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五单元17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五单元17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共4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绘制壶口瀑布示意图,理解作者观察视角,培养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明确本文定位换景的写景角度。
圈画关键词,品读壶口瀑布特点,提升再造性思维,明确梁衡散文多用四字短语、短句、修辞等特点,体会其凝练典雅、气韵十足的语言风格。
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伟大性格,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导入
今天是俞老师和大家的第一次见面,我不是杭州本地人,我很想逛一逛杭州,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当一次小导游,带老师去游览杭州名胜。你会选择带老师去哪里呢?为什么?
所至,所见,所感
选择去什么样的地方旅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个人想法和眼界。游览的过程诉诸笔端就是一篇游记,绕不开所至、所见、所感这三点。正因如此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游记味道也大不相同。
今天我们要跟着一位重量级的大咖,著名的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老师,他的多篇文章入选教材,在新闻界和教育界都很有人气。我们跟着梁衡老师一起去壶口瀑布旅行喽!
品读瀑布
好不容易有机会跟着梁衡老师旅行,肯定要偷师几招啦,学习如何写好一篇游记。别急,第一步,学习老师如何观察景物。
任务一:跟随梁衡先生的视角,定点拍照,并为拍摄的照片拟定文字。要求尽量化用文中的词句,多用四字词或对称句。
如:雨季速拍。作者冒雨探访壶口瀑布,因为时间短,所以速拍一张。文字说明 :涛声隐隐如雷,急流浪沫横溢。
追问:请同学来指一指,第二次游览梁衡站在什么位置?(定位换景)
原来,梁衡所至——两次看瀑布。第一次略写,第二次详写,用了定位换景的方法。
任务二:跟着梁衡老师定位换景观察,你见到了怎样的壶口瀑布?请找出最打动你的画面,赏析其特点。
提示:可从修辞、动词、叠词、色彩、句式、标点等角度任选两种进行赏析,圈画关键词,并随文做批注。
例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比较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搡着,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叠词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音韵美,读起来节奏感强,突出了河水排山倒海、湍急汹涌的气势。)
比较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不断互相挤撞推搡,不断前呼后拥,不断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短句式所表达出的不同状态,感受黄河仿佛是千军万马在黄土高坡上奔腾,兽脊踊跃,横冲直撞,砂石蔽日的状态)
比较3:“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中“黄浪与白雪”的变化有什么好处?这句体现了河水在黄色与白色的迸发交融中,所表现出的视觉冲击,给人震撼。引导学生关注色彩词的变化,可以体会感受到水的速度与变化
【雄壮美】
例2:“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用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其他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让读者体会到本文作者想展现的不仅仅是黄河的阳刚之美,还有其柔美的特点,即刚柔并济)
【柔和美】
小结:梁衡散文语言特点:多用拟人、比喻,动词精准,多用短句,四字短语。凝练典雅、气韵十足。
三、感悟精神
任务三:有读者在朋友圈里留言,问到——梁老师您好,您在文中写的壶口瀑布实在是令我惊叹。但您为什么“突然陷入沉思”,壶口中为什么“浓缩了一个世界”呢?请你作为梁衡老师的助手帮他在朋友圈中解答读者的疑惑。
要求: 1.结合原文,写下你的思考。
2.小组讨论,每人都要发言。
3.整合想法,形成综合观点。
作者的“深思”其实在看了壶口瀑布边的石头被水冲击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之后的感受:这分明是一场“水与石的搏击”。前文中的句子例如: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是为“怒”;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是为“哀、怨、愁”……
在小组讨论展示时,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河水已经从“水”转向“人”,从对河水的人称,第5段的“她”与前面的“它们”可见一斑;引导学生理解“水”会产生这些多情感正是“水与石的搏击”过程中产生的“喜、怒、哀、怨、愁”;引导学生体会“水与石搏击”过程中的艰难与困苦,这和人与磨难作斗争一样!
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角度合理联想,引导学生再往深层次的角度思考,这里“水与石的搏击”,不正是中华民族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磨难与不幸吗!由此,课堂从“水”进入,延伸拓展到“人”,最后落在“中华民族”。
小结: 散文的美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描写的美,第二是意境的美,第三是哲理的美。 (梁衡)
作业: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请根据今日所学梁衡老师的写法(修辞、动词、叠词、色彩、句式中至少选2种),展开联想,用笔填补壶口瀑布奔腾情形的“白”。(5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是梁衡老师的一篇经典游记,梁衡老师另辟蹊径地选择了枯水季去第二次旅游,并且在写作中专注于写水,从水的各类形态联想到人各种各样的感情,再从水和石之间的相互冲撞和制约联想到了人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人的奋斗精神。再由黄河作为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联想到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人不只一个,而是一群人,也就是这种精神其实是一种民族精神。这才是梁衡老师选择写水的重要原因,“有不得不倾诉的感受”,“欣然命笔,一吐为快”。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活动作为问题的串联。首先,我用课前提问,请学生做导游带我游西湖,直接引出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了解游记之所以各有各的不同,正是在于所见和所感的不同,这和个人的眼界、价值观息息相关。
其次,我请学生跟着梁衡老师去旅行,学会观察,定点观察拍照,用朋友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截取图片的过程中,既是在帮助学生寻找到拍照的位置;又是让学生熟悉文本,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描述,初步感知梁衡语言多用四字短语的典雅特点。再请同学结合课本介绍自己绘制的壶口瀑布示意图,并明确观察位置。既调动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在实际问题中请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判断并得出结论,并明确了本篇游记写法的特别之处——定点换景。
再次,从修辞、动词、叠词、色彩、句式、标点等角度任选两种进行赏析壶口瀑布水的特点,先自由朗读喜欢的片段,再圈画关键词,并随文做批注。学生的回答和朗读也让我惊喜,能够抓住关键词,明确水的不同特点。由于学生对于句式和叠词的赏析相对陌生,因此出示两段文字的对比,通过朗读顺理成章地比较出短句和叠词的优点——能够加强水势,朗读更朗朗上口。在朗读中进一步强化壶口瀑布水气势磅礴、力大水急、温柔优美等特点。
最后,用微信中网友的提问引出为什么作者看着水会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壶口中为什么“浓缩了一个世界”呢。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保障了自我思考的时间,又在小组交流中得到团队的启发。
整个设计符合部编教材的理念,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中学生发言活跃,很有话要讲。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任务一因展开时间较多,最后首尾仓促,应该加一个小结。可再请一位学生梳理梁衡的视角,俯看龙槽,仰视丁字水面,看水由高到低落下,平视龙槽两边,在低头看自己脚下石头。这样学生对于壶口瀑布的空间位置和观察顺序就有了更明确地理解。
最后关于民族魂和民族精神的理解上,因为前期花费时间较多,所以这里小组展示成果时间给得还可以更多一点。比如,可以再铺设一些生活情境和情感体验,用学过的课文中作者及国家民族受阻时主人公坚强不屈、绝处逢生的例子供学生思考。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理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主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小结,练习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拓展延伸,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怒不可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