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2892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04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2892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04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2892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04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2892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04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2892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04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28928/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精品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精品习题,文件包含第04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第04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04单元 (B卷·提高能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历史地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诗教由“诗”和“教”组合而成,其意是以“诗”为“教”。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虽是情感表达的结晶,却具有“兴”“观”“群”“怨”等特点,能“事父”事君”,具有维系人际秩序的政治功能。不仅如此,在《论语·为政》里,孔子称《诗经》思无邪”;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不学《诗》无以言”。这些是孔子的《诗经》观,也是其诗教观。孔子之后的儒者,诸如孟子、荀子、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以儒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多数人默默无闻,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儒,诸如孔门弟子、孟子、荀子、孔安国、董仲舒、司马迁、毛苌、卫宏、郑玄、孔颖达、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等。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阐释者、传播者,其人生和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来诗教的重要内容。将“温柔敦厚”定位为诗教核心,要求以“义理”教化民众,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社会的人格建构和诗歌发展。“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诗教是借《诗经》言志,其方式是赋诗、教诗和引诗。按萧华荣的解释,赋诗偶为新作,多为吟诵《诗经》中的篇章;教诗就是教授《诗经》阐述《诗经》之义;引诗基本上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赋诗、教诗、引诗就是以《诗经》为底本言说己志。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从起源上说,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的本质就是政教。在先秦的政治外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赋诗述政治目的,这在《诗大序》中表述得很清楚:“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张少康概括说:“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这种思想贯穿中国诗教史,不只是对《诗经》的阐释,其他种类的文学也渗透这种政教思想。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生。朱自清甚至认为宋以后“‘文以载道’说不但代替了诗教,而且代替了六艺之教”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文以载道”的覆盖面。不过,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凡是以诗歌作品为底本对人进行教育,传扬“温柔敦厚”“思无邪”等观念,以礼义规范人的言行维护政治伦理秩序,使社会机体得以有序运行的行为,都属于诗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教不断演变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大特点,并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摘编自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材料二:传统诗教追求美善统一的原则延续到当代,有着调节自我、和谐身心的实用价值。当代诗教应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和对心灵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受了巨大冲击,受到严重削弱。写作赋予了作者和读者张扬个性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对普通读者而言,诗的治疗功能可能比诗的教化功能更为重要。诗疗功能也是诗的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就是力图和谐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以及释放内心压力、净化心灵的审美实践。“群”是以温柔敦厚的诗教实现人与群体的和谐相处,达到宗法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情感沟通。《诗经》作为教材,多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亲朋等社会关系为主题,目的在于营造互敬互爱的理想社会。对当代诗教来说,除了依托校园打造诗教的第一课堂,还需要在社会上打造各类型的诗词文化活动、晚会以及相关网站等“软环境”,使普通群众(平民诗人)通过切磋诗艺加强交际,友好相处。(摘编自郭晨光《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称《诗经》“思无邪”,评价《诗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B.诗教的核心是“温柔敦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用“文以载道”取而代之。C.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到严重削弱,需要发展诗教,要发展诗教,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环境”。D.美善统一是传统诗教的原则,这个原则对当代诗教仍具借鉴价值,当代诗教应发挥诗的教化、治疗的功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果没有历代儒者传承的赋诗、教诗、引诗等阐释、传播活动,就不可能形成“兴观群怨”等诗教原则。B.诗教本质是政教,即诗教担负着政治道德教化功能,以达成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培育君子人格等目的。C.随着时代更替,诗教含意泛化,“诗”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外延也因之扩大。D.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对于当下时代的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个体减压等都有积极意义。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于《诗》的阐述,不属于诗教范畴的一项是( )(3分)A.《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C.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D.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诗教传统”下一个简要的定义。(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D 2.A 3.B4.①中国诗教传统是指春秋战国以来由以儒者为主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的实施主体,②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③采取教诗、传诗以言志等方式,④旨在传播儒家正统思想,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5.①先简述诗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影响及其构成要素;②接着解析孔子的诗教观,概述诗教传统的形成③然后解说诗教传统的内涵及其实施主体;④进而阐述诗教本质是政教;⑤最后阐述诗教含意的泛化。(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五点满分)【解析】 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A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是评价《诗经》的,文章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得出“不学《诗》,无以言”的结论,表明孔子重视《诗经》。B项“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用文以载道取而代之”错。文中没有信息表明,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据原文“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文以载道的覆盖面’”可知,“用‘文以载道取而代之’”与原文不符。C项“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环境’”于文无据。 A.