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阶段综合测评4(第四章)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62575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阶段综合测评4(第四章)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62575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阶段综合测评4(第四章)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62575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浙科版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试卷全册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阶段综合测评4(第四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阶段综合测评4(第四章)含答案,共18页。
阶段综合测评(四) (第四章)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 )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②对水资源的压力 ③对生态平衡的压力 ④对就业的压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由分析可知:人口增长,加剧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都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的具体体现。就业并不影响人口增长,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故选A。]
2.下列有关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多的地区,其环境质量一定比人口数量少的地区差
B.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C.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呈正相关变化
D.现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过去人类发展对环境施加了太多的影响,并已开始协调人口、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D [人口增长对环境有影响,但就环境污染的原因来说,人口增长只是原因之一,不能把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机械化”,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口数量的增长,A、B、C错误;当今社会,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过去人类发展对环境施加了太多的影响,因而已经或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力图协调人口、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D正确。]
3.下列各项既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 )
A.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B.控制人口数量
C.提高人口素质
D.大力发展经济
C [控制人口数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提高人口素质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又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4.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可以改造环境,不断扩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从而不断提高人口的环境容纳量
B.由于环境容纳量有限,现在即使不控制人口数量,到了一定阶段,人口也会出现“S”形增长,所以不必担心人口增长过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C.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
D.人口增加,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D [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不断提高人口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人口的增长不仅仅受环境容纳量的制约,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故应控制人口数量,防止人口增长过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B错误;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逐渐增大,C错误;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D正确。]
5.旅游干扰是指旅游者踩踏攀折植物、杀动物或由于污水与尾气排放等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的行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旅游干扰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旅游干扰可能会改变某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旅游干扰会使景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发生倒置
D.旅游干扰可能会降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破坏景区的生态平衡
C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所以旅游干扰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旅游干扰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可能会改变某些种群生存环境,进而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旅游干扰不会影响景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能量金字塔不会发生倒置,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态功能,旅游干扰会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可能导致生态功能下降,所以旅游干扰可能会降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破坏景区的生态平衡,D正确。]
6.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B.乱捕滥猎和乱采滥伐
C.农林产品的长期单一化
D.外来物种等大量入侵
A [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和破坏,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A正确;乱捕滥猎和乱采滥伐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农林产品的长期单一化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C错误;外来物种等大量入侵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
7.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层破坏不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B.湿地被破坏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
C.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会造成海洋污染
D.植被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A [臭氧层破坏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A错误;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能蓄水,调节气候和降水,利于水循环等功能,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所以破坏湿地会造成当地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B正确;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会造成海洋污染,C正确;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D正确。]
8.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CO2分子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
B.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C.大量氟利昂逸散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D.每一种野生生物的灭绝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消失
B [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CO2分子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A正确;酸雨中所含的酸性物质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B错误;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将会到达大气圈上层,并使臭氧量减少,C正确;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每一种野生生物的灭绝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消失,D正确。]
9.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肆虐不断,生态学家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下列人类活动中对生态环境有益的是( )
A.大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加快工农业发展
B.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C.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作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增加粮食作物产量
C [大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出现,A错误;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减少物种多样性,B错误;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C正确;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可能会杀死一些土壤微生物,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B.建立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
C.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较荒漠生态系统差
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
