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戏剧单元整体教学 说课稿
展开九下戏剧单元整体教学 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研讨戏剧单元的整体教学。一、说教材九下戏剧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第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活动探究单元在进行整体教学时,以任务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特别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戏剧这种文学样式有三大特性:1.戏剧性。用再现行动来表现生活和生活中的人。2.剧场性。时空受限,但是直接面对观众,更具感染力。3.综合性。以表演为中心,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因此实践性是戏剧最突出的特点。学生对戏剧的欣赏不能停留在静态的文本欣赏层面,而是要和生活相联系。教材中也有如下提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阅读中外优秀剧本选段,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尝试戏剧演出,给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了三个任务: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中,选取了三篇剧本。分别是《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这些课文是学生掌握剧本阅读策略和方法的学习材料。三部作品在表现剧本特点方面,既有共性,又各有侧重。我们关注到,这些篇目的选择体现了统编教材“双线特点”。一方面便于学生借助这些材料学习阅读剧本的核心策略: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语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剧本中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思考。任务二是本单元中活动性、综合性最强的任务,分为准备与排练两个阶段。准备阶段,需要学生选择或者改编剧本,查询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剧本。这需要学生主动运用在任务一中学到的阅读剧本的策略。排练阶段,则是基于理解的“再现”,需要学生组织分工,各司其职,排练重点也应该围绕任务一的自学成果展开。因此任务二是任务一的巩固与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统筹组织能力、分工交流能力、重构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任务三演出与评议,是前两个任务的深化、巩固。教材为老师提供了两个活动:一是优秀演员评选,提交评选表;二是写戏剧评论。优秀演员标准的确立,既要考虑演员对剧本的理解,也要考察实际舞台表现。这分别是对任务一、任务二的延续。评选表中推荐理由的写作,既是“对应标准过程”的记录与梳理,也是为写戏剧评论做准备。最后的戏剧评论,要求学生从整个剧本阅读到演出实践过程中,就某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综合来看,三个任务一脉相承,前后贯通。二、说学情1.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各种阅读策略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文本的能力。借助语文书的阅读提示,可以进行剧本阅读策略的自主探究。2.排练与演出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是充满吸引力的,他们有积极尝试的意愿。3.学生已经有了三个活动·探究单元的实践,对于分工、合作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三、说目标结合以上内容,单元目标设置如下:1.阅读中外剧本选段,了解剧本的特点 ,掌握阅读剧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2.查询资料、结合剧本发生的时代背景,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剧本主旨等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3.了解戏剧排演的相关知识,参与到排练、演出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分工、合作、交流等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戏剧中表现冲突。4.在演出与评议中,巩固对戏剧的理解,产生自己的心得,并能发表评论。四、教法与学法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用项目化学习来推进。项目化学习需要将核心知识融入到一个有复杂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能够迁移。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参与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发展语文的核心素养。