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展开《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一、解题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很特别的文章,一起读课题。
(板书课题)
生(齐):答谢中书书。
师:声音很响亮,不过有同学好像拿捏不准课题的朗读节奏,所以读得有点犹豫,还不够整齐。题目怎么读?你再来试试。
生:“答/谢中书/书”。
师:怎么理解?
生:“答”是“酬答,应答”,“谢中书”是谢征,“中书”是官名,后一个“书”应该是“书信”吧。
师:很好。你来完整的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酬答谢征的书信。
师:原来这是一封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书信这种文体我们并不陌生。一般来说,写信的人会在书信里给朋友写些什么?
生:问问对方最近的情况。
生:也会告诉对方自己目前的情况。
生:在信里表达自己最近的心情。
生:交流两个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之类。
生:如果两人很久不见,可能还会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师:我们平时给朋友的信中就有可能像大家说的那样写。可是——陶弘景给谢征、谢中书的书信却不是这样。自己读读书信,看陶弘景的信特别在哪里?
二、概说风景
生:写了很多风景。
师:是的,陶弘景居然在书信里写了众多的山川风景,太奇怪了。
师:具体描写山川景色的语言是哪几句?
生: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
屏显文字: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我们齐读这部分写景的文句。
(生齐读文句)
师:作者写了哪些景?写了怎样的景?请大家参考屏幕上的示例,结合注释,具体说一说。
屏显文字:
在书信中,作者描写了以下山川之景:
……
青葱翠绿的山林和丛竹
……
(学生默读,参考注释,组织语言)
师:每人说一种风光。你先来。
生:直入云霄的山峰。
生:清澈见底的溪流。
生: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两岸石壁。
生:将要消散的清晨的雾霭。
师:为什么不是清晨刚升起的薄雾?
生:这里的“歇”解释为“消散”,所以是“消散的薄雾”。
师:这个“歇”字用得很妙啊。后面我们还会聊到,这里大家先要记住“歇”的意思。
生: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师:“乱鸣”怎么解释啊?
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师:就是这里的叫声起了,那里落了;那里的叫声起了,这里落了。是这样吗?
生(点头):是的。
师:哦。他说是这样的。其它同学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沉默)
师(微笑):我们暂时不纠结这个“乱鸣”,就先让它乱着吧。继续来。
(学生相视而笑)
生:快要落山的夕阳。
师:太阳快要落山,你是从哪些字眼上读到的?
生:“欲颓”。
师:很不错。同学们,这里要记一记啊!特别是这个“欲”,以后我们学李白的《行路难》,里面有两句“欲渡黄河冰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其中的“欲”就是“将,将要”的意思。还有一处风景没说,轮到你了。
生:争相跳出水面的鱼。
师:我读出的却是浮在水面的鱼。
生(振振有词):不对,是“争相跳出水面的鱼”,“竞跃”就是这个意思。
师(笑):好吧!我读错了。但是,你也说得不完美。
生(惊讶):哪里不完美了?
师:哪位同学来给他指一指?
生:“沉鳞”应该是“水中潜游的鱼”。
师:请你再来完美地说一次。
生:争相跳出水面的潜游的鱼。
师:上面我们聊了书信中的各种山川景象,大家读一句,想一句,把这些风景的画面再现出来。
(学生边读,边想象)
师:陶弘景笔下山川之景有什么特点?圈划出文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评价。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文字)
生:“美”。书信开头就说“山川之美”,我觉得这个“美”字概括了山川风景的特点。
(板书“美”)
生:我圈画的是“奇”。作者在文末感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板书“奇”)
师:作者感叹了什么?
生: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的人了。
师:所以,这个感叹句正确的朗读节奏是怎样的,谁再来读一遍?
生:自\康乐公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好的,就这么读。这里的“与”作“欣赏”“领悟”讲。
生:我选择的是“仙都”。注解里说,“仙都”是指“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不论是高峰,还是清流;不论是两岸石壁,还是青林翠竹;不论是快要落山的夕阳,还是竞相跃出水面的沉潜的鱼……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景致,我觉得配得上“仙居”两个字。
(板书“仙都”)
师:陶弘景笔下的山川景色奇美无比,那是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啊。这样的美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自己读几遍。
(学生朗读)
三、欣赏美景
师:山川奇美在哪里呢?昨天我在备课的时候,恰好有个老师也问了我这个问题。
屏显资料:
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帮我解疑答惑,发现山川之奇美的语言秘密。请大家沉入语言,用心贴近语言,细读写景的文字,感受山川之美,抓住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进行评点批注,揭示山川奇美的原因。
师:先来看我的小发现,仅当抛砖引玉。接下来看你们的了。
屏显文字:
【例句】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评点批注示例】
山林一年四季不寂寞。尤其在林寒涧肃的深秋与万物蛰伏的严冬,林木与丛竹依然青葱翠绿,生机勃发。
(学生思考,动笔批注)
师:谁先来分享?好的。你来。
生:我评点批注的是“高峰入云”。山峰直插云霄,欲与天公试比高,写出了山峰的奇美。
师:高耸入云的山峰,让人不可思议。这里的“入”改为“接”与“到”,如何?