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说法不当。根据原材料,“赋诗、教诗、引诗”是诗教的方式,由“历代儒者传承的赋诗、教诗、引诗等阐释、传播活动”,无法推导出“形成“兴观群怨等诗教原则”的结论。 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该项解说的是诗产生的原因,而非教化功能。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区间在材料一第三段,先筛选出关键信息,按事理逻辑顺序,先阐述实施的主体,再阐述实施的内容和原则然后阐述实施的方式,最后阐述实施的目的。 本题考查理解论述类文本思路结构的能力。考生应把握材料一的总体论证思路,弄清了总体论证思路答题时才不会紊乱。材料一是按照逐层递迸的思路展开论述的,沿着这个思路,逐段梳理其行文脉络,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予以概述。注意每段的行文要点不要遗漏。(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妈妈王愿坚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旁边的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看,我不知不觉又睡看了。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啋门儿喊看:“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菜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看……”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走洞里来。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噢,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挥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眺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才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老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竹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正吃着,忽然和竹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老妈妈,你……”“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笫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1955年10月8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在老妈妈暗语的提示下,又通过辨认她的容貌,认出她是当年的联络人。B.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C.老妈妈拿回的食物包,种类丰富,让同志们吃得开心,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D.老妈妈为了上山,头顶着包,用爬的方式爬山,是因为搞粮食太累,身体衰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写老刘这个人物面对敌人来找伤员时慌乱、悲观、不知所措,目的是与老妈妈这个人物构成对比衬托的关系。B.小说写“我”回忆三年前跟老妈妈接头时她的相貌与现在的相貌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C.小说叙写老妈妈点火,烧开水,冲盐水,擦洗、包扎伤口等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D.小说收笔写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站在岭头为“我”深情送别的画面,不仅生动感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8.小说中两处划线都是景物描写,请简要说明各有什么效果?(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从叙述艺术角度进行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6.A(B.钱袋子并没有说服同志们,也没有和后文情节做伏笔,后文老妈妈的食物包是讨饭而来。C.她并不是累得没有胃口,而是饿得走不动,不舍得吃。D.没有“身体衰弱”)7.C(主要突出她内心的镇定从容)8.①烘托了老妈妈的话对众人的触动,为后文情节作铺垫。②表现革命者生存环境的恶劣。(每点3分)9.①受“我”这个叙述视角的限制,“我”不能见证下山讨饭的经过。②受表现老妈妈性格的限制,老妈妈不能自我陈述讨饭的经过。③为小说叙事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或老妈妈讨回来的饭食,已经暗示出讨饭的艰辛。)(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冶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昂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胥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栓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上览之甚喜,擢礼部尚书,仍命礼部刊行。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我!”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鳌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疽疡,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俞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上默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我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冶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伙,不可不审也。(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栓/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B.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栓/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C.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栓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D.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栓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壬寅,为天干中的壬与地支中的寅的搭配,文中用来纪日。B.礼部,掌管礼乐、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侍郎。C.经筵,封建帝王为自学经史而特设的讲经论史的御前讲席。D.叩首,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俗称叩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明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不仅将邪恶的佞臣放逐、斥退,而且还任用贤能,采纳建议改正自己的错误。,B.明孝宗能人尽其才,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重用刘大夏,曾两次征调时任两广总督的刘大夏来京担任兵部尚书,均被他以年老生病拒绝。D.明孝宗在弥留之际,让刘健等大臣接受遗命,让他们教导太子改正贪图安逸享乐的毛病,让太子成为好君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谷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0.D11.B(长官为礼部尚书)12.C(应该是刘大夏两次请求辞去两江总督,没有被批准。)13.(1)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稼穑:耕种收获,农业劳动)。渎乱:亵渎迷惑。宸聪:皇帝的心灵。每个1分,流畅1分)(2)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纳贿:受贿,收受贿赂。簿籍:账本,簿册。籍没:登记并没收家产。每个1分,流畅1分)14.第一问:君主用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任用贤能国家就安定,任用小人国家就危机四伏。(2分)第二问:告诚后世君主要亲贤臣,远小人。(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翻译】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下诏大赦天下,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过去朝廷中邪恶奸佞的臣子,几乎全被放、放逐斥退。冬天十月,皇帝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在此之前,大学士万安结交万贵妃的兄弟,推荐奸僧继晓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之离开。礼部右侍郎丘浚进献他所著的《大学衍义补》,皇帝读后,非常高兴,提拔他为礼部尚书。还下令礼部刊印发行。弘治元年春正月,皇帝召见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让他担任左都御史。二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立即斥退他们。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超 然 客 整 理弘治五年五月,派遣朝廷臣子带着内内库的银两,赈济杭州、嘉州、湖州三地严重的水灾。弘治十年二月,上多次游玩宫中后花园,侍讲王鏊担任御前讲席,讲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玩田猎的事。皇上醒悟,采纳他的劝谏。太监李广凭借旁门邪道受到宠幸任用,权势压倒朝廷内外。正赶上年幼的公主因为水痘夭折,太皇太后归罪于李广。李广恐惧,饮毒酒而死。