B [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生物的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比如有些哺乳动物,在进化地位上属于高等的生物却濒临灭绝,而病毒,虽然无细胞结构,却适应能力强,A错误;建立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B正确;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较差,但荒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差,C错误;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错误。]
11.2018年3月,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被安乐死。作为地球上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生物,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彻底猎捕,野外幸存数越来越少。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的原因是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B.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动受阻
C.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
D.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D [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的原因是人类的乱捕滥猎,A错误;北部白犀牛位于最高营养级,其灭绝不会导致食物链中断,不会使能量流动受阻,B错误;北部白犀牛作为一个物种含有独特的基因,体现了遗传多样性,C错误;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不能通过有性繁殖增加个体数量,可通过克隆技术繁殖,D正确。故选D。]
12.秦岭植被多样、物种丰富,生活着大熊猫等珍稀生物。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先后在秦岭建立了2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几十处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这些保护区分属于不同地区和部门管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分属于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B.为了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的延续,可以采取措施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
C.人们将购买的动物在秦岭实施“放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在秦岭野生动物园附近违法建造别墅,会影响生物多样性
C [分属于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A正确;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就是为了大熊猫种群的延续,B正确;人们将购买的动物在秦岭实施“放生”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在秦岭野生动物园附近违法建造别墅,影响动物的生存,影响生物多样性,D正确。]
13.如图显示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建设排污企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D [环境污染可避免或减轻,不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A错误;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不会自行解决,需要人为处理,B错误;保护环境至关重要,但不能杜绝建设排污企业,C错误;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D正确。]
14.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分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序号
实例
多样性
①
班上同学中,有人是双眼皮,有人是单眼皮
遗传多样性
②
美国纽约市的居民中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
物种多样性
③
江苏境内除了有平原外,还有丘陵、湖泊和沼泽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
④
校园中既有开黄花的菊花,也有开红花的玫瑰等
遗传多样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①双眼皮和单眼皮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遗传多样性,①正确;②白人、黑人和黄种人属于同一物种,他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故其反映的是遗传多样性,而不是物种多样性,②错误;③江苏境内有平原、丘陵、湖泊和沼泽等多种生态系统,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③正确;④开黄花的菊花和开红花的玫瑰属于不同物种,属于物种多样性,④错误。]
15.20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我们的解决方案在自然界”。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B.热带雨林具有建筑用材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C.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只是保护海岸原生动植物的多样性
D.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依靠国家和各级决策者、科研人员以及公众的努力,还需要联合多个学科进行深入研究
C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正确;热带雨林具有建筑用材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B正确;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保护海岸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C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依靠国家和各级决策者、科研人员以及公众的努力,还需要联合多个学科进行深入研究,采取科学措施,D正确。]
16.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些物种的灭绝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水利等人类活动会造成某些物种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C.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导致一些未知功能的基因的丧失,对人类影响不大
D.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人类将面临灭绝的风险
C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既有新物种的形成,也有一些物种的灭绝,人类活动加速了一些物种灭绝的速度,A正确;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水利等人类工程建设可能强占了某些物种的栖息地,或者将一些生物栖息地隔离成碎片化的区域,B正确;一个基因可能关系到一种生物的兴衰,一个物种可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命脉,C错误;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人类最终也会像其他生物一样,面临灭绝的风险,D正确。]
17.人类和自然要和谐共生,我们应该改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开发利用太阳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加大化肥使用量,增加粮食产量
C.提倡低碳生活,节约能源
D.分类回收、再利用生活垃圾
B [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替代化石燃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污染水和土壤,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故B符合题意;低碳生活,节约能源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分类回收、再利用生活垃圾既节约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
18.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立体农业是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的桉树-菠萝农林生态系统就是立体农业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桉树、菠萝高矮结合,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长的菠萝数量不同,这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C.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D.桉树成林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桉树、菠萝高矮结合,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A正确;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长的菠萝数量不同,这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型,B正确;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C错误;桉树成林后水土流失减少,说明桉树成林后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19.下图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B.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
C.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D.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D [题图只列出了哺乳动物和鸟类,不能确定该生态系统的类型,A错误;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B错误;生物入侵后常常因无天敌的制约而过度繁殖,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并且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威胁,C错误;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D正确。]
20.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
偷猎
31%
20%
丧失栖息地
32%
60%
生物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
A.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B.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造成的