生:我觉得“接”字不能把山峰高耸的姿态表现出来,味道不够。
师(笑):好一个味道不够!那么,“到”字如何?
生:好像没有文言文的味道了。
师:我们来想象一下“高峰入云”的情景。
生:山峰被云雾缭绕,山峰周围云烟袅袅。
师:宛如缥缈的仙境吧。
生:这个“入”字还表现出山峰的气势与活力,远比“接”和“到”更有意思。
(板书“活力”)
师:总结大家的看法,“入”字给人无限遐想,山峰被云雾缭绕,与天比高,写出山峰永不止息向上的生长状态,表现其气势与生机。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分享。
生:那我就说“清流见底”吧。这句话和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的水清澈见底,纤尘不染,可以映照山峰、翠竹等自然景物。
师:可以映照自然,还可以映照?
生:欣赏自然的人。
师:这说明人与水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以亲密接触,“直视无碍”啊。
生:我想说“晓雾将歇”中的“歇”。作者将晨雾拟人化,晨雾就有了人的情态。我们可以比较“散”与“歇”的差异,尽管意思没有改变,但是意味截然不同。
师:意味哪里不同了?请具体说说看。
(学生沉默)
生:这个我还没想好。
师:这位同学说的话很有意思,她觉得“歇”字上有意味。人在什么时候想“歇息”?其他同学帮她想一想。
生(恍然大悟):笼罩山林的晨雾可能累了,所以想歇息了。
师:累了便歇息了,来去自由,这样的晨雾怎能说不奇?后一句“猿鸟乱鸣”有人评点欣赏吗?前面有同学说到“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这样的叫声为何算得上“奇美”?
(众生沉默)
师:我们先来看这一句的解释,说“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合不合适?
生:好像不太对。我刚才查找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此起彼伏”的意思,里面说“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地起落”。如果说猿鸟的叫声这里起来,那里落下,那么猿鸟似乎是在相互唱和,这好像不大可能。
师:猿鸟好像商量好的,是吗?你们先鸣,累了我们再鸣,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在里面?什么叫“乱”?当我们说你在“乱说”“乱写”“乱画”的时候,这个“乱”字怎么解释?
生:随意的,任意的。
师:那么,“猿鸟乱鸣”呢?
生:这里应该说的是猿鸟的鸣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师:想鸣叫就鸣叫,想歇息就歇息,想鸣叫一会就鸣叫一会儿,没有约束,自在逍遥。这才是陶弘景眼中猿鸟的“奇美”之处。
(板书“自由自在”)
生:我评点批注“夕日欲颓”。那是夕阳快要落山时的景象,一个“颓”字也赋予夕阳人的情态。
师:平时我们说夕阳快要落山,作者偏说夕日欲颓。语言陌生,给人新意,我们从文言文炼字上再来推敲“颓”的表达效果。
生:“颓”字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人的“颓废”,给人消沉、疲倦的感受,可能到了傍晚时分太阳劳作一日后已有了倦怠感吧。
师:黄昏日暮时分,一切都将回归寂然,太阳也是这般。这个“颓”字能给我们带来文字上的想象力。万物回归沉寂的时候,后半句却一反常态。大家读这一句!
(齐读“沉鳞竞跃”)
师:谁批注了这句?
生:潜游的鱼跃出水面,我的眼前就浮现出来一幅幅鱼儿腾跃的画面,动感十足。
师:在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在水里的鱼为何“竞跃”?我们不妨来个思维的漫游,想一想可能的原因。
生:鱼儿熬过了一天的酷热,跃出水面来游荡,内心很欢快。
生:因为“夕日欲颓”,也有可能急切地看一看看日薄西山的景色。
生: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嬉戏,玩乐。
师:鱼儿的生活多么欢畅,多么自在,让人好生羡慕!
生:太阳落山,沉鱼感应,就像朋友离开,鱼儿们很不舍,想和他打个招呼。
(其余学生发出笑声)
师:也不是没有可能啊,万物共情,想象力神奇,令我佩服!
生:我点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石壁肯定令作者眼前一亮,沉醉感叹,这样的风光哪里能遇见?
师:石壁色彩斑斓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课后可以做一番猜测和研究。
师:如此瑰丽而神奇的山川之景,岂是一个“美”或“奇”字能了得!山川美景,以“仙都”作比,那是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奇美、神秘、宁静、祥和、活力、自由,不一而足,人间哪有几处寻?
四、体察心语
师:面对山川奇美的山川,陶弘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众):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朗读)
师:上课开始时说过,这份书信很特别。内容上特别,有大量写景的文字。语言表达上也特别,发现了吗?