同时,项目化以驱动性问题为核心,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自然地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多方面能力,发展与提升思维,提升文化素养。项目化学习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教师主要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设计驱动性问题、活动序列。2.各种知识支架、过程支架、资源支教的提供者,共同参与评价量表制定。3.组织活动,适时点拨、引导。 五、教学过程:要进行戏剧的项目化学习,首先要思考的,便是戏剧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因为冲突是戏剧的生命,所以我认为应该要理解戏剧是如何表现冲突的。其次,我也在思考,驱动性问题如何和单元任务进行融合?基于这两点,我设计这样一个驱动性问题:如何在班级中举办一场主题为 “一出好戏”的戏剧节?在这个问题驱动下,学生就会主动思考:我们要做成这个戏剧节,可能需要哪些准备?学生或许会:1.先了解“好戏”应该是怎么样的。自由去看一些戏剧的视频资料(《茶馆》《暗恋·桃花源》《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有条件的亲自走进剧场。2.了解戏剧节要做哪些事。比如找剧本、排戏演出、做宣传、设置评奖……学生交流后明确“项目”的基本流程:认识“好戏”(剧本)——改编出一个好的剧本——有效分工,精心排练——组织演出和评奖。由此展开持续性、序列化的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其实也是一个个小“项目”,需要产生阶段性成果。 活动一:研究剧本——怎样才算是一出“好戏”?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的代表性作品;话剧《天下第一楼》在北京首次演出就获得巨大成功,迄今为止,已经演出500多场;《枣儿》获得过中国曹禺戏剧将·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同时获得了优秀编剧奖。它们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出好戏”。请将这三篇剧本作为学习资料,形成学习小组,探究好剧本的标准。 学生生深入文本,寻找结论的依据,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例如:围绕“戏剧冲突”探究好剧本的标准。学生用图表法梳理《天下第一楼》的人物冲突。通过这样直观的形式,学生会发现,虽然这部剧本戏剧冲突很多,但都是围绕卢孟实展开。他想一心经营好福聚德,却遭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所以《天下第一楼》其实有一个的核心冲突,就是一人干、八人拆。再去研读其他两部作品,也能发现核心冲突。《屈原》的核心冲突,是爱国的屈原和卖国的奸臣之间的矛盾。《枣儿》的核心冲突,是社会变革和人的精神家园之间的矛盾。学生就会得出一个标准:一个好剧本,戏剧冲突要集中。 再例如:围绕“台词”探究好剧本的标准。学生用批注法进行潜台词的解读。老人: 又是爹呀爹的,快坐下吃。吃枣急不得。(老人拉男孩坐,男孩不肯。)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又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第一句中的潜台词是希望男孩不要这么着急回家,再多陪他一会儿。说明老人当时多么寂寞。第二句潜台词是只要你愿意留下来,玩什么都行,就是不要走。这凸显了老人对于陪伴的渴望。 学生就会明白,台词要凸显人物形象,令人回味。在这个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学生发生碰撞的时候。比如,在探究“台词”的标准时,有学生可能会根据《天下第一楼》《枣儿》得出结论:“台词需要贴近生活”。但是这条标准在《屈原》的独白中会受到冲击。《屈原》的台词运用了夸张、象征的手法,还有综合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呼告,显然是“高于生活”的。进一步探究,就会发现,这样的台词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厌恶、对光明的强烈渴望的,突显屈原悲剧而壮烈的人物形象,表现戏剧冲突。那么,“台词”的标准就会得到修正:应该符合人物形象,具有感染力。 学生没有关注到的地方,教师可以进行点拨。最终,形成“好”剧本的标准,例如:1.主题突出深刻,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带给人思考。2.台词符合人物形象,具有感染力,令人回味。3.人物个性鲜明,不平面。4.戏剧冲突集中。…… 活动二:改编剧本——创作出我们的“一出好戏”。在我们的戏剧节上,应该上演我们自己改编的剧本。我们将举办最佳改编剧本大赛,根据“好”戏的标准,选出三部剧本,获得“最佳编剧奖”,再进行排练演出。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一份导学单。 例如学生进行《孔乙己》的剧本改编,首先根据小说主题明确主要冲突:孔乙己身为读书人的“自命清高”与周遭社会对他的奚落、嘲笑、冷漠。然后选择偷书被打后酒馆中买酒这个情节集中表现戏剧冲突。接下来就进行具体的剧本改编。 这个活动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既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只需要强调最后的成果应该有人人参与的痕迹。 如果学生出现困难,导学单可以作为“过程支架”提供给学生。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提供“资源支架”。比如一些经典著作和剧本的对比片段。(《霸王别姬》的小说和剧本)。比如,学生要进行《孔乙己》的剧本改编。首先根据小说主题明确主要冲突:孔乙己身为读书人的“自命清高”与周遭社会对他的奚落、嘲笑、冷漠。