C.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造成的
D.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C [题中数据显示该生态系统中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但是据此不能判断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有可能是其他类型生态系统,A错误;表中数据显示,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其次是偷猎,B错误;表中数据显示,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造成的,比例高达60%,C正确;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可能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有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D错误。]
21.下表是2015年和2016年南通市与X市65岁以上老龄人口调查结果(数据来源于江苏省1%人口抽样调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地区
老龄人口/万人
老龄人口比例/%
2015年
2016年
增加
2015年
2016年
增加
南通市
136.88
140.22
3.34
18.75
19.20
0.45
X市
47.37
47.89
0.52
10.59
10.65
0.06
A.人口抽样调查要特别注意调查样本选取的随机性
B.与X市相比,南通市人口老龄化严重可能与出生率低、人均寿命延长有关
C.南通市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增长快,将比X市更早达到环境容纳量
D.积极推行“二孩政策”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C [人口抽样调查要特别注意调查样本选取的随机性、代表性,A正确;与X市相比,南通市人口老龄化严重可能与出生率低、人均寿命延长有关,B正确;南通市人口基数虽大、但老龄人口增长快,死亡率高,因此不一定会比X市更早达到环境容纳量,C错误;积极推行“二孩政策”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D正确。]
22.资料1:《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时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资料2: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据资料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斧斤以时入山林”是考虑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C.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后,流域内许多种群的K值将提高
D.人类应该按照大自然的生态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A [“数罟不入洿池”目的在于使鱼塘中的幼年鱼类能够保留,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斧斤以时入山林”是适时适度的取用,考虑了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B正确;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后,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使得流域内许多种群的K值将提高,C正确;人类应该按照大自然的生态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使得人类可持续发展,D正确。]
23.图甲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的食物网(其中A和B为植物种群),图乙为D种群中不同体长的个体食性相对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甲 图乙
A.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B.若体长为6.5 cm的D种群增重1 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0 kg
C.若向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 cm的D种群,一段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
D.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C和D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同时二者又均能以A和B为食,故二者具有竞争关系,A正确;体长6.5 cm的D种群植食性比例为75%,肉食性比例为25%,增重1 kg,0.75 kg从植物性食物获得,0.25 kg从动物性食物获得,故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为0.75÷20%+0.25÷20%÷20%=10 kg,B正确;体长为1.4 cm的D个体肉食性比例为100%,向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 cm的D种群,将大量捕食C,一段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C正确;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24.某自然保护区内仅有9只野生大熊猫,为避免该区域内野生大熊猫种群消退,保护区将繁育中心的2只雌性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几年后该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得以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归后可增加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
B.野生大熊猫与圈养大熊猫种群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
C.野化放归雌性圈养大熊猫可提高野生种群的出生率
D.可以采取就地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保护大熊猫
B [根据题意,2只雌性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后,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增大,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圈养环境阻碍了野生大熊猫与圈养大熊猫的基因交流,野生大熊猫与圈养大熊猫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而雌性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增加了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雌性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于自然保护区,增加了野生大熊猫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主要目的是提高种群出生率,从而使种群数量增加和恢复,C正确;对于大熊猫而言,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将繁育中心的大熊猫野化放归于自然保护区,采用了就地与迁地相结合的方式保护大熊猫,D正确。]
25.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可以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娇莺的种群密度
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还可来自非生物环境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日照时间的长短为物理信息,其对植物开花期的调节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娇莺活动能力较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娇莺种群密度,B正确;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来自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等,C正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个,共50分)
26.(10分)当前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如图为自然环境条件下人口数量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环境阻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
(2)决定一个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能否发生变化?有哪些措施可以增加环境容纳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原因是受到环境阻力的限制,影响人口增长的环境阻力主要有人均耕地、食物、资源和能源短缺、生存空间变小、环境污染加剧、传染性疾病流行等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环境阻力将随之增加,进而人口数量趋于下降。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一个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3)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当环境阻力较小时,人口容纳量会上升,当环境阻力增加时,人口容纳量会下降,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提高环境容纳量。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核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设备、发展低碳经济等方式,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总之一句话只要生活环境变得优越,即更加宜居,则人口容纳量会上升。
[答案] (1)人均耕地、食物、资源和能源短缺、生存空间变小、环境污染加剧、传染性疾病流行 增加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可以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提高环境容纳量。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核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设备、发展低碳经济等方式,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27.(10分)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历史上曾是树木葱茏的皇家猎苑,后来由于人类的活动退化为荒原。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组建林场,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2014年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1.4%提高到75.5%。回答下列问题:
