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P41例1及做一做、P43练习八的内容【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掌握并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探索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呈现:6:4 认识吗?叫什么?你能求出它的比值吗?你还能写出几个比值是1.5的比吗?请试一试?(2)你能把它们组成比例吗?为什么?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6:4=12:8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6、4、12、8”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6和8”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4和12”叫做比例的內项。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哪两个数?【设计意图:简洁的情境,简单的问答,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沟通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嫁接新知探究的支点。】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猜数(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想一想,在这个比例中,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3)还有不同答案吗?(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2、猜想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验证(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3)合作要求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2)每个组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进行验证。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让小组的代表说一说验证过程并板书在黑板上。4、归纳:那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呢?(1)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5、完善(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设计意图:不完整的比例激发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猜数的兴趣,教师举例示范,为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搭建支点,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数——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课本第41页的“做一做”)。(1) 6:3和8:5 (2)0.5:2.5和4:50(3):和: (4)1.2: 和:5学法指导:(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吗?(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2、已知2×9=3×6,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写出比例吗?你能写几个?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快?有什么窍门吗?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3、猜猜我是谁?6:( )=5: 4延伸:如果把 “( )”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动静结合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发展,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渗透假设、验证、有序思考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 比例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件出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