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浙科版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试卷全册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共19页。
模块综合测评(教师用书独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如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中“+”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甲、乙、丙、丁都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
D [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的多少,但是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据图分析,甲、乙可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而丙、丁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导致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降低,因此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D正确。]
2.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结构决定着种群内个体被捕食风险的高低。研究者对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B.植被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
C.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升高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
D.植被高度越低,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就越高
D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A正确;高原鼠兔以植物为食,植被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升高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C正确;植被高度越低,警戒距离增大,即被捕食风险减小,D错误。]
3.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生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不会改变
B.演替早期的种群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是因为灌木生长缓慢
C [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如草本植物阶段优势种为草本植物,森林阶段的优势种为乔木,A错误;演替早期的种群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如森林阶段主要以乔木为主,但仍有早期出现的草本植物,B错误;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C正确;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是因为乔木比灌木高大,在利用阳光等资源方面占优势,D错误。]
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D [由题图可知,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以题述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乙种群数量增加,就要捕食更多的甲生物,因而甲生物的数量减少;随之丙的数量将增加,丁又是以乙为食,所以丁的数量随乙的增加而增加。]
5.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第一句中“草盛豆苗稀”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及第三句中“道狭草木长”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分别是( )
A.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种间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
D.种间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未发生变化
B [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C、D错误,B正确。]
6.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果树—草菇模式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能提高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果树的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草菇利用,提高了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C.草菇呼吸作用产物为果树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可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为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如施肥、灌溉等
B [果树—草菇模式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能提高生物利用环境资源和空间的能力,A正确;果树的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草菇(分解者)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草菇作为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产生无机物,如水、CO2以及无机盐离子,作为果树生长的物质来源,能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由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产出较多,需要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如施肥、灌溉等,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C.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幼鱼,属于捕食关系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层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C [根据种群密度的定义可知,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B正确;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幼鱼,同种生物之间不属于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C错误;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层逐渐失去优势地位,D正确。]
8.稻田养鸭可提高水稻有机化程度,减少化肥、农药的公害,实现水稻纯绿色生产。在稻田里发挥的“解毒禽”“杀虫禽”“除草禽”的作用,实现了稻鸭双丰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稻田养鸭可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
B.稻田养鸭可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稻田养鸭增加了消费级,加速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D.稻田养鸭增加了营养级,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D [稻田养鸭可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力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A正确;稻田养鸭增加了消费级,加速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同时增加了稻田的物种丰富度,可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C正确;稻田养鸭只是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并不能提高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9.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去向(图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E”表示松毛虫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B.图示说明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分解者
C.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A+B)
D.松毛虫与杜鹃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B/A)×100%
A [D属于松毛虫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E为杜鹃摄入后未同化的能量,以杜鹃粪便的形式流向分解者,也属于松毛虫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所以“D+E”表示松毛虫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正确;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松毛虫的同化量为A,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B,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B不能表示杜鹃的同化量,D错误。]
10.稻田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褐飞虱是水稻的首要害虫,二化螟也是危害水稻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稻虱缨小蜂寄生于褐飞虱的卵中,是褐飞虱重要的寄生蜂,但是受二化螟危害的水稻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稻虱缨小蜂有显著的排斥作用。最新研究发现,褐飞虱显著偏爱二化螟危害的水稻。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共同侵害水稻时,褐飞虱与二化螟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B.褐飞虱侵害二化螟危害的水稻,有利于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
C.受二化螟危害的水稻释放的化学信息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D.褐飞虱偏爱二化螟危害的水稻是因为此类水稻能为褐飞虱提供优质食物
D [根据分析可知,二化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的两种害虫,故褐飞虱与二化螟的种间关系是竞争,A正确;由题意“稻虱缨小蜂寄生于褐飞虱的卵中,是褐飞虱重要的寄生蜂,但是受二化螟危害的水稻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稻虱缨小蜂有显著的排斥作用”,所以二化螟危害的水稻中,稻虱缨小蜂数量减少,有利于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B正确;二化螟危害的水稻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由于受二化螟危害的水稻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稻虱缨小蜂有显著的排斥作用,所以受二化螟危害的水稻释放的化学信息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C正确;褐飞虱偏爱二化螟危害的水稻是因为此类水稻田中稻虱缨小蜂少,有利于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D错误。]