(1)塞罕坝从森林退化为荒原的演变,说明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这一演变也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有限的,这启示人类应该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塞罕坝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开始时人们在荒原上种植品种单一的人工林,结果出现了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分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所学生态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塞罕坝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现在塞罕坝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
[解析] (1)塞罕坝从森林退化为荒原,说明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这一历史变迁也是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两类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缩影,同时还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启示人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因此改造建立人工林的过程中,如果树种过于单一,会导致人工林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所以,容易引发病虫害。混交林是指不同品种的树种植在一起,相比较于纯种林,其生物组分更多,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和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故根据生态学知识应该营造混交林,改造荒原。
(3)现在塞罕坝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水草丰沛、森林茂密,有助于防风固沙,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 (1)速度和方向 自我调节能力 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树种过于单一,导致人工林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所以,容易引发病虫害 营造混交林 (3)间接价值
28.(10分)某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研究团队以四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它们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
境
1
生
境
2
生
境
3
小坚
果
颈尖
草屑
螺类
贝壳
砂砾
甲壳
类
其他
绿翅
鸭
2 120
67
0
33
52.8
16.7
0
12
13
0
5.5
绿头鸭
1 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 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 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注:生境1为低潮盐沼—光滩带;生境2为海三棱藨草带,宽度为400米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该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________保护。
(2)该自然保护区是休闲、旅游和观鸟的好去处,人类适度干扰不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滩涂的过度围垦将海三棱藨草群落的内带和部分外带都围在了堤坝内。由于没有潮水的影响,海三棱藨草迅速被陆生植物所取代,这一现象称为________。
(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互花米草作为“固沙利器”被引入崇明东滩,用作护岸固堤,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互花米草在东滩疯长。对当地生物产生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描述绿头鸭的生态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__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 (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在当地对该生物进行保护,因此属于就地保护。
(2)该生态系统在人类适度的干扰下还能保持原状,抵抗干扰,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结合题意可知,近年来由于过度围垦,使得海三棱藨草迅速被陆生植物所取代,为优势种的替代现象,这一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
(3)互花米草疯长,与当地的原生植物之间竞争阳光和空间等资源,属于外来物种入侵,会使得当地生物的物种种类减少,即生物多样性降低。
(4)结合题干信息可知“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由图表可得,绿头鸭主要生存在低潮盐沼—光滩带,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与绿翅鸭、鹤鹬、青脚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1)就地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群落的演替 (3)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种类减少) (4)绿头鸭主要生存在低潮盐沼—光滩带,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与绿翅鸭、鹤鹬、青脚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9.(10分)众多广阔的湿地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在某湖边洗菜、洗衣服等并未造成该湖泊生态系统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能力,维持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2)大量工业污水流入某湖泊后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而出现水华现象,并使部分鱼类死亡,加重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的鱼类和水生动物的死亡。
①以上过程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
②造成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________。造成鱼类和水生动物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
(3)研究表明湿地植物菖蒲、慈姑、雨久花等对污水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将这些植物种植在湖泊中能有效地防治水华发生。
①以上湿地植物能够净化水体的机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点)。
②湿地植物引进受污染的湖泊中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
[解析] (1)根据分析,洗菜洗衣服没有造成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①污水导致的水华使得鱼类死亡,鱼类死亡加重污染,使鱼类死亡增多,这一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②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蓝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水体中的N、P含量过高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中蓝细菌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并且释放有毒物质,使鱼类缺氧或中毒死亡。
(3)①湿地中种植大量的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N、P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挺水植物和蓝细菌竞争光照使蓝细菌种群密度下降,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可以分解部分有毒物质能净化水体。
②湿地植物引起受污染的湖泊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答案] (1)一定的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2)①正反馈 ②N、P含量过多 缺氧或中毒 (3)①湿地植物能吸收水体中的N、P;能将部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的物质;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等 ②抵抗力
30.(10分)1 000年前的毛乌素,草盛羊肥。100年前的毛乌素,黄沙漫天,沙进人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治理,如今的毛乌素腹地,林木葱茏,绿色已成为主色,已有80%的区域得到了治理,恢复了绿水青山的状态。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的毛乌素有鸟语花香的林区,错落有致的灌木区,牛羊成群的草区;林区有小叶杨等乔木,沙柳等灌木,还有白羊草、狗尾草等草本植物。以上描述分别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和________结构。
(2)资料显示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________(填“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简单”或“不确定”);说明人类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除了种植本地植物外,还应该大量引入国外防风固沙植物,以增加生物多样性。这种观点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治理,毛乌素恢复了绿水青山的状态,但保护毛乌素地区生态环境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请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两点保护毛乌素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毛乌素在水平方向上,有林区、灌木区和草区,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林区有小叶杨等乔木,以及沙柳等灌木,还有白羊草、狗尾草等草本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由题目所给信息,“如今的毛乌素腹地,林木葱茏,绿色已成为主色”可知,近数十年,群落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故该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同时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大量引入国外的物种可能会导致生物入侵,对当地生物造成危害,故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除了种植本地植物外,还应该大量引入国外防风固沙植物,以增加生物多样性,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应该谨慎引入国外植物。
(4)对毛乌素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采取的措施:严禁滥垦滥伐,控制人为污染;坚持植树造林,建立生态保护区等。
[答案] (1)水平 垂直 (2)越来越复杂 速度和方向 (3)不合理 大量引入国外物种可能会导致生物入侵,对当地生物造成危害 (4)严禁滥垦滥伐,控制人为污染﹔坚持植树造林,建立生态保护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