生:前面都是整齐的“四字句”,结尾的句子字数变了,前后句式参差不齐。
师:句式上整散结合,本文是一篇骈文。
屏显文字: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骈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讲究对仗、声律。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为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答谢中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的“骈文双璧”。
师:为何结尾处要改变前文骈文的表达风格,采用散句和长句来表达?
生:前面的四字句就像一幅幅山川的画卷,进入陶弘景的眼里和心里,作者既惊喜又激动,所以采用了节奏感很强的四字句。结尾作者要表达感叹了,所以改变了句式。
师:原来调整句式是为了更好地抒情。还有补充的吗?
生:长句可以有更丰富的情感。
生:我们以前在别的文章里讲过叙述节奏,这里的语言节奏慢了下来,一方面是因为作者要抒情,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读者可以有更多阅读停留的时间。
师:真好!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知识就成为了你的能力。作者在这里流露了哪些心声?
生:赞美山川之美。
(师板书“赞美”)
生:表达对山川美景的喜爱与赞赏。
(师板书“喜爱”与“赞赏”)
生:感叹谢灵运后没人能欣赏如此奇美的景色了。
师:陶弘景写了如此奇美的山川风景,怎么说只有谢灵运能欣赏?怎么理解?大家前后左右彼此交流看看。
(学生前后左右交流)
师(指向前排的一组):安静了,看来有想法了。你们组说说看。
生:我们认为陶弘景和谢灵运都能欣赏山川美景。
师:他们都是自然的知音。你们呢?
生:可能谢灵运的诗名太大了,陶弘景很谦虚。
(生笑)
师(笑):面对前辈是要谦虚的。同学们,人在什么状态下会忘记自己?你是怎么看的?
生:陶弘景此时已经陶醉在自然山川里了,才会这样说。
(师板书“陶醉”)
师:陶醉其中,全然忘我,与山川融为一体了。刚才同学讲到了谢灵运,注释也有介绍,谢灵运曾经写过一首诗,我今天也带来了。
(师板书“全然忘我”)
屏显文字:
石门岩上宿 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注】搴(qiān):摘取。歇:衰竭。至听:极为动听。殊响:与“异音”同义,天籁 。清越:清澈嘹亮。芳醑(xǔ) :美酒。伐:赞美。美人:比喻知己。阳阿徒晞发:直到太阳出来,晒干我的头发罢了。
师:默读屏幕上的诗歌,结合注释,看你有没有读懂谢灵运的心情。
(生默读思考)
生:诗人找不到欣赏美景的知己,内心很失落。
师:没有知音的失落。
生:落寞。
师:诗人多么想有知己能与他一同欣赏“妙物”啊,可是“美人竟不来”。相比谢灵运,陶弘景呢?齐读书信最后一句。
(生齐读“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生:陶弘景是幸运的,至少有谢灵运这位知音。
(板书“幸运”)
生:也有点得意。
(板书“得意”)
师:是啊!山川美景惟我和康乐公二人可赏耳!来,一起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语速偏快了,尤其后几个字要慢。再来。
(生齐读“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知人观己
师:其他人为什么就不能发现和欣赏山川奇美的景色?作者在文中用一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欲界”。
师:“欲界”在哪里?
生:人间。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师:人在“欲界”会怎样?
生:有很多的世俗羁绊,为了自己的利益。
生:为名利为蒙蔽双眼。
生:在欲望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生:在追名逐利中渐渐迷失自我。
师:陶弘景也生活在“欲界”,他怎么就能发现山川美景?我们来认识陶弘景。陶弘景36岁时辞官隐居,梁武帝屡次请他为官,他都拒绝。但每有军国大事,辄咨询之,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有一次,梁武帝问他,他以诗作答。
屏显资料:
山中何所有,卿何留恋而不返?
——梁武帝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师:你们从对答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陶弘景有一颗最求自由的心。
生:陶弘景有一颗超尘脱俗的心。
生:陶弘景心在山川自然,远离世俗樊笼。
生:陶弘景热爱的不是名利官场,而是自然。
师:今天,我们读这封特别的书信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生:启发我们怎么面对生活。
生:让我们反思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
生:我们可以思考自己内心的追求。
师:我想这封特别的书信一定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
屏显文字:
在因为忙碌失去思考权力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打开感情的阀门,使我们大脑中那些在繁杂纷纭的俗世中被理智锁住的部分驱动起来。
读一读《答谢中书书》,在自然的静观中体味自然之真,也反观自我,发现自我之真,沉淀自己内心的喧嚣,过滤自己内心的浮躁。
读一读《答谢中书书》,给心一片永远宁静纯净的山川,给心一方栖息鲜活的清泉,让我们每一颗劳顿的心都能回归山川林泉的抚慰!
(音乐声起,在学生的朗读中结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