11.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绿色植物才能将无机碳转变成有机碳
B.在生物圈中,碳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乳酸菌可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
D.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 [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界中的无机碳转变成生物体内的有机碳,但生产者不一定是绿色植物,如蓝细菌和硝化细菌都是生产者,A错误;生物圈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在无机环境中碳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碳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错误;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不能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C错误;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空气中的CO2增多,引起温室效应,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12.草原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有着广泛的分布,如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兔子种群的λ(λ=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3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图1 图2 图3
A.图1的食物网中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若蛇的食物1/3来自鼠,2/3来自青蛙,且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则蛇种群增加3 kJ,需要消耗植物的能量是105 kJ
C.由图2分析可知,当兔子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当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兔子的种群数量为150只
D.由图3可知,碳元素在A、C、D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图3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B和D
B [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图1的食物网中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鹰与蛇的关系表现为捕食和竞争,A正确;蛇占据了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若蛇的食物1/3来自鼠,2/3来自青蛙,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蛇种群增加的能量为3 kJ,需要消耗草的能量为3×1/3÷10%÷20%+3×2/3÷10%÷10%÷20%=1 050 kJ,B错误;图2显示,当兔子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λ=2,其种群数量表现为“J”形增长,当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λ=1),兔子的种群数量为150只,C正确;由图3可知,碳元素在A、C、D(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而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往复循环,图1食物网中只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体现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对应到图3中是D和B,D正确。]
13.关于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可遭受任意破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兔子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C.一大片树林中,害虫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增长受抑制,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D.大力植树造林,利用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可以从根本上治理温室效应
C [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也不能遭受任意破坏,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错误;兔子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同化的能量,而属于生产者草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B错误;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即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C正确;温室效应是由于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而大力植树造林虽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其作用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问题,D错误。]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群落有关,还与无机环境密切相关。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仅有利于抵抗各种外来干扰,也有利于灾后恢复。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以负反馈为基础的自我调节
B.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弱
C.雨季的非洲草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高于旱季
D.其他因素相同时,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B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以负反馈为基础的自我调节,A正确;一般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但是存在特殊的生态系统,如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B错误;雨季的非洲草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高于旱季,C正确;其他因素相同时,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正确。]
15.下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A~D表示生物群落,②③分别表示B和C的同化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与④可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B.②与③的能量去向相同
C.C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属于③的能量去路之一
D.D位于能量金字塔的最高级,占有的能量最少
A [据图可知:①与④可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A正确;②③分别表示B和C的同化量,③的能量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C的粪便属于上一营养级(B)的同化量,不是C的同化量(③),C错误;D是分解者,不位于能量金字塔中,D错误。]
16.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输入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说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即同化量
B.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C.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
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
B [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A错误;某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是指上一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B正确;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其上一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C错误;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7.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所蕴含的生态学原理是( )
A.生物群落的演替现象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物的种间竞争关系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B [“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矿质营养、无机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了“护花”作用。从生物系统的意义上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B正确。]
18.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2001年首次在我国的天津、河北发现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迅速蔓延。试推测黄顶菊的迅速蔓延最可能会使这些地区( )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遗传多样性增加
A [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而大量繁殖,与原有物种间存在竞争,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A正确;由于黄顶菊的入侵,使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甚至灭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会变得简单,B错误;由于黄顶菊的入侵,使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甚至灭亡,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C错误;由于黄顶菊的入侵,使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甚至灭亡,遗传多样性会降低,D错误。]
19.胶州湾是我省传统渔业捕捞区,现今该海域的经济鱼种已形不成鱼汛,有些甚至枯竭。为了恢复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员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营养级
同化量
(t·km-2·a-1)
未利用
(t·km-2·a-1)
分解者分解
(t·km-2·a-1)
呼吸量
(t·km-2·a-1)
Ⅳ
1.42
0.42
0.19
0.81
Ⅲ
?
