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物理
展开石家庄二中2022级高一年级10月份月考
物理试题
一、单选题(1~8题为单选题,每题4分,共32 分)
1、第24届冬奥会中的四个比赛项目,下列研究的问题中可把运动员视为质点的是( )
A.研究U型池技巧运动员的空中转体 B.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艺术表现
C.研究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入弯道技术 D.研究雪橇运动员的运动快慢
2、关于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时,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B.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能为零
C.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不可能很大
D.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快变大
3、如图所示,弹簧质量不计,劲度系数k=400 N/m,一端固定在P点,另一端悬挂质量为1 kg的物体M,当M静止时,弹簧的长度为10 cm,若将M换为质量为2 kg的物体N,则N静止时,弹簧的长度为(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g=10 m/s2) ( )
A.10 cm B.12.5 cm C.15 cm D.20 cm
4、物体以初速度v0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1 s内通过的位移为x1=3 m,第2 s内通过的位移为x2=2 m,又经过位移x3物体的速度减小为0,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加速度a的大小为1 m/s2B.初速度v0的大小为2.5 m/s
C.位移x3的大小为 m D.位移x3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75 m/s
5、在恶劣天气中,能见度很低,甲、乙两汽车在一条平直的单行道上,甲在前、乙在后同向行驶.某时刻两车司机听到前方有事故发生的警笛提示,同时开始刹车,两车刹车后的v-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的加速度
B.若t=24 s时两车未发生碰撞,则此时两车相距最远
C.为避免两车发生碰撞,开始刹车时两车的间距至少为48 m
D.若两车发生碰撞,则可能是在开始刹车24 s以后的某时刻发生的
6、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出发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它们的位移—时间(x-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以看出在0~4 s内( )
A.甲、乙两物体始终同向运动
B.第2 s末,甲、乙两物体间的距离最大
C.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乙物体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7、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相距为x的A、B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和7v,从A到B的运动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前时间通过的位移比后时间通过的位移少1.5vt
B.经过AB中间时刻的速度为4v
C.通过前位移所需时间是通过后位移所需时间的2倍
D.经过AB中点的速度为4v
8、如图所示,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Q相连,从滑轮到P和Q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已知Q与P之间以及P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滑轮的质量、滑轮轴上的摩擦都不计。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拉P使它做匀速运动,则F的大小为( )
A.4μmg B.3μmgC.2μmg D.μmg
二、多选题(9~12为多选题,每题全对6分,错选0分,漏选得3 分,共24分)
9、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到静摩擦力
B.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既可以充当动力也可以充当阻力
C.存在摩擦力的物体之间,正压力增大,摩擦力也一定增大
D.两物体间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而两物体间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
10、固定的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至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B.物体在时的瞬时速度大小是
C.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的瞬时速度大小是
D.物体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需的时间是
11、甲、乙两质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质点甲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乙做匀速直线运动,其中图线甲在15 s处与时间轴相切,图线乙为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5 s时乙车的速度为2 m/s,甲车的速率为2 m/s
B.t=0时刻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为25 m
C.t=0时刻甲车的速度大小为3m/s
D.甲车的加速度大小为0.1 m/s2
12、如图所示,乙球静止于地面上,甲球位于乙球正上方h处,现从地面上竖直上抛乙球,初速度v0=10 m/s,同时让甲球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2,甲、乙两球可看作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论h为何值,甲、乙两球一定能在空中相遇
B.当h=10 m时,乙球恰好在最高点与甲球相遇
C.当h=15 m时,乙球能在下落过程中与甲球相遇
D.当h<10 m时,乙球能在上升过程中与甲球相遇
三、实验题(每空2 分,共8 分)
13、某同学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时,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并用一把毫米刻度尺测量了各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则图中四个数据中不符合正确读数要求的是 (填数值)。若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间均有4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变电源的频率为50Hz,则D点对应的小车速度vD=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m/s2。(计算结果均保留2位小数);若所用交变电源的频率大于50Hz而未被发觉,则加速度的测量值 真实值(填“大于”或“小于”)。
四、计算题:
14、(12分)以72 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遇到紧急情况而急刹车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则刹车6 s后汽车的速度以及位移的大小。
15、(1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2 kg的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水平方向的作用力F=kt,已知k=2 N/s,木块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10 m/s2.求:
(1)t=1.5 s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t=10 s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16、(12分)如图所示,离地面足够高处有一竖直的空管,管长为24m,M、N为空管的上、下两端,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下做a=2 m/s2加速运动,同时在M处一个大小不计的小球沿管的轴线竖直上抛,小球只受重力,取g=10 m/s2。求:
(1)若小球上抛的初速度为10 m/s,则其经过多长时间从管的N 端穿出;
(2)若此空管的N 端距离地面64 m高,欲使在空管到达地面时小球必须落到管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求小球的初速度大小的范围。
石家庄二中2022级高一年级10月份月考物理试题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D | B | B | B | C | B | D | A | ABD | ACD | AC | BCD |
13.(8分)答案:5.4 0.21 0.21 小于 (每空2 分,共8 分)
14.(12分)答案:(1)0 ……………(6分) (2)50 米……………(6分)
15.(12分)答案:(1)3 N (2)4 N
解析:
(1)木块与水平地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μFN=0.2×20 N=4 N………………(2分)
t=1.5 s时,水平方向的作用力F1=kt=2×1.5 N=3 N…………………………(1分)
F1<Fmax,木块处于静止状态………………………………………………………………(2分)
所以t=1.5 s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f=F1=3 N……………………………………(2分)
(2)t=10 s时,水平方向的作用力F2=kt=2×10 N=20 N…………………………(1分)
F2>Fmax,木块处于运动状态………………………………………………………………(2分)
所以t=10 s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f′=μFN=0.2×20 N=4 N.………………(2分)
16. (12分)答案:(1) 4s (2) 29 m/s≤v0′≤32 m/s
解析:(1)设经时间t,小球从N端穿出,小球下落的高度
空管下落的高度h2=,因为h1-h2=,联立得……(2分)
代入数据解得t1=4 s,t2=-1.5 s(舍去) 经过4s从管的N端穿出…………(2分)
(2)设小球的初速度大小为v0′,空管经时间t′到达地面,则H=得……………………………………………………………………………(2分)
小球经t′时间下落的高度为h=…………………………………(2分)
小球落入管内的条件是64 m≤h≤88 m …………………………………(2分)
解得-32 m/s≤v0′≤-29 m/s
所以小球的初速度大小必须在29 m/s到32 m/s范围内。
∴小球的初速度大小范围为…………………………(2分)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物理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物理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25m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物理(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物理(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25m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物理: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物理,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25m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