然后选择“偷书被打后酒馆中买酒”这个情节集中表现戏剧冲突,再添加一些表现周围人对他态度的情节。最后进行具体剧本创作。 《孔乙己》剧本(片断)【人物】孔乙己 掌柜 酒客甲 酒客乙 其他酒客【地点】咸亨酒店【场景布置】舞台:左前方曲形大柜台,旁边竖着一块大招牌,写着“咸亨酒店”。柜台上摆放着酒坛和水壶。中间居右是两张八仙桌,每张旁边摆着四张条凳。道具:掌柜的算盘、九枚铜板、茴香豆、酒碗 [孔乙己身穿着及长及脏的大布衫缓缓出现在酒馆外。脸上带着未褪去额的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酒客丙: 看那边,来了一个怪人。长衫又破又旧,胡子邋遢,说读书人不像读书人。酒客乙 :(笑)他呀,你是不知道,叫孔乙己。说话整天文绉绉。其实大家只晓得他姓孔,这名字大约还是别人从描红纸上随便取的绰号。酒客丁:(凑进脑袋) 听说他原来也读过书,还没读出什么名堂。大概觉得自己了不起,不愿意正经干活,听说还偷过东西。(孔乙己走进。酒客们目光聚集,相互打了几个眼色,低声窃窃私语了一番。忽然一阵哄笑。)酒客甲:(大声叫)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孔乙己:(不理会,走到柜台处)“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钱。)酒客乙:(高声嚷)“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酒客乙: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涨红了脸)“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以小组为单元,推选出候选剧本。然后根据评选量表,组织投票。评选量表,也就是学生在活动一中的学习成果。 活动三:分工排练——如何将“好戏”中的冲突表现出来? 一个剧本的冲突在演出中得到完美呈现,感染到观众,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这需要导演、演员、剧务共同的努力。在准备和排练阶段,每一人该如何做?请大家组建剧组,进行分工,写下自己思考。 接下来,可以让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研讨,形成分工表和排练计划表。这里,给老师们呈现一些示例: 分工表岗位主要工作姓名个人自评组内评定导演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对剧本的理解。2. 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读剧本。3.对排演形成基本的构思和意向,与其他成员达成共识。 (组织工作的效率、和组员交流的顺畅度和充分度、对剧本理解的深度等) 演员1.在剧本中批注对人物的理解2.设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3.背诵台词4.走位对戏 (人物理解的充分度、和组员交流的参与度、配合度、背诵台词的熟练度等) 剧务…… 阶段任务目标时间进度描述达成度自评粗排 导演: 演员: 剧务: 细排 导演: 演员: 剧务: 排练计划表 在学生的排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进去,提供建议。同样以《孔乙己》剧本排练为例。酒客乙: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涨红了脸)“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在这一组对话中,当时的酒客是什么动作?是坐着还是站起来?是对着孔乙己喊还是对着众人喊?孔乙己这句台词,是小声说还是大声说?都值得导演和演员细细品味,在剧本中做好批注。 活动四:拉开序幕——如何吸引其他观众关注我们的戏剧节? 戏剧节即将开始,为了吸引家长、老师、其他班的同学一起来观看我们的戏剧节,可以有哪些宣传手段?比如:宣传海报、戏票、宣传文案……然后自由让学生创作,拿出成果。宣传海报、文案、戏票等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允许自由选择。也可以利用合作方式,自己设想,请同学帮助做出成果……做到人人参与。如何利用简洁的图文突出“好戏”之“好”,吸引观众?这样的思考,促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剧本。 活动五:“好戏”开演——如何评选出“最佳演员”? “好戏”开演,演员们的表现一定都精彩纷呈。请每组派代表组建评审委员会,制定评选标准,并根据标准,评选出“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评价量表的设计,师生可以共同参与,教师要进行如何制定量表的引导。 演员舞台表现评价量表示例: 4分3分2分1分语言台词、语气和语调符合人物形象,感觉自然真实。台词符合人物形象,但语气、语调有些生硬。台词不太符合人物形象,语气、语调生硬,偶尔忘词。台词完全不符合人物形象,没有语气、语调的变化。动作大方、恰当,符合人物形象;表情自然、投入。符合人物形象,表情自然。扭捏、拘谨、放不开。表情变化不明显。缺少动作设计、表情无变化。配合对话衔接顺畅、互动自然、走位恰当。对话衔接基本顺畅,走位有些不合理。对话偶尔衔接不上,互动不自然。没有对上台词或者抢台词、互动生硬。要求:小组内人人打分。组内合作共同完成一份推荐表,写下推荐理由。 戏剧节结束后,进入项目化学习最后一个环节:反思和总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自主探究时的表现。2.我在分工合作时的表现。3.我的成果/演出成功吗?如果是,收获是什么?如果不是,下次该如何改进。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我对戏剧的认识。 最后,我展示一些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