15.00
11.94
39.31
Ⅱ
3825.37
1986.70
547.00
1224.00
Ⅰ
23804.42
3252.00
2877.00
13850.05
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总能量为23804.42 t·km-2·a-1
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6%
C.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66.25 t·km-2·a-1
D.大型鱼类生物量极低的重要原因是低营养级有较多能量不能流入更高营养级
C [由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固定太阳能总能量为23804.42 t·km-2·a-1,A正确;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825.37/23804.42≈16%,B正确;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15+11.94+39.31+1.42=67.67 t·km-2·a-1,C错误;大型鱼类生物量极低的重要原因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低营养级有较多能量不能流入更高营养级,D正确。]
20.下图表示随生活污水的流入,某水域溶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有机物浓度低于乙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甲、乙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D [甲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乙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错误;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者的作用下,分解成富含N、P的无机物,使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增加,水体富营养化,B错误;在甲、乙两地间,随着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错误;随着大量无机物(富含N、P)进入湖泊,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D正确。]
21.我国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在月球表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搭载嫦娥四号上月球的“罐子”中有土壤、空气、水和透明设备等,搭载着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果蝇和酵母菌六种生物。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这个“罐子”能形成一个简单、微型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罐子”中的六种生物分属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罐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
C.“罐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D.“罐子”登月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
B [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属于生产者,果蝇属于消费者,酵母菌属于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B错误;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罐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C正确 ;月球生物科普实验,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D正确。]
22.“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知,历朝历代或多或少皆存在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用来规范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这一理念和生态学知识分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就地保护行为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B.将生活垃圾回收后直接撒到农田中即可作有机肥
C.退耕还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D.为了使养分还田可将植物秸秆焚烧处理
C [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A错误;生活垃圾中可能含有废弃塑料、电池等造成土壤污染的物质,所以将生活垃圾回收直接撒到农田中作有机肥的做法是错误的,B错误;退耕还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C正确;将植物秸秆焚烧污染空气,D错误。]
23.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C [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能量利用率不高,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环境污染,AB错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正确;开垦湿地,易导致生态系统破坏,D错误。]
24.生态学家P.A.Haefner对褐虾在不同含盐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耐受能力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部分数据绘成如图曲线(曲线旁的百分比为褐虾死亡率)。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与15 ℃水温比较,5 ℃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
B.在25 ℃水温、30‰盐度时,只有10%的褐虾能够生存
C.在20 ℃水温条件时,30‰左右的盐度最适宜其生存
D.由图可见,温度和盐度等因子共同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
B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5 ℃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22~38‰,而15 ℃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18~42‰,因此与15 ℃水温比较,5 ℃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A正确;在25 ℃水温、30‰盐度时,褐虾死亡率为10%,B错误;在20 ℃水温条件、30‰左右的盐度时,褐虾死亡率最小,最适宜其生存,C正确;综上分析,温度和盐度等因子共同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D正确。]
25.如图所示为北方某森林中的猞猁与雪兔在一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的方向是雪兔→猞猁
B.两个种群的相互制约关系与反馈调节有关
C.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群的数量波动会导致其中一个种群灭亡
D [由题意可知,雪兔是被捕食者,猞猁是捕食者,因此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的方向是雪兔→猞猁,A正确;两个种群的相互制约关系与反馈调节有关,B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正确;两个种群的数量波动会导致两个种群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使两个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个,共50分)
26.(10分)下图中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图1
图2
(1)生态系统中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统计植物种类一般采用样方法,结果如图1,则调查该生态系统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
(2)图2中,在t2时刻甲的出生率________(填“等于0”或“不等于0”)。在t3时刻乙种群迁入,导致甲数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为干预下,该生态系统被分割成环境不同的几个区域,后来某区域生物种类明显发生改变,这种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
[解析] (1)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据图可知面积达到S0后,物种数目就保持稳定,故样方面积最好是S0 m2。
(2)t2时刻的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是多方面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代表出生率为0;据图可知,甲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故甲数量减少的原因是乙捕食甲。
(3)捕食者突然灭绝,被捕食者数量会先上升后保持稳定。
(4)生物种类发生明显改变说明群落发生了演替。
[答案] (1)群落的物种组成 S0m2 (2)不等于0 乙捕食甲,导致甲的数量减少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维持相对稳定 (4)(次生)演替
27.(10分)在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中,某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m
(1)据表推测,这5种生物可能形成的营养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_(用表中字母及箭头表示),E的杀虫剂含量m的范围是________。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3∶1,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3)题图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中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过程有________(填序号),丁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________。
