故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项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为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为1-0.50=0.50,即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项正确。]
12.研究人员对生长在某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类型 | 红花植株 | 白花植株 | 黄花植株 |
初次调查 | 64% | 36% | 0 |
二次调查 | 38% | 16% | 46% |
A.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R、r+和r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初次调查时存在两种基因型的红花植株
C.基因突变导致黄花植株的出现,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调查期间花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形成了新物种
B [基因库是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A错误;初次调查时黄花植株所占比例为0,推测r+的基因频率为0,即初次调查时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RR和Rr,B正确;基因突变导致黄花植株的出现,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C错误;调查期间花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假设某种一年生植物的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不考虑迁入、迁出和突变。连续三年在幼苗期统计种群关于R(r)基因各种基因型所占比例。第二年统计结果如表格所示。
| RR | Rr | rr |
第二年 |
(1)若基因R(r)对植物生活力无影响,三年间R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与第一年相比,第三年RR个体所占比率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若rr个体在花蕾期死亡,RR与Rr正常开花结实。第一年RR和Rr个体的比率为________。第三年纯合子所占比率为__________。R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干中提出“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不考虑迁入、迁出和突变”,并且基因R(r)对植物生活力无影响,因此三年间R基因频率不变。由于三年间的基因频率不变,并且随机交配的群体RR基因型频率=R基因频率的平方,则第一年和第三年的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不变。
(2)若rr个体在花蕾期死亡,RR和Rr正常开花结实。则第二年产生的三种基因型的后代是由RR和Rr自由交配而来,根据第二年个体rr=1/9可知,第一年产生的r配子比例为1/3,则R配子比例为2/3,只有第一年RR和Rr个体的比率为1∶2时才能产生这种比例的配子。第二年产生的个体中只有RR和Rr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比例为1∶1,则产生的R配子比例为3/4,r配子比例为1/4,则第三年纯合子(RR+rr)所占比率=3/4×3/4+1/4×1/4=5/8。由于rr没有繁殖能力,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R基因频率将不断增加。
[答案] (1)不变 不变 (2)1∶2 5/8 增加 自然选择
14.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中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解析] (1)由图可知,X表示突变和重组(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2)小岛上蜥蜴原种个体构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小岛上生存的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答案] (1)突变和重组(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15.果蝇的正常翅与展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取任意一对展翅果蝇交配,F1总会出现展翅∶正常翅=2∶1。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F1代果蝇逐代随机自由交配,预测子代展翅基因的基因频率会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F1代果蝇中表型相同的个体自由交配得到F2,F2代果蝇中展翅与正常翅的比例是________。
(2)研究小组发现展翅和正常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还存在一对基因G/g,显性基因G使果蝇复眼表面无光亮而表现为黏胶眼,而且存在GG致死效应。若将展翅正常眼和正常翅黏胶眼果蝇杂交得到子代,子代中展翅黏胶眼果蝇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不考虑突变和交换),再将这些展翅黏胶眼果蝇连续自由交配若干代,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子代成熟果蝇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若将F1代果蝇随机自由交配,F2的基因型为:AA的基因型频率为:1/3×1/3=1/9,Aa的基因型频率为1/3×2/3×2=4/9,aa的基因型频率为:2/3×2/3=4/9,又因为AA致死,故F2的基因型为1/2Aa、1/2aa,展翅基因(A)的频率为1/2×1/2=1/4,与F1中相比下降。因此若将F1代果蝇逐代随机自由交配,预测子代展翅基因的基因频率会下降,原因是展翅基因纯合致死,展翅基因纯合的个体被淘汰。若将F1代果蝇中表型相同的个体自由交配得到F2,即2/3Aa×Aa→1/6AA(2/3×1/4)、1/3Aa(2/3×1/2)、1/6aa(2/3×1/4),1/3aa×aa→1/3aa,AA:1/6,Aa:1/3,aa:1/6+1/3=1/2,AA致死,因此F2的基因型为2/5Aa、3/5aa。展翅(Aa)与正常翅(aa)的比例是2∶3。
(2)若将展翅正常眼(Aagg)和正常翅黏胶眼(aaGg)果蝇杂交得到子代,展翅正常眼(Aagg)产生配子Ag∶ag=1∶1,正常翅黏胶眼(aaGg)产生配子aG∶ag=1∶1,Ag与aG结合得到展翅黏胶眼果蝇(AaGg),因此子代中展翅黏胶眼果蝇(AaGg)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Ag、aG。再将这些展翅黏胶眼果蝇连续自由交配若干代,由于AA、GG都有致死效应,子代只有基因型为AaGg的果蝇能存活,因此子代成熟果蝇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 (1)下降 展翅基因纯合致死,展翅基因纯合的个体被淘汰 2∶3 (2)Ag、aG 不变 AA、GG都有致死效应,子代只有基因型为AaGg的果蝇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