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召见两广总督刘大夏让他担任兵部尚书。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在朝廷谢恩之后,皇帝回到帷殿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所以推辞。”皇帝沉默不言。五月,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让他做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第二天,皇帝去世。谷应泰说:孝宗恭顺节俭仁德贤明,辛勤地寻求治理之道,设置贤能的辅佐大臣,召见敢于直谏的大臣,寻求品行端正的士人,断绝邀宠的门路。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时候吗?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这不能不审慎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田家谣(节选)陈造倏凉骤暖茧易蛾,大妇络丝①中妇织。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②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③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注】①络丝:缠丝。②阿姑:丈夫的母亲。③二麦:指大麦和小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天气忽凉忽暖,蚕蛹就已破茧成蛾,蚕事就进入了抽茧制丝的阶段。B.大妇忙得不能及时吃饭,中妇却偷懒修饰打扮,这让公公有些不满。c.小妇刚刚过门,年龄尚小,不好让她辛苦,只是让她陪着婆婆嬉戏。D.这首民谣以公公的口吻叙述了儿媳应对蚕事的事情,读来非常亲切。16.这首民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B(“偷懒”错误,原文是“辍闲”。)16.①歌颂了田家的劳动生活。②赞美了纯朴和美的家风。③为田家丰收高兴,祝愿田家年年丰收。(每点2分。注意回答诗人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江面到天空,描写出辽阔旷远、空明澄澈的景象。(2)《无衣》中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天人永隔时间之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表现了与葬地相隔之远。(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花、月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答案】(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4)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5)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6)十年生死两茫茫 千里孤坟(7)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春捂,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病菌乘机偷袭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由于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易受风寒侵袭,所以寒气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秋冻,指立秋后天气转凉,不要急于增添过多的衣服。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丛而增强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不生病。特别对儿童而言,秋冻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御寒能力和抗病能力,还能提高其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随之增加,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地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B.过早地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C.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地脱掉棉衣。D.由冬季转入初春,气温变化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乍暖还寒。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此时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得以增强,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不生病。B.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生病。C.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产生。D.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增强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产生。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C 19.B 20.“乘机”“偷袭”分别将病菌人格化,说明冬春之交病菌悄悄地危害人体,以及人们不注意防范的后果,(3分)生动形象,增强了说理性。(2分)【解析】 选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上文说明冬春季节交替,“由冬季转入初春”放在开头与上文衔接紧密,介绍完冬春的交替,再说明“乍暖还寒”符合事理逻辑,“气温变化又大”是补充信息,过早地脱掉棉衣”与下文“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衔接紧密。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避免不生病”不合逻辑;C项“提高人体抵抗疾病”成分残缺;D项“增强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搭配不当。2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乘机”“偷袭”是用于描述人的行为的,文段中却把这两个词语运用在病菌上.其用意是生动形象地说明病菌的危害性和入侵人体的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工作狂”在某种意义上是心理问题。“工作狂”与“工作热情高”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 ① ,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只是借助拼命工作求得某种“心理解脱”。此外,这些人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可能将他人的援助( );而“工作热情高”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 ② ,如出现失误,既不会( ),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 ③ ,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的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调查显示,( )“工作狂”的工作量要比“工作热情高”的人大得多,( )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2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拒人千里 怨天尤人 因为 所以B.拒之门外 自怨自艾 因为 所以C.拒之门外 怨天尤人 尽管 但D.拒人千里 自怨自艾 尽管 但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C 22示例:①“工作狂”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②从工作中他们能获得巨大乐趣③会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解析】2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拒之门外“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根据话境,括号处应填”拒之门外”,强调不与人沟通,“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自怨自艾“指悔恨自己的错误,依据括号二处下文语境,应填“怨天尤人”,若填“自怨自艾"导致前后语意重复累赘。括号三四处应填的关联词是”尽管……但……”,表示转析关系;而非因果关系。22.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根据①处语境,此处应填有关“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的原因,如“‘工作狂’”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根据②处的语境,此处应填“热爱工作”的结果,如“从工作中他们能获得巨大乐趣”;根据③处语境,此处应填与上文语意“相反”的信息,如”会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单元学习任务优秀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第03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第03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单元学习任务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第02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第02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精品练习,文件包含第04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选择性必修中册解析版docx、第04单元B卷·提高能力-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AB卷选择性必修中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