[解析] (1)根据分析可知,C被E、B捕食,E被D、B捕食,D被A捕食,因此构成的食物网为;营养级越高,汞和杀虫剂在生物体内积累越多,因此E水蚤的杀虫剂含量应该大于C、小于B或D,因此表格中的m的值应该满足:5<m<31。
(2)根据题意分析,假设食物比例改变前后B的能量分别是X、Y,根据20%的传递效率和C的能量不变计算,则X/2÷20%+X/2÷20%÷20%=3Y/4÷20%+Y/4÷20%÷20%,Y/X=1.5,即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1.5倍。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其中丁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非生物的成分;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碳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即图中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过程有③④⑦。
[答案] (1) 5<m<31 (2)1.5
(3)③④⑦ 非生物的成分
28.(10分)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广阔的草原上,饲养着大量的家畜,由于过度放牧以及鼠害、虫害等原因,我国的草原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有些牧场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回答以下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在光周期的刺激下,春天的草原上百花争艳,蝴蝶翩翩起舞。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对________有作用。草原中所有的动植物不属于群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________上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稳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保该草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总能量增加,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适宜的温度和光周期的刺激下,草原上百花争艳,蝴蝶翩翩起舞,光照对生物来说是一种物理信息,该实例体现信息传递的意义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故草原中所有的动植物不能构成群落。
(2)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稳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的输出为所有生物细胞呼吸散失的总能量,为了确保该草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总能量增加,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细胞呼吸所散失的总能量(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输出的总能量)。
[答案] (1)生物种群的繁衍 群落应包含该草原中所有的生物(或群落应包含该草原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细胞呼吸所散失的总能量(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输出的总能量)
29.(10分)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3 kJ·m-2·a-1)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甲所代表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人工湿地公园初建成时,水中主要有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写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1分析流经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中的B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图2中的A代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_,C代表被初级消费者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4)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分析已知,图1中甲表示分解者;根据题意分析,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为生产者,轮虫等浮游动物为初级消费者,鱼、鸭可能为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因此可能存在的两条食物链为:绿藻→轮虫→鱼;黑藻→鱼→鸭。
(2)流经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仅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还包括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图2中的B表示分解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能量。
(3)根据分析已知,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即同化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根据图2数据分析,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220-20)÷(375+875)×100%=16%。
(4)重金属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具有生物富集现象,因此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且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答案] (1)分解者 绿藻→轮虫→鱼;黑藻→鱼→鸭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呼吸作用将动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3)同化量 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16 (4)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30.(10分)林场通常是大规模种植乔木的半人工生态系统,树木成林往往需要数年至数十年。成林期间,一些动植物会陆续进入林区参与生物群落的构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林场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它的________价值,然后才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它的________价值。
(2)专业人员发现林场内一些小生境很适合一种野生珍稀药用植物的生长,随即采用________取样法调查场内该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而测算出该植物的________,并据此制定出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计划。
(3)下图是林场生态系统内部分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在该食物网中,食物竞争最激烈的物种有________(填图中英文字母)。从生态系统的功能上看,鸟类F的食物范围较广,但数量相对较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林场进行适度砍伐后,会出现空地(林窗)。请说明林窗对林场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随着林场的生长,首先树林可以净化空气、吸附粉尘,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这是它的间接价值。然后可以收获林场的木材,体现出它的直接价值。
(2)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林场区域一般比较大且是方形,常用的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法,通过该方法调查场内该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而测算出该植物的年龄结构,确定每年的采伐量,并据此制定出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年度采伐或利用或开发利用计划。
(3)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该食物网一共有8条食物链,鸟类D和鸟类E能捕食蜘蛛C,且共同竞争昆虫B,竞争最激烈。鸟类F处在食物链的最顶端,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不足以维持数量较多生物的生存。
(4)在林场进行适度砍伐后,会出现空地(林窗),可引起林场生物多样性的改变。适度砍伐后,形成林窗,会改变林场局部原有的环境(阳光、通风、湿度等)从而引起林场物种的变化。适当砍伐形成的林窗可因上述改变,增加林场生物多样性。
[答案] (1)间接 直接 (2)五点 年龄结构 采伐或利用或开发利用 (3)DCE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不足以维持数量较多生物的生存 (4)可引起林场生物多样性的改变。适度砍伐后,形成林窗,会改变林场局部原有的环境(阳光、通风、湿度等)从而引起林场物种的变化。适当砍伐形成的林窗可因上述改变,增加林场生物多样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共19页。
这是一份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模块综合测评(B卷)含答案,共15页。
这是一份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模块综合测评